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2012-07-19 庞老师口传心授的练功故事(115)—我们智能功对“经络”怎么看?

庞老师口传心授的练功故事(115)—我们智能功对“经络”怎么看?

简体字

庞老师口传心授的练功故事(115)

(摘自辅导材料《混元整体理论》)

余 洋
整编



我们智能功对“经络”怎么看?


从传统气功来讲,练功练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出现气住、脉住,全身就“日月停轮”,全身的经络就不动了,心跳也不跳了,血管里边的血也不流了,慢慢就会“血化为膏”(血化成脂膏,就是红的血变成白的膏了,拉一刀不出血,流出点白水来,功夫高了就没血了)到那个时候,经络已经不显现作用了。智能气功一开始就从高层次
着眼的,所以我们就不 着眼于经络,也不 着眼于脏腑,而直接
着眼于混元气。身体有经络现象,有脏腑,但是我们从医疗观上、从练功的观点上(医疗观和练功基本上是统一的)不从这 着眼。


那么我们对经络怎么看?因为中医讲经络非常重要,“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工之所以起,病之所以治”(《灵枢经》)。过去做为一个中医医生来讲,必须要懂经络,“不懂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我们说,有经络现象,但是古人对经络的讲法本身有问题。到现在为止,人们对这个名词都不是非常确切。古人讲经是气行的径路、通道;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把那个营气在血里边管起来的叫脉,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血管。经和脉是不能划等号的。有些人以为血管、血液循环就是经脉,把经和脉连到一起了,实际按道理讲是不太确切的。不过已经都习惯了,有时不注意,一说话就连起来了;十二经脉。经是经,络是络,脉是脉,正确对待名词应该这么分。可人们早就把它们叫混了。如“奇经八脉”,奇经就是特殊的经,可是后来都变成脉了:督脉、任脉、阴维脉、阳维脉……我们现在学了智能功,要正确对待中医的这些名词。我要告诉大家:中医基础知识中有的知识从中医学讲是对的,从混元整体理论讲它是不确切的。


经络中的“经”是指什么而言的?


经是气行的径路,脉是血行的管子。古人讲:“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气(与血有关的气)在脉里边行,卫气(与血没关系的)在脉外边行,就说明经和脉不是一个东西。大家不要把经脉混为一个东西。古人讲血走在管里边是为脉,但血管什么样子,中国古人研究得不够。也许古人有研究,有书,但没有传下来。汉朝之后,“人之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不能把人拉开看看。可《灵枢经》写了“七尺之士,生可以度量而知之,死可解剖而视之”,就说明古人那时可能有简单的解剖学,但那时没有认真研究(不像西方有个解剖学)。封建社会之后,医学比较发达了,但又不能解剖了,所以这样解剖学没有了。那个血管是从哪儿到哪儿,没有这一套系统的知识,只知道这个脉是管血的,这个经是走气的,又跟那个血掺合起来了。



那时人们通过练气功有点功能对人体里边一内视,看到血在动弹,也看到气在动弹,气那么一动以为是有个脉。不过古人只是一安静之后,能够使得心神得养就够了,没能把它做为一个科学项目自觉地、系统地来考察。他自己练功,从有病到正常到超常,他就这么上去就完。他不是说每走一步研究研究看看是怎么回事情。所以那时只有个大概的认识,感觉体内有个气柱在动弹,“哟,气也在流动”,以后就认为血管有个管,里边灌
着血,气有个管,里边灌 着气。血管有个管子是对了。而气它实际上是什么情况呢?


人体里边有各种组织,比如某个地方有B、C、D三个实体性组织一挤(图7-2),当中是一个空隙A,这个空隙当中的气多一点,就似乎是有个管子有个气柱。其实A不是管子,是三个东西挤成的空隙,和血管不一样。因为古人体察这个东西不是认真有意地去体察,只是觉得里边有这么个气柱子,似乎有条管子,周围有壁,其实不是壁,是肌肉、骨赂、血管、神经等各种不同的组织。


2012-07-12 摘写整理于 由秦皇島市往株州火车上


繁體字

龐老師口傳心授的練功故事(115)

(摘自輔導材料《混元整體理論》)

余 洋
整編



我們智能功對“經絡”怎麼看?


從傳統氣功來講,練功練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出現氣住、脈住,全身就“日月停輪”,全身的經絡就不動了,心跳也不跳了,血管裏邊的血也不流了,慢慢就會“血化為膏”(血化成脂膏,就是紅的血變成白的膏了,拉一刀不出血,流出點白水來,功夫高了就沒血了)到那個時候,經絡已經不顯現作用了。智能氣功一開始就從高層次
著眼的,所以我們就不 著眼於經絡,也不 著眼於臟腑,而直接
著眼於混元氣。身體有經絡現象,有臟腑,但是我們從醫療觀上、從練功的觀點上(醫療觀和練功基本上是統一的)不從這 著眼。


那麼我們對經絡怎麼看?因為中醫講經絡非常重要,“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工之所以起,病之所以治”(《靈樞經》)。過去做為一個中醫醫生來講,必須要懂經絡,“不懂經絡,開口動手便錯”。



我們說,有經絡現象,但是古人對經絡的講法本身有問題。到現在為止,人們對這個名詞都不是非常確切。古人講經是氣行的徑路、通道;脈,“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把那個營氣在血裏邊管起來的叫脈,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血管。經和脈是不能劃等號的。有些人以為血管、血液迴圈就是經脈,把經和脈連到一起了,實際按道理講是不太確切的。不過已經都習慣了,有時不注意,一說話就連起來了;十二經脈。經是經,絡是絡,脈是脈,正確對待名詞應該這麼分。可人們早就把它們叫混了。如“奇經八脈”,奇經就是特殊的經,可是後來都變成脈了:督脈、任脈、陰維脈、陽維脈……我們現在學了智能功,要正確對待中醫的這些名詞。我要告訴大家:中醫基礎知識中有的知識從中醫學講是對的,從混元整體理論講它是不確切的。


經絡中的“經”是指什麼而言的?


經是氣行的徑路,脈是血行的管子。古人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氣(與血有關的氣)在脈裏邊行,衛氣(與血沒關係的)在脈外邊行,就說明經和脈不是一個東西。大家不要把經脈混為一個東西。古人講血走在管裏邊是為脈,但血管什麼樣子,中國古人研究得不夠。也許古人有研究,有書,但沒有傳下來。漢朝之後,“人之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不能把人拉開看看。可《靈樞經》寫了“七尺之士,生可以度量而知之,死可解剖而視之”,就說明古人那時可能有簡單的解剖學,但那時沒有認真研究(不像西方有個解剖學)。封建社會之後,醫學比較發達了,但又不能解剖了,所以這樣解剖學沒有了。那個血管是從哪兒到哪兒,沒有這一套系統的知識,只知道這個脈是管血的,這個經是走氣的,又跟那個血摻合起來了。



那時人們通過練氣功有點功能對人體裏邊一內視,看到血在動彈,也看到氣在動彈,氣那麼一動以為是有個脈。不過古人只是一安靜之後,能夠使得心神得養就夠了,沒能把它做為一個科學專案自覺地、系統地來考察。他自己練功,從有病到正常到超常,他就這麼上去就完。他不是說每走一步研究研究看看是怎麼回事情。所以那時只有個大概的認識,感覺體內有個氣柱在動彈,“喲,氣也在流動”,以後就認為血管有個管,裏邊灌
著血,氣有個管,裏邊灌 著氣。血管有個管子是對了。而氣它實際上是什麼情況呢?


人體裏邊有各種組織,比如某個地方有B、C、D三個實體性組織一擠(圖7-2),當中是一個空隙A,這個空隙當中的氣多一點,就似乎是有個管子有個氣柱。其實A不是管子,是三個東西擠成的空隙,和血管不一樣。因為古人體察這個東西不是認真有意地去體察,只是覺得裏邊有這麼個氣柱子,似乎有條管子,周圍有壁,其實不是壁,是肌肉、骨賂、血管、神經等各種不同的組織。


2012-07-12 摘寫整理于 由秦皇島市往株州火車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