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2011-11-04 你能相信吗?(3)

你能相信吗?(3)

简体文

  你能相信吗?(3)  

 
——什么是“疾病”——

  余 洋

      有人曾问我:“余老师,有了病,不找医生,不吃药,不打针,不相信现代医学,那怎么办呢?”这一句话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一、什么是 “疾病”?

      二、有了病一定要找医生吗?

      三、有了病不吃药、不打针行吗?

      四、不相信现代医学不行吗?

      五、有了病,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对于“ “疾病””二字,在多数人总觉得是人生不幸之事。其实 “疾病”并不可怕,问题是如何正视它。在日常生活中,对“疾病”有三种不同的态度:

      一种人对患病怕得要命,最终一生就毁于害怕恐惧中,比如有人得了癌症,听到癌字精神就全面崩溃;

      还有一种人对“疾病”不当一回事,有病不治,无病更是不防,病由量变到质变,由轻变重,造成终身悔恨;

      第三种人对待患病乐观开朗,就算是得了癌症,他也能面对现实,正确对待,这种病人很容易战胜病魔,并获得意外的新生。

      特别要提醒的是,有病首先要“诊病”,就是要把病诊断清楚,是真的有病吗?還是身体的自我调整?不要先想到吃药,一定要把诊病、治病、吃药三者区分清楚。        

      什么是“疾病”,看来谁都懂,简单地讲,不“健康”就是“疾病”。

      “疾病”在医学术语中,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此时,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在不同程度上遭到破坏,表现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劳动能力受到限制或丧失,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疾病”的发生是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损害和人体对抗这些损害的防御代偿作用的矛盾,在,在整个“疾病”过程中这一矛盾的双方在不断地进行斗争,直至“疾病”痊愈或人体死亡,才告终结。

      其实“疾病”的定义很難说得准确,就有如同定义“ “健康””一样,从不同角度考查可以给出不同的定义。

  “ 疾病”,在現代医学中最常应用的定义是“对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现代医学对人体的各种生物参数(包括智能)都进行了测量,其数值大体上服从统计学中的常态分布规律,即可以计算出一个均值和95% “健康”个体的所在范围。习惯上称这个范围为“正常”,超出这个范围,过高或过低,便是“不正常”,人体的各种生物参数(包括智能)不正常的范围便是“疾病”。

      在许多情况下,这一定义是适用的。但是,正常人的个体差异和生物变异很大,有时这一“定义”就不适用。如正常人心脏的大小有一定范围,许多“疾病”可以造成心脏扩大,但对于运动员来说,超过正常大小的心脏伴有心动过缓(慢至每分钟40次左右)并非病态;这种偏离正常值,属于个体差异,就不能說是“疾病”。

      在精神方面,智商大大超过同龄人的是天才,而不是病人。对许多精神病人,特别需要考察其与环境的协调能力。但是适应功能的不良并不一定是“疾病”,如一个长期缺乏体力活动的脑力工作者不能适应常人能够胜任的体力活动,稍有劳累就腰酸背痛,这不一定是有病。

      也有人从功能或适应能力来定义 “疾病”,认为功能受损和与环境的协调能力遭到破坏才是 “疾病”的表现,这样可以避免把正常人的个体差异和生物变异误划为“疾病”。因此有人建议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增加一个“无病状态”——“亚 “健康””。所以说“疾病”至今尚无令人满意的定义。

      我们通常将 “健康”与“疾病”作为一对概念来理解,也就是说:“疾病”是一种不 “健康”的状态。而 “健康”与 “疾病”,又常被替换为正常与不正常。于是,“疾病”就成了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可不是吗,正常时我们吃的好,睡的好,精力充沛,干活不累;如今吃不好,睡不好,浑身疼痛,累的不行,可不是“不正常”吗?其实这种理解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疾病”到底是什么?并不是一个经常被提到的问题。当我们深受病痛之苦时,往往被强烈的苦恼情绪团团围住,无暇顾及;当病痛得以缓解,这问题又很快会被抛到九霄云外了。然而,“疾病”对我们是如此重要,不论是一次次痛苦的经历,还是最终带来的生命的终结,都是我们极力想要避免的。那么,闲暇时,比如现在,不妨静下心来思考一下,“疾病”究竟是什么呢?“疾病”与我们的身体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提到 “疾病”,头脑中自然会闪现出下面的名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肺炎、胃炎等等。实际上,这些都是透过各种检查仪器后,用医生的眼睛和头脑观察、分析的结果,而非患者自身的感受。

      如果换成从患者的身心体验来描述“疾病”,那么“疾病”的名字会变成:眩晕、头痛、咳嗽、胃疼、便秘等等。两个视角各有各的利弊,姑且不展开分析。还是把目光集中在这个主题:“疾病”是什么?

      我们常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习惯上,我们通常把“山倒”的一刻,视作“健康”与“疾病”的分界点。其实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在那些结冰的日子,我们是“健康”,还是“疾病”的呢?前些年盛行“亚 “健康”的概念,试图弥补两个概念之间的断层。其实仍然不够,“亚健康”者,很多虽未到达西医眼中某些器质性“疾病”的“标准”,但在中医眼中,或者从患者自身的角度,已然在“疾病”中了。也就是说,所谓的“亚健康”状态时,身体的不适已经显现。那么,在这些不适出现之前,还是在那些结冰的日子,我们是“健康”,还是“疾病”的呢?

      可见,“疾病”是什么?“疾病”与“健康”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在问题本身,而是在于我们在“健康”与“疾病”两个概念之间树起的强烈的对立观念。其实,“健康”与“疾病”这二者是一对矛盾体,两者之间不是一定势不两立,有着辨证统一的关係。

      不妨看一看下面的案例,重新审视一下心中关于“疾病”与“健康”的观念。

  張小英,58岁,性情温和,与人为善,邻居都称她張阿姨,性格內向,有些小心眼,愛生闷气,生起气來,可以几天不和家人說話,一个劲的吃東西,身体较胖。

      秋天,儿子在外面賭錢,欠下了十几万人民币的賭債,天天有人上门來討債,不待安寧,儿媳婦和儿子大吵了一架,要離婚,張阿姨无能为力,只有独自生气。第二天清晨,发现脸有点歪,左侧嘴角流口水,左半身活动有些不太灵便。儿子、女儿急忙把張阿姨送到附近的大医院,诊断为"脑梗"(中风),住了20天院。之后经过针灸、中药治疗,病情逐渐得到缓解。

      但好景不长,春节前夕,儿子、儿媳决定要離婚,張阿姨劝說、反对都无效,又生了一顿闷气。结果到了第二天早上,張阿姨睡在床上,再也没有醒过来,与世長辞。

      我们静下来分析这样一则案例中,“疾病”是什么呢?如果从西医的角度,第一次中风的发生,是典型的“疾病”;当然第二次也是“疾病”,不过与死亡已经没有差异。如果从中医的角度,在两次生气之后,都已经属于明显的“疾病”状态了,所谓肝气郁结;至于后面中风病发作时,更属于“病”无疑。我的问题是:在張阿姨两次生气之前,尚未出现明显的身体不适之前,究竟是不是有 “疾病”呢?

  再以平時年节大家喜欢放的煙花、炮竹为例說明:每个煙花、炮竹都是装滿火葯的爆炸物,只看何時遇到火点燃引信,發生爆炸。每个生病之人,平時都象没有点燃的煙花、炮竹一樣,表面上很没有什么,這就是西医说的“健康”或者叫好听一點“亚健康”,实际己经处于病状。現代医学的“治病”只不過是处理煙花、炮竹爆炸后的殘局而已!

      再以“过敏症”为例,一个人对吃海鮮過敏,在没有碰吃海鮮時,什么事都没有,吃了就会發作哮喘……。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过敏者在遇到“过敏原” (海鲜)之前,一切表现与常人无异。那么此时“待过敏”的人体,是否属于“疾病”的状态呢?我想医生肯定会回答“是”!那么上面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上面举的“張阿姨”的病例,在她未受到两次外来的情绪刺激之前,張阿姨的身体本來就处于类似于“待过敏”的状态。这种状态,遇到任何外来的“过敏原”,都可能触发一次所谓“疾病”的发生。而这种,本身就是“疾病”的一种形式。实际上我们可以继续向前探究,在这种“待过敏的疾病状态”之前,生命活动仍然存在的各种问题,如種族的遺传、家庭生活的环境、一个人經受的教育、人生的际遇等等,都如同往煙花、炮竹里装填炸葯一樣。如果从這個角度來探讨 “疾病”是什么的话题,我想似乎已经可以得到一些解答了。“疾病”,仿佛是一种“待过敏”的疾病状态,无论它是否被本人或外在的人所感知,都是已經失去了“平和的状态”,随時都有可能引發出“疾病”的“爆炸”。
  这样一来,新的问题马上就出现了:世上还有真正“健康”的人吗?

  从智能气功科学的觀点來审視,可以這樣認为:在當前物欲泛濫、争夺的社会,是没有真正“健康”的人。智能气功科学認为這种“待过敏的疾病状态”分为三个层次:

      肉体的“待过敏”的疾病状态;

      情绪的“待过敏”的疾病状态;

    意識的“待过敏”的疾病状态。

      比如此人只是心瓣膜闭鎖不全,這是心臟肉体的“待过敏”的疾病状态,,比较好医治;

      整天的买卖股票或嗜賭如命,兴奋、紧張,不得安眠,是情绪的“待过敏”的疾病状态,是比較严重的病态;

      整天心怀不軌,抱着“人不为己,天誅地灭”的人生观念,行为不尊不孝,从惡祛善,这是意識的“待过敏”的疾病状态,,是最严重的病态。殺人狂、强奸狂、坑、矇、拐、騙无惡不作的人都屬這一类病态,試想一下現代的医学系统能治疗哪类病呢?


      目前流行的:股票病、色情病、嗜賭病、貪污病、电脑病、电视病、泠气病、开車病、应酬病……現代的医学系统都能治疗嗎?用什么针、用什么葯來治疗呢?

                                            (续 4)

繁體文

  你能相信嗎?(3)  

 
——什麼是“疾病”——

  余 洋

      有人曾問我:“余老師,有了病,不找醫生,不吃藥,不打針,不相信現代醫學,那怎麼辦呢?”這一句話提出了一系列問題:

      一、什麼是 “疾病”?

      二、有了病一定要找醫生嗎?

      三、有了病不吃藥、不打針行嗎?

      四、不相信現代醫學不行嗎?

      五、有了病,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對於“ “疾病””二字,在多數人總覺得是人生不幸之事。其實 “疾病”並不可怕,問題是如何正視它。在日常生活中,對“疾病”有三種不同的態度:

      一種人對患病怕得要命,最終一生就毀於害怕恐懼中,比如有人得了癌症,聽到癌字精神就全面崩潰;

      還有一種人對“疾病”不當一回事,有病不治,無病更是不防,病由量變到質變,由輕變重,造成終身悔恨;

      第三種人對待患病樂觀開朗,就算是得了癌症,他也能面對現實,正確對待,這種病人很容易戰勝病魔,並獲得意外的新生。

      特別要提醒的是,有病首先要“診病”,就是要把病診斷清楚,是真的有病嗎?還是身體的自我調整?不要先想到吃藥,一定要把診病、治病、吃藥三者區分清楚。        

      什麼是“疾病”,看來誰都懂,簡單地講,不“健康”就是“疾病”。

      “疾病”在醫學術語中,是指人體在一定條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種複雜而有一定表現形式的病理過程。此時,人體的正常生理過程在不同程度上遭到破壞,表現出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降低,勞動能力受到限制或喪失,並出現一系列臨床症狀。“疾病”的發生是致病因素對人體的損害和人體對抗這些損害的防禦代償作用的矛盾,在,在整個“疾病”過程中這一矛盾的雙方在不斷地進行鬥爭,直至“疾病”痊癒或人體死亡,才告終結。

      其實“疾病”的定義很難說得準確,就有如同定義“ “健康””一樣,從不同角度考查可以給出不同的定義。

  “ 疾病”,在現代醫學中最常應用的定義是“對人體正常形態與功能的偏離”。現代醫學對人體的各種生物參數(包括智能)都進行了測量,其數值大體上服從統計學中的常態分佈規律,即可以計算出一個均值和95% “健康”個體的所在範圍。習慣上稱這個範圍為“正常”,超出這個範圍,過高或過低,便是“不正常”,人體的各種生物參數(包括智能)不正常的範圍便是“疾病”。

      在許多情況下,這一定義是適用的。但是,正常人的個體差異和生物變異很大,有時這一“定義”就不適用。如正常人心臟的大小有一定範圍,許多“疾病”可以造成心臟擴大,但對於運動員來說,超過正常大小的心臟伴有心動過緩(慢至每分鐘40次左右)並非病態;這種偏離正常值,屬於個體差異,就不能說是“疾病”。

      在精神方面,智商大大超過同齡人的是天才,而不是病人。對許多精神病人,特別需要考察其與環境的協調能力。但是適應功能的不良並不一定是“疾病”,如一個長期缺乏體力活動的腦力工作者不能適應常人能夠勝任的體力活動,稍有勞累就腰酸背痛,這不一定是有病。

      也有人從功能或適應能力來定義 “疾病”,認為功能受損和與環境的協調能力遭到破壞才是 “疾病”的表現,這樣可以避免把正常人的個體差異和生物變異誤劃為“疾病”。因此有人建議在“健康”與“疾病”之間增加一個“無病狀態”——“亞 “健康””。所以說“疾病”至今尚無令人滿意的定義。

      我們通常將 “健康”與“疾病”作為一對概念來理解,也就是說:“疾病”是一種不 “健康”的狀態。而 “健康”與 “疾病”,又常被替換為正常與不正常。於是,“疾病”就成了一種不正常的狀態。可不是嗎,正常時我們吃的好,睡的好,精力充沛,幹活不累;如今吃不好,睡不好,渾身疼痛,累的不行,可不是“不正常”嗎?其實這種理解帶有很大的片面性。

    “疾病”到底是什麼?並不是一個經常被提到的問題。當我們深受病痛之苦時,往往被強烈的苦惱情緒團團圍住,無暇顧及;當病痛得以緩解,這問題又很快會被拋到九霄雲外了。然而,“疾病”對我們是如此重要,不論是一次次痛苦的經歷,還是最終帶來的生命的終結,都是我們極力想要避免的。那麼,閒暇時,比如現在,不妨靜下心來思考一下,“疾病”究竟是什麼呢?“疾病”與我們的身體之間,又存在怎樣的關係呢?

      提到 “疾病”,頭腦中自然會閃現出下面的名字: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肺炎、胃炎等等。實際上,這些都是透過各種檢查儀器後,用醫生的眼睛和頭腦觀察、分析的結果,而非患者自身的感受。

      如果換成從患者的身心體驗來描述“疾病”,那麼“疾病”的名字會變成:眩暈、頭痛、咳嗽、胃疼、便秘等等。兩個視角各有各的利弊,姑且不展開分析。還是把目光集中在這個主題:“疾病”是什麼?

      我們常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習慣上,我們通常把“山倒”的一刻,視作“健康”與“疾病”的分界點。其實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那麼在那些結冰的日子,我們是“健康”,還是“疾病”的呢?前些年盛行“亞 “健康”的概念,試圖彌補兩個概念之間的斷層。其實仍然不夠,“亞健康”者,很多雖未到達西醫眼中某些器質性“疾病”的“標準”,但在中醫眼中,或者從患者自身的角度,已然在“疾病”中了。也就是說,所謂的“亞健康”狀態時,身體的不適已經顯現。那麼,在這些不適出現之前,還是在那些結冰的日子,我們是“健康”,還是“疾病”的呢?

      可見,“疾病”是什麼?“疾病”與“健康”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並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並不在問題本身,而是在於我們在“健康”與“疾病”兩個概念之間樹起的強烈的對立觀念。其實,“健康”與“疾病”這二者是一對矛盾體,兩者之間不是一定勢不兩立,有著辨證統一的關係。

      不妨看一看下面的案例,重新審視一下心中關於“疾病”與“健康”的觀念。

  張小英,58歲,性情溫和,與人為善,鄰居都稱她張阿姨,性格內向,有些小心眼,愛生悶氣,生起氣來,可以幾天不和家人說話,一個勁的吃東西,身體較胖。

      秋天,兒子在外面賭錢,欠下了十幾萬人民幣的賭債,天天有人上門來討債,不待安寧,兒媳婦和兒子大吵了一架,要離婚,張阿姨無能為力,只有獨自生氣。第二天清晨,發現臉有點歪,左側嘴角流口水,左半身活動有些不太靈便。兒子、女兒急忙把張阿姨送到附近的大醫院,診斷為 "腦梗"(中風),住了20天院。之後經過針灸、中藥治療,病情逐漸得到緩解。

      但好景不長,春節前夕,兒子、兒媳決定要離婚,張阿姨勸說、反對都無效,又生了一頓悶氣。結果到了第二天早上,張阿姨睡在床上,再也沒有醒過來,與世長辭。

      我們靜下來分析這樣一則案例中,“疾病”是什麼呢?如果從西醫的角度,第一次中風的發生,是典型的“疾病”;當然第二次也是“疾病”,不過與死亡已經沒有差異。如果從中醫的角度,在兩次生氣之後,都已經屬於明顯的“疾病”狀態了,所謂肝氣鬱結;至於後面中風病發作時,更屬於“病”無疑。我的問題是:在張阿姨兩次生氣之前,尚未出現明顯的身體不適之前,究竟是不是有 “疾病”呢?

  再以平時年節大家喜歡放的煙花、炮竹為例說明:每個煙花、炮竹都是裝滿火葯的爆炸物,只看何時遇到火點燃引信,發生爆炸。每個生病之人,平時都象沒有點燃的煙花、炮竹一樣,表面上很沒有什麼,這就是西醫說的“健康”或者叫好聽一點“亞健康”,實際己經處於病狀。現代醫學的“治病”只不過是處理煙花、炮竹爆炸後的殘局而已!

      再以“過敏症”為例,一個人對吃海鮮過敏,在沒有碰吃海鮮時,什麼事都沒有,吃了就會發作哮喘……。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過敏者在遇到“過敏原” (海鮮)之前,一切表現與常人無異。那麼此時“待過敏”的人體,是否屬於“疾病”的狀態呢?我想醫生肯定會回答“是”!那麼上面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上面舉的“張阿姨”的病例,在她未受到兩次外來的情緒刺激之前,張阿姨的身體本來就處於類似於“待過敏”的狀態。這種狀態,遇到任何外來的“過敏原”,都可能觸發一次所謂“疾病”的發生。而這種,本身就是“疾病”的一種形式。實際上我們可以繼續向前探究,在這種“待過敏的疾病狀態”之前,生命活動仍然存在的各種問題,如種族的遺傳、家庭生活的環境、一個人經受的教育、人生的際遇等等,都如同往煙花、炮竹裏裝填炸葯一樣。如果從這個角度來探討 “疾病”是什麼的話題,我想似乎已經可以得到一些解答了。“疾病”,仿佛是一種“待過敏”的疾病狀態,無論它是否被本人或外在的人所感知,都是已經失去了“平和的狀態”,隨時都有可能引發出“疾病”的“爆炸”。
  這樣一來,新的問題馬上就出現了:世上還有真正“健康”的人嗎?

  從智能氣功科學的觀點來審視,可以這樣認為:在當前物欲泛濫、爭奪的社會,是沒有真正“健康”的人。智能氣功科學認為這種“待過敏的疾病狀態”分為三個層次:

      肉體的“待過敏”的疾病狀態;

      情緒的“待過敏”的疾病狀態;

    意識的“待過敏”的疾病狀態。

      比如此人只是心瓣膜閉鎖不全,這是心臟肉體的“待過敏”的疾病狀態,,比較好醫治;

      整天的買賣股票或嗜賭如命,興奮、緊張,不得安眠,是情緒的“待過敏”的疾病狀態,是比較嚴重的病態;

      整天心懷不軌,抱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人生觀念,行為 “不尊、不孝”,從惡祛善,這是意識的“待過敏”的疾病狀態,,是最嚴重的病態。殺人狂、強姦狂、坑、矇、拐、騙無惡不作的人都屬這一類病態,試想一下現代的醫學系統能治療哪類病呢?


      目前流行的:股票病、色情病、嗜賭病、貪汙病、電腦病、電視病、泠氣病、開車病、應酬病……現代的醫學系統都能治療嗎?用什麼針、用什麼葯來治療呢?

                                            (續 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