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氣貫頂法網絡教學講課教材 (3)
捧氣貫頂法網絡教學講課教材 (3)
余 洋
三、捧氣貫頂法"預備式"講解
(一)、調整身形
(1)、 为什么練捧氣貫頂法要“两脚并拢”?
首先讲两脚并拢。别的功都两脚分开,我们智能功怎么练功两脚都并着呀!這是我们智能功的特点,就是要两脚并着,你给我们分开以后,我们特点就没有了。为什么两脚并着呢?道理在哪儿呢?
第一,两脚并到一起,从总体上来讲,自已的下肢连成一个整的了,自已的气就容易形成身体的一个整的气机,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两个腿并着的时候,有的时候,脚前面还会分开一点点,但脚后跟一般是不容易分开的,一定是脚后跟并在一起,这样并列站的时候就使得肾脉和人窍脉、肾阴,就紧密结合在一起了,这样对培固肾气有着特殊的作用。一方面体现了整体,一方面培固了肾气,肾里面有先天之气,这样对我们直指本元又有了很大的好处。因此,我们一开始两脚并拢。
(2)、为什么練捧氣貫頂法要“周身中正”?
这一点中正,也还有点学问。就是你把重心不要放在脚的跟上。你站的时候,要重心基本上在脚心或前脚掌,不要放在脚心后面或脚跟,这样身体就容易中正了,气就容易平衡了。你们去站一站,看一看,你把重心往前头一挪,不要重心放在脚后跟上,这么放好了以后,身体轻松,舒适,而且你站好了慢慢身体轻轻晃动,略为轻轻晃动,这一晃动,气儿就容易一下冲到你脚下面去。
如果你不这么做,把重心放在脚后眼上,就不一样了。如果你把两脚分开也不是并在一起,里面那个气感就沒有那么強。因此,我们就必须要懂得我们练功一开始都是两脚并拢,周身中正,这一点不能忽视,不能更改。
(3)、 怎樣做好“两眼平视前方,目光回收,两眼轻轻闭合,”?
这是个收神的过程,要心安神静,要气意悠闲,神意悠闲嘛,首先练功得心安神静啊,从不练功状态进入练功状态,怎么去解决?那就靠这个两眼平视前方。这种凝视前方,如果在海边,如果在田野里面,在高山上,在高楼顶上,你就看着远方天水、天地交合处,看着那儿再把目光回收到头脑中,然后两眼轻轻闭合。
目光应该怎样回收呢,要上眼睑下眼睑往一块儿合,因为你眼皮放开时,天地这么老远,要合回来,两眼皮要慢慢合,合,合,就留着一线光线,看着天边,然后从天边上慢慢的收回来。就这一个动作,把天地的气混合到一起,收到你身体里来了。
可不要小看为个动作,两眼平视前方,瞪着眼看前方,然后慢慢慢慢挤成一个缝,还看着天边,要注意,这合眼皮,可不是上眼皮往下一搭拉这么一合,下眼皮也要有点动作,它是面带微笑,这一笑,有点微微笑意,下眼皮也会开始向上合。你要光是上眼皮往下一搭拉可就坏了,倒霉相出来了。应该是面带微笑,这样,下眼皮也往上合,上下眼皮合在一起,从天边一线收回来。
这本身就是我们练气功的一个要点,从日常生活杂乱无章的不练功的状态,转入到练气功心安神宁境界的一个转折点。这一点非常非常的关键。
(4)、怎樣做好“全身放松”?
意念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要放松。
1)头部放松:两眉间放松,意念放在印堂,印堂内放松,两个内眼角内放松,意念沿眉放松外展,到眉梢,放松—下落,到腮,意念再连着两嘴角轻提,通过这个动作和意念的配合,从而展现出似笑非笑、非常喜悦的状态,古有:“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之说,因此,保持喜悦的情绪就使得体内气血舒畅、通达。两唇轻轻闭合,上下齿对齐,舌尖轻轻抵上腭,初练功者可抵在上门齿根与齿龈的交接处。
2)颈项放松。
3)胸背部、腰胯部放松:含胸、开胸、松肩、虚腋、拔背、落膀结合到一起,先深吸一口气,同时两肩向上耸(拔背),然后呼气的同时两肩向后、向下落(落膀),肩再微前合(含胸),既而肩头向外上方轻提(开胸),最后放松下落(松肩、空腋)。腹部微微回收,腰部向后放松。
4)两上肢放松:肩、大臂、肘、小臂、手腕、手掌、手指都要放松。
5)两下肢放松:胯、大腿、膝、小腿、脚腕、脚掌、脚趾都要放松,两脚平铺于地,重心放到前脚掌,这样不仅可使两脚长时间站立不易劳累,而且有开地关的作用。用头顶百会带动身体微微前后晃动,这样可以放松形体,同时可以把练功者周围的气场调动起来,对练功者大有益处。
F)内脏器官放松,皮、肉、筋、脉、骨放松。
作用:通过预备式动作及意念的调整,调整了练功者的形体和精神,在全身每个地方都布意布气,使练功者进入一个良好的练功状态。
两眼轻轻闭合了,安静了,可以开始练功。
(二)、 練功“八句口诀”的講解
(1)、为什么“八句口诀”不能那么随随便便的唸?
开始练功,先要念八句口诀。这八句口诀,就是从整体上要把我们这个人和大自界连成一个整体。因为前面那些动作可以把神收到身体里边来了,这一开一合关键是把气合进来,让你进入气功状态,而这八句口诀就可以让你完全进入气功状态,把自身和大自界连成一体。
因此,这八句口诀也不是那么随随便便念的,每念一句都应该是安安静静的去体会它的意景,
所以我们要念慢一点,不要轻而易举的一念就过去,你要对这个口诀仔细的品尝一下,认真的去实践一下。
(2)、 怎樣体会 “顶天立地”的意景?
一开始念“顶天立地,形松意充”,念了“顶天立地……”要等一会儿再念“形松意充”。为什么要这么念呢?一说“顶天”,哎!脑袋一下顶到天上去了。立地呢,两个脚一立,一踹, 一踹到地底下去了。立地不是立在地上,而是踹到地底下去了,踹穿了地心,脚踩到地球那面去了;顶天,把天顶个窟窿,顶出去了,要有这么个概念。
那么,哪儿是天呢?天是个什么样呢?闭上眼睛想一下蓝色天空,顶天,一看蓝色天空,你好象一下飞上天去了,你就在天上面看,蓝色天空上面是什么感觉,我往这儿一站,我周围就是天空,这样想,脑袋就顶到天的里面去了。
我也提供同学们一个简单方法,在天气非常晴朗,你看这蔚蓝的天空,使人心情非常舒畅,使人心里面也特别予静,你就多看看这蓝色天空。
蔚蓝的天空,这个蓝呢,本来是没有颜色的,这个蓝色是怎么来的呢?本来这个空,是无色的。这个蓝,是我们大地上有很多生长的植物,这绿的颜色它自已向外一放散,它反折回来的东西。这个蓝色,它里面还有一种无限的生机,它代表着生发之气。这样,你一想到蓝天,脑袋里有了蓝天的意念,它就能够促进你自身气机的生发。顶天,要真得往上顶,想着有蓝天,你这时想着别的,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宇宙的生发之气。
顶天,实际上离开你的头皮就是天,但你不能只想着头发顶这一小块儿,头发顶这一块儿,它不蓝。你要想周围的蓝。你即使坐上飞机,飞上几万公尺高,你看飞机旁边也不蓝,只有远处那才蓝。这种蓝色,深远,孕育着生机,是很多的生命力结合起来了,充实到一起所形成的。所以,你练功往那里一站,就必须有这个远大的境界。一顶天,很高,一下到蓝天上去了。你一顶天,就顶到蓝天那儿去了,这个意念就没距离了,你想这个蓝天,一万公里也是它,顶天,一顶,顶到天上去了,一想蓝天,这就是意念,要这么去做,这就把你和大自然界虚空连结到一起了。
立地,这个问题也要注意,你可千千万万别想着屋里这个地板上,那就错了,一立地,意念就穿过去了,穿到地底下去,地球不是园的吗?园的那边还有一个天哪,那边也还是虚空啊,有这个概念才行。
立地,一下要立得很深,下面是空的,只有这样立,我们才能真正的同我们踩的地下的混元气整体结合在一起。如果你要觉得踩的地,只不过是块水泥地,或者是楼上是木板地,那就错了。一立地,一下从地里挤进去了,下面也是空的,这样去练功,意念就不一样了,你要觉得踩的地非常容易,你就错了。
立这个地,可能有的同志不会想。天是蔚蓝的天,还比较好想,那么这个地怎么踩下去呢?将来回到家里,你坐地床板上,床上,你想床下头,想楼顶上,想楼底下,要这么想;或者去打秋千,秋千这么一张,想底下,那也行;或者想地面铺着一块大镜子,你站在镜子上,镜子里有一个你倒立着,和你脚心对脚心,你想镜子里的那个“你”的百会,再想地下的天空……。
总之,通过顶这个天,立的这个地,即使脚下踩在石头上,也要透过去,想下去,地里面的那个虚空也要想出未,这样整个的人就虚空了,这样我们练人天混化才能有基础了。
再打一各比喻:拿鸡蛋来说明。我们人就好象鸡蛋的卵黄,卵黄外面有一个蛋清,蛋清外面有一层蛋壳,蛋皮外面的有空间。人就象卵黄在鸡蛋里面的中间呆着,外面一层蛋清,就好象人所在的地球外面是大气层包着,这蛋清上面有,下面也有,都是一样的,蛋清、蛋壳外面还有虚空,就象我们人在地球的大气层外面是宇宙,人就在大气层里面包着,我们人和地球都在大气层里面包着,这样去理会,就把人和地球基本结合到一起了,你才能真正把你自已和地天连到一起,人和地球就成为一体了。
这个问题可能一下想不通,我们慢慢仔细的琢磨一下,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这是立场问题嘛,你站在什么立场上来看?你要是站在自己个人的立场上看,这个地就是地,可是你要站在地球的立场上来看,地球的四周都是虚空,如果能这样想,那你自己就和地球成了一个立场了,这样,你自己就会和大地结合成一体了,气也就会粘成一个整体了。
“ 顶天立地”就是要我们练功的时候,这个天气、地气也就会自然而然和我们相通。我们的功法虽然不讲阴阳二气,但是,生活在地球上,踩在在土地上,我们很多的气来自于地下,实际上都关系到地球的问题;我们很多气又来自于天空——虚空的混元气,身体里面的很多物质也都是从虚空的混元气演化而来的。其实,能和地球结合到一起,就和整体的现实结合上了。
这就是“顶天立地”这句口诀要解决的问题。
这第一句,顶天立地,等于人和头顶上的虚空结合上了,也和我们这个有形的地球结合上了,然后,还再进一步和大,自然界相结合,那么人们就要“形松意充”。
(3)、 怎樣体会 “形松意充”的意景?
形松意充这句话,如果从字面上单纯解释,形体要放松,意念要充实。放松了,如果你光是去放松,一松,就没有气,没有意,那就不能练功了。
形体要放松,但意念要充实进去,你一动,形体就松了。还要有意念,这样将来作动作,它就能够使得身体飘飘然。放松了,就紧密的和大气结合到一起。其实,真想放松,就得意念得充实起来,意念往外一充,他就放松开。不是用肌肉去放松,是思想上放松,不绷劲,用意念往里面一挤,就放松了。用意念先把他这么充起来,都得是每个地方都有不那么紧张,而且都很均称的把他自已拉伸开,叫放松。放松开,身体各个部分都有放松开,一放松了,整个人的形体就大了。
咱们同学们为了要大家能领会这个问题,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人死了以后,身材就变长了,也显得稍稍胖了一点,尤其显得长,这是为什么呢?人一死以后,全身放松了,就变长了,变大了。
懂得这个道理以后,我们每个同学当一练功的时候,一放松,他形体都会从各个方面都去张开一点,这外张开用意念把他充上,形松意充,从形体上来这么说。
再展开一点,还要用意念。一形松意充,把形体放松了,把意念整个充实到天地之中,好象我这个人一站,呼一下大膨胀,把天地都有胀满了,是这个意念。脑袋顶着天了,脚踩着地了,形体全满了,是这个概念。
这样就使得我们形体气机和大自然结合了。
我们说这个充满了,其实形体还是这么大点,可是意念把全宇宙四个边都有充满了,都有占上了,挤上了,意念和大自然界结合到一起了。
这个景象,这个意念,练功的时候必须要有。光这么念,顶天立地,形松意充,没有这些意念活动不行。配合形体动作,把意念延伸展出去。
同学们讲,庞老师不是讲智能功不搞特殊意念活动吗?
对呀,我们并没搞特殊意念活动,这一松,你的意念这么一出去,哗,到头了,就行了。一松,意会就无限远出去了,动者恒动,这就不是特殊意念。假如往外一松,你要它停住,这倒反是特殊意念活动了;不停住,一出去,它要出去多远就多远,结合我们的形体动作,这样用的意念,这不是特殊意念,我们要从理性上,从道理上把他领会了,形松意充,一充就充到天边,一出去了,下无限远,这样想就对了,。
这就是前面两句口诀:“顶天立地”“形松意充”要达到的要求。
通过前面的两脚并拢,到后面顶天立地,形松意充,把意念和形体结合了,和大自然界结合了,这以后,就开始完全用意念了。
(4)、 怎樣正确理解“内敬外静,心诚貌恭”?
因为练智能功关键就是主动运用意识。后面紧接着就是,“内敬外静,心诚貌恭”,或者是“外静内敬,心澄貌恭”,这两个怎么讲的都可以,“静”、“敬”这两个字,都可以讲得通。外面表现得很恭敬的样子,里面很安静,这么写也行;外面形体很安静,从心情里边很恭敬的心里,也行,外敬内静,外静内敬,哪个“静”或“敬”在前面都有可以,都有得讲。你只要是非常非常的恭敬的时候,你的形体也必然应该是行止可拘,安宁的,安详的。
我们打一个比喻,有时随便来了一个人,,谁那样无端端的对他非常非常的恭敬,能有那样的表现吗?当你面对一个你非常尊敬的人的时候,你就会非常恭敬,必然会肃然起敬,外面表现得很宁静,举止端详,安静,安宁,就表示是恭敬了。而外面表现很恭敬的时候,内里也会很安静,所以,这两个怎么解释,哪个字在前面都有行,都讲得通。
心澄貌恭,是和前一句是一个意思,只是再把他具体化一点。心要非常澄明,好象心如止水。心里面象一片水止在那儿不动,非常清亮,。外在的象貌表现非常的恭敬,内心精神要安定,还要清明
心如止水,心里头这么一盆水,非常的安静,一盆水。同学们去观察一盆安安静静的放着水,一低头人影就出来了,就象一个镜子一样,如果你的心里也能象一盆止水一样的那么宁静,当你一念心澄貌恭,心如一盆止水,清清亮亮的一盆水,那么个景象,又清又透明,又没有波纹,脑子里就没有什么精神活动了。你真能象止水那么安静的话,你的样貌就会出来了,就在你的意识里面了。它这个景象就可以引导你精神安宁,心安神静,就可以使你慢慢慢慢的对外界的事物反映的更加确切,更加详尽。
就在八句口诀里边,为什么“心澄”,要写“澄明”那个澄呢,这个心澄貌恭,而不用这个“诚”呢?那个是诚恳的诚,说练功要诚,诚则灵,不更好吗?为什么用这个澄呢,用那个“诚”是从理解上讲的,用这个“澄”是从练功上讲的,用这个澄,你真的能做到这个澄明,必然意诚,意念不诚就达不到这个问题。当然真能做到那个那个诚,也能做到心如止水,但很多人就不容易做到。
心诚貌恭,这两个口诀领会了,理解了,每次练功的时候都要那么去做一做。
有的同学讲,我练功就是静不下来。为什么静不下来呢?就是你缺乏一个恭敬心理。就是没能把智能功看做是一个科学,或者按过去所说的,没有把它看作是一个根本大道。
我们练气功是为了改造我们的身心,把身心健康改造焕然一新。有病了,不健康了,通过练功,把自巳变得更加健康。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练功都好似把我们的生命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因为气功,可以给人以希望,可以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可以给人以内心的喜悦和享受,那么这些喜悦和享受,那不就使你获得新生了吗?使出现新生了,按过去讲就是有“再生之德”,如果我们真能够这么去对待,这么去认识,我们就会对这个智能气功,非常的恭敬,非常的尊敬。有了这个尊敬,那你练功的时候就容易入静了。
过去我们古人讲,正人君子要报“四恩”:父母养育之恩;老师教导之恩;医生再造之恩:夫妻相爱之恩。常言说“师恩难报”,是他教导你如何正确的走向人生。虽然我们现在不讲师道尊严了,但是我们智能气功讲究群体效应,你要把智能气功当成自己的老师,大家能够把这个尊敬的心理,恭敬的心理,把他放到我们智能气功这个科学上来,这门科学,它对每个人都起了引导我们前进的作用,把我们的生命改变了,把智能气功当作自己的“恩师”,这样,你练功的时候,你就会去恭敬他,你心里边自然就会安宁下来了。
过去,医生治好你的病,称为再生父母,有再生之恩。我们现在练智能气功,把你的各种病都医好了,智能气功不就是你的医生——再生父母吗?你对智能气功也要报再生之恩,你练功的时候,你也就会去恭敬它。人生要报的“四恩”,智能气功就占了两恩。你要是明白了这个道理,练功的时候就能自然而然的做到“外静内敬,心澄貌恭”,你的精神活动就和它有机的联结起来了。
有人说,顶天立地还可以这么想,形松意充还可以那么想,就是“外静内敬,心澄貌恭”,这句话不好想,很多人不会想,但是关键就是在这一句啊!
有的人他跟本就不会“内敬”。我敬你什么?我来参加培训班,我交了钱,我爱怎么学就怎么学,你是应该教我的,我为什么要敬你呢?
有人要是有这些想法,“外静内敬,心澄貌恭”这句话当然就不会想了,想不出来了。其实这个问题,不是让你敬老师,是让你自己敬你自己,敬你学的这个功法,要敬你自身的人格,你敬的不是敬别人,实际上是在敬你自已。以前古人不是讲:敬已要敬人,敬人如敬已。你只要会尊敬别人,别人也就尊敬你,不会尊敬别人,别人也决对不会尊重你。因此,你会尊重人了,实际上是在尊重自己,是在调动了自己学功、练功的能力。
(5)、 怎樣正确理解“一念不起,神注太空”?
“一念不起,神注太空”又应该怎样理觧呢?
这时,很安静了,心澄貌恭了。杂念没有了,把自己的意念和整个的虚空结合到一起,这就是我们智能功的特点。我们千万不要小看我们智能气功的动功,我们练智气功是以天地为“炉鼎”来练功的。过去古人练功,不是讲有炉鼎的吗?“炉”和“鼎”,有以心肾为炉鼎的,有以脑袋和腹为炉鼎的,有以丹田黄庭为炉鼎的。最高一层的功法是以天地太虚为炉鼎的。有的人练了一辈子功,也到不了最高这一层来练功。
而我们智能气功一开始就是以天地太虚为炉鼎的。神注太空,把精神意念放到虚空里面去了,这样来锻炼自己了,以自己心身性命为“药材”,来练这个,并且在生活行动当中去练。过去以太虚炉鼎来练功,不是上乘,而是上上乘功法。
打个比喻,就好比几十年前,你要想研究、操纵电脑系统,起码要大学以上的专材,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是很高级的事情;但是看看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就开始了学电脑,到了十几岁就成了电脑高手。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这个智能功,这么几个动功,比划比划,从总的意思上来讲,相当于过去的太虚为炉鼎。当然,和过去以太虚为炉鼎不完全等同。
过去古时的练功名词,我们现在就不用了,我们只讲“一念不起,神注太空”,只讲这个问题,只讲实际,不讲过去名词。过去的名词我们有时把它引过来用一用,古为今用嘛,把它方便化了,大家没有必要去死抠。
过去所谓的“以太虚为炉鼎”,就是精神和太虚联系在一起,精神上要安静,要静而不动,感而非通才行。我们在生活当中有很多的意念活动,都不是以太虚为炉鼎。其实,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事事那样去和太虚相连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查照自己,心里面是一丝不挂,一念不起,那才真正以太虚为炉鼎。
一般练气功有两个门派属于正常法门,一个是能够见精神,用自己的精神去练津化气,练气化神,练气化心,这属于见精神而长生者,一般的练周天法门炼丹道属于见精神而长生者。我们智能气功是以太虚为炉鼎,是精神和太虚联系在一起来练功,属于忘精神而超生者,
古人就那么两大法门。我们采取的是和太虚直接相合,就是自然法门了。
明白了这个问题,我们每个同学练功时要这样去运用意识,练功的时候要这么去做,一开始就把精神和太虚结合到一起,直入上乘。当然,你能不能达到上乘去,还需要练功了。不是你一说,一念不起,神注太空,就超生了,那可是差的很远呢。但是走的路子对了,就这么走进去,虽然这并不等于你现在已经达到那个水平,但你已经进入那个境界,只管向前走就对了,要这么去理解它。
在有了这个念头,把意识和虚空结合了,就进入练气功的境界了。但是光那么静止不动还是不行,还要做到在动中也能静,在动当中,也还可以一念不起,可以与太空相结合。
(6)、怎樣正确理解“神意照体,周身融融”
口诀念“神意照体”,就是要同虚空相结合,由这一望无际的虚空,什么都没有的虚空,再集中起个“有”,而这个“有”,还不是有形的“有”,是把意念集合起来,让意念从上到下,从头到脚把身体笼罩一下,用意念那么一照,神光一照,一通透,一想,就进去了。这使得自己和大自然,宇宙结成一体了,那么你站在那儿就成为天地之心了。
这个“神意照体”,就相当于把我们自己和天地连到一起了,不在是单独的虚空了,而是把自己融入到虚空之中,自已成为了天地之心。人和这个虚空结合了,但我们这个人,还是个人,把我们也当成虚空可就不对了,
“神意照体”,往你这儿一来,你人在这儿,你成为宇宙之心,成为天地之心,把自己和大自然连结起来了。但人和虚空还有个小空间,有动作,你这么一动,一动,虚空把动作圈围起来了,而不是虚空的了。这样一来,我们一练功,自然就和虚空的气相通了,这样,练功就不会成为虚无飘渺了,而且我们成为天地的鼓动者。象一个大风箱,我这儿拉一拉,拉得天地在动弹。
“周身融融”,就是身体一片阳气,气机生发起来了。生发起来以后,后面应该再加上一句,开始练功。身体有气了,开始练功。
一开始练功,念头一来,还是你在天地之中那样一个虚无境界里面那样去练功。
你可千千万万不要认为一开始练功,你马上就是自己那就不对了。
还是那个虚空,晃晃当当,模模糊糊,混混呼呼的,这么个状态,迷迷糊糊的去练功,在这个气里面,模模糊糊的有一个人,就是我自己。不过一般人一开始练功,很难做到这样,将来你熟了以后,练功达到一定水平就行了,自己晃晃悠悠,恍恍惚惚的一个我在这练功,那就一步步提高起来了。
(7)、为什么说正确理解和掌握“八句口诀”,是我们练好智能功的关键中的关键?
我们前面的八句口诀,这就是我们练智能功的关键中的关键,你要能理解它、消化它,处理好它。你再一练功,就变样子了,感觉就不同了,效果就会好很多。比起你一上来就练捧气贯顶来了,最少要差三分之二的功夫。如果你光这么练捧气贯顶,只能收到三分之一的练功效果,如果能加上很好的理解和运用这个口诀,弄好了,还可以多收到三分之二的效果,取得最满意的练功效果,所以,这前面的八句口诀是需要认真的,仔细的去体会。
我们智能气功讲理即是法,法即是理,理法园融,理法不二,你把这个道理明白了它就是法,这个法本身它就是理,理和法是分不开,过去的大乘古法都是如此,讲功法跟讲功理你分开了,那就不对了,必须是理法园融,理法不二。两者不能脱节。过去一些功,一讲理,讲一套,一讲法,又是另外一套,结合不上,两者都不能如同一起,那只不过是中等水平。要有理有法,我们前面这八句口诀,理就是法,法就是理。那应该怎么练呢,就那么去想,有了这么个意念,你把他领会了就会有这个意念,这就是法,这么做就是法,一想就是法。
(續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