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30-09-2010 我們智能功为什么不讲古人说的“空”?(精义答疑x-33) 简体版/繁体版

我们智能功为什么不讲古人说的“空”?(精义答疑x-33)   简体版/繁体版

简体版

  我们智能功为什么不讲古人说的“空”?

  余 洋

                (根据庞明教授讲课录音整理)

(321)、近百年来,气功界当中对“修养”的论述是什么?

      以上说明中国儒、释、道三家在比较古的经典上,虽没有修养之词,但实际上都讲要修养。近百年来,气功界当中修养这个词提的多了。很多门派都讲修养,可是他们对修养没有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现在唯有台湾的萧天石的几本书里面谈到了修养。在《圣人境界》里他谈的修养比较完善,我们书上就引用了他的部分论述。他在这段论述里把儒、释、道三家都讲了,而且讲得非常概括。

      他是这样说的:“儒家哲学思想是入世间哲学……,其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是内圣外王之圣人境界,以圣化其人生。”他说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是治理人世的,儒家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内圣外王这样的圣人境界。对内圣外王前面讲过古人有不同的解释,张顺年在他所写的《先秦道论发微》里讲,“外王”就是要做皇上。但是更多的人,尤其后世儒家,认为内圣外王是指里面要达到圣人境界,外面达到气很旺的境界。用圣人的境界、圣人的理论来改变人,化掉俗人的习气,改变人的生命活动,使之进入圣人境界。

      对于佛家萧天石是这样讲的:“佛学哲学思想是出世间哲学……其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是成佛作祖之佛陀境界,以佛化其人生。”佛不是在人世间,不是在我们这个天地间,而是离开这个世界。他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成佛作祖之佛陀境界。佛陀就是觉悟、智能,用觉悟和智能来化其人生。他们的觉悟和智能与一般所说的觉悟和智能是不完全相等的。

      我们一般说的智能,佛家叫聪明。人聪明了可以干好事,也可以干坏事,心眼这么动干好事,心眼那么动办坏事,但是佛家说的智能是个正见、正道,它只能使人往好处走、做好事情,不会做坏事情。当然佛家讲的做好事,是按照佛教的道理、佛教的教义来做事。能够明了佛家的道理叫有智能。你把佛教的道理领会了,就说你是修了几辈子的善根。

      为什么过去好多人尤其那些有些才学又遭遇不顺当的人,一看佛教书就觉得佛教的理论太对了。因为佛教讲人是生活在五浊恶世,要脱离这个人生。这样就满足了他们的心理状态,所以过去知识界信佛的人很多,而且信了佛就拔不出来。他认为自己明了佛理,有智能,越是比较自以为是的人,越容易这样。这些人自命不凡,在社会上却又总是失意,到哪儿去找精神寄托呢?看了佛家的理论,正好符合自己的心理。佛家要以佛陀化人生,按照佛的说法是佛法无边,不度不信之人,只度有缘的。什么是有缘呢?你一听一看佛家的道理就信了,叫有缘。

      我见过一个人,他比较有钱,生活条件不错,最后他夫妻两个都出家了。根据我自己的体察,两人身体都有毛病,夫妻生活不幸福,可是俩人的感情非常好。本来练练气功,把病治好了,夫妻间不就幸福了吗?他们有些文化,觉得佛教书讲得非常合自己的心意,最后夫妻两个就都出家了。

      我问“你们为什么出家?”

      他们说:“佛经讲了,人生苦啊!”

      我说:“这个佛经你怎么证明是佛说的?如果是前人瞎编的呢?”

      他说:“根本就不可能。这是信佛最根本的问题,不能怀疑,你就这么去做就行了。”

      其实按我们分析,佛教有好多道理是属于佛的思想,但是这几千卷经典中很少是佛说的,即使佛说过也不是佛的原话,是他的弟子整理的。我把这道理讲了,他们夫妻对我嗤之以鼻,很是瞧不起。以后我又见他们了,顺便跟他们谈佛法。他们说:“哎呀,你是菩萨再生啊。”我说:“我是菩萨再生,你就听我的。”可他又不听了。

      所以佛家是出世间法,以佛化其人生,让你觉悟。当然,佛教里面有一定的道理,而且有一部分辩证法讲得也很深刻。

      恩格斯也曾讲过,希腊人是聪明人,佛教人是聪明人,因为他们懂得辩证法。古希腊有辩证法,佛教里面也有辩证法。有很多有点头脑的人,看了佛教书以后不容易出来,就因为佛经的内容太深了。深的让你摸不到底,但是它是个谬论。能在里面翻跟头出来的,有的是所谓受别的“邪道”的影响。

      比如,印光法师的一个弟子叫圆泽,他是南方人。在早期是印光法师非常得意的一个弟子,写过一些经典的白话注解。可到晚年他不信佛了,搞扶乩(扶鸾)去了,他一看这么灵验,搞那个去了。他那个情况不是翻个跟头出来,而是爬着进去,又爬到别的洞里去了。真正翻跟头出来的人不多。

      佛教以佛化其人生,在过去那个时代似乎也有它好的一面。在那个社会、那个年代,人们生活比较困难,生产力不发达,怎么让那些人安身立命去活呢?就得在困苦环境中有 “自我”安慰,俗话说“黄莲树下弹琴——苦中作乐”。按佛家说的信佛去,这儿受点苦,下辈子就好了。以佛化其人生实际就是这么个道理。(注意:在此过程中缓和了阶级矛盾,所以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

      对于道家萧天石是这样讲的:“道家哲学思想是超世间哲学……其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是超圣入神,超神入化之真人境界……,以道化其人生。”因为萧天石是道家人,所以他把道家说得很高,说道家不是出世间也不是入世间,而是超世间。什么是超世间呢?就是在世间也是出世间,出世间也是在世间。他把道家写得高也能理解,哪一家都会把自己写得很高。儒家写书说自己是内圣外王。佛家虽然出家了,但也不可能离开世间,却不要家了,不要父母、妻子、儿女,但是佛家写书这么讲:你的父母、妻子、儿女这辈子你认得,上辈子的你知道吗?我不要现在的父母,可是上辈子、上千千辈子的父母。儿女我都要了。道家说其是超世间哲学,在世间而又是出世间,即道而又非道。儒家是要求达到超凡入圣,道家是超圣入神,还得超出这个圣再往高一层走才行。

      宗教界都说自己不争,实际也在争。都讲我是最好的,我是高级的。因为萧天石是个道家人,站在道家观点,把道家说得最高。我看了看他的书,他似乎对佛家也研究了一番,但功夫没有真正达到那个层次,因此他对佛家的不少论述是讲错了的。他谈的不是佛教的实质。他不是道家的金丹大道派,是道家学派。他说道家不存在长生,只是人的精神可以流芳千古,是不灭的。在这一点上,又是儒家的思想了。萧天石写了很多书,洋洋大观,目前在台湾也算道家泰斗。他文笔也好,书读得非常多,但是功夫看来还是没有真正透关,所以有的地方写得偏激了一点。他讲道家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超圣入神,到最后还要超神入化(超神入化是真人境界)。他说以道化其人生,解释这个道是无形无象、不生不灭的自然状态。他对《道德经》有好些地方是从根本规律上解释,讲得比较好,在他的书中,对《道德经》的注解是他的精华的地方。我看过的《道德经》的注释中,在阐理方面恐怕他是讲得最为深刻的。

      对于修养这个词,古人指的是什么,儒释道三家对修养的看法和他们修养的内容,简要地说了说,是让同学们知道修养实际上就是练气功,就是练功的全部内容。

(322)、在智能气功科学中“修养”的含义是什么?

      我们智能气功对修养这个词,是把传统气功的修养和日常的修养这两个词的含义融合起来使用的。一方面,智能气功把修养这个词作为动词使用,你要去修行、修炼,就要按照智能气功的要求在实际行动当中去做、去炼,所以修养就是修炼自己。修炼什么呢?关键是修治《意元体》。修炼的内容比较多,既是意识方面的,又包括行为方面的,通过修炼而达到养育的结果。这是作为动词使用的。

      第二方面做名词使用,是指通过修炼、修养,我们在身心各个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境界。简而言之,修炼过程是动词的修养,而达到的那个水平是名词的修养,修养的过程和修养达到一定的水平,其全过程也可以都叫作修养,有前面的修养也有后面的修养结果。当然气功的修炼,里面有常态智能的内容,也有超常智能的内容。不过智能气功搞修养,和传统气功有点不同。

      传统气功的修养是叫你把常态智能停歇一下,或者把它泯灭掉,认为有了常态智能就不能做到真正的修养,就不会达到什么圣人、佛陀、真人的境界,所以古人练功都讲要静养,搞静坐,传统气功讲修养,就必须练静功、练静坐。如萧天石就多次讲,静坐是入道之圣门,是超凡入圣之必要手段。

      智能气功就不是这样,我们搞修养从常态智能入手,但是,我们修常态智能和普通人修常态智能的目的不一样,我们是通过修常态智能,最后达到把常态智能打破而进入超常智能。这是智能气功和传统气功的根本不同。这就是第一个问题,讲了讲修养的含义。

(323)、什么是“ 修养意识”?

      修养意识的修养是个动词,意识修养的修养是个名词了。下面分别讲一下修养意识是什么意思,意识修养又是什么意思。

      我一开始给同学们讲了:修养意识是直接针对《意元体》来用功夫的,一方面要修治参照系,把《意元体》的偏执参照系修理、修整一下,改变一下。另一方面,要养育《意元体》,把《意元体》灵敏度提高。怎么去提高呢?就需要养。过去就讲“静养灵根气养神”,用安静来养灵根,用气来养神。灵根和神是什么关系呢?灵根就相当于《意元体》,神就是我们的意识活动。

(324)、我们智能气功为什不是用“静”去“养”?

      意识活动需要有气,所以要用气去养它,另一方面要静,静使《意元体》受的干扰减少。这是古人的方法。我们智能气功不是用静,因为真正的静做不到。我们怎么办呢?让《意元体》的活动形成律动,有规律的活动就有序化了。有序化的运动,受外界干扰就少了。所以我们智能功讲律动,讲集中精神,这么去养。

(325)、运用意识能不能改变《意元体》?

      在讲智能气功的运用意识时也讲了这个问题。讲到这个地方,同学们就说了:“庞老师你说过,运用意识不能改变《意元体》呀?”对这个问题同学们要注意,我们是说运用意识的主要作用是发挥《意元体》的现有的功能,并不是说运用意识就绝对对《意元体》不起作用。如果绝对不起作用的话,那精神活动怎么变化呢?所以我们针对《意元体》进行修养,一方面要修治《意元体》的偏执,一方面要去养,把《意元体》的灵敏度提高。

(326)、为什么要对意识活动的片面性进行修治?

      另外,就是要对意识活动的片面性进行修治,也就是针对意识活动去修养。这个修养既包括常态智能,也包括超常智能。普通人不能全面地整体地去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所以还要从这儿入手。我们要想改变《意元体》的偏执,不是说只有出了超常智能才能改变。即使是出了超常智能,如果你思想方法不变,《意元体》也同样还是原来那个状态。现在有些有特异功能的人,有透视、遥视、预知、意识感知、意念致动等功能,但他们并不一定就能做得全面地处理问题。为什么?因为他那个《意元体》参照系没有改变,还是按原来的参照系,片面、主观地处理问题。没有超常智能的人,如果遇到问题能全面地辩证地去考虑和处理,就可以使自己的参照系慢慢扩展。《意元体》本是个整的,偏执《意元体》是偏的,这个偏执的《意元体》也是《意元体》的一部分内容。

(327)、我们智能功为什么不讲古人说的“空”?

      古人说不要它,使《意元体》成为空的,空的才能加进那个“道”而成为整的。我们智能功不这么讲,因为你根本去不掉它。为什么去不掉?以前对这个问题讲得最透彻的是佛家。他说这个东西是虚妄的东西,念头是虚妄的,人是虚妄的,连吃饭也是虚妄的,你连吃饭也甭吃了。后来佛家大乘觉得这种讲法不合适,人还得吃饭,还得待人接物,所以需要加以解释。尤其是在家修炼的人就讲得更明确了。白居易写诗的时候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既知阳焰生阳火,无妨幻水幻生鱼。”他说你该吃饭就吃,该喝水就喝,都是虚幻的,拿这个虚的来生那个虚的,这是“借假修真”,用假的来修真的。

(328)、怎样理解智能功的修养是从常态智能修起来?

      我们智能功不这么讲。说《意元体》是偏执的,就是因为它认识事物片面、狭隘(我们讲《意元体》偏执讲过这个问题)。怎么办呢?我们把参照系扩展了,在考虑和处理问题时,逐渐做到全面一点,再全面一点,再全面一点,慢慢常态智能也会全面了。常态智能全面了,加上超常智能,这不就达到《圆满意元体》了吗?把参照系的内容加多了,使参照系不是偏执的,而是全面的,《意元体》就变过来,成为整的了。智能功的修养是从常态智能修起来,要能够全面地整体地辩证地去处理问题,从这儿来修养。所以,修养意识就是要把意识活动(包括生命活动)修整得更加全面,使之从《偏执意元体》走向《圆满意元体》。

(329)、什么叫作 意识修养?

      我们讲了,“意识修养”这个词组把“修养”放在意识后面,这个修养是作为名词来用的。

      意识修养就是通过对《意元体》的修养,而使《意元体》达到的境界。它使《意元体》参照系逐渐完善。我们说这个完善是逐步的。有的人非常固执,又非常狭隘,懂的东西很少。农村里经常看到有些好强的人,特别爱抬杠,因为他就知道这么一点。知道得越少,固执的力量就越强。跟我们说的瞎子摸象一样,有的说像是一个大柱子,有的说像是一堵墙,于是抬起杠来没个完。因为他《意元体》里打上的烙印就这一点。等眼睛能看到象的样子,知道多了,再懂点科学知识,知道像是属于什么动物,象的性情、寿命、功能、特征等,才获得对象的比较全面的认识。认识一个象如此,其它的各种知识的获得也是如此。搞物理的,讲什么问题都往物理上拉;搞化学的,什么问题都往化学这儿拉,因为他主要懂得这方面的知识。如果知识一点一点地逐步扩大,越来越多,意识一步一步向前发展。就把偏执性的范围缩小,偏执性的程度缩小。到最后各种东西都有了,常态智能就满了。

      一般地讲,真正能辩证地看问题了,常态智能就可以满了,而不是说你各种知识都要懂得了。(回头我们还要讲这个问题)但是做到真正的辩证很难,列宁曾经讲过,要掌握一个事物的全部规律是不可能的。你要正确处理一个问题,就需要掌握有关这个事物的全部内容、全部的因素,也就是掌握它的“全部的链条”。但是,要掌握一个事物的“全部的链条”是不可能的。因为常态智能不可能做到完全掌握它。

      一般来说,真正掌握了辩证法,能够辩证地而不是局部地、形式上地处理问题,那就是常态智能的圆满。常态智能圆满之后你还要继续修养,按照常态智能的整体观去处理问题。达到这水平了,意识修养的水平才会高起来。所以意识修养从智能功来讲,就包括了常态智能意识修养和超常智能意识修养两方面。科学修养、艺术修养、道德修养,这些都属于常态智能意识修养范围;超常智能意识修养需要建立在超常智能功能的运用的基础上,这是一个混元整体。

(330)、怎样理解气功这门学问就是实际的学问,这个学问就是从修养当中来,从实践当中去做的?

      要做到这样的修养,不是说将来把书学完了就解决了。书上理论不通过实践的印证,在《意元体》里面还没有真正进行混化,必须在《意元体》里真正进行混化,变成《意元体》里边的东西,成为参照系的模式了,才能够在你身体里边起作用。不然,学了书,只是存在《意元体》的记忆库里,并没有真正“化”。

      我们学科学知识,有好多只是属于记忆,比如有的数学公式会背了,会算了,但它和生命活动没进行混化,所以对生命就没有起作用。因为数学公式没有和生命活动直接联系,它只是在《意元体》里边起了一个贮存的作用。真正的意识修养,必须是意识里面起了变化,而和生命活动结合到一起,这样才能起作用。我们书上讲的这些道理和理论,你只有在实践当中去体会,和生命活动结合到一起了,在《意元体》打上的烙印达到一定的深度,才叫真正的修养。所以气功这门学问就是实际的学问,这个学问就是从修养当中来,从实践当中去做。

      (续34)


繁體版

  我們智能功為什麼不講古人說的“空”?

  余 洋

                (根據龐明教授講課錄音整理)

(321)、近百年來,氣功界當中對“修養”的論述是什麼?

    以上說明中國儒、釋、道三家在比較古的經典上,雖沒有修養之詞,但實際上都講要修養。近百年來,氣功界當中修養這個詞提的多了。很多門派都講修養,可是他們對修養沒有作出一個明確的定義。現在唯有臺灣的蕭天石的幾本書裏面談到了修養。在《聖人境界》裏他談的修養比較完善,我們書上就引用了他的部分論述。他在這段論述裏把儒、釋、道三家都講了,而且講得非常概括。

    他是這樣說的:“儒家哲學思想是入世間哲學……,其人生修養之最高境界是內聖外王之聖人境界,以聖化其人生。”他說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是治理人世的,儒家修養的最高境界是達到內聖外王這樣的聖人境界。對內聖外王前面講過古人有不同的解釋,張順年在他所寫的《先秦道論發微》裏講,“外王”就是要做皇上。但是更多的人,尤其後世儒家,認為內聖外王是指裏面要達到聖人境界,外面達到氣很旺的境界。用聖人的境界、聖人的理論來改變人,化掉俗人的習氣,改變人的生命活動,使之進入聖人境界。

    對於佛家蕭天石是這樣講的:“佛學哲學思想是出世間哲學……其人生修養之最高境界,是成佛作祖之佛陀境界,以佛化其人生。”佛不是在人世間,不是在我們這個天地間,而是離開這個世界。他修養的最高境界,是成佛作祖之佛陀境界。佛陀就是覺悟、智能,用覺悟和智能來化其人生。他們的覺悟和智能與一般所說的覺悟和智能是不完全相等的。

    我們一般說的智能,佛家叫聰明。人聰明了可以幹好事,也可以幹壞事,心眼這麼動幹好事,心眼那麼動辦壞事,但是佛家說的智能是個正見、正道,它只能使人往好處走、做好事情,不會做壞事情。當然佛家講的做好事,是按照佛教的道理、佛教的教義來做事。能夠明瞭佛家的道理叫有智能。你把佛教的道理領會了,就說你是修了幾輩子的善根。

    為什麼過去好多人尤其那些有些才學又遭遇不順當的人,一看佛教書就覺得佛教的理論太對了。因為佛教講人是生活在五濁惡世,要脫離這個人生。這樣就滿足了他們的心理狀態,所以過去知識界信佛的人很多,而且信了佛就拔不出來。他認為自己明瞭佛理,有智能,越是比較自以為是的人,越容易這樣。這些人自命不凡,在社會上卻又總是失意,到哪兒去找精神寄託呢?看了佛家的理論,正好符合自己的心理。佛家要以佛陀化人生,按照佛的說法是佛法無邊,不度不信之人,只度有緣的。什麼是有緣呢?你一聽一看佛家的道理就信了,叫有緣。

    我見過一個人,他比較有錢,生活條件不錯,最後他夫妻兩個都出家了。根據我自己的體察,兩人身體都有毛病,夫妻生活不幸福,可是倆人的感情非常好。本來練練氣功,把病治好了,夫妻間不就幸福了嗎?他們有些文化,覺得佛教書講得非常合自己的心意,最後夫妻兩個就都出家了。

    我問“你們為什麼出家?”

    他們說:“佛經講了,人生苦啊!”

    我說:“這個佛經你怎麼證明是佛說的?如果是前人瞎編的呢?”

    他說:“根本就不可能。這是信佛最根本的問題,不能懷疑,你就這麼去做就行了。”

    其實按我們分析,佛教有好多道理是屬於佛的思想,但是這幾千卷經典中很少是佛說的,即使佛說過也不是佛的原話,是他的弟子整理的。我把這道理講了,他們夫妻對我嗤之以鼻,很是瞧不起。以後我又見他們了,順便跟他們談佛法。他們說:“哎呀,你是菩薩再生啊。”我說:“我是菩薩再生,你就聽我的。”可他又不聽了。

    所以佛家是出世間法,以佛化其人生,讓你覺悟。當然,佛教裏面有一定的道理,而且有一部分辯證法講得也很深刻。

    恩格斯也曾講過,希臘人是聰明人,佛教人是聰明人,因為他們懂得辯證法。古希臘有辯證法,佛教裏面也有辯證法。有很多有點頭腦的人,看了佛教書以後不容易出來,就因為佛經的內容太深了。深的讓你摸不到底,但是它是個謬論。能在裏面翻跟頭出來的,有的是所謂受別的“邪道”的影響。

    比如,印光法師的一個弟子叫圓澤,他是南方人。在早期是印光法師非常得意的一個弟子,寫過一些經典的白話注解。可到晚年他不信佛了,搞扶乩(扶鸞)去了,他一看這麼靈驗,搞那個去了。他那個情況不是翻個跟頭出來,而是爬著進去,又爬到別的洞裏去了。真正翻跟頭出來的人不多。

      佛教以佛化其人生,在過去那個時代似乎也有它好的一面。在那個社會、那個年代,人們生活比較困難,生產力不發達,怎麼讓那些人安身立命去活呢?就得在困苦環境中有 “自我”安慰,俗話說“黃蓮樹下彈琴——苦中作樂”。按佛家說的信佛去,這兒受點苦,下輩子就好了。以佛化其人生實際就是這麼個道理。(注意:在此過程中緩和了階級矛盾,所以馬克思說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鴉片)

    對於道家蕭天石是這樣講的:“道家哲學思想是超世間哲學……其人生修養之最高境界是超聖入神,超神入化之真人境界……,以道化其人生。”因為蕭天石是道家人,所以他把道家說得很高,說道家不是出世間也不是入世間,而是超世間。什麼是超世間呢?就是在世間也是出世間,出世間也是在世間。他把道家寫得高也能理解,哪一家都會把自己寫得很高。儒家寫書說自己是內聖外王。佛家雖然出家了,但也不可能離開世間,卻不要家了,不要父母、妻子、兒女,但是佛家寫書這麼講:你的父母、妻子、兒女這輩子你認得,上輩子的你知道嗎?我不要現在的父母,可是上輩子、上千千輩子的父母。兒女我都要了。道家說其是超世間哲學,在世間而又是出世間,即道而又非道。儒家是要求達到超凡入聖,道家是超聖入神,還得超出這個聖再往高一層走才行。

    宗教界都說自己不爭,實際也在爭。都講我是最好的,我是高級的。因為蕭天石是個道家人,站在道家觀點,把道家說得最高。我看了看他的書,他似乎對佛家也研究了一番,但功夫沒有真正達到那個層次,因此他對佛家的不少論述是講錯了的。他談的不是佛教的實質。他不是道家的金丹大道派,是道家學派。他說道家不存在長生,只是人的精神可以流芳千古,是不滅的。在這一點上,又是儒家的思想了。蕭天石寫了很多書,洋洋大觀,目前在臺灣也算道家泰斗。他文筆也好,書讀得非常多,但是功夫看來還是沒有真正透關,所以有的地方寫得偏激了一點。他講道家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超聖入神,到最後還要超神入化(超神入化是真人境界)。他說以道化其人生,解釋這個道是無形無象、不生不滅的自然狀態。他對《道德經》有好些地方是從根本規律上解釋,講得比較好,在他的書中,對《道德經》的注解是他的精華的地方。我看過的《道德經》的注釋中,在闡理方面恐怕他是講得最為深刻的。

    對於修養這個詞,古人指的是什麼,儒釋道三家對修養的看法和他們修養的內容,簡要地說了說,是讓同學們知道修養實際上就是練氣功,就是練功的全部內容。

(322)、在智能氣功科學中“修養”的含義是什麼?

    我們智能氣功對修養這個詞,是把傳統氣功的修養和日常的修養這兩個詞的含義融合起來使用的。一方面,智能氣功把修養這個詞作為動詞使用,你要去修行、修煉,就要按照智能氣功的要求在實際行動當中去做、去煉,所以修養就是修煉自己。修煉什麼呢?關鍵是修治《意元體》。修煉的內容比較多,既是意識方面的,又包括行為方面的,通過修煉而達到養育的結果。這是作為動詞使用的。

      第二方面做名詞使用,是指通過修煉、修養,我們在身心各個方面所達到的水準和境界。簡而言之,修煉過程是動詞的修養,而達到的那個水準是名詞的修養,修養的過程和修養達到一定的水準,其全過程也可以都叫作修養,有前面的修養也有後面的修養結果。當然氣功的修煉,裏面有常態智能的內容,也有超常智能的內容。不過智能氣功搞修養,和傳統氣功有點不同。

    傳統氣功的修養是叫你把常態智能停歇一下,或者把它泯滅掉,認為有了常態智能就不能做到真正的修養,就不會達到什麼聖人、佛陀、真人的境界,所以古人練功都講要靜養,搞靜坐,傳統氣功講修養,就必須練靜功、練靜坐。如蕭天石就多次講,靜坐是入道之聖門,是超凡入聖之必要手段。

    智能氣功就不是這樣,我們搞修養從常態智能入手,但是,我們修常態智能和普通人修常態智能的目的不一樣,我們是通過修常態智能,最後達到把常態智能打破而進入超常智能。這是智能氣功和傳統氣功的根本不同。這就是第一個問題,講了講修養的含義。

(323)、什麼是“ 修養意識”?

    修養意識的修養是個動詞,意識修養的修養是個名詞了。下面分別講一下修養意識是什麼意思,意識修養又是什麼意思。

      我一開始給同學們講了:修養意識是直接針對《意元體》來用功夫的,一方面要修治參照系,把《意元體》的偏執參照系修理、修整一下,改變一下。另一方面,要養育《意元體》,把《意元體》靈敏度提高。怎麼去提高呢?就需要養。過去就講“靜養靈根氣養神”,用安靜來養靈根,用氣來養神。靈根和神是什麼關係呢?靈根就相當於《意元體》,神就是我們的意識活動。

(324)、我們智能氣功為什不是用“靜”去“養”?

    意識活動需要有氣,所以要用氣去養它,另一方面要靜,靜使《意元體》受的干擾減少。這是古人的方法。我們智能氣功不是用靜,因為真正的靜做不到。我們怎麼辦呢?讓《意元體》的活動形成律動,有規律的活動就有序化了。有序化的運動,受外界干擾就少了。所以我們智能功講律動,講集中精神,這麼去養。

(325)、運用意識能不能改變《意元體》?

    在講智能氣功的運用意識時也講了這個問題。講到這個地方,同學們就說了:“龐老師你說過,運用意識不能改變《意元體》呀?”對這個問題同學們要注意,我們是說運用意識的主要作用是發揮《意元體》的現有的功能,並不是說運用意識就絕對對《意元體》不起作用。如果絕對不起作用的話,那精神活動怎麼變化呢?所以我們針對《意元體》進行修養,一方面要修治《意元體》的偏執,一方面要去養,把《意元體》的靈敏度提高。

(326)、為什麼要對意識活動的片面性進行修治?

    另外,就是要對意識活動的片面性進行修治,也就是針對意識活動去修養。這個修養既包括常態智能,也包括超常智能。普通人不能全面地整體地去考慮問題、處理問題,所以還要從這兒入手。我們要想改變《意元體》的偏執,不是說只有出了超常智能才能改變。即使是出了超常智能,如果你思想方法不變,《意元體》也同樣還是原來那個狀態。現在有些有特異功能的人,有透視、遙視、預知、意識感知、意念致動等功能,但他們並不一定就能做得全面地處理問題。為什麼?因為他那個《意元體》參照系沒有改變,還是按原來的參照系,片面、主觀地處理問題。沒有超常智能的人,如果遇到問題能全面地辯證地去考慮和處理,就可以使自己的參照系慢慢擴展。《意元體》本是個整的,偏執《意元體》是偏的,這個偏執的《意元體》也是《意元體》的一部分內容。

(327)、我們智能功為什麼不講古人說的“空”?

    古人說不要它,使《意元體》成為空的,空的才能加進那個“道”而成為整的。我們智能功不這麼講,因為你根本去不掉它。為什麼去不掉?以前對這個問題講得最透徹的是佛家。他說這個東西是虛妄的東西,念頭是虛妄的,人是虛妄的,連吃飯也是虛妄的,你連吃飯也甭吃了。後來佛家大乘覺得這種講法不合適,人還得吃飯,還得待人接物,所以需要加以解釋。尤其是在家修煉的人就講得更明確了。白居易寫詩的時候就說了這麼一句話:“既知陽焰生陽火,無妨幻水幻生魚。”他說你該吃飯就吃,該喝水就喝,都是虛幻的,拿這個虛的來生那個虛的,這是“借假修真”,用假的來修真的。

(328)、怎樣理解智能功的修養是從常態智能修起來?

    我們智能功不這麼講。說《意元體》是偏執的,就是因為它認識事物片面、狹隘(我們講《意元體》偏執講過這個問題)。怎麼辦呢?我們把參照系擴展了,在考慮和處理問題時,逐漸做到全面一點,再全面一點,再全面一點,慢慢常態智能也會全面了。常態智能全面了,加上超常智能,這不就達到《圓滿意元體》了嗎?把參照系的內容加多了,使參照系不是偏執的,而是全面的,《意元體》就變過來,成為整的了。智能功的修養是從常態智能修起來,要能夠全面地整體地辯證地去處理問題,從這兒來修養。所以,修養意識就是要把意識活動(包括生命活動)修整得更加全面,使之從《偏執意元體》走向《圓滿意元體》。

(329)、什麼叫作 意識修養?

    我們講了,“意識修養”這個片語把“修養”放在意識後面,這個修養是作為名詞來用的。

    意識修養就是通過對《意元體》的修養,而使《意元體》達到的境界。它使《意元體》參照系逐漸完善。我們說這個完善是逐步的。有的人非常固執,又非常狹隘,懂的東西很少。農村裏經常看到有些好強的人,特別愛抬杠,因為他就知道這麼一點。知道得越少,固執的力量就越強。跟我們說的瞎子摸象一樣,有的說像是一個大柱子,有的說像是一堵牆,於是抬起杠來沒個完。因為他《意元體》裏打上的烙印就這一點。等眼睛能看到象的樣子,知道多了,再懂點科學知識,知道像是屬於什麼動物,象的性情、壽命、功能、特徵等,才獲得物件的比較全面的認識。認識一個象如此,其他的各種知識的獲得也是如此。搞物理的,講什麼問題都往物理上拉;搞化學的,什麼問題都往化學這兒拉,因為他主要懂得這方面的知識。如果知識一點一點地逐步擴大,越來越多,意識一步一步向前發展。就把偏執性的範圍縮小,偏執性的程度縮小。到最後各種東西都有了,常態智能就滿了。

    一般地講,真正能辯證地看問題了,常態智能就可以滿了,而不是說你各種知識都要懂得了。(回頭我們還要講這個問題)但是做到真正的辯證很難,列寧曾經講過,要掌握一個事物的全部規律是不可能的。你要正確處理一個問題,就需要掌握有關這個事物的全部內容、全部的因素,也就是掌握它的“全部的鏈條”。但是,要掌握一個事物的“全部的鏈條”是不可能的。因為常態智能不可能做到完全掌握它。

    一般來說,真正掌握了辯證法,能夠辯證地而不是局部地、形式上地處理問題,那就是常態智能的圓滿。常態智能圓滿之後你還要繼續修養,按照常態智能的整體觀去處理問題。達到這水準了,意識修養的水準才會高起來。所以意識修養從智能功來講,就包括了常態智能意識修養和超常智能意識修養兩方面。科學修養、藝術修養、道德修養,這些都屬於常態智能意識修養範圍;超常智能意識修養需要建立在超常智能功能的運用的基礎上,這是一個混元整體。

(330)、怎樣理解氣功這門學問就是實際的學問,這個學問就是從修養當中來,從實踐當中去做的?

    要做到這樣的修養,不是說將來把書學完了就解決了。書上理論不通過實踐的印證,在《意元體》裏面還沒有真正進行混化,必須在《意元體》裏真正進行混化,變成《意元體》裏邊的東西,成為參照系的模式了,才能夠在你身體裏邊起作用。不然,學了書,只是存在《意元體》的記憶庫裏,並沒有真正“化”。

    我們學科學知識,有好多只是屬於記憶,比如有的數學公式會背了,會算了,但它和生命活動沒進行混化,所以對生命就沒有起作用。因為數學公式沒有和生命活動直接聯繫,它只是在《意元體》裏邊起了一個貯存的作用。真正的意識修養,必須是意識裏面起了變化,而和生命活動結合到一起,這樣才能起作用。我們書上講的這些道理和理論,你只有在實踐當中去體會,和生命活動結合到一起了,在《意元體》打上的烙印達到一定的深度,才叫真正的修養。所以氣功這門學問就是實際的學問,這個學問就是從修養當中來,從實踐當中去做。

    (續3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