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29-09-2010 修命不修性,万劫阴灵难入圣?(精义答疑x-32) 简体版/繁体版

修命不修性,万劫阴灵难入圣?(精义答疑x-32)   简体版/繁体版

简体版

  古人所说的“修命不修性,万劫阴灵难入圣”是什么意思?

  余 洋

                (根据庞明教授讲课录音整理)

(311)、怎样正确掌握运用意识的四个阶段?

    智能功运用意识这一节,要反复阅读和领会,而且要一边学一边琢磨,结合练功、结合生活去体会。其中关键是体会意念集中、专一的精髓所在,要把意念专一到生命运动的升降开合中去。身体里面的气,怎么运动都可以看作是升降;和外面气的交通就属于开合,它包括皮肤以至于内脏的粘膜,都有个开合过程。因此要反复琢磨运用意识的各个阶段:集中、专一、“内视”和收视《意元体》。

    虽然还不能一下掌握这四个阶段,但要经常去想。这四个阶段是一致的,不容易在实践当中分开去做。有的时候,你集中、集中……到一定的程度,它后面的层次也就都有了。这个是我们的重点。我们学习这一节要和《功法学》中不同功法的运用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功法学》中,练功的方法、姿势与运用意识等内容都写了,怎么样把智能气功运用意识的根本原则和具体功法结合起来,就需要同学们自己在实践当中去体会、去实践。在这儿把运用意识作为练功的一个“精义”来讲,是从总体上更全面、深刻地叙述这个问题,而在每个功法里边就不可能这样完整地去论述了。

(312)、我们怎么样把功法学当中具体的运用意识的方法和我们运用意识的原则结合起来?

    只有在实践当中慢慢摸索、体会,这样才能形成你自己真正的知识。所以我们讲,“真知灼见”是从实践当中来的。书中写的这些内容是根据我对传统气功运用意识的理解和自己的练功体会,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在理论上进行的阐述,而你自己练功的时候有什么感受、怎么体会、怎样使身体发生变化……这一切光听我讲你是做不到的,必须认真去实践。

    同学们可能要问:“庞老师,你要我们练功集中、专一精神,那怎么去体会?”我讲了,不是让你在练功的时候去想这些理论,而是要你把这些理论在意识深层作为一个思想基础。练功的时候,一发练功的指令,应该符合智能气功运用意识的要求,这个样子才行。如果练功的时候,还在想智能功运用意识是什么内容、什么道理,那就错了。这就需要你平时认真地学理论,脑子多琢磨。有所领会了,练功的时候才能够灵活地去运用,把它作为一个指导思想,作为一个思想基础。

    在这章里《智能气功的运用意识》这一节很关键,后面的《正确对待 “幻觉”和 “真妄相攻”》也很重要。这些问题从理论上懂得了,碰上事情就能正确对待了。对于上一章就不做更全面、更细致的总结了。

(313)、古人所说的“修命不修性,万劫阴灵难入圣”是什么意思?

    练气功运用意识固然很关键,运用意识还只是在你已有的意识水平(或意识层次)上发挥意识的作用。比如,我们智能气功运用意识要求集中精神和专一意念,这样的思想活动只能在现在这个层次上发挥作用,它可以增强人们精神统帅、驾驭生命活动的能力,而且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来提高、改善我们的生命活动,甚至还能练出点对于常人来说是很了不起的功能。

    但是,这样的运用意识,并没有改变《意元体》本身的层次。我们曾介绍过《意元体》有《自我意元体》、 《偏执意元体》,运用意识并没有对《偏执意元体》有所改变,并没有改变它里面的参照系。因此,我们整个人的层次还没有提高。运用意识虽然可以强身,可以增强人的各种机能,但是我们这个人还是普普通通的人,古人所说的“修命不修性,万劫阴灵难入圣”就是这个意思。

(314)、什么叫作“修养意识”?

    通过运用意识,虽然把我们人体的功能强化起来了,但并没有真正改变我们的《意元体》,就是没有去修这个“性”。这个“性”是根本的神经功能。这样,你基本上能得到长寿了,但仍然还不是一个真正的“纯阳之气”,而是“阴气”——没有脱离“凡俗之界”。按过去来讲,没脱离道家所讲的“识神”的统帅,没有脱离佛家所讲的“妄念”、“执着”。所以这样的长寿叫做“阴灵”,成了个“千年老朽”,你虽然长寿了,但是你这个人的层次并没有提高。所以,要想真正改变人的层次,就必须改变《意元体》本身,改变《意元体》的偏执状态,把《意元体》的层次提高,把《意元体》的灵明度提高。要想把《意元体》的偏执参照系改变,那就必须在运用意识方面加内容,真正针对《意元体》本身来做功夫。这叫修治《意元体》、修治参照系,这一部分内容本来也是运用意识的一个方面,在这里我们就不作为运用意识来讲,而叫修养意识。

(315)、为什么要修养意识?

    从练气功来讲,运用意识实际是运用已有的意识状态,去发挥它的作用,而修养意识,是把我们意识现有的状态通过修养、修炼,再提高一个层次。所以,修养意识关键是把《意元体》的层次提高,使我们从偏执《意元体》走向《圆满意元体》,意识活动从一般的常态智能走向超常智能。这样,我们《意元体》的层次就提高了,《意元体》参照系就发生变化了,我们人也就发生变化了。这样才能够实现我们智能气功宗旨所说的,“变人类自然本能为自觉智能,使人类从生命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促进人类文化向更高级阶段跃迁。”这个宗旨实现了以后,才能真正用智能气功塑造智能之我、智能之家、智能之民族、智能之世界,使人类走向大同世界,达到更高的层次上去。前面讲课我们说,原始人象个猴,其实高层次的人看我们也象个猴。我们怎样才能脱离现在这个境界,那就必须要通过修养意识了。

修养意识综述

(316)、搞气功讲的修养意识和日常生活的这个修养,是不是一回事情呢?

    在这里我们把关于修养意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作个综合叙述。首先综合地讲一下,什么叫修养意识,怎样修养,修养哪些东西,怎么去做。前面讲了,要想真正改变我们这个人,把人的层次提高,就必须进行修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这么讲:要加强自己的修养,这个人有没有修养等。修养这个词,一般是指我们在思想、政治、哲学、文化、道德等方面,通过努力所达到的水平。

    政治修养、哲学修养、科学修养、道德修养,都是指在这些方面所达到的水平。那么搞气功讲的修养意识和日常生活的这个修养,是不是一回事情呢?我们说有相同的地方,但两者又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如果真是从气功这个高度讲修养,它把气功的全部内容,都应该包括在里边了。然而,气功又有常态智能和超常智能两种,因此它有日常生活所说的修养,还有超出日常生活的修养。那么对修养这个词,我们从气功和气功学的高度应该怎么样来认识它?因为我们要讲气功学,谈到一个名词、一个概念,就需要对其含义下个定义以便了解它。有的名词是我们起的,可以直接给它规范定义,对于一些旧有的名词,则要作进一步分析。“修养”这个词在传统气功中就有了,所以对它一方面我们要借助已有的气功知识来下定义,另一方面还要从智能气功来谈。

(317)、传统气功中“修养”的含义是什么?

    从气功学来讲,“修”、“养”这两个字是一个词。古气功家认为“修”是功夫 “养”也是功夫。修和养这两个字都可以做为动词来解释。“修”是指的修炼,“养”指养育、培养。

    “修”的内容比较多,但一般来说,是指修筑我们的精神,从精神方面来修炼。当然过去也有说修身的,其实它也是从精神入手,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修身指锻炼身体是不一样的。古人讲“修身、齐家”需要先“正心”“诚意”,而“正心”“诚意”是从精神入手的,没有正心、诚意谈不上修身。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修”主要是从精神上入手的;

    “养”是从气入手的。也有说养是指养精、养形的。将来我们还要讲,其实精和形也是气的有形凝聚的表现,人的生命活动就是个气,养就是养这个气。应该这么来领会。古人还有把修养作为“修真养形”“修心养形”“修道养真”“修身养气”“修身养性”等的简称。上述古语中的“修真”这个“真”是指真气,养是养性。这似乎跟我们说的“修”指养性和“养”指养气不同了,因为古人在用词的时候,不是非常严格的。而我们前面讲的“修”和“养”的不同使用,是指一般情况来说的,也有个别例外的情况。

(318)、古代儒家对“修养”是如何理解的?

    中国古代儒家也好,道家也好,在他们的论着里没有正式提到过修养这个词,但是有类似的东西。比如,谈到修精、气、神的时候,讲精有养精、炼精;讲神有修神、养神、炼神;讲气有修气、养气、炼气。实际上他们都是要搞修养的。儒家称通过修养而“内圣外王”,意思是里面要达到圣人的境地,外面要去“王”。过去儒家是“学而优则仕”,儒家学文化是企图当官,入“仕途”当大官,当宰相,当侯王,甚至当皇上。所以,过去把大学之道称为“面南之术”,就是做皇上来统治人民的这么一个根本的学问。

    对“内圣外王”,古人有直接解释为做皇上的,但后世的儒家讲“内圣外王”的“王”不是作君王、国王来讲,而当“旺”讲。里面是圣人的境界,外面生命力非常旺盛。如果这么解释,每个人都可按照儒家的一套那么去修炼,使自己里面达到圣人气象,外面的生命力旺盛。生命力旺盛就做什么都可以了。

    儒家的“内圣外王”就是里面灵敏、能了解事物、通达事理,按过去讲就是通天。通天实际就是通达自然,就是天人合一(人和大自然的统一),只不过那时候做皇上的讲,他是天子,是天之子,代天行事。他把“天人合一”这么去领会了,这样就搞错了。过去还讲,皇上登基的时候,是奉天承运:奉这个天来承受这个运。儒家修养本来是应该合乎自然规律,到最后却说“我”就是天了,这就违背了自然规律。这也是儒家的一大不幸啊!

    1985年我们在承德办第一次形神庄学习班。我问他们这儿为什么叫承德,他们说这地方原来不叫承德,是乾隆夏天到这里避暑、修养的时候,给起的名字。他一来,这地方就接受了天德了。我给他们讲,看来还不是这样。因为乾隆不但儒家学问很深,而且他是个佛教徒,但是他毕竟是做皇上的,还需要按儒家的说法,说他到这儿是承天之德来了。应该说每个人都应承受大自然的规律,来完善自身。过去说你能够奉天承运,把天这个运承受起来,就可以天人合一了。要修就修这个,怎么去修?要以清净为治,把私心去掉。这是儒家的修养。

(319)、古代道家对“修养”是如何理解的?

    道家讲无人无我,“上与造化者游”。他比儒家又进了一步。儒家是入世的,在人世间去干事情,而道家就不是一般的承天之运了,而是跟“天之运”相等了。儒家的天人合一主要表现在人,道家是要和天等。

    道家修炼要求清静 “无为”。汉朝初期“重黄老之术,兴 “无为”之教”。实际上他们实行的并不是 “无为”之教,表面说 “无为”,宣传要 “无为”,可实际上还是该杀的杀,法治非常厉害。汉朝稍后,又兴“刑名之治”,用刑来治理国家。而所谓的“黄老之治”,黄帝和老子都是尚 “无为”的。道家是真正要搞 “无为”和顺乎自然的,“上与造化者游,而与外死生无始终为友”,把生死置之度外,无所谓生和死了,生和死无非都是自然而已。这是庄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还是有个有和无的对待,而庄子就更加强调 “无为”、自然。庄子讲儒家是人之君子,天之小人。因为儒家讲伦理、讲道德,那个伦理道德就跟鲁迅所说的“伦理杀人”一样,把人囚禁起来了,所以庄子就反对孔子。庄子经常形容孔子的伦理好像给牛上了个鼻拘。因为牛脾气不好,顶人顶的厉害,而且不听话。你不好弄住它,怎么办呢?给上个鼻拘,弄一个环一扣,拉着牛走,牛要不听话一拉牛一痛,它就不敢乱动了。道家说儒家就是跟人上了个“鼻拘”,把人的本性、自然之性都给打掉了。所以庄子说孔夫子是“人之君子,天之小人”。天是自然的,把人的本性、自然之性改了,就是“天之小人”了。庄子主张自然 “无为”,要这么去修养。这和后世大乘佛教的有些观点似乎相同了。中国的大乘佛教似乎是接受了道家 “无为”派的思想观点,而在佛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20)、古代佛家对“修养”是如何理解的?

    从佛家的经典来看,似乎没有“修养”一词,因为佛家讲,自然界当中根本不存在什么圣人和天王,在自然界里只是六道轮回。“六道”中最上面的是天人,他不是神仙,是上天上去的人;下面是普通的人;再下面是阿修罗,它是各种妖精鬼怪,象“四大家”、“五大门”,这些都属于阿修罗;接着是畜生;最下面是饿鬼、地狱。上面这六道轮回着,人和畜生和鬼没什么区别。这辈子是人,下辈子也许是畜类;这辈子是天人,下辈子也许是个饿鬼,所以没什么修养不修养。

    为什么这个样子呢?佛家讲人有个佛性(或者叫真如性,他们不叫灵魂),这个性是不生不灭的。你现在做了事,这是个因,必然有个结果,下辈子就出结果,而这辈子又是上辈子的结果。所以你这辈子做了好多事情,也可能到你临死那一会儿,一下现出来而直接决定下辈子。这叫三世因果。佛家讲“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所以似乎佛家不讲修养,无所谓修养。

    但是他们讲的那些教义,比如戒、定、慧啊,大乘教的六波罗蜜啊,各种戒律啊,八正道啊,实际上都是让你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去修炼自己。佛家的六道轮回都是在五浊恶世里的。他们认为我们常人是在凡俗境地,天人也是在凡俗境地,下面地狱、饿鬼、畜类成为三恶道,这是人的一种苦,要想脱离这种苦,就必须修出世间法,跳出三界法。“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指我们人的各种欲望,色界指有形体的,无色界是没有形体的。道家也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是道家把佛家的理论道家化了。道家的三界是地界、水界、天界,跳出这三界便不在五行中了。佛家讲怎么样跳出三界外呢?就是要按“八正道”修真,到最后脱离开这五浊恶世。实际上是叫人提高一个层次,所以也是在讲修养。

  (续33)


繁體版

  古人所說的“修命不修性,萬劫陰靈難入聖”是什麼意思?

余 洋

                (根據龐明教授講課錄音整理)

(311)、怎樣正確掌握運用意識的四個階段?

    智能功運用意識這一節,要反復閱讀和領會,而且要一邊學一邊琢磨,結合練功、結合生活去體會。其中關鍵是體會意念集中、專一的精髓所在,要把意念專一到生命運動的升降開合中去。身體裏面的氣,怎麼運動都可以看作是升降;和外面氣的交通就屬於開合,它包括皮膚以至於內臟的粘膜,都有個開合過程。因此要反復琢磨運用意識的各個階段:集中、專一、“內視”和收視《意元體》。

    雖然還不能一下掌握這四個階段,但要經常去想。這四個階段是一致的,不容易在實踐當中分開去做。有的時候,你集中、集中……到一定的程度,它後面的層次也就都有了。這個是我們的重點。我們學習這一節要和《功法學》中不同功法的運用意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功法學》中,練功的方法、姿勢與運用意識等內容都寫了,怎麼樣把智能氣功運用意識的根本原則和具體功法結合起來,就需要同學們自己在實踐當中去體會、去實踐。在這兒把運用意識作為練功的一個“精義”來講,是從總體上更全面、深刻地敍述這個問題,而在每個功法裏邊就不可能這樣完整地去論述了。

(312)、我們怎麼樣把功法學當中具體的運用意識的方法和我們運用意識的原則結合起來?

    只有在實踐當中慢慢摸索、體會,這樣才能形成你自己真正的知識。所以我們講,“真知灼見”是從實踐當中來的。書中寫的這些內容是根據我對傳統氣功運用意識的理解和自己的練功體會,結合現代科學知識,在理論上進行的闡述,而你自己練功的時候有什麼感受、怎麼體會、怎樣使身體發生變化……這一切光聽我講你是做不到的,必須認真去實踐。

    同學們可能要問:“龐老師,你要我們練功集中、專一精神,那怎麼去體會?”我講了,不是讓你在練功的時候去想這些理論,而是要你把這些理論在意識深層作為一個思想基礎。練功的時候,一發練功的指令,應該符合智能氣功運用意識的要求,這個樣子才行。如果練功的時候,還在想智能功運用意識是什麼內容、什麼道理,那就錯了。這就需要你平時認真地學理論,腦子多琢磨。有所領會了,練功的時候才能夠靈活地去運用,把它作為一個指導思想,作為一個思想基礎。

    在這章裏《智能氣功的運用意識》這一節很關鍵,後面的《正確對待 “幻覺”和 “真妄相攻”》也很重要。這些問題從理論上懂得了,碰上事情就能正確對待了。對於上一章就不做更全面、更細緻的總結了。

(313)、古人所說的“修命不修性,萬劫陰靈難入聖”是什麼意思?

    練氣功運用意識固然很關鍵,運用意識還只是在你已有的意識水準(或意識層次)上發揮意識的作用。比如,我們智能氣功運用意識要求集中精神和專一意念,這樣的思想活動只能在現在這個層次上發揮作用,它可以增強人們精神統帥、駕馭生命活動的能力,而且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來提高、改善我們的生命活動,甚至還能練出點對於常人來說是很了不起的功能。

    但是,這樣的運用意識,並沒有改變《意元體》本身的層次。我們曾介紹過《意元體》有《自我意元體》、 《偏執意元體》,運用意識並沒有對《偏執意元體》有所改變,並沒有改變它裏面的參照系。因此,我們整個人的層次還沒有提高。運用意識雖然可以強身,可以增強人的各種機能,但是我們這個人還是普普通通的人,古人所說的“修命不修性,萬劫陰靈難入聖”就是這個意思。

(314)、什麼叫作“修養意識”?

    通過運用意識,雖然把我們人體的功能強化起來了,但並沒有真正改變我們的《意元體》,就是沒有去修這個“性”。這個“性”是根本的神經功能。這樣,你基本上能得到長壽了,但仍然還不是一個真正的“純陽之氣”,而是“陰氣”——沒有脫離“凡俗之界”。按過去來講,沒脫離道家所講的“識神”的統帥,沒有脫離佛家所講的“妄念”、“執著”。所以這樣的長壽叫做“陰靈”,成了個“千年老朽”,你雖然長壽了,但是你這個人的層次並沒有提高。所以,要想真正改變人的層次,就必須改變《意元體》本身,改變《意元體》的偏執狀態,把《意元體》的層次提高,把《意元體》的靈明度提高。要想把《意元體》的偏執參照系改變,那就必須在運用意識方面加內容,真正針對《意元體》本身來做功夫。這叫修治《意元體》、修治參照系,這一部分內容本來也是運用意識的一個方面,在這裏我們就不作為運用意識來講,而叫修養意識。

(315)、為什麼要修養意識?

    從練氣功來講,運用意識實際是運用已有的意識狀態,去發揮它的作用,而修養意識,是把我們意識現有的狀態通過修養、修煉,再提高一個層次。所以,修養意識關鍵是把《意元體》的層次提高,使我們從偏執《意元體》走向《圓滿意元體》,意識活動從一般的常態智能走向超常智能。這樣,我們《意元體》的層次就提高了,《意元體》參照系就發生變化了,我們人也就發生變化了。這樣才能夠實現我們智能氣功宗旨所說的,“變人類自然本能為自覺智能,使人類從生命的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促進人類文化向更高級階段躍遷。”這個宗旨實現了以後,才能真正用智能氣功塑造智能之我、智能之家、智能之民族、智能之世界,使人類走向大同世界,達到更高的層次上去。前面講課我們說,原始人象個猴,其實高層次的人看我們也象個猴。我們怎樣才能脫離現在這個境界,那就必須要通過修養意識了。

修養意識綜述

(316)、搞氣功講的修養意識和日常生活的這個修養,是不是一回事情呢?

    在這裏我們把關於修養意識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內容作個綜合敍述。首先綜合地講一下,什麼叫修養意識,怎樣修養,修養哪些東西,怎麼去做。前面講了,要想真正改變我們這個人,把人的層次提高,就必須進行修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這麼講:要加強自己的修養,這個人有沒有修養等。修養這個詞,一般是指我們在思想、政治、哲學、文化、道德等方面,通過努力所達到的水準。

    政治修養、哲學修養、科學修養、道德修養,都是指在這些方面所達到的水準。那麼搞氣功講的修養意識和日常生活的這個修養,是不是一回事情呢?我們說有相同的地方,但兩者又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如果真是從氣功這個高度講修養,它把氣功的全部內容,都應該包括在裏邊了。然而,氣功又有常態智能和超常智能兩種,因此它有日常生活所說的修養,還有超出日常生活的修養。那麼對修養這個詞,我們從氣功和氣功學的高度應該怎麼樣來認識它?因為我們要講氣功學,談到一個名詞、一個概念,就需要對其含義下個定義以便瞭解它。有的名詞是我們起的,可以直接給它規範定義,對於一些舊有的名詞,則要作進一步分析。“修養”這個詞在傳統氣功中就有了,所以對它一方面我們要借助已有的氣功知識來下定義,另一方面還要從智能氣功來談。

(317)、傳統氣功中“修養”的含義是什麼?

    從氣功學來講,“修”、“養”這兩個字是一個詞。古氣功家認為“修”是功夫 “養”也是功夫。修和養這兩個字都可以做為動詞來解釋。“修”是指的修煉,“養”指養育、培養。

    “修”的內容比較多,但一般來說,是指修築我們的精神,從精神方面來修煉。當然過去也有說修身的,其實它也是從精神入手,和我們現在所說的修身指鍛煉身體是不一樣的。古人講“修身、齊家”需要先“正心”“誠意”,而“正心”“誠意”是從精神入手的,沒有正心、誠意談不上修身。所以,從這一點來講,“修”主要是從精神上入手的;

    “養”是從氣入手的。也有說養是指養精、養形的。將來我們還要講,其實精和形也是氣的有形凝聚的表現,人的生命活動就是個氣,養就是養這個氣。應該這麼來領會。古人還有把修養作為“修真養形”“修心養形”“修道養真”“修身養氣”“修身養性”等的簡稱。上述古語中的“修真”這個“真”是指真氣,養是養性。這似乎跟我們說的“修”指養性和“養”指養氣不同了,因為古人在用詞的時候,不是非常嚴格的。而我們前面講的“修”和“養”的不同使用,是指一般情況來說的,也有個別例外的情況。

(318)、古代儒家對“修養”是如何理解的?

    中國古代儒家也好,道家也好,在他們的論著裏沒有正式提到過修養這個詞,但是有類似的東西。比如,談到修精、氣、神的時候,講精有養精、煉精;講神有修神、養神、煉神;講氣有修氣、養氣、煉氣。實際上他們都是要搞修養的。儒家稱通過修養而“內聖外王”,意思是裏面要達到聖人的境地,外面要去“王”。過去儒家是“學而優則仕”,儒家學文化是企圖當官,入“仕途”當大官,當宰相,當侯王,甚至當皇上。所以,過去把大學之道稱為“面南之術”,就是做皇上來統治人民的這麼一個根本的學問。

    對“內聖外王”,古人有直接解釋為做皇上的,但後世的儒家講“內聖外王”的“王”不是作君王、國王來講,而當“旺”講。裏面是聖人的境界,外面生命力非常旺盛。如果這麼解釋,每個人都可按照儒家的一套那麼去修煉,使自己裏面達到聖人氣象,外面的生命力旺盛。生命力旺盛就做什麼都可以了。

    儒家的“內聖外王”就是裏面靈敏、能瞭解事物、通達事理,按過去講就是通天。通天實際就是通達自然,就是天人合一(人和大自然的統一),只不過那時候做皇上的講,他是天子,是天之子,代天行事。他把“天人合一”這麼去領會了,這樣就搞錯了。過去還講,皇上登基的時候,是奉天承運:奉這個天來承受這個運。儒家修養本來是應該合乎自然規律,到最後卻說“我”就是天了,這就違背了自然規律。這也是儒家的一大不幸啊!

    1985年我們在承德辦第一次形神莊學習班。我問他們這兒為什麼叫承德,他們說這地方原來不叫承德,是乾隆夏天到這裏避暑、修養的時候,給起的名字。他一來,這地方就接受了天德了。我給他們講,看來還不是這樣。因為乾隆不但儒家學問很深,而且他是個佛教徒,但是他畢竟是做皇上的,還需要按儒家的說法,說他到這兒是承天之德來了。應該說每個人都應承受大自然的規律,來完善自身。過去說你能夠奉天承運,把天這個運承受起來,就可以天人合一了。要修就修這個,怎麼去修?要以清淨為治,把私心去掉。這是儒家的修養。

(319)、古代道家對“修養”是如何理解的?

    道家講無人無我,“上與造化者遊”。他比儒家又進了一步。儒家是入世的,在人世間去幹事情,而道家就不是一般的承天之運了,而是跟“天之運”相等了。儒家的天人合一主要表現在人,道家是要和天等。

    道家修煉要求清靜 “無為”。漢朝初期“重黃老之術,興 “無為”之教”。實際上他們實行的並不是 “無為”之教,表面說 “無為”,宣傳要 “無為”,可實際上還是該殺的殺,法治非常厲害。漢朝稍後,又興“刑名之治”,用刑來治理國家。而所謂的“黃老之治”,黃帝和老子都是尚 “無為”的。道家是真正要搞 “無為”和順乎自然的,“上與造化者遊,而與外死生無始終為友”,把生死置之度外,無所謂生和死了,生和死無非都是自然而已。這是莊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還是有個有和無的對待,而莊子就更加強調 “無為”、自然。莊子講儒家是人之君子,天之小人。因為儒家講倫理、講道德,那個倫理道德就跟魯迅所說的“倫理殺人”一樣,把人囚禁起來了,所以莊子就反對孔子。莊子經常形容孔子的倫理好像給牛上了個鼻拘。因為牛脾氣不好,頂人頂的厲害,而且不聽話。你不好弄住它,怎麼辦呢?給上個鼻拘,弄一個環一扣,拉著牛走,牛要不聽話一拉牛一痛,它就不敢亂動了。道家說儒家就是跟人上了個“鼻拘”,把人的本性、自然之性都給打掉了。所以莊子說孔夫子是“人之君子,天之小人”。天是自然的,把人的本性、自然之性改了,就是“天之小人”了。莊子主張自然 “無為”,要這麼去修養。這和後世大乘佛教的有些觀點似乎相同了。中國的大乘佛教似乎是接受了道家 “無為”派的思想觀點,而在佛教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320)、古代佛家對“修養”是如何理解的?

    從佛家的經典來看,似乎沒有“修養”一詞,因為佛家講,自然界當中根本不存在什麼聖人和天王,在自然界裏只是六道輪回。“六道”中最上面的是天人,他不是神仙,是上天上去的人;下麵是普通的人;再下面是阿修羅,它是各種妖精鬼怪,象“四大家”、“五大門”,這些都屬於阿修羅;接著是畜生;最下面是餓鬼、地獄。上面這六道輪回著,人和畜生和鬼沒什麼區別。這輩子是人,下輩子也許是畜類;這輩子是天人,下輩子也許是個餓鬼,所以沒什麼修養不修養。

    為什麼這個樣子呢?佛家講人有個佛性(或者叫真如性,他們不叫靈魂),這個性是不生不滅的。你現在做了事,這是個因,必然有個結果,下輩子就出結果,而這輩子又是上輩子的結果。所以你這輩子做了好多事情,也可能到你臨死那一會兒,一下現出來而直接決定下輩子。這叫三世因果。佛家講“三世因果”“六道輪回”,所以似乎佛家不講修養,無所謂修養。

    但是他們講的那些教義,比如戒、定、慧啊,大乘教的六波羅蜜啊,各種戒律啊,八正道啊,實際上都是讓你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去修煉自己。佛家的六道輪回都是在五濁惡世裏的。他們認為我們常人是在凡俗境地,天人也是在凡俗境地,下面地獄、餓鬼、畜類成為三惡道,這是人的一種苦,要想脫離這種苦,就必須修出世間法,跳出三界法。“三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指我們人的各種欲望,色界指有形體的,無色界是沒有形體的。道家也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是道家把佛家的理論道家化了。道家的三界是地界、水界、天界,跳出這三界便不在五行中了。佛家講怎麼樣跳出三界外呢?就是要按“八正道”修真,到最後脫離開這五濁惡世。實際上是叫人提高一個層次,所以也是在講修養。

  (續3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