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21-11-2010 智能功的顽强毅力从哪锻炼? (精义答疑x-57) 簡/繁体文

智能功的顽强毅力从哪锻炼? (精义答疑x-57)           簡/繁体文

簡体文

  智能功的顽强毅力从哪锻炼?

  余 洋

  (根据庞明教授讲课录音整理)

(561)、智能功的顽强毅力从哪锻炼?

      从自身肉体锻炼,从周围客观事物锻炼,有困难去冲,解决困难,从解决问题来锻炼,就叫顽强毅力。不屈服,智能功人就有这么个不屈劲。顽强嘛,就是找难事,什么难就干什么。英雄就是这个样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迎着困难上。英雄就是智能功人的气概,你脑子里没有这个气概还行吗?当然并不是说我们每个人什么都干得了,我们师资班这一百多人,全世界的事我们什么都干得了?但是我们意识里这个气概要有,没有干不了的事情,试试、干干,冲冲,实验实验嘛,实验失败了再搞,绝对不能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

      我们意识里面要开放,要解放思想,要改变思想方法。怎么样才能建立顽强意志,不改变思想方法不行。改变了思想方法就创去,要敢创,这个“敢”字就已经有毅力在里边了,有意志在里边了。去干某件事,一个念头定下来我要去。好了,这就成为意志了,就不是意了。意一定下来就成为志了,叫意志。

      有了意志需要有力量,就成为毅力,有了毅力才能变成智能和力量去干事情!这就是健康的情绪,健康的意识活动。有了它就使得你的情绪比较稳定了,就不会一起一落,忽冷忽热。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就患得患失,一有成绩就高兴,一失败就消沉下去了,这是冷热病。一般说,没有经过锻炼,意志和气结合不好时,就容易出现冷热病。我们现在懂得这个气功道理了就应该时时、事事、处处都这么锻炼去。干一个事,有必胜的信心,“言必信,行必果”,要干就不能说解决不了,就没有这个心情,都得解决了才行。

(562)、怎样正确理解,要有一个顽强的意志,就得从苦难当中来磨,顺利的环境磨炼不了?

      书里引了《孟子》的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段话同学们有的都会背了。我就不讲它了。但给同学们讲,你要有一个顽强的意志,就得从苦难当中来磨,顺利的环境磨炼不了。有困难,克服了困难就变成顺利了,克服困难当中,就是培养顽强意志的过程。当然,有时干事可以失败。我就这么讲,我们智能功人,要敢想敢干,而且还要注重效果。努力干了,还要干出效果。但又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一事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是狗熊。不是。有好多情况之下,大的事情一开始都是失败的,我们要看最后结局是不是胜利了。如果老失败,常败将军,最后也失败了,那还是什么英雄啊?前边打败仗没关系,最后能打赢了,这你就是英雄。

      因为各方面的力量对比,一开始不够,需要闯,闯失败了,但失败后不灰心,继续干,你看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刘邦一次一次败,败了跑回关中去了,又出来了,总那么打,到最后垓下一仗把霸王打败了。谁是英雄?刘邦是英雄,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他盖了世了吗?最后刘邦把他盖了,他是一勇之夫,够不上英雄的气概。

      我们智能功就要练顽强的意志,还要效果,又不能从一事成败上论英雄,这样来培养我们的意志才行。顽强意志的培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必胜的信心,坚持到底,取得最后的胜利。干任何事情都应该这样培养意志,这才是个正确的意志。如果说反正我自己就那么去做,不管它胜败,那也不行,这说明意志里边还有不足的地方。我们还要最后的成果,不讲成果你奋斗什么呢?所以在顽强的意志里你得有个目的,然后根据目的去努力,培养自己的精神力量,最终达到那个目的。意志顽强的关键在于精神力量,通过精神力量最后培养我们人的肉体力量、气的力量,一切力量都培养出来。

(563)、怎样理解,我们要真正解决“中和之性”,必须要走到安详层次上去?

      情绪修养在 “中和之性”里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而且情绪是时时刻刻都要注意的。当我把平常人的情绪解决了之后,再提高一个层次,要保持 “中和之性”,那就是要安详了。

      我们要真正解决 “中和之性”,要达到什么程度呢?要走到安详层次上去。什么叫做安详?根据我们的认识下了个定义:

      安详,一般指人行动自然、处理事情比较稳重,从容不迫,是有教养的表现。

      过去讲教小孩子首先举止动作要安详。我们讲“安”是意识宁静之后,自己的内在感受,而外面是一种宁静时的表现。安是宝盖下面一个女,家里边的女子。这个安和平常说的安不一样,安详的安是指练功之后,有了修养,内在的精神比较平稳了,这么一种内在的表现。

      “详”和祥字一样,吉祥和善的意思,安了,气和以后,生机比较旺盛的表现。过去讲“和气致祥”,气和了就能引起祥瑞,说“天下将兴,必有真祥”。人体也是一样,你里边气和了,别人一看给人一个非常舒服、和善、美好的这么个感觉。

      说人要走运,其中相书里有个最明显的征象,说从印堂出紫气。其实紫气并不是那样的紫,而是有点红中透紫,气血充足了,生命力就旺盛,你肯定倒不了楣。倒霉的人,又发愁又不舒服,心里不痛快,气都消耗了,气足不了,印堂处红不了也紫不了。一看又红又紫,心里高兴又健康,干事也比较顺利,那还不走运?过去相书里也是根据气血的一些变化、外在的表现来说的,也包括了一部分生命运动规律在里边。

(564)、为什么说,看那些相书时,就看它里面哪些阐述符合了生命运动规律的内容?

      我看那些相书时,都不看它怎么怎么样,就看它里面有生命运动的什么内容,哪些阐述符合了生命运动规律。尤其是看相书,手相、耳相、面相,你们别拿它算命去,而是从中看生命运动规律。我是各行各业的书都看,看后找生命运动规律。你别顺着它那杆爬,顺它那杆爬就坏了。

      台湾一佛教界人士,写了一本叫《安详禅》的书,一本是小薄本的,一本是大厚本的。书里的内容,对一般人的练功,从修养来说,如果抛开佛教的教义是可以用的;但要真正从佛家来讲,本来是临济宗的,他那么讲,就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了。它可以叫生活禅,生活里边的禅,禅内心的愉悦。我们讲安详层次的修养,就从生活当中来修养。安详,气血充足、和畅,在干任何事情时,都稳重、端详、自然。如果把我们的和谐、欢畅、自然、端庄加在一起,在你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那就是安详。处理事情很和谐,又很欢畅,高高兴兴、愉愉快快的,气很充足,生机旺盛,很自然,还端庄。安详如果没有端庄在里边,光生命力旺盛、自然,那不叫安详,得庄重大方,而且举止自然。里边没有那个气质是不行的。

(565)、为什么说,我们从不同角度来讲,就是要让大家从不同层面来加深领会、加深理解?

      讲道德谈了这个问题,讲情绪时又讲了它。讲道德我们讲智能功的和谐、欢畅、自然、端庄,现在我们讲安详就从情绪层面,而且认为是情绪修养中比较高层次的内容。因为道德修养它是后面各个层面修养的总纲,所以讲后面有好多问题就会和道德挂上钩,连到一起,不然纲就起不了作用了。怎么统帅它去呢?我们只有把这个问题前前后后一起融会贯通来了解,你才能慢慢认识到修养也好、练功也好,本来就是一个整体。虽然我们分着讲,从不同角度来讲,其实讲的是一个东西。入手不一样,角度不一样,实际应该都是一体。

      其实真要教人,都是这么搞。释迦牟尼佛活着的时候,刚开始给憍陈如等人讲八正道,讲四谛法门,讲了几次,每讲一次从不同角度讲,也是这么讲法。当然是不是真这么讲不敢说,反正是这么记载的。所以我们也从不同角度来讲,让大家从不同层面来加深领会、加深理解。

(566)、怎样理解,安详,那是从内心出发使精神专一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具有特殊威严和威力的精神状态?

      比如一说安详,很多同学就以为首先得稳重,但太稳重了也不行,没有生机了。我们虽然提出安详这个词来,但是要做到安详那是不容易的。需要从里边充实,然后改变我们的习惯,使其符合生命活动的规律。当然我们现在没有从过去儒家规定的那个礼去做,礼是每干什么都有个规定。和尚、老道真正修行的地方,都是有要求的,上殿怎么走路,怎么拜佛,怎么烧香,怎么打磬、打钟,怎么坐着、怎么念经,吃饭怎么吃,睡觉怎么睡,都有规定。不过现有的和尚,道士他们都不这么做了。

      一次我上五台山去,和尚们正念经呢,这个环境应该使人很安详、很自然了,不是。我往那一站,给他们发气,看他们沉得住气沉不住气。一发气大伙都看着,说明沉不住气了。念经时往周围看还行啊?那叫修行?念经就得是音发到嘴上,眼睛看着经,心里边想着,耳朵还得听着。过去不要说是和尚念经,就是孩童念书背千家诗,都讲心、眼、口三到,当和尚念经那么念还行啊?

      我记得一位老前辈跟我讲和尚怎么念经,当然讲宗教的东西都是有点神话性质。以前富人信佛摆佛堂,死了之后就给他念经。一个佛教徒,老太太死了,念了三天经,死的人给她儿子托梦来了,说行了,有个和尚念了半卷经,我就超渡了。儿子听了找老方丈,表示很感谢。老方丈一听念半卷经,怎么能念半卷经?就说,我们这都是一棚经,一下念完了,怎么念半卷经?老和尚以为他儿子提意见来了,准是对念经有意见。就找和尚说怎么给人家念了半卷经?大家说没有,从头念完了。旁边一个和尚笑了笑,那个和尚不是参加念经的,是随喜的。他说你们念经,我在旁边听着,听了半卷就走了。他精神非常集中,一个字一个字地听,比念的人起的作用还大。这个老前辈跟我讲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说等你真正精神集中的时候,身、口、意集中到经文上去,这个经就有无限的威力了。

      慢慢我懂了,不是经文有这么大的威力,是精神集中了的威力。通过这个小故事说明你干事情要做到的那个安详,那是从内心出发使精神专一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具有特殊威严和威力的精神状态,这才叫安详。

(567)、为什么说,真正佛家的禅宗达到“明心见性”时,跟安详又不是一个层次了?

      当然如果从禅宗讲,过去禅宗没个安祥禅,台湾这个人,经过研究佛学之后,他讲达到什么什么程度时应该表现出安详来。真正佛家的禅宗达到“明心见性”时跟安详又不是一个层次了。安详还在普通人里边,人的整个生命活动还没真正发生内在的全部的质的变化。虽然他讲“释尊拈花”、“迦叶微笑”的时候是个安详之意,其实那个安详和我们说的这个安详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

(568)、为什么说,我们现在讲安详,是要我们要通过情绪修养而达到高层次里边?

      我们现在讲安详,指我们要通过情绪修养而达到:第一,要安稳;第二,心情要愉快;第三,要有生命力;第四,处事非常的融洽,对人、事、物,都能起到一个畅发生机的作用。能做到这样那就安详了。当然气不足做不到;气足了你自己不能把它散发出来又不行,散发得不合适,里边收不住,也不行。这里边是个放和收的辩证的统一。安详是从内到外都体现出这么一片生机来,一个生机,生长,生长是自然的生长,这和生长后的壮大又不一样,是生长和壮大的统一,有生机但又不是活跃。真正的生命力,是不知不觉的自然变化。而这个变化是无处不在,非常的全面,是整体的生长力,是球形的簇着往外胀出来。安详就是从里到外、方方面面都具备了生机,无处不在,而且非常的均匀。我们修养情绪,真正能够走到这个层次上来,那又是到了高层次里边了。

(569)、为什么说,我们搞智能气功,绝对不能搞成光练方法,那是舍本逐末,而不是根本?

      我们讲 “中和之性”,谈了从性格、情绪、安详三个层面来修养中和。因为一开始要求 “中和之性”,然后到了高层次,到了安详,同样还是要“中和之性”。如果到了最后“大我”境界,把我变大了,同样还是个“中和之性”,也还要安详。所以我们前面讲的这几个方面,实际来说,是从低层次讲的,但是最后到高层次,中和一直贯穿在里边,这也是“一以贯之”。孔夫子讲:“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他讲忠恕而已,我们也讲一以贯之,是中和而已。如果我们去这样修养了,从这点搞起来,那就抓住了根本,既是修养的根本,也是整个练气功的根本。所以我们搞智能气功,绝对不能搞成光练方法,那是舍本逐末,而不是根本。前面讲道德是这么讲,而 “中和之性”呢,它跟道德是连在一起的。因为 “中和之性”,就是道本身的体现,所以我们讲各个修养都和道有直接关系。

对情趣方面的修养

(570)、什么叫作情趣?

      情趣是指个人内心心情上的趣向,它和爱好不同,情趣更广泛、更基本,它是在兴趣的基础上,把兴趣固定化、经常化、深化,并且把它变成生活当中的一个指导思想,这样的爱好就成为情趣了。

      (续 58)


繁體文

  智能功的頑強毅力從哪鍛煉?

  余 洋

  (根據龐明教授講課錄音整理)

(561)、智能功的頑強毅力從哪鍛煉?

    從自身肉體鍛煉,從周圍客觀事物鍛煉,有困難去沖,解決困難,從解決問題來鍛煉,就叫頑強毅力。不屈服,智能功人就有這麼個不屈勁。頑強嘛,就是找難事,什麼難就幹什麼。英雄就是這個樣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迎著困難上。英雄就是智能功人的氣概,你腦子裏沒有這個氣概還行嗎?當然並不是說我們每個人什麼都幹得了,我們師資班這一百多人,全世界的事我們什麼都幹得了?但是我們意識裏這個氣概要有,沒有幹不了的事情,試試、幹幹,衝衝,實驗實驗嘛,實驗失敗了再搞,絕對不能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

    我們意識裏面要開放,要解放思想,要改變思想方法。怎麼樣才能建立頑強意志,不改變思想方法不行。改變了思想方法就創去,要敢創,這個“敢”字就已經有毅力在裏邊了,有意志在裏邊了。去幹某件事,一個念頭定下來我要去。好了,這就成為意志了,就不是意了。意一定下來就成為志了,叫意志。

    有了意志需要有力量,就成為毅力,有了毅力才能變成智能和力量去幹事情!這就是健康的情緒,健康的意識活動。有了它就使得你的情緒比較穩定了,就不會一起一落,忽冷忽熱。如果沒有頑強的意志就患得患失,一有成績就高興,一失敗就消沉下去了,這是冷熱病。一般說,沒有經過鍛煉,意志和氣結合不好時,就容易出現冷熱病。我們現在懂得這個氣功道理了就應該時時、事事、處處都這麼鍛煉去。幹一個事,有必勝的信心,“言必信,行必果”,要幹就不能說解決不了,就沒有這個心情,都得解決了才行。

(562)、怎樣正確理解,要有一個頑強的意志,就得從苦難當中來磨,順利的環境磨煉不了?

    書裏引了《孟子》的一段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這段話同學們有的都會背了。我就不講它了。但給同學們講,你要有一個頑強的意志,就得從苦難當中來磨,順利的環境磨煉不了。有困難,克服了困難就變成順利了,克服困難當中,就是培養頑強意志的過程。當然,有時幹事可以失敗。我就這麼講,我們智能功人,要敢想敢幹,而且還要注重效果。努力幹了,還要幹出效果。但又不能以成敗論英雄,一事成功了就是英雄,失敗了就是狗熊。不是。有好多情況之下,大的事情一開始都是失敗的,我們要看最後結局是不是勝利了。如果老失敗,常敗將軍,最後也失敗了,那還是什麼英雄啊?前邊打敗仗沒關係,最後能打贏了,這你就是英雄。

    因為各方面的力量對比,一開始不夠,需要闖,闖失敗了,但失敗後不灰心,繼續幹,你看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時,劉邦一次一次敗,敗了跑回關中去了,又出來了,總那麼打,到最後垓下一仗把霸王打敗了。誰是英雄?劉邦是英雄,楚霸王“力拔山兮氣蓋世”,他蓋了世了嗎?最後劉邦把他蓋了,他是一勇之夫,夠不上英雄的氣概。

    我們智能功就要練頑強的意志,還要效果,又不能從一事成敗上論英雄,這樣來培養我們的意志才行。頑強意志的培養要從這幾個方面去努力:必勝的信心,堅持到底,取得最後的勝利。幹任何事情都應該這樣培養意志,這才是個正確的意志。如果說反正我自己就那麼去做,不管它勝敗,那也不行,這說明意志裏邊還有不足的地方。我們還要最後的成果,不講成果你奮鬥什麼呢?所以在頑強的意志裏你得有個目的,然後根據目的去努力,培養自己的精神力量,最終達到那個目的。意志頑強的關鍵在於精神力量,通過精神力量最後培養我們人的肉體力量、氣的力量,一切力量都培養出來。

(563)、怎樣理解,我們要真正解決“中和之性”,必須要走到安詳層次上去?

    情緒修養在 “中和之性”裏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而且情緒是時時刻刻都要注意的。當我把平常人的情緒解決了之後,再提高一個層次,要保持 “中和之性”,那就是要安詳了。

    我們要真正解決 “中和之性”,要達到什麼程度呢?要走到安詳層次上去。什麼叫做安詳?根據我們的認識下了個定義:

    安詳,一般指人行動自然、處理事情比較穩重,從容不迫,是有教養的表現。

    過去講教小孩子首先舉止動作要安詳。我們講“安”是意識寧靜之後,自己的內在感受,而外面是一種寧靜時的表現。安是寶蓋下面一個女,家裏邊的女子。這個安和平常說的安不一樣,安詳的安是指練功之後,有了修養,內在的精神比較平穩了,這麼一種內在的表現。

    “詳”和祥字一樣,吉祥和善的意思,安了,氣和以後,生機比較旺盛的表現。過去講“和氣致祥”,氣和了就能引起祥瑞,說“天下將興,必有真祥”。人體也是一樣,你裏邊氣和了,別人一看給人一個非常舒服、和善、美好的這麼個感覺。

    說人要走運,其中相書裏有個最明顯的徵象,說從印堂出紫氣。其實紫氣並不是那樣的紫,而是有點紅中透紫,氣血充足了,生命力就旺盛,你肯定倒不了楣。倒楣的人,又發愁又不舒服,心裏不痛快,氣都消耗了,氣足不了,印堂處紅不了也紫不了。一看又紅又紫,心裏高興又健康,幹事也比較順利,那還不走運?過去相書裏也是根據氣血的一些變化、外在的表現來說的,也包括了一部分生命運動規律在裏邊。

(564)、為什麼說,看那些相書時,就看它裏面哪些闡述符合了生命運動規律的內容?

    我看那些相書時,都不看它怎麼怎麼樣,就看它裏面有生命運動的什麼內容,哪些闡述符合了生命運動規律。尤其是看相書,手相、耳相、面相,你們別拿它算命去,而是從中看生命運動規律。我是各行各業的書都看,看後找生命運動規律。你別順著它那杆爬,順它那杆爬就壞了。

    臺灣一佛教界人士,寫了一本叫《安詳禪》的書,一本是小薄本的,一本是大厚本的。書裏的內容,對一般人的練功,從修養來說,如果拋開佛教的教義是可以用的;但要真正從佛家來講,本來是臨濟宗的,他那麼講,就有點風馬牛不相及了。它可以叫生活禪,生活裏邊的禪,禪內心的愉悅。我們講安詳層次的修養,就從生活當中來修養。安詳,氣血充足、和暢,在幹任何事情時,都穩重、端詳、自然。如果把我們的和諧、歡暢、自然、端莊加在一起,在你一個人身上體現出來,那就是安詳。處理事情很和諧,又很歡暢,高高興興、愉愉快快的,氣很充足,生機旺盛,很自然,還端莊。安詳如果沒有端莊在裏邊,光生命力旺盛、自然,那不叫安詳,得莊重大方,而且舉止自然。裏邊沒有那個氣質是不行的。

(565)、為什麼說,我們從不同角度來講,就是要讓大家從不同層面來加深領會、加深理解?

    講道德談了這個問題,講情緒時又講了它。講道德我們講智能功的和諧、歡暢、自然、端莊,現在我們講安詳就從情緒層面,而且認為是情緒修養中比較高層次的內容。因為道德修養它是後面各個層面修養的總綱,所以講後面有好多問題就會和道德掛上鉤,連到一起,不然綱就起不了作用了。怎麼統帥它去呢?我們只有把這個問題前前後後一起融會貫通來瞭解,你才能慢慢認識到修養也好、練功也好,本來就是一個整體。雖然我們分著講,從不同角度來講,其實講的是一個東西。入手不一樣,角度不一樣,實際應該都是一體。

    其實真要教人,都是這麼搞。釋迦牟尼佛活著的時候,剛開始給憍陳如等人講八正道,講四諦法門,講了幾次,每講一次從不同角度講,也是這麼講法。當然是不是真這麼講不敢說,反正是這麼記載的。所以我們也從不同角度來講,讓大家從不同層面來加深領會、加深理解。

(566)、怎樣理解,安詳,那是從內心出發使精神專一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具有特殊威嚴和威力的精神狀態?

    比如一說安詳,很多同學就以為首先得穩重,但太穩重了也不行,沒有生機了。我們雖然提出安詳這個詞來,但是要做到安詳那是不容易的。需要從裏邊充實,然後改變我們的習慣,使其符合生命活動的規律。當然我們現在沒有從過去儒家規定的那個禮去做,禮是每幹什麼都有個規定。和尚、老道真正修行的地方,都是有要求的,上殿怎麼走路,怎麼拜佛,怎麼燒香,怎麼打磬、打鐘,怎麼坐著、怎麼念經,吃飯怎麼吃,睡覺怎麼睡,都有規定。不過現有的和尚,道士他們都不這麼做了。

    一次我上五臺山去,和尚們正念經呢,這個環境應該使人很安詳、很自然了,不是。我往那一站,給他們發氣,看他們沉得住氣沉不住氣。一發氣大夥都看著,說明沉不住氣了。念經時往周圍看還行啊?那叫修行?念經就得是音發到嘴上,眼睛看著經,心裏邊想著,耳朵還得聽著。過去不要說是和尚念經,就是孩童念書背千家詩,都講心、眼、口三到,當和尚念經那麼念還行啊?

    我記得一位老前輩跟我講和尚怎麼念經,當然講宗教的東西都是有點神話性質。以前富人信佛擺佛堂,死了之後就給他念經。一個佛教徒,老太太死了,念了三天經,死的人給她兒子托夢來了,說行了,有個和尚念了半卷經,我就超渡了。兒子聽了找老方丈,表示很感謝。老方丈一聽念半卷經,怎麼能念半卷經?就說,我們這都是一棚經,一下念完了,怎麼念半卷經?老和尚以為他兒子提意見來了,准是對念經有意見。就找和尚說怎麼給人家念了半卷經?大家說沒有,從頭念完了。旁邊一個和尚笑了笑,那個和尚不是參加念經的,是隨喜的。他說你們念經,我在旁邊聽著,聽了半卷就走了。他精神非常集中,一個字一個字地聽,比念的人起的作用還大。這個老前輩跟我講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呢?說等你真正精神集中的時候,身、口、意集中到經文上去,這個經就有無限的威力了。

    慢慢我懂了,不是經文有這麼大的威力,是精神集中了的威力。通過這個小故事說明你幹事情要做到的那個安詳,那是從內心出發使精神專一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具有特殊威嚴和威力的精神狀態,這才叫安詳。

(567)、為什麼說,真正佛家的禪宗達到“明心見性”時,跟安詳又不是一個層次了?

    當然如果從禪宗講,過去禪宗沒個安祥禪,臺灣這個人,經過研究佛學之後,他講達到什麼什麼程度時應該表現出安詳來。真正佛家的禪宗達到“明心見性”時跟安詳又不是一個層次了。安詳還在普通人裏邊,人的整個生命活動還沒真正發生內在的全部的質的變化。雖然他講“釋尊拈花”、“迦葉微笑”的時候是個安詳之意,其實那個安詳和我們說的這個安詳不是一個層次的東西。

(568)、為什麼說,我們現在講安詳,是要我們要通過情緒修養而達到高層次裏邊?

    我們現在講安詳,指我們要通過情緒修養而達到:第一,要安穩;第二,心情要愉快;第三,要有生命力;第四,處事非常的融洽,對人、事、物,都能起到一個暢發生機的作用。能做到這樣那就安詳了。當然氣不足做不到;氣足了你自己不能把它散發出來又不行,散發得不合適,裏邊收不住,也不行。這裏邊是個放和收的辯證的統一。安詳是從內到外都體現出這麼一片生機來,一個生機,生長,生長是自然的生長,這和生長後的壯大又不一樣,是生長和壯大的統一,有生機但又不是活躍。真正的生命力,是不知不覺的自然變化。而這個變化是無處不在,非常的全面,是整體的生長力,是球形的簇著往外脹出來。安詳就是從裏到外、方方面面都具備了生機,無處不在,而且非常的均勻。我們修養情緒,真正能夠走到這個層次上來,那又是到了高層次裏邊了。

(569)、為什麼說,我們搞智能氣功,絕對不能搞成光練方法,那是捨本逐末,而不是根本?

    我們講 “中和之性”,談了從性格、情緒、安詳三個層面來修養中和。因為一開始要求 “中和之性”,然後到了高層次,到了安詳,同樣還是要“中和之性”。如果到了最後“大我”境界,把我變大了,同樣還是個“中和之性”,也還要安詳。所以我們前面講的這幾個方面,實際來說,是從低層次講的,但是最後到高層次,中和一直貫穿在裏邊,這也是“一以貫之”。孔夫子講:“吾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矣。”他講忠恕而已,我們也講一以貫之,是中和而已。如果我們去這樣修養了,從這點搞起來,那就抓住了根本,既是修養的根本,也是整個練氣功的根本。所以我們搞智能氣功,絕對不能搞成光練方法,那是捨本逐末,而不是根本。前面講道德是這麼講,而 “中和之性”呢,它跟道德是連在一起的。因為 “中和之性”,就是道本身的體現,所以我們講各個修養都和道有直接關係。

對情趣方面的修養

(570)、什麼叫作情趣?

    情趣是指個人內心心情上的趣向,它和愛好不同,情趣更廣泛、更基本,它是在興趣的基礎上,把興趣固定化、經常化、深化,並且把它變成生活當中的一個指導思想,這樣的愛好就成為情趣了。

    (續 5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