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2012-05-03 庞老师口传心授的练功故事(81)—“赤子之心”

庞老师口传心授的练功故事(81)—“赤子之心”

简体字

庞老师口传心授的练功故事(81)

(摘自辅导材料《混元整体理论》基890)





“赤子之心”


从小孩子的特征当中可以体现出来,这里我们从五个方面阐述:


(1)、没有公私之分,没有你我之别。



婴幼儿时期的小孩子没有公私的分别。我说的这个婴幼儿时期,和前边混元气变化讲的差不太多。一般来说它包括的时间比较长,从婴儿生下来之后到五、六岁,逻辑思维形成以前,基本都属于自然社会
“道德”,不过我们这么分跟年龄不能直接划等号。凡是属于有这样特征的,就都叫自然社会 “道德”。


在小孩子的心灵里边,还没有私有概念。日常生活当中,接触的一两岁甚至二三岁的小孩子,你们家的,我们家的这个概念不明确。尤其是一岁左右的小孩子,在托儿所里边,看见哪家孩子的东西他都吃。小朋友玩玩具,张三拿
着玩,他说他也喜欢,他也抢,他也要。因为他喜欢,你玩他也喜欢。而且小孩子还有这么个特殊性,你给他个玩具让他自己玩,他不高兴,大家一块玩,你也玩,我也玩,他就高兴了。你再给他个好的,他不一定要。小朋友都玩那个东西,他也去玩那个,把自己的放下,玩那个去。如果少,就要抢了,厉害的抢了自己玩。大人说:“这是人家的。”他不管什么人家的不人家的。在小孩子那,你的我的没分别,公的私的没分别,都一样。我要吃,我喜欢吃,我就吃,再小的孩子,不满一岁的孩子,饿了有奶便是娘,谁给他奶都吃,大点的孩子高兴就玩,拿起来就要,不玩了扔下就走。真有点象共产主义的各取所需,体现了共产主义特征。对外界的东西,他认为好的不是拿起归我,而是能吃就吃,能穿就穿,能玩就玩,玩完了就走,多好的东西,吃完了一抹嘴走了,各取所需。他这种行为是根据自己的生理需要产生的,我要它,就行了。将来共产主义就是这样?你的东西我拿了就走?我们说的是共产主义的特征,有共产主义的意思在里边,共产主义还要上升,一个螺旋。以后还要讲这些问题。


(2)、真诚坦白,纯正无邪。


小孩子光明磊落,真诚坦白,是高尚的人,有什么说什么,正直无私,不为自己辩护。看小孩子打架,把那个孩子打哭了,“我打他了”,一般的孩子都会这么说。摔了个碗,谁摔的?我摔的!你怎么摔的?我就摔了!真诚坦白、纯洁,和玻璃瓶一样,透明,有什么就是什么,不会说瞎话。记得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我们有些朋友到礼拜天就聊天,叫智力撞击。家务话都留给女同志了,所以有的家里人不愿意让我们老聊。一敲门“咚咚咚”,孩子出来了,来的人问小孩:“你爸爸在家吗?”


小孩回答说:“妈妈说了,要说爸爸不在家!”

又问:“你爸爸真不在家?”


小孩回答说:“爸爸在家哪!妈妈让说爸爸不在家!”


小孩子不会说瞎话。在这一点上小孩子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外界有什么,他就反映什么,跟镜子一样,连他妈妈说的话一块反映出来了。这是《意元体》的反映,小孩子经常是这样。妈妈告诉他:“什么什么事到外边别去说呀。”到了托儿所跟阿姨说:“阿姨,我们家什么什么事不让说。”反映论就是这样,有什么反映什么。这就是小孩子的真诚坦白、纯正无邪,不会虚妄,这就是人的本质,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3)、小孩子无忧愁,没有恐惧,也没有恩怨情绪,总是高高兴兴。


有时小孩子哭就不掉眼泪,对他来说都不存在伤心问题。小孩子打完哭,一扭脸就忘了,还是好朋友,今天上午打了,下午还一块玩,或者刚打完,马上又玩,他脑子里边没那么多概念。这个东西,都想玩,你抢我的,我抢你的,抢急了俩人就打,也不会老打,打几下就完了,不打死架,谁抢过来把它扔了就完了,脑子一分散干了别的去了,忘了。


小孩子对周围的事物高兴,他愿意要的时候就抢,不愿意要的时候一推就走了。什么“唉呀他把我的东西拿了走了”伤心了、丢了东西伤心了,没有这种事情。
一个好玩的东西你藏起来,他找不 着就又玩别的去了,他不去联想那么多,他脑子需要的东西太多了什么,他都需要,新鲜就行,就高兴,你弄个大窝头,大伙一块抢
着吃,他没吃过,他也抢。什么好与坏,不那么分别。


说这孩子不知好歹,小孩就是不知道好坏,你好但不新鲜老重复它,他就不干了,多不好的东西只要新鲜,他也高兴。没有忧愁,他不懂得忧愁,因为他生命力非常旺盛,《意元体》里边什么都是生长。


我记得前些年我一个亲戚死了,他那个孩子都四、五岁了,他看 着爸爸在那躺
着,说“你干什么死呀?”因为他不知什么叫死。说完了,看他爸爸也不言语,到外头跳皮筋去了。所以对小孩子来说,什么悲哀呀,死呀,都是自然规律,什么都是自然的。看到送葬的死人,他就叫“死人喽……”。喇叭一吹,挺高兴,心想死人吹剌叭,娶媳妇也吹喇叭,他不管死人还是活人,一听吹吹打打就高兴,他不把它们连在一起,只要场面挺新鲜,对他是个刺激,有生机,有生命力,就高兴。小孩子没有忧愁(忧愁是成年人,忧国忧民哪,有人甚至杞人忧天),这也是自然社会
“道德”的一个特征。

(4)、同情心,平等心。


成年人有“我的位置多高”“我怎么怎么
着”这种突出我的意识。小孩子都一样,彼此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鲁迅小说《闰土》中公子哥儿和佣人的孩子在一块是好朋友,是平等的。大点的孩子就自称老爷,那是大人教育的,外在自然社会
“道德”状态没有这种现象。有的栽跟头了,人伙就喊“起起”;有的嗑破了,哭了,男了的就拿玩具“给给”以示安慰,互相帮助,富有同情心。


这个孩子哭,那个也陪
着哭,是同情的心理。这种互相帮助、平等友爱,是人的本质、人性的表现。在这里真是体现了‘西方:说的平等、博爱、自由。是体现人性的,西方没做到,小孩子做到了。


(5),喜欢群居,集体。


不喜欢一个人离群索居,两三岁的小娃娃绝大多数孩子们在一块玩,一个孩子干什么大伙一块干什么,这个跳、跑、打滚,那个也跟 着跳、跑、打滚,一个往身上抹泥部跟
着抹泥,你不让他抹,他还不干。他们就是集体的、群体的生活。他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别的邪心杂念,就在一块吃吃喝喝,跑跑跳跳,集体主义,不知不觉的形成这么一种状态。


我们说这一切都是赤子之心。

2012-05-03 摘写整理于
香港


繁體字

龐老師口傳心授的練功故事(81)

(摘自輔導材料《混元整體理論》基890)





“赤子之心”


從小孩子的特徵當中可以體現出來,這裏我們從五個方面闡述:


(1)、沒有公私之分,沒有你我之別。



嬰幼兒時期的小孩子沒有公私的分別。我說的這個嬰幼兒時期,和前邊混元氣變化講的差不太多。一般來說它包括的時間比較長,從嬰兒生下來之後到五、六歲,邏輯思維形成以前,基本都屬於自然社會
“道德”,不過我們這麼分跟年齡不能直接劃等號。凡是屬於有這樣特徵的,就都叫自然社會 “道德”。


在小孩子的心靈裏邊,還沒有私有概念。日常生活當中,接觸的一兩歲甚至二三歲的小孩子,你們家的,我們家的這個概念不明確。尤其是一歲左右的小孩子,在托兒所裏邊,看見哪家孩子的東西他都吃。小朋友玩玩具,張三拿
著玩,他說他也喜歡,他也搶,他也要。因為他喜歡,你玩他也喜歡。而且小孩子還有這麼個特殊性,你給他個玩具讓他自己玩,他不高興,大家一塊玩,你也玩,我也玩,他就高興了。你再給他個好的,他不一定要。小朋友都玩那個東西,他也去玩那個,把自己的放下,玩那個去。如果少,就要搶了,厲害的搶了自己玩。大人說:“這是人家的。”他不管什麼人家的不人家的。在小孩子那,你的我的沒分別,公的私的沒分別,都一樣。我要吃,我喜歡吃,我就吃,再小的孩子,不滿一歲的孩子,餓了有奶便是娘,誰給他奶都吃,大點的孩子高興就玩,拿起來就要,不玩了扔下就走。真有點象共產主義的各取所需,體現了共產主義特徵。對外界的東西,他認為好的不是拿起歸我,而是能吃就吃,能穿就穿,能玩就玩,玩完了就走,多好的東西,吃完了一抹嘴走了,各取所需。他這種行為是根據自己的生理需要產生的,我要它,就行了。將來共產主義就是這樣?你的東西我拿了就走?我們說的是共產主義的特徵,有共產主義的意思在裏邊,共產主義還要上升,一個螺旋。以後還要講這些問題。


(2)、真誠坦白,純正無邪。


小孩子光明磊落,真誠坦白,是高尚的人,有什麼說什麼,正直無私,不為自己辯護。看小孩子打架,把那個孩子打哭了,“我打他了”,一般的孩子都會這麼說。摔了個碗,誰摔的?我摔的!你怎麼摔的?我就摔了!真誠坦白、純潔,和玻璃瓶一樣,透明,有什麼就是什麼,不會說瞎話。記得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我們有些朋友到禮拜天就聊天,叫智力撞擊。家務話都留給女同志了,所以有的家裏人不願意讓我們老聊。一敲門“咚咚咚”,孩子出來了,來的人問小孩:“你爸爸在家嗎?”


小孩回答說:“媽媽說了,要說爸爸不在家!”

又問:“你爸爸真不在家?”


小孩回答說:“爸爸在家哪!媽媽讓說爸爸不在家!”


小孩子不會說瞎話。在這一點上小孩子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反映論,外界有什麼,他就反映什麼,跟鏡子一樣,連他媽媽說的話一塊反映出來了。這是《意元體》的反映,小孩子經常是這樣。媽媽告訴他:“什麼什麼事到外邊別去說呀。”到了托兒所跟阿姨說:“阿姨,我們家什麼什麼事不讓說。”反映論就是這樣,有什麼反映什麼。這就是小孩子的真誠坦白、純正無邪,不會虛妄,這就是人的本質,人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3)、小孩子無憂愁,沒有恐懼,也沒有恩怨情緒,總是高高興興。


有時小孩子哭就不掉眼淚,對他來說都不存在傷心問題。小孩子打完哭,一扭臉就忘了,還是好朋友,今天上午打了,下午還一塊玩,或者剛打完,馬上又玩,他腦子裏邊沒那麼多概念。這個東西,都想玩,你搶我的,我搶你的,搶急了倆人就打,也不會老打,打幾下就完了,不打死架,誰搶過來把它扔了就完了,腦子一分散幹了別的去了,忘了。


小孩子對周圍的事物高興,他願意要的時候就搶,不願意要的時候一推就走了。什麼“唉呀他把我的東西拿了走了”傷心了、丟了東西傷心了,沒有這種事情。
一個好玩的東西你藏起來,他找不 著就又玩別的去了,他不去聯想那麼多,他腦子需要的東西太多了什麼,他都需要,新鮮就行,就高興,你弄個大窩頭,大夥一塊搶
著吃,他沒吃過,他也搶。什麼好與壞,不那麼分別。


說這孩子不知好歹,小孩就是不知道好壞,你好但不新鮮老重複它,他就不幹了,多不好的東西只要新鮮,他也高興。沒有憂愁,他不懂得憂愁,因為他生命力非常旺盛,《意元體》裏邊什麼都是生長。


我記得前些年我一個親戚死了,他那個孩子都四、五歲了,他看 著爸爸在那躺
著,說“你幹什麼死呀?”因為他不知什麼叫死。說完了,看他爸爸也不言語,到外頭跳皮筋去了。所以對小孩子來說,什麼悲哀呀,死呀,都是自然規律,什麼都是自然的。看到送葬的死人,他就叫“死人嘍……”。喇叭一吹,挺高興,心想死人吹剌叭,娶媳婦也吹喇叭,他不管死人還是活人,一聽吹吹打打就高興,他不把它們連在一起,只要場面挺新鮮,對他是個刺激,有生機,有生命力,就高興。小孩子沒有憂愁(憂愁是成年人,憂國憂民哪,有人甚至杞人憂天),這也是自然社會
“道德”的一個特徵。

(4)、同情心,平等心。


成年人有“我的位置多高”“我怎麼怎麼
著”這種突出我的意識。小孩子都一樣,彼此沒有高低貴賤的區別,魯迅小說《閏土》中公子哥兒和傭人的孩子在一塊是好朋友,是平等的。大點的孩子就自稱老爺,那是大人教育的,外在自然社會
“道德”狀態沒有這種現象。有的栽跟頭了,人夥就喊“起起”;有的嗑破了,哭了,男了的就拿玩具“給給”以示安慰,互相幫助,富有同情心。


這個孩子哭,那個也陪
著哭,是同情的心理。這種互相幫助、平等友愛,是人的本質、人性的表現。在這裏真是體現了‘西方:說的平等、博愛、自由。是體現人性的,西方沒做到,小孩子做到了。


(5),喜歡群居,集體。


不喜歡一個人離群索居,兩三歲的小娃娃絕大多數孩子們在一塊玩,一個孩子幹什麼大夥一塊幹什麼,這個跳、跑、打滾,那個也跟 著跳、跑、打滾,一個往身上抹泥部跟
著抹泥,你不讓他抹,他還不幹。他們就是集體的、群體的生活。他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沒有別的邪心雜念,就在一塊吃吃喝喝,跑跑跳跳,集體主義,不知不覺的形成這麼一種狀態。


我們說這一切都是赤子之心。

2012-05-03 摘寫整理於
香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