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03-07-2011 漫談命運 (2)-- “地命”

漫談命運 (2)-- “地命”

簡体文

  漫谈命运 (2)--“地命”

  余 洋

  三、什么是“地命” ?

      “地命”,是指一个人有形有象的出身地点、居住环境、生活条件、教育基础、人生机遇等等,即是在命理学中所称的“风水”。我个人认为这个“地”就是我们智能气功科学所说的“气场”。

  (一)、出身地点

我在这里所说的“出生地点”,并不是指风水先生说的什么“龙穴”、“宝地”,而是从大自然的角度出发的。我们稍微把这个问题讲得极端一点:

    出生在南极、北极冰天雪地里的人,和出生在赤道热带地区的人;

      出生在非洲土著人群中的人,和出生在高科技发展的美国人,出生在有文化发展悠久历史的中国的人;

      出生在偏僻的山区的人,和出生在繁华都市的人;……

      他们出生时所看到的万事万物,感觉到的万事万物的“气场”就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对他们命运的发展一定会有很大的影响,我想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

  (二)、居住生活环境

      关于“居住生活环境”对人类命运的影响,我们就引用古代的名人“孟子”的故事来说明。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出生于山东邹城。孟子名轲,3岁时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由母亲抚养长大。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但小时候的孟轲片天性顽皮好动,不想刻苦学习。他整天跟着左邻右舍得孩子爬树捉鸟,下河摸鱼,田里偷瓜。孟母开始又骂又打,什么办法都用尽了,还是不见效果。她后来一想:儿子不好好读书,与附近的环境不好有关,于是,就找了一处邻居家没有贪玩的小孩的房子,第一次搬了家。

  但搬家以后,孟轲还是坐不住。一天,孟母到河边洗衣服,回来一看,孟轲又脚底板揩了油。孟母心想,这周围又没有小孩,他又会到哪去呢?找到邻居院子里,见那儿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丁丁当当”地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周围没有邻居,门外是一片坟地。孟母想,这里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吸引儿子了,他总会用心念书了吧!但转眼间,清明节来了,坟地里热闹起来,孟轲又溜了出去。他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气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干脆拿了两条干肉做学费,把孟轲送去上学。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儿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

      现在我们人类所发现的,从小就和动物生活在一起的“狼孩”、“虎孩”、“猪孩”、“猴孩”等,他们的命运会是什么样的呢?可以想象得出来,更好地说明“居住生活环境”对人的命运如何重要的这个问题了。

(三)、教育基础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人的命运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用一些伟人的故事来说明一下。

                                          孟母教子的故事

      有一天,孟轲(孟子)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问他:“你最近书读得怎么样?”孟轲说:“还不错。”孟母一听,气极了,骂道:“你这不成器的东西,逃了学还有脸撒谎骗人!我一天到晚苦苦织布为了什么!”说着,揪着他的耳朵拖到织布机房,抄起一把雪亮的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孟母把剪刀一扔,厉声说:并且对孟子说:“求学的道理,就和我织布的道理一样,要一丝一丝的织上去,才能织成一块有用的布。你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有成就。像你这样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不用功,怎么能够成就大业呢?”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震动了。他认真的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真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

                                                  俭朴勤奋的司马光

    北 宋有名的宰相司马光。司马光六岁开始读书。起初,他对所学的东西不能理解,背书也记不住。父亲知道了,就告诉他:读书不能只是背,要多想,把意思弄懂。于是,别人在玩时,他不去,一个人找个清静的地方苦读,直到把书背得滚瓜烂熟为止。很快,他的学业进步了。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总是书不离手,句不离口。就这样勤奋学习,终于成了很有学问的人。

    他四十多岁开始编写《资治通鉴》,日夜不停的编,每当疲倦极了的时候,就在一个圆木枕头上,小睡一会儿。如果一翻身,头便会从木枕上滑下来,惊醒了。只要一醒,又马上开始编写工作。这样编写了19年才完成这部贯穿古今的巨著。直到今天,凡是研究中国历史的人,都把这本当成必读的书。司马光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司马光不论工作或生活随时端正自己,有一次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时,就很认真地教他爱护书的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时,要先用右手食指轻轻盖住,再用拇指把书页的边缘托起来翻。司马光还不断告诉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司马光说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人不懂得俭朴的重要,就会多欲多求乱用,最后把家庭和自身都败坏了。所以从小就要养成俭朴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好德性。

    司马光为国为民用尽心力,只当了一年半的宰相就去世了。送葬时数万民众哭泣,像死了自己亲人一样。还画像纪念他。他的正直仁厚,得到民众真诚的悼念 。

                                                    (续3)




繁體文

  漫談命運 (2)--“地命”

  余 洋

  三、什麼是“地命” ?

      “地命”,是指一個人有形有象的出身地點、居住環境、生活條件、教育基礎、人生機遇等等,即是在命理學中所稱的“風水”。我個人認為這個“地”就是我们智能氣功科學所說的“氣場”。

  (一)、出身地點

我在這裏所說的“出生地點”,並不是指風水先生說的什麼“龍穴”、“寶地”,而是從大自然的角度出發的。我們稍微把這個問題講得極端一點:

      出生在南極、北極冰天雪地裏的人,和出生在赤道熱帶地區的人;

      出生在非洲土著人群中的人,和出生在高科技發展的美國人,出生在有文化發展悠久歷史的中國的人;

      出生在偏僻的山區的人,和出生在繁華都市的人;……

      他們出生時所看到的萬事萬物,感覺到的萬事萬物的“氣場”就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對他們命運的發展一定會有很大的影響,我想這一點是很容易理解的。

  (二)、居住生活環境

      關於“居住生活環境”對人類命運的影響,我們就引用古代的名人“孟子”的故事來說明。

                                        “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出生於山東鄒城。孟子名軻,3歲時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由母親撫養長大。

      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但小時候的孟軻片天性頑皮好動,不想刻苦學習。他整天跟著左鄰右捨得孩子爬樹捉鳥,下河摸魚,田裏偷瓜。孟母開始又罵又打,什麼辦法都用盡了,還是不見效果。她後來一想:兒子不好好讀書,與附近的環境不好有關,於是,就找了一處鄰居家沒有貪玩的小孩的房子,第一次搬了家。

  但搬家以後,孟軻還是坐不住。一天,孟母到河邊洗衣服,回來一看,孟軻又腳底板揩了油。孟母心想,這周圍又沒有小孩,他又會到哪去呢?找到鄰居院子裏,見那兒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污的鐵匠師傅在“丁丁噹噹”地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裏,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倣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這裡環境還是不好,於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周圍沒有鄰居,門外是一片墳地。孟母想,這裡再也沒有什麼東西吸引兒子了,他總會用心唸書了吧!但轉眼間,清明節來了,墳地裏熱鬧起來,孟軻又溜了出去。他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倣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鬍子花白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唸書,那拖腔拖調的聲氣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唸書了,高興得很,乾脆拿了兩條幹肉做學費,把孟軻送去上學。由於他天資聰明,後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兒子思學習,終於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

      現在我們人類所發現的,從小就和動物生活在一起的“狼孩”、“虎孩”、“豬孩”、“猴孩”等,他們的命運會是什麼樣的呢?可以想象得出來,更好地說明“居住生活環境”對人的命運如何重要的這個問題了。

(三)、教育基礎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對人的命運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用一些偉人的故事來說明一下。

                                            孟母教子的故事

      有一天,孟軻(孟子)逃學了。孟母知道後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問他:“你最近書讀得怎麼樣?”孟軻說:“還不錯。”孟母一聽,氣極了,罵道:“你這不成器的東西,逃了學還有臉撒謊騙人!我一天到晚苦苦織布為了什麼!”說著,揪著他的耳朵拖到織布機房,抄起一把雪亮的剪刀,“嘩”的一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愣住了,不明白母親為什麼這樣做。孟母把剪刀一扔,厲聲說:並且對孟子說:“求學的道理,就和我織布的道理一樣,要一絲一絲的織上去,才能織成一塊有用的布。你讀書也是一樣,要努力用功,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有成就。像你這樣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不用功,怎麼能夠成就大業呢?”

      這一次,孟軻心裏真正震動了。他認真的思考了很久,終於明白了真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終於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

                                                  儉樸勤奮的司馬光

      北 宋有名的宰相司馬光。司馬光六歲開始讀書。起初,他對所學的東西不能理解,背書也記不住。父親知道了,就告訴他:讀書不能只是背,要多想,把意思弄懂。於是,別人在玩時,他不去,一個人找個清靜的地方苦讀,直到把書背得滾瓜爛熟爲止。很快,他的學業進步了。對學習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總是書不離手,句不離口。就這樣勤奮學習,終於成了很有學問的人。

      他四十多歲開始編寫《資治通鑒》,日夜不停的編,每當疲倦極了的時候,就在一個圓木枕頭上,小睡一會兒。如果一翻身,頭便會從木枕上滑下來,驚醒了。只要一醒,又馬上開始編寫工作。這樣編寫了19年才完成這部貫穿古今的巨著。直到今天,凡是研究中國歷史的人,都把這本當成必讀的書。司馬光通過自己辛勤的勞動,給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財富。

      司馬光不論工作或生活隨時端正自己,有一次當他看到兒子讀書用指甲抓書時,就很認真地教他愛護書的方法: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乾淨,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翻書時,要先用右手食指輕輕蓋住,再用拇指把書頁的邊緣托起來翻。司馬光還不斷告訴孩子說:讀書要認真,工作要踏實,生活要儉樸。司馬光說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如果人不懂得儉樸的重要,就會多欲多求亂用,最後把家庭和自身都敗壞了。所以從小就要養成儉樸的好習慣,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的好德性。

      司馬光爲國爲民用盡心力,只當了一年半的宰相就去世了。送葬時數萬民衆哭泣,像死了自己親人一樣。還畫像紀念他。他的正直仁厚,得到民衆真誠的悼念 。

                                                    (續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