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氣功、治好病,必須強調運用意識 (1)
練氣功、治好病,必須強調運用意識 (1)
余 洋
龐明教授指出:
智能氣功的基礎道理,也可以說是整個氣功的最根本的道理,練氣功最根本、最重要的有四部分內容,智能功稱之為“四大要旨”,即運用意識、涵養道德、調整形體和調整呼吸,現在把它擴展開叫《智能氣功科學精義》。它裏面不是具體的練功方法,而是從四個大的方面把氣功這門學問作了分析、講解。當然,練氣功應該是個整體的,但是必須要從這四方面入手。無論哪一個門派、哪一種功法,都逃不出這四大要旨的範圍。當然有的功法對其中某一部分比較重視,有的功法也可能對這幾部分同時都重視。
要大家會主動運用意識,以符合氣功的要求。練氣功如此,日常生活當中也是如此。你使一日當中的一切生命活動都符合練氣功的要求,這就是主動運用意識。能做到這一點,那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就這麼簡單?”就這麼簡單!但是你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可就不這麼簡單了。那還必須對意識的所有內容都認真地瞭解一番。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腦子裏各種意識活動都在動彈,腦子裏也打上了很多烙印,如果不用氣功知識把腦子裏這些已有的知識“清除”出去,你要想使生命活動符合練氣功的要求,做不到。所以,就得認真學一學氣功中關於意識活動的知識。
我們在《概論》一書中給氣功下定義時指出:氣功是通過主動地內向性運用意識,來達到改變、增強人們的身心健康水準或者說提高我們的身心平衡度。這個定義就突出了要主動運用意識。這樣下定義是不是獨出心裁?我們在《概論》裏講到佛家的明心見性,道家的修心煉性,儒家的存心養性,這個心和性都是指的意識活動。也許有人會問,我們強調運用意識是不是在練氣功整個過程中都必須運用意識?這個問題的答復是肯定的:我們在練氣功整個過程中都必須強調運用意識。實際上,傳統氣功的關鍵就在於練意識,每一個門派都強調它。
一、練氣功的意識和普通的意識有什麼不一樣呢?
(一) 、在傳統氣功典籍裏,對練心、練意這些問題強調得比較突出,他们講練氣功關鍵要運用意識。不過他们講練氣功的這個意識活動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說的這個意識。他们講:“泛意非意也。”泛泛的、沒有一定規程的、隨隨便便的意念活動不是練氣功的意念。這就是說練氣功的意識和普通的意識不一樣。
(二)、古人那時沒有智能氣功講的“內向性運用意識”這個詞。他說什麼呢?“意者的的確確從心發”,這個意識必須是真真正正地從心裏邊發出來的,就是說你得感覺到、意識到這個意念,心裏邊清清楚楚。如果隨隨便便地想個東西,沒有意識到,自己內心裏邊沒有感覺到它,這就不算。
我們平時的意念活動,隨隨便便一動就走了,這樣的意念不是練氣功的意念。對“的的確確”應該這樣領會。這也是練氣功的重點,從這兒突出練氣功的意念。比方說我們練捧氣貫頂法的推拉,意念是“推——拉——”,對自己發出的這個意念自己心(意元体)裏邊得能感覺到它,並且感覺得很清楚,這才叫練氣功的意念。
(三)、古人說“意發而心空”,即意念發出去之後就完了,就不管了。如一說“推”,推和意念一結合,結合到一起之後,那個意念就沒了,就不要再想推了。一發的時候感覺清清楚楚,瞭解得清清楚楚,意念一動“推”,“推”的意念完之後,過去就完了,和動作結合上就不再留戀。
(四)、古書講得很確切,也很簡練,不經過解釋,理解不了它真正的內容。“有意若無意”,這樣的意念,“有意”,你得知道它,可是你又不能留戀這個意念,所以又是無意的。
二、傳統氣功是很注重意識的作用的,傳統氣功裏邊關鍵是用意念。
有些門派說:“我們不用意識。”不對,每個門派都必然要運用意識,並且要主動運用意識。比如《丹道功》,講的是性命雙修,但是它強調的是先修性功、先修意識。它先修意識,也還需要強調意識活動,那麼真正的練命功的功法也必然強調運用意識了。在《丹道功》裏面講了意念在整個練功過程當中的作用,在每一步功當中都必須通過意念引導着氣來發生作用。產生氣也好,結丹也好,結胎也好,以及武術氣功的“劍”也好,其實這都是真氣的不同表現形式。意念把氣聚起來了,聚到不同程度,就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傳統氣功是很注重意識的作用的。
(一)、我們智能功講主動運用意識和古人、道家講的一樣,沒有區別。
道家功對意識的作用與重要意義闡述得更加深刻,更加確切。
“凡百作為,皆主於意”:凡是我們人體生命活動當中的各種作為、各種行為、各種行動,都是用意念來主宰的。它這樣講,就把日常生活也包括在裏邊了。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受意念的支配。
“聲色嗅味皆關於意”:聞到聲音,看到顏色,各種嗅覺、味覺,這都和意念相關。聽到聲音,是意念聽到的:看到東西,眼睛看到,意念裏也有活動;嗅覺、味覺都是和意念結合在一起的。他把意念的活動就更加展開了。這就是說,意念活動在人的整個生命活動當中都起作用,練氣功自然也不例外。
“意為即為,意止即止”:念頭一動要去做事情,人的生命活動就去做;念頭一止,生命活動也就不去做了。我們走路、拿東西、看東西等各種舉動都受到意念活動的支配。當然,它講的主要還是宏觀的生命活動,微觀裏面的生命活動就不是這樣了。在普通人當中還做不到使意念滲透到細胞層次中去。(在整體觀中將講到,生命活動有不同的層次,一層一層的,細胞是一個層次,常人的意念活動還滲入不進去。)但練氣功之後,意念滲透的層次就越來越微細了。
“一日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這一句話對我們現在和以後的練功都是非常有益的,即一天十二個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當中,意念一動,意念往那兒去,隨時隨地都可以用它來練功。比如我這兒說話,你們聽我說話,當一聽的時候,意念一集中,內、外混元氣一結合就是練功。
“萬物付之以息” “ 意所到,皆可為”:碰到萬物,意念一動,往回一收,這就是最好的功夫了,就是意念一動,就有氣動,氣一動就不能把它放跑了,要把它收到裏邊去。古人講,道家的功都得靠意念,時時事事把意念往回收就是練功,守住自己的心就是練功了。
(二)、佛家功也是要運用意識的
佛家似乎是不要意識,一說到意識,認為是個累贅,不是本性,應該把它丟掉。可是認真地看一看佛家的功法,哪一個功法也沒丟了意識。大乘功法、小乘功法、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在意念的支配下練功的。最簡單、最常見的是練禪宗、練四禪八定。
一禪,一開始練功慢慢能安靜下來了,能察覺身體裏邊,很舒服。舒服之後呢,心裏面有高高興興、歡喜的感覺。把歡喜加大,把全身充斥起來,全身各處都歡喜了,好像每個汗毛眼兒都帶着美勁,高興舒服。實際上這是氣足了,等到真正高興了,相當於練道家功活子時的時候。佛家活子時不像道家功,道家活子時注重腎氣、腎陽,容易出現性興奮。佛家不是,佛家是把全身都用氣充起來,全身各處都舒服,甚至於有的時候練着功都笑起來,美啊,從心眼裏面就想笑。當一出現這種感覺,就應“呵棄”,把它扔了,心裏不要它。而這不也是主動運用意識嗎?要是不把它捨棄,功夫就不容易向上走,就有着魔(喜魔、樂魔)的可能。有的練自發功的人,練練心裏覺得美,就笑。如果老這麼笑,就控制不住,着了“魔”了。佛家每練功一步,出來個感覺,不要它,主動扔了。一直到了最後一步“非想非非想”——也不想、也不不想,到了那個景象,還得有點意念活動。所以佛家也是要運用意識的。
三、智能氣功把主動運用意識作為第一要旨
智能氣功把主動運用意識作為第一要旨,這樣,我們就把古人練氣功最根本的內容抓住了。你不論練什麼功,都必須要運用意識,而且用意識不是一般地用,要主動地去運用。
可是古人誰也不敢提主動運用意識。他們怎麼講呢?“把意識沉伏下去。”腦子裏有好多意識在活動,他不說主動運用,而說要把它沉下去。你要把它沉下去,你的意念不就往沉那兒走嗎?這沉伏意識的過程就是主動運用意識的過程。“我要練氣功,我要使思想符合練氣功的要求”,這本身就是主動地運用意識。把智能氣功以運用意識為第一要旨的道理領會、理解了,大家練氣功的時候,就要會去主動運用意識。
(一)、智能氣功練功,要懂得這是練毅力,練意志力
龐明教授指出:
練功,要懂得這是練毅力,練意志力。如果你練智能功也用這樣的意志力去練,肯定也長功夫。只是練動功沒法捆你,所以我們應該懂得,練功哪些功法應該怎麼練,它的實質是練什麼的,然後你從那個根本點上用功夫就行了, 就可以不搞那些形式了嘛!練意志力來支配生命活動,練意志的力量,這是最根本的,練功夫就練這個。你可不要迷上這個調息呀、什麼方法呀、那個動作呀,那都是拐棍兒,當你習慣了,也會練了,也會練意識了,什麼方法都可以不要了。這就是過去所謂的“得魚忘筌”,練功夫也是一樣。要長功夫也需要有方法,當你的功夫已經掌握訣竅了,具體方法都可以不要了。你已經有了魚了,逮魚的那個竹簍子就不要了。“得魚忘筌”、“得意忘形”。有了這個“意”,形體就不要了,忘了。“得意忘形”是練氣功的好詞兒,《莊子》這本書裏好多詞都是對練功的描述。如“呆若木雞”:鬥雞在未發動進攻前,呆若木雞,那是內氣運於內,外邊沒表情,精神守在裏邊了,一發則威力無比,一下手就鬥勝了。
摘自《智能氣功大專教材輔導課之六》
(二)、智能氣功練功是加强对“神”的调节
龐明教授指出:
从气功的高度来看,我们认为人类生命活动的整体平衡不能限制在现在“人”这个层次上。现在人的这个平衡的维持,基本上是维持了一个自然的人的平衡。要求物质多一些,而精神活动、精神享受、精神平衡则少了一点。这还是对人的整个生命活动认识不够。一般人谈到怎么生活平衡,准会说到物质上去。少数人也许会说到心理状态。这样的认识也还比较粗浅,还都在物质层次上。而真正人的平衡的维持,从人的特征、本质来说,是在意识上。因此要想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整体的平衡,必须首先要对神(精神)进行调节。
怎么去调节精神?很多人根本就谈不上,都把神不知不觉地放到、停留到外面物质上去了。问你干什么去了?准会回答说去那了、去玩了等等,而按根本道理来讲,要从人本身、从里边来调节神,让神自动来控制自身生命活动,控制意识活动。但遗憾的是,现在人们不是这样调节,还没认识到这一点。相反的是,神的活动已经和外在的事物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了,受到了各种外界物质的影响,全部的精神活动都跑向外面去了。把精神寄托在这在那,而没有寄托在自己身上。
其实,普通的人,可以说有 99.9%的人都是“神经失常”的,神经不失常的人,在世界上找不到多少,因为每一个人他的自控能力都不够。自控能力不够,就使得调节不正常。当然有的人失常时候多,失常程度大,有的人失常程度小,有时失常再恢复起来。像那些住在神经病院的人,那是長久的失常,一般的人,一发脾气,那是临时失常,有人发脾气时间长,那是失常时间长,有的人爱发脾气,那是他爱失常,有的人不爱发脾气,蔫头耷脑的什么也不起反应,那是他的神太疲塌了,不会反应了,不起反应也是失常。 ‧
对神的调节,怎么样能够真正地根据自身的反应状况,做到既要外界事物来了,要有反应,反应之后还要使生命力提高呢?那就要搞气功的调节了。气功对身体的调节要求很高,而普通人是低水平的,有点东西就抖落出去了。对练气功的人不是说有了個事、碰上了事让你不反应,跟死人一样。过去练功就称为练成“断灭见”“顽空”,那也是不对。碰上外界事情有反应,一反应,让它往生机上走。过去《尹文子》里讲,对万物来了以后可以“付之以息” (息就是“自心”,自己的心)。万物来了,用自己的精神的本来面目去对待它。用练气功的意识,对有生机的,一个呼吸,一吸进来归我了。这样去反应,去调节神,那才是有意义的。对什么都是一样,一看什么都好,没有不好出事。别人对你说“你好”,你意念一吸,收进来,有人骂你,“啊,气来了”,也往里收。如果会这样去锻炼,这么收起来为己所用,那就是真正对神的调节。我们练了气功之后,不能再像普普通通人那个样子,有点高兴不高兴,都宣泄出去。好不容易练了半天,精气神足了点,一宣泄,就跟有了点钱,富有了一點,就赶紧挥霍,把手里的钱扔出去,又变成穷光蛋一样。
怎样调节它为好?要“沉藏”,沉起来,总是很沉稳的。当然神的调节直接影响到气,而神的调节关键是情结,要不动情结。但也不是要让大家压抑,压抑是不对的。明明你是特别的高兴,却该乐也不乐,憋着,那其实是表面不乐,心里却乐得慌。要生气,气得呼呼的,胸脯一起一伏,都瞪着眼了,’却说“我、不生气、我不生气……。”这种情况也不行。你要真正从思想上、从精神上认清它,这才懂得了什么是“逆来顺受”、什么是从意识处用功夫。当然这里已经不是一般的神的调节,而叫作“涵”和“养”了。、因此练气功要练控制,自控能力要强,用自控来调节自己的神。
现在有的人练功夫也是一样,练得有点小本事了,赶紧去显摆显摆,显山露水。气功界里这种事比较多,有点本事,五个本事可以说十个,连吹带嗙,俗话叫“耪地拿喇叭——连吹带嗙”。这样一搞,功夫就上不去了。过去讲“大智若愚” “大辩若讷”。邓小平不也这么讲,“我有一个发明,就是不搞辩论。”不搞辩论,该干什么干什么,尽量不把能量消耗了,不干无谓出事情。要懂得調理气,升华一下,到高一层次上去。
对于 形的调整、形的平衡。人总是要活动的,活动就要新陈代谢,这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个自然过程,这里就不多说。从练功上讲,形体的运动应该是不要过“极”,不要过度,这样来维持各种形的功能的平衡。
摘自《智能氣功大專教材輔導課之十五》
(三)、智能氣功練功,形、氣、神在練功中的不同表現
龐明教授指出:
練氣功有不同的情況。武術氣功是把神和氣落實到形上來,是在普通人的機能基礎上,把形的功能大幅度地加強,神和氣一結合,落實到形上,把形的功能增加了。跑呀,跳呀,吃飯呀,形的功能都加強了。練武術的人一頓真能喝上二鬥酒,吃上個十斤八斤的飯,飽吃一頓後,可以幾天不吃。
道家氣功的修煉是使神和形統於氣,也是整體的。把神和形往氣上集中,都化成氣。道家功講求出陽神。什麼叫出陽神?神和氣一結合出去了,能辦事,能說話,這叫出陽神。實際就是意識神氣結合了,出去了,本人還坐在原處,這時割他一塊肉他也不知道。過去把出陽神說得神乎其神,其實就是意識和氣結合的問題。
再高一個層次,就是把形和氣統一於神,到那個時候就隱顯自如了。隱起來就沒有了,顯就顯出來了。人的精、;氣、神,三位一體是個整體。我們練(智能)功就是把這個整體性從一般的層次,通過特殊的鍛煉,來一步一步地提高。我給大家講這個是什麼意思呢?是讓大家瞭解現在人的生命表現形式和生命活動內容都是非常初級的,還在低層次上。通過氣功這門科學,使之一步一步往高處走。
(續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