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19-04-2011 怎樣理解,学习气功要“领悟”?(精义答疑110)

怎樣理解,学习气功要“领悟”?(精义答疑110)

简体文

  怎样理解,学习气功要“领悟”?

  余 洋

  (根据庞明教授讲课录音整理)

(1091)、怎样理解儒家讲的“息心明理”?

    儒家讲“息心明理”,即把心安定下来,然后去考察事物,明了事理。因为儒家讲“格物致知”。好多人把格物致知理解为克除精神里面的各种杂念,但有的人说是变革事物。这两种解释可以结合起来,即把你的精神安定下来,去观察事物,变革事物,以明了道理,用这种办法去增长智能,最后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

    佛家不接触外边(息缘),自己观察理,最后达到 “明心” “见性”。儒家把心安定下来(息心)去明了道理,最后达到豁然贯通。

(1092)、怎样理解道家讲的“息气凝神”?

    道家讲“息气凝神”,“息气凝神道之玄”。道家要从气上练功,但最后要把气断绝,停止呼吸。没有呼吸,神也凝住了,就达到了玄的程度。实际上是精神注意到气(不是呼吸之气)上引发“息住”,把呼吸停住。

    道家讲“念住”、“息住”、“脉住”嘛!“念住”是把念头住了(没杂念),精神能够稳定下来。“息住”就是呼吸停住了。“脉住”就是心不跳了。道家练功出现这种情况就到了修玄的程度,该采大药了、结婴儿了。因为李道纯本身修道家功夫,所以他讲道家这一点讲得比较深刻,而且他认为道家是把儒家、佛家的东西结合到一起了。因为佛家从摒弃外缘入手,儒家从息心入手,道家既有外缘,又有自心,把这两个结合起来了。他说“三息相需无不克”,实际上就是道家的东西。

(1093)、什么是“得意”了?

    这个息字在传统气功里边比较重要,大家要很好领会它。练功可以从不同要点入手。有的人听老师讲“息”,“哦──”,他脑子里一动,问题就解决了。过去人们练功,老师说一句,他自己里边领会,不是领会话的意义,而是领会话的实质。比如老师说:“‘息’是自己这个心和自己结合”,老师一说,你马上就结合,这就是“得意”了。

(1094)、怎样理解,学习气功要领悟?

    如果老师这儿一说,你记笔记,记住这个词了,却是糟粕,那个信息你没接着。我们讲的道理书本上都有,我一边讲,你一边琢磨、领悟,以后看书容易看懂。学习气功要领悟,不然就把气功变成文字的东西了。我一说,你马上跟自己联系,内心里边体会它,“哦,这个样子!”你对一句话有体会,那就是一个收获。那是真前进了,学的是真知识。要不然即使会背这本书,那也没用。所以有人会学,有的人不会学。其实,学什么都是一样。

(1095)、怎样从多方面领悟“息”?

    我还结合这个“息”来讲。

    “息”是让你好好休息,把自己心定下来,让生命力长起来;

    我们讲的修养意识也是让你“息”。我们不能跟草木一样什么都不想,又不能乱七八糟地想,跟自己生命活动结合起来,按照生命活动规律那么去想,那也是“息”了;

    不是什么都不想才叫“息”,只要不把气搞乱,不把生命规律搞矛盾,就叫“息”;

      如果你把意念和生命活动结合到一起,符合自然规律了,不仅不破坏它,而且还帮助它,那就是更好的、积极的“息”。

(1096)、古人要守“戒”,“戒”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古人要守“戒”(我们叫修养意识),有多少人真正懂得“戒”的意义?一受“戒”,你精神里面起作用产生力量了,那叫“戒力”;身体里面的变化叫“戒体”。关键是戒力和戒体,不是“戒”的那点条文起作用。

    这个条文跟我们的纪律有什么两样?你内心里没起变化,既没有戒力,也就不能产生戒体。我们应该懂得层次高一点的东西,决不能停留在字面上。同样受戒,每个人情况却不一样。好比入党,有的人一宣誓,身体里马上就发生了变化,“我是共产党员,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可有的人虽然也宣了誓,“我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但没有在身体里面发生作用,一碰到困难,就把“共产党员”丢了。受戒也是一样,你一受戒,自己脑袋里马上就变了,“我是×××了”,处处用那个要求自己,那才叫“戒”。你只会背几个条文,还不叫“戒”。这样下去,只能使自己陷入文字障,不解决任何实事。

(1097)、为什么有些人吃什么东西也不胖?

    所以我们学习“息”字的时候,也要从内心、从精神世界里面“息”。“自”是目上一撇,眉上头和心一连就是“息”。这是多好的功法呀!自己从精神里面一体会,这叫“息”。你脑子里乱七八糟的,无论你把“息”讲得多漂亮,也还没有“息”。有些人吃什么东西也不胖,这些人一般来说都好想事,总琢磨事,那个心和自己结合不上,想别的去了。脑子里边东跑西颠,和心没连上,没有“息”,消耗了所以就瘦。有些人不动脑子就长胖(当然长胖的人不一定都不爱动脑子)。

(1098)、怎样理解“修真养息”?

      我们要会“修真养息”。“养息”就养你的生命阳气。传统气功里有个息字诀(息字歌),相传为老子的徒弟亢仓子所作。(但我全面考察后,认为是后人所写。从它的文辞用语和内容来看,它不会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同学们看看就行了。但大家要知道一点:只要你能“息”这么多东西,练功就能达到高层次。你会注意这些东西,练功进展速度就快,若练丹就能顺利地练出丹。

    “息”不光是一个精神,它里边的内容比较多,实际相当于气功各方面的修养。这里边虽然没有更深奥的东西,但付诸实践是比较困难的。

(1099)、为什么说,学了理论后,还要到病人那儿去实践。实践更重要、更关键?

    讲、说气功都比较容易、简单,但是你要去做都不那么容易。什么都是学以致用啊!我上学的时候,给自己定的标准是:理论课考五分是最低的要求。我在医士学校学习三年,考试没有一个是四分。老师讲的课你还学不会,还学什么?课外的还学不学?当然达不到五分不等于没学会。你应该把老师讲的学会了以后再学更多的东西,那才行。

马克思上大学的时候同时拿了三个文凭嘛!同学们要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别混!学了理论还不行,还得去用!如学医的,学了理论后,还要到病人那儿去实践。实践更重要、更关键。我们把道理懂了之后,要勤用脑子,反复琢磨、体会。

(1100)、我们学了这么多东西,怎么去琢磨、体会呀?

      我们学了这么多东西,怎么去琢磨、体会呀?看一个琢磨一个,心里总是一个。心里边琢磨的时候,应该是象狗熊掰棒子一样:掰一个夹上一个;丢了前边的,在掰一个加上。老是夹着一个,你总是专一的。你总是掌握一个,慢慢就全部掌握了。

    不要贪多,不要拿着这个,想着那个,跟皇上用膳似的,吃一、顾二、眼观三。你应该集中精神抓住一个,有了体会,放下,又抓住一个。你只有从内心里边领会了,理解了,它才是你的东西。我上学的时候,我的同学说:“庞鹤鸣不说实话,他说他看书、学习都不背,可他答题和老师讲的一个字都不差,那不是背是什么?”我的确没有背,就是把老师讲的那些东西弄明白了。我曾经想过:这句话不这么表达行不行,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如果我有更简单的方法,就改用简单的;如果没有更简单的,记老师的不就完了吗?这样记起来和背不一样。一句话、一个内容,你想怎么表达才更简洁、更明了,这样推敲之后,笔记是老师的,也是你自己的。如果真正领会、理解了,表达它时虽然用的是别人的言语,但同样是你自己的东西。

                          (续111)



繁體文

  怎樣理解,學習氣功要“領悟”?

  余 洋

  (根據龐明教授講課錄音整理)

(1091)、怎樣理解儒家講的“息心明理”?

    儒家講“息心明理”,即把心安定下來,然後去考察事物,明瞭事理。因為儒家講“格物致知”。好多人把格物致知理解為克除精神裏面的各種雜念,但有的人說是變革事物。這兩種解釋可以結合起來,即把你的精神安定下來,去觀察事物,變革事物,以明瞭道理,用這種辦法去增長智能,最後能達到豁然貫通的境界。

    佛家不接觸外邊(息緣),自己觀察理,最後達到 “明心” “見性”。儒家把心安定下來(息心)去明瞭道理,最後達到豁然貫通。

(1092)、怎樣理解道家講的“息氣凝神”?

    道家講“息氣凝神”,“息氣凝神道之玄”。道家要從氣上練功,但最後要把氣斷絕,停止呼吸。沒有呼吸,神也凝住了,就達到了玄的程度。實際上是精神注意到氣(不是呼吸之氣)上引發“息住”,把呼吸停住。

    道家講“念住”、“息住”、“脈住”嘛!“念住”是把念頭住了(沒雜念),精神能夠穩定下來。“息住”就是呼吸停住了。“脈住”就是心不跳了。道家練功出現這種情況就到了修玄的程度,該采大藥了、結嬰兒了。因為李道純本身修道家功夫,所以他講道家這一點講得比較深刻,而且他認為道家是把儒家、佛家的東西結合到一起了。因為佛家從摒棄外緣入手,儒家從息心入手,道家既有外緣,又有自心,把這兩個結合起來了。他說“三息相需無不克”,實際上就是道家的東西。

(1093)、什麼是“得意”了?

    這個息字在傳統氣功裏邊比較重要,大家要很好領會它。練功可以從不同要點入手。有的人聽老師講“息”,“哦──”,他腦子裏一動,問題就解決了。過去人們練功,老師說一句,他自己裏邊領會,不是領會話的意義,而是領會話的實質。比如老師說:“‘息’是自己這個心和自己結合”,老師一說,你馬上就結合,這就是“得意”了。

(1094)、怎樣理解,學習氣功要領悟?

    如果老師這兒一說,你記筆記,記住這個詞了,卻是糟粕,那個資訊你沒接著。我們講的道理書本上都有,我一邊講,你一邊琢磨、領悟,以後看書容易看懂。學習氣功要領悟,不然就把氣功變成文字的東西了。我一說,你馬上跟自己聯繫,內心裏邊體會它,“哦,這個樣子!”你對一句話有體會,那就是一個收穫。那是真前進了,學的是真知識。要不然即使會背這本書,那也沒用。所以有人會學,有的人不會學。其實,學什麼都是一樣。

(1095)、怎樣從多方面領悟“息”?

    我還結合這個“息”來講。

    “息”是讓你好好休息,把自己心定下來,讓生命力長起來;

    我們講的修養意識也是讓你“息”。我們不能跟草木一樣什麼都不想,又不能亂七八糟地想,跟自己生命活動結合起來,按照生命活動規律那麼去想,那也是“息”了;

    不是什麼都不想才叫“息”,只要不把氣搞亂,不把生命規律搞矛盾,就叫“息”;

      如果你把意念和生命活動結合到一起,符合自然規律了,不僅不破壞它,而且還幫助它,那就是更好的、積極的“息”。

(1096)、古人要守“戒”,“戒”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古人要守“戒”(我們叫修養意識),有多少人真正懂得“戒”的意義?一受“戒”,你精神裏面起作用產生力量了,那叫“戒力”;身體裏面的變化叫“戒體”。關鍵是戒力和戒體,不是“戒”的那點條文起作用。

    這個條文跟我們的紀律有什麼兩樣?你內心裏沒起變化,既沒有戒力,也就不能產生戒體。我們應該懂得層次高一點的東西,決不能停留在字面上。同樣受戒,每個人情況卻不一樣。好比入黨,有的人一宣誓,身體裏馬上就發生了變化,“我是共產黨員,處處以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可有的人雖然也宣了誓,“我要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但沒有在身體裏面發生作用,一碰到困難,就把“共產黨員”丟了。受戒也是一樣,你一受戒,自己腦袋裏馬上就變了,“我是×××了”,處處用那個要求自己,那才叫“戒”。你只會背幾個條文,還不叫“戒”。這樣下去,只能使自己陷入文字障,不解決任何實事。

(1097)、為什麼有些人吃什麼東西也不胖?

    所以我們學習“息”字的時候,也要從內心、從精神世界裏面“息”。“自”是目上一撇,眉上頭和心一連就是“息”。這是多好的功法呀!自己從精神裏面一體會,這叫“息”。你腦子裏亂七八糟的,無論你把“息”講得多漂亮,也還沒有“息”。有些人吃什麼東西也不胖,這些人一般來說都好想事,總琢磨事,那個心和自己結合不上,想別的去了。腦子裏邊東跑西顛,和心沒連上,沒有“息”,消耗了所以就瘦。有些人不動腦子就長胖(當然長胖的人不一定都不愛動腦子)。

(1098)、怎樣理解“修真養息”?

      我們要會“修真養息”。“養息”就養你的生命陽氣。傳統氣功裏有個息字訣(息字歌),相傳為老子的徒弟亢倉子所作。(但我全面考察後,認為是後人所寫。從它的文辭用語和內容來看,它不會是戰國時期的作品。)同學們看看就行了。但大家要知道一點:只要你能“息”這麼多東西,練功就能達到高層次。你會注意這些東西,練功進展速度就快,若練丹就能順利地練出丹。

    “息”不光是一個精神,它裏邊的內容比較多,實際相當於氣功各方面的修養。這裏邊雖然沒有更深奧的東西,但付諸實踐是比較困難的。

(1099)、為什麼說,學了理論後,還要到病人那兒去實踐。實踐更重要、更關鍵?

    講、說氣功都比較容易、簡單,但是你要去做都不那麼容易。什麼都是學以致用啊!我上學的時候,給自己定的標準是:理論課考五分是最低的要求。我在醫士學校學習三年,考試沒有一個是四分。老師講的課你還學不會,還學什麼?課外的還學不學?當然達不到五分不等於沒學會。你應該把老師講的學會了以後再學更多的東西,那才行。

馬克思上大學的時候同時拿了三個文憑嘛!同學們要更高標準要求自己,別混!學了理論還不行,還得去用!如學醫的,學了理論後,還要到病人那兒去實踐。實踐更重要、更關鍵。我們把道理懂了之後,要勤用腦子,反復琢磨、體會。

(1100)、我們學了這麼多東西,怎麼去琢磨、體會呀?

      我們學了這麼多東西,怎麼去琢磨、體會呀?看一個琢磨一個,心裏總是一個。心裏邊琢磨的時候,應該是象狗熊掰棒子一樣:掰一個夾上一個;丟了前邊的,在掰一個加上。老是夾著一個,你總是專一的。你總是掌握一個,慢慢就全部掌握了。

    不要貪多,不要拿著這個,想著那個,跟皇上用膳似的,吃一、顧二、眼觀三。你應該集中精神抓住一個,有了體會,放下,又抓住一個。你只有從內心裏邊領會了,理解了,它才是你的東西。我上學的時候,我的同學說:“龐鶴鳴不說實話,他說他看書、學習都不背,可他答題和老師講的一個字都不差,那不是背是什麼?”我的確沒有背,就是把老師講的那些東西弄明白了。我曾經想過:這句話不這麼表達行不行,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如果我有更簡單的方法,就改用簡單的;如果沒有更簡單的,記老師的不就完了嗎?這樣記起來和背不一樣。一句話、一個內容,你想怎麼表達才更簡潔、更明瞭,這樣推敲之後,筆記是老師的,也是你自己的。如果真正領會、理解了,表達它時雖然用的是別人的言語,但同樣是你自己的東西。

                          (續1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