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14-06-2010 《意元體》是怎樣進行發放特異信息的?(精義答疑x-4)

《意元體》是怎樣進行發放特異信息的?(精義答疑x-4)

《意元體》是怎樣進行發放特異信息的?(精義答疑x-4)

  余 洋

  (根據龐明教授講課錄音整理)

(31)、超常智能是怎樣接收信息的?

    超常智能就是特異功能了。超常智能是接收整體信息的,整體接收,一下子進來,不需要經過耳、眼、鼻、舌、皮膚,《意元體》直接反映進來。我們講《意元體》時,講了腦外面還有很稀疏的《意元體》,它可以直接把這些信息一下子整體地反映到裏邊來,不需要加工了。比如,這個伸縮的教鞭,不瞭解的人不知道它是教鞭,而超常智能可以一下子把它的整體信息感覺着。裏邊的重疊狀況,他都能感覺出來,一下得出正確結論。如果拿來兩支外形相同的筆,一支是普通圓珠筆,一支是帶教鞭的圓珠筆,你說哪個是普通的圓珠筆,哪個是兩用圓珠筆?有特異功能的一看就看出來了,整體信息是一下直接進去的。而普通人不行,得局部看一下,掂一掂,摸一摸,拉拉試試才知道。所以,用超常智能一察照,全部信息都有了,一下就是個整的。

(32)、《意元體》是怎樣進行信息加工的?

    信息進到《意元體》裏邊後要經過加工。一般來說,反映進去本身就應該有一定的加工,它是一個自然過程。以這個保溫杯來說,第一次進來的信息是這個杯子的外觀,圓柱形,塑膠的;一擰蓋,它還能打開,又一個信息;一看裏面,還裝着水,又一個信息;喝一口,還挺熱,又一個信息……這麼多不同信息到腦裏之後連成一個整的,這個杯子的表像就有了,而表像是整體的。當你對它有了表像之後,就僅看到那個蓋子:噢!這是龐老師的保溫杯——通過蓋子這個局部就能想到整體了。這就是形象思維,從形象的一部分可以想到形象的整體。這就說明信息在腦子裏邊加工了。本來蓋子是個局部,杯身是個局部,聯合到一起就是一個整體形象。當你有了形象整體的時候,它已是經過加工了,而且可以通過它進行聯想。這就是第一步加工。
  
    第二步加工。有了杯子的形象整體後,隔一段時間後你再喝水,水還是熱的:這個杯子可以保溫。蓋子擰好,倒過來它不灑:這個保溫杯是個密閉的。最後你可以加上幾個限制詞,得出正確的結論:塑膠的密閉保溫杯。這個結論已離開了杯子的形象,是抽象後才得出的概念。這個概念的內容、本質說得很清楚,而且限制得也很明確,一說你也能理解。而說龐老師的保溫杯是什麼樣的,你可以不知道,因為這個概念已離開這個事物的形象了。把具體事物的形象脫離開,這稱為抽象;把表像拿掉,把象抽出去,一抽象得出概念,這屬第二步加工。

  第一步加工是形成表像,第二步加工叫抽象。“塑膠的封閉的保溫杯”是個複合概念,也可以說是個小的句子,它是個用辭彙來表示具體事物的概念,這個概念就把保溫杯具體的形象抽掉了。這一步才真正是《意元體》的加工,《意元體》加工信息的特殊性就在這一點上。關鍵是把具體事物進行抽象,賦予名稱概念。當然,我們運用辭彙進行思維或運算,這也是加工。但是,主要的而且對人類認識世界更有意義的加工是形成概念。概念的運算也是在概念的基礎上進行的。概念的形成在《意元體》裏邊是有另外一個層次的,相當於《意元體》的第一映象空間,第一映象空間就是經過腦細胞的變化,在《意元體》裏形成一定的具體變化。這個具體變化一抽,似乎是離開了《意元體》實物的空間而到了第二映象空間,進行第二次映象、第二次集中。我們講《混元整體理論》的時候,再詳細講這些過程。

(33)、《意元體》是怎樣進行信息貯存的?

    一般來說,《意元體》本身不能把信息貯存很長時間,就相當於在醫學裏講的短時記憶、短暫記憶。長時間的記憶怎麼形成?《意元體》整個一集中,貯存有信息的氣就一凝聚,化成有形之物固定起來,這才能真正把信息貯存到實物當中去,形成長時間的記憶。

(34)、《意元體》是怎樣進行提取信息的?

    即把貯存到實物當中的信息提取出來(不是把信息丟掉)。比如一個形象被貯存到腦子裏的A處,在它周圍有很少一丁點的實體物質了,這個實體物質周圍的混元氣就有了這個信息(本來是挺大的一塊,一集中、一凝聚就變成一丁點了)。提取時,《意元體》有個搜索、觀察的主動性,一找,就找到A這兒了。意念往A處一集中,再把這個信息往外一散,散開了,這個信息就成為《意元體》的活動內容了。比如說,腦子裏有個人名或一個事情,它不能老是在意識裏飄浮着,它就被固定起來了,很小的。等到一找時就把它擴大放出來了。因為身體裏邊的各種神經系統都有級聯放大效應(醫學已經證明瞭的),在《意元體》裏同樣也有這個擴大效應。通過神經系統的級聯放大,功能放大開了,在《意元體》裏邊的信息量就加大了。信息量大了,就成了意識活動的內容了。

(35)、《意元體》是發放信息有哪兩種形式?

    發放信息是《意元體》本身作為一個信息源,把信息發放出去作用到外界事物上。發放信息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常態智能發放,一種是超常智能發放。
  
(36)、《意元體》是怎樣進行發放常人信息的?

    把信息取出來、集中起來之後,信息結合着能量傳導到神經細胞,然後作用到效應器官,再作用到客觀事物。常態智能發放信息,一般來說,要通過神經系統和肌肉系統傳出去,再在外面轉化成各種力而發生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要遵循物質的各種特性;認識物質時接收有什麼特性,發放信息時就要遵循這種特性。比如,和硬的物質起作用所遵循的特性就與和軟的物質作用所遵循的特性不一樣。這是因為事物的信息量你接收進去以後,你和它建立的是這麼個聯繫,當你發放信息的時候,同樣還是這種信息作用到客觀物質,就必然要符合你接收的這種信息的性質。這是常態智能的發放信息。

(37)、《意元體》是怎樣進行發放特異信息的?

    超常智能接收的是整體信息,發放的也是整體信息。這個整體信息就不通過神經系統和運動器官了,它直接從《意元體》發出去,直接作用到事物的整體。這樣做,事物的整體就不是常態智能認識到的事物的特性了。比如說,對一個桌子,常態智能接收信息,一摸有個硬度,有不可入的剛體特性;當你發放信息時,拿個東西往桌子上一放,桌子能把它托住――剛體的不可入性。這是你的意識的信息和事物的局部特性起作用。

    整體特性就不一樣了。接收桌子的信息時,它是個整體的,是混元氣,剛體特性不存在;發放信息的時候,往外一放,跟整體信息起作用,剛體特性不存在了——往桌子上一放東西,“啪”就掉下去了。所以,你用常態智能接收、發放信息,就和事物起常態的作用;你用超常智能接收、發放信息,就和事物起超常態的作用。這樣,人對事物的機能狀態不同,相互作用的關係也不同。正是由於這一點,佛家就把它擴大了,說“一切唯心造”,認為世界上的任何東西都不存在,只是你的心、你的意識的作用。其實這兩種都是客觀存在,你用不同的機能,你和物質發生作用的通道不一樣,因此表現也不一樣。
  
(38)、《意元體》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

    《意元體》的形成有種族發生史的形成,也有個體發生史的形成。從種族發生史來看,它是從動物的神經系統慢慢進化過來的。如果深入地細究,《意元體》來源於神經細胞的感覺功能及其對外界反應的功能。再往前追,那就連神經細胞都沒有了,就是一個簡單的生物體的反應。比如說,一個細胞碰到外面環境的改變和刺激時,就發生變化,這個變化也是一種反應性。這種反應也是屬於生物性的。再往前追,那就沒有生物了,是無機物了。無機物彼此之間也可以起反應,如各種化學反應。再往前,更基本的物質有漲落運動,不同的環節發生不同的運動,這也算是反應。換言之,微細物質有簡單的漲落反應;到了無機物,有化學反應;到了生物,有對外界的反應;到了有神經細胞的動物,有神經細胞的反應;再以後有了腦,腦細胞集合到一起了,這才是形成了人的《意元體》的反映。正是因為在大自然界中這些物質的變化有這麼多聯繫,所以有的科學家,或者是有的研究心理的人就認為萬物都有精神,這種主張稱為泛神論。

    我們智能氣功認為,任何一個事物都有它自己獨特的特殊矛盾。它的獨特性質,決定這個事物的內涵與外延。智能氣功對《意元體》的內涵與外延是怎樣規定的呢?它是眾多的腦細胞混元氣結合到一起,而且能夠對概念起反映,概念在裏面能發生運動,這樣的一種特殊物質才叫《意元體》,這是它的內涵;它的功能,比如接收信息、發放信息等則屬外延範疇。

  那麼,《意元體》是如何形成的呢?從動物的種族發生學來講(只限於高等動物),它是在高等動物有了比較發達的中樞神經系統,腦細胞的定位、分化等各種功能都比較發達、精確了的基礎之上,伴隨着語言、勞動的發展而逐漸形成起來的。腦細胞分化得更加精細、功能更加完備(這種完備是與手的勞動及技巧的運用,以至於和發聲發音一起互相影響而進化來的),就使腦細胞的混元氣越來越充足,越來越精細。每一個腦細胞的周圍都有這個細胞彌散存在的混元氣,許許多多的腦細胞重疊起來,就使腦細胞周圍眾多的混元氣結合到一起,從而形成層次非常多的整體了。

    這一點大家要特別注意,如果只有一個腦細胞,它周圍的混元氣,只能充斥腦子裏一小點的空間,而人腦裏面有100多億腦細胞,它們密集在一起,結構非常緻密,就使得它們的混元氣混融了,這樣形成的混元氣整體的結構就非常的精細、非常的複雜,層面就非常多。如果層面不夠多,就不能很好地形成《意元體》了。

    動物也有腦,但是它很多功能還沒有激發出來,它的生命活動和神經活動還統一在一起。為什麼?就是因為它的混元氣層面還不夠多,彼此之間的互相映照還做得不夠,所以腦細胞的混元氣還獨立不出來。它只能有一般的模仿和意識加工,即只能有形成表像、知覺的功能,而抽象出概念、形成概念性運動還做不到。只有當《意元體》裏的混元氣密集到一定程度,形成多層面之後,才能進行抽象和形成概念運動,一旦有了這些功能,就不再是動物的腦元體,而形成人的《意元體》了。

(39)、什麼叫作初始《意元體》?

  從個體發生史來說,胎兒在它生長發育過程當中,從一個受精卵(單細胞,又叫胚卵)桑椹胚(多細胞)→囊胚(胚泡),一直到形成神經管。神經管形成以後,胎兒身體的各組織器官都在發育。腦神經細胞到了完成了發育、分化(一般相當於胎兒在第七個月的時候。神經細胞個體就不再分裂了,成人具有的腦細胞的數目,胎兒差不多都有了。人腦細胞的數量從那個時候定下來之後,腦細胞在人的一生當中基本都不變了,不再進行另外的分裂。它們雖然是從一個細胞長起來的,但是從遺傳理論來講,它保留了上一代一定的遺傳信息,已經具備成人的特殊性了。這時腦細胞的功能一具備,腦細胞的混元氣一充,一結合,裏面除了非常細密的腦細胞混元氣之外,不存在別的東西了。對這個虛靈明淨、質地非常非常均勻、非常純粹,又具有上述能反映事物的功能的物質,我們把它叫做初始《意元體》——最根本、最早的《意元體》。

    《意元體》形成(在胎兒七個月)以後,胎兒在子宮裏面的生活環境有這麼兩個特殊性:一個是溫度變化比較小,基本上都是在恒溫——人體體溫37℃多的狀態;再一個是子宮裏都是羊水,胎兒在子宮裏面飄浮着,身體各個部位接觸到的東西都是一樣的,都是比較柔軟的均勻的羊水。這說明它周圍環境的空間都是溫度一樣的羊水。當然也不會完全一樣,比如子宮壁的擠壓,但畢竟很少。因此反映到《意元體》裏邊去,覺得外環境也就是一樣的。

    那麼胎兒的內環境呢?七個月以後,雖然胎兒的內臟都已經形成,但是內臟的功能(如肺的呼吸、消化道的消化、內分泌腺的分泌和泌尿生殖系統的功能)還都沒有行使,內臟的形體也還處在進行自身發育的狀態。這樣,胎兒身體裏面各部分的功能狀態也比較均勻、一致,反映到《意元體》裏面的印象也是沒有區別的。因此,在胎兒期間,《意元體》雖然接收了外界的很多信息,但是由於具體的、有區別的信息進來得不太多,所以這個時候的《意元體》也還是比較一致的。

    在胎兒期間,《意元體》能夠接收外界事物的信息:胎兒自身的生命信息,母親的生命信息,以至於周圍大自然的各種信息。但是由於沒有很多簡單的反復刺激、反復強化,《意元體》的功能還沒有發生作用,這個時候自身生命和周圍環境還區別不開,所以胎兒期間的《意元體》基本上還沒有完全脫離開初始《意元體》的諸多特徵,還有初始《意元體》的很多內容。

    由於《意元體》有了反映性,當它一形成的時候就能接收外界的信息,它一接收外界的信息也就不是初始的了。所以說初始《意元體》的存在,就是在它剛一形成的一刹那。不過這時候它對接收進來的信息,還不能分辨,它具有的一切功能還沒有展開,還不能起作用,所以這時候的《意元體》是非常虛靈明淨的。就相當於佛家的白淨識(佛家一般講有八識,《楞伽經》講有九識,在阿賴耶識前有個白淨識)。

(40)、初始《意元體》和初始混元氣(即最早的混元氣)有哪些相似與區別?

  這個空空蕩蕩的初始《意元體》。有好多方面和最早的混元氣即初始混元氣很相似,初始混元氣是空空蕩蕩的。不過兩者也有點區別,信息量不同:初始混元氣裏面的信息量少。而初始《意元體》裏面的信息量非常多。初始混元氣裏面有很多簡單的信息,但是它還沒有進行排列,信息還不能呈現出來;初始《意元體》裏面也有許多信息,但是由於還不能區別,還沒有把這些信息檢出來,所以信息也處於一種潛伏狀態。因此初始《意元體》與初始混元氣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附帶說一下,宇宙萬物是從初始混元氣慢慢演化過來的,而我們主觀世界裏的各種各樣的複雜的思想,是從最簡單的初始《意元體》變化過來的。這裏邊,一個是客觀大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的生成,它是從初始混元氣來的;一個是我們人的主觀世界裏的萬事萬物,它是從初始《意元體》來的。當然隨着人類的發展,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可以統一起來。這個問題在以後還要詳細講。當初始《意元體》形成的時候,它本身所應具有的特性也就形成了。

    (續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