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24-06-2010 為什麽科學家練氣功不容易出氣感,而藝術家就不一樣? (精義答疑x-8)

為什麽科學家練氣功不容易出氣感,而藝術家就不一樣? (精義答疑x-8)

為什麽科學家練氣功不容易出氣感,而藝術家就不一樣?

  余 洋

(根據龐明教授講課錄音整理)

(71)、為什麽說,一般而言,年歲越大,邏輯思維、整體思維就強一些,而對具體的內容的記憶就反而要困難一點?

    一般來說,人在發育過程當中,到六歲以後(這是按過去的心理學的說法,現在又有新的看法),就開始慢慢慢慢學會這種概念性思維了。在六歲之前,雖然也會說話,但說的那些概念,有的時候對它本身所含的內容並不理解,只是背、記,而真正地去理解是比較困難的。還不要說小孩子了,就是十幾歲的兒童、少年,對事物的記、背能力強,而真正領會、理解,以至於融會貫通就難一些了。而年歲大了(約45歲)以後,要記東西背東西雖然困難了,可對事物的領會能力卻更強了。

    一般而言,年歲越大,邏輯思維、整體思維就強一些,而對具體的內容的記憶就反而要困難一點。邏輯思維、概念性思維、數學運算都是一類內容,這樣的思維方式都是在第二信號系統裏面進行的。而對《意元體》及參照系來說,它就有了不同的映象空間(這個名也是智能功取的,將來講《智能氣功科學基礎——混元整體理論》在《意元體》那一節還要講它),有第一、第二映象空間。形象思維或者感覺運動思維是在《意元體》第一映象空間進行的,對《意元體》裏面直接反映形象的那一部分內容就稱為第一映象空間。

(72)、為什麽說,概念性思維對身體裏面氣的影響就小了?

    事物在《意元體》裏面的具體成像就如同照像一樣,通過眼睛聚焦,到了視神經,然後在腦子裏面、在第一映象空間形成的。然後在《意元體》裏面,再抽象成概念、辭彙,形成第二信號系統,這一次加工在《意元體》中所處的層面就稱為第二映象空間。實際上第二次就不是映象了,而是抽象——把事物的象抽出去了。這樣第二映象空間就比第一映象空間“虛”點了,第一空間還有“實在”,第二空間虛的東西就多了。所以當我們進行邏輯思維、概念性思維的時候,它是在《意元體》裏面更高、更虛的層次進行的。這樣,概念性思維對身體裏面氣的影響就小了。

    你看有很多科學家,動腦子、搞計算或者哲學家進行邏輯推演、邏輯推導,他們的思維進行得很快,也很複雜,但是它不怎麼影響身體裏面的氣。什麼道理?它不是在第一映象空間進行的,從而不能直接影響到神經系統和生命活動。在第二信號系統進行的概念運動,那是以概念為仲介的辯證運動,它是粉碎了感性知識,而又依靠感性知識建立起來的理性運動,它不能或者很少能牽動我們的氣。

(73)、為什麽科學家練氣功不容易出氣感,而藝術家就不一樣?

    這就是很多科學家練氣功不容易出氣感的原因所在。口令詞說“推——拉——”,雖然他也跟着一推一拉,可他是用概念性思維去推拉的,沒加上形象而僅是個意念。有一搭無一搭地去練,就不易起作用,不易與氣連上。

    但藝術家就不一樣,搞舞蹈的,搞戲劇的,搞電影的,你給一講:“進入角色,演練氣功。”他習慣於先體驗生活找感覺,就會想:練氣功怎麼練,怎麼動,意念和形體怎麼結合,一動有什麼感覺。“噢,練氣功得有感覺,得有氣。”這樣他一入角色,一比劃氣就來了。藝術家們是靠形象思維,而科學家們靠邏輯思維,這兩種人在事業上都很有成績,但是思維方式不一樣,對氣功領會、理解、接受的程度也就不一樣。當然,有一些科學家也會形象思維,也可以做到這一點;反過來說,有些藝術家能演普通生活,他一般的形象思維可以,而真要進人氣功角色也還進不去,也做不到。這是一般和個別的區別。對邏輯思維也好,形象思維也好,都不能把它絕對化。

(74)、什麽叫作“體察生命活動的意識活動”?

    在心理學中,有感覺運動思維、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而沒有體察思維。體察思維這個名稱是智能功起的。

    你認真地去體會、觀察身體裏邊的種種變化,精神注意到裏邊,這樣的思維活動就叫做體察思維。

    它是在練氣功的時候才有的,這就是內向性運用意識。說是觀察,但不是真正去看,而是動員我們一種特殊的感覺,去感覺感覺裏面的狀況。以前練氣功說“ “內視””,要觀、要觀察,真是去看嗎?一開始不是看,就是感覺。這種感覺一動,覺得裏邊有冷、熱、輕、重等感覺。它和人們普通的感覺沒什麼更大的本質區別。平常別人摸你一下,有感覺,對冷熱、疼痛也感覺到了,這些都是感覺器官感覺着的。現在一感覺,感覺到裏面的氣,這就叫做體察了。

    普通的感覺是感覺外面的變化,雖然有的時候也覺得肌肉酸痛,或者有了病,裏面有不舒服的感覺,這些感覺常人也沒有認真去體察。而體察就不是這樣了,從腦子裏面發個命令,要求自己認真地去體會身體裏邊每一部分是什麼樣子,精神注意它,通過注意的增加,使得局部功能敏感起來,而感到裏面的東西。

(75)、怎樣理解“練氣功關鍵就是要體察”?

    練氣功關鍵就是要體察,體察過去就稱為觀(guàn),兩個口,是兩個佳人,兩個人互相見,就叫做觀。你自己是主體,要體察一下裏邊,這不也是兩個嗎?一個主動去看,一個是被看的物件。你腦子裏面發出個概念,“我要體察去”,這是能察的;身體裏邊是被察的。兩個一結合,這叫體察。中國好多古字若從氣功角度去分析都有意義,當然過去古人是不是按照氣功觀點去編的,不敢說,反正我們都可以從中找出“歪”詞來。

    觀就是智能,靜稱為止,也稱為定,止和觀對着,定和慧對着。腦子沒雜念了,稱為止,稱為定,稱為靜;體察稱為觀,稱為慧。你體察的時候,就已經安靜下來了,從這裏面產生了智能。產生出什麼樣的智能呢?你一體察就能感覺到裏邊的變化,這是一種新的認識,和普通的認識是不一樣的。普通知識,看看書本懂得了,這就是知識。而人的生命活動真正是什麼樣子?科學家也不知道。有的心理學家通過搞內省,也可以內省出一點內容,如情緒、感覺等,而別的如肉體裏面怎麼動彈,什麼感覺,就感覺不出來。通過練氣功的體察感覺到的,過去稱為真智能、真知識,也叫“真知灼見”。為什麼叫做“真知灼見”呢?就在這個地方,看得很清楚,看到根本了。練氣功的時候你一安靜了,趕緊體察,體察得越細緻,精神越容易集中,越不容易跑神;越不跑神反過來體會得更詳細、更深入。這就是定和慧,定慧勻等。有些人光追求靜,練功靜起來了,慢慢什麼都不知道了,那就稱為“頑空”,那就走錯了,功夫上不去;有的人光想體會,心靜不下來,那也體會不進去。因此,有定沒慧不行,也就是有止沒觀不行,而有觀沒有止和定也不行。所以我們不提止、觀,就提體察二字。能懂得這種思維方式了,那麼練氣功就比較好練了,就容易掌握住練功的竅門了。

      古人不懂得這些道理,就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問他什麼叫做慧?就說:“慧嘛,就是智能,一練功就有智能了,有了智能你就知道裏面什麼樣子了。”“智能怎麼來呀?”“悟去吧!”讓你去悟去。所以古人他們練功不易練成,多少年也練不出來,因為老師也講不出來呀,到了關鍵的時候就不會講了。過去老師都有詞,都能逃避一下:“這是高級東西,只能意會,說不出來,大道無言。”大道無言?那些老祖師爺們寫這麼多書幹什麼?一摞一摞的。其實他只是到了一定的時候說不出來了,他不會說了。當他能說的時候,他絕不講大道無言。當學生問他,把老師問住了,沒詞的時候,他就找個詞:“大道無言。”學生一聽,倒也對,老師給我們講的是大道,十分高深的,無言。等他們碰到他的學生問他的時候,他也這麼講。“到底什麼叫大道?”“大道無言嘛。”他就不說不知道了。

    現在還有很多氣功師拿這個當遁詞。釋迦牟尼佛活着的時候講了幾個大道無言?不過他不講大道無言,當別人問了他幾個問題後,他往那一呆,不說了。這是什麼呢?這是“默為無上法門”。所以誰也勝不了他。他沒詞了就沉默,不言語了,不理會了。這一來把對方弄得沒底了,就看不清他有多高的學問了。要一說多了露了底,別人就跟你辯論。古人辯論,把你說得沒詞了,你就算輸了。而要辯論吧,提個問題他不言語,再提問題還不言語,再提他還挺自得,一自得就把對方弄得心裏沒譜了:“哎,怎麼回事啊?這傢夥可有本事,動不了人家。”這就是默為無上法門。我們現在不能這麼幹,得講出點道理來。當然,不學氣功的,他可以不承認這些道理。對第一、第二映象空間,搞心理學的就可能不承認。不承認沒關係,慢慢來,我們先講出來。
  
(76)、怎樣理解“特異的意識活動”?

    它裏面也有很多層次,我們這兒就不多講它:這是當練功有了超常智能之後,和常人的思維方法、接收信息、發放指令都不一樣了的一種境界。特異思維往往不借助於邏輯,也不借助於一般的形象,而是借助“實象”。形象,一般來說反映進去的都是個平面象。即使現在的全息照相術,它也只是通過平面透光來顯出立體像,而看不着的那一邊,照樣顯不出來。因為在形成全息圖的過程中,用個適當的相干波(鐳射),使它與物體衍射、散射的光相干涉,把這干涉場記錄下來,即可得到一張全息圖。而相干波過不去的、裏面藏着的那部分就照不上了。

    “實象”則不然,實象對這邊可以有形象,對那邊也可以有形象;看着外邊形象了,要看裏邊,裏邊的也能出現。一看這桌子,裏邊外邊都有。這叫實象。在這裏,形象和實象只能簡單地說一點。現在講這個問題還稍稍早了些,就不多講了。真正特異思維屬於實象思維,當然這裏面有等級差別。

    比如有特異功能的人給你透視,你裏面有個病灶,靠後面。他要給你透視,沒注意的話,可能就透視不出來。透視的程度有不同的層次。有的功能強的人,你給他二本書,可以問他:“27頁,第五行第五字是什麼?”把書合上他能說出來了。可你要不給他說這個具體的位置,他肯定就說不上來。他必須按照你發的指令、具體要求來進行思維,得用意識來選擇來找。他這個形象和我們一般所說的形象不一樣,管這個情況就稱為“實象”。雖然他腦子裏面這一本書幾百頁都有,但是他也不能把同位置的幾百個字串起來,都清楚了,他得一個一個的來辨認。但是如果把道理告訴他,他就會了。怎麼看呢?假如一本書一共是320頁,一拉開,好了,這320個字都拉開在那擺着了。透過去看,看不着,拉開一看就完了嘛。怎麼樣從整體抓住局部,怎麼樣從局部看全體?這在超常智能特異思維裏都有很多的規律。目前這些東西還不是我們要講的主要內容,將來講《意元體》的認知過程時,也只是一般的講一下。因為過早的講這些問題,大家腦子就會搞亂。特異功能還沒出來,不學吧,這兒又已經講了;學吧,乾巴巴的一點意思沒有,反而是想追特異功能去了,而越追功能出來得越慢。也可能再過幾年搞特異功能班時再講點。因功能沒丟的小孩子,給他們講道理,他們領會得深一點,就省點勁了。或者將來把大專班改為本科,到那時也許就搞這些研究了。而我們目前重點還是放在搞國民經濟上。

(77)、從意識活動的指向分意識活動分為哪兩大類?

  意識活動的箭頭往哪兒去指?怎麼去用?根據這個指向來分意識活動的性質和種類。這種分法也是智能氣功新創的內容。不過我最近看了好幾本氣功書,都開始這麼說了:“內向性運用意識”“意識要指向裏面”。我們創的詞,別人跟着用,使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科學辭彙了。象這樣分就分兩大類:一類是內向性運用意識;一類是外向性運用意識。

(78)、怎樣理解“外向性運用意識”?

    這種運用意識的方法就是普通人的思維活動方式,普通人的思維基本上都屬於外向性運用意識。

    所謂外向,就是說意識活動箭頭是往外指着的。我們知道,《意元體》是以腦中心為中心的一個實體存在,當人的意識從《意元體》當中一產生就往外散了,總的來說這就叫做外向性運用意識。

(79)、具體來說“外向”的含義是什麼呢?

    那麼具體來說呢?外向的第一層含義是:意識的指向離開《意元體》本身。《意元體》是以腦中心為中心的,意識一活動,一想問題,離開腦中心了。比如說今晚要上課,下午別人捎來了一個信,說龐老師白天上外面去了,晚上講課可能晚一點。大家會想:“龐老師講課回得來回不來呀?今天7點鐘能不能講課呀?”你這麼一想,這種思維方式那不就是從腦中心產生意念活動,想到外面來了?“龐老師講課能不能來”,想外面的東西,這就是外向性運用意識。大家想想看,我們哪一個思想活動不是外向的呢?你什麼時候想過“我想腦漿裏邊,我就想裏邊”?沒練功之前你懂得想裏邊嗎?誰也不想裏邊。想的事情都是離開腦中心,往外跑的。你想胳膊想腿,也是離開《意元體》中心了,也都是外向性運用意識。

    第二層含義:當你想一個問題的時候,一開始念頭很單純、很具體,範圍很小,可是想着想着,圍繞這一個問題,慢慢地越轉越大,想得很多這也叫外向。不練功的人基本上都是這種思想方法,都是這樣進行思維活動。這樣的思維活動,對維持人的生命活動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思維活動,這個人不會想外面,老想着裏面,吃飯穿衣都不知道了,那怎麼行?最起碼的生活條件都沒有了。

(80)、為什麽說,外向性運用意識的方法畢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人和外界需要進行各種的物質交換、能量交換以至於信息交換,人與人之間需要彼此交換信息,需要聯繫,這是人生活的必要內容,這一切都屬於外向性運用意識的內容。但是我們應該知道,這種運用意識的方法畢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什麼緣故呢?因為意念和氣有着緊密的連帶關係,意念往外面一跑,氣也跑出來了,外向性運用意識就容易把氣丟了。

    意念經常往外散,總是注意外面的人,氣散失得就多。過去講:“天地者萬物之盜,萬物者人之盜,人者萬物之盜。”誰來偷人的精氣呢?萬物。萬物怎麼偷人的精氣呢?不知不覺就拿走了。你一看這個東西很好,真喜愛它——你喜愛它就把你的精神注到它上面去了。這東西要是自己十分珍惜的,就老惦記着它,“可別壞了”,手裏拿着怕壞了,裝在兜裏也怕壞了。這樣,你把意念把氣都給它了,它不把你的精氣都偷走了嗎?這就是“萬物者人之盜也”的道理。比如去參觀,參觀也不幹什麼活,就這麼晃晃蕩蕩地慢慢走。參觀半天,絕大部分人回家以後覺得非常疲乏,勞動半天也沒這麼累。大家想想看是不是這個樣子?當然有的人把參觀當作玩,那就不是。為什麼呢?這一看這好,那一看也好,都睜大眼睛全神貫注地去看,讓精氣都跑出去了。這就是外向性運用意識的結果。

    現在的人對這些問題還不瞭解,尤其是眼睛,往外放氣放得最厲害。你看小說描述劍仙,兩道白光走了。那是眼睛的氣散出來了。從這些就可以看出外向性運用意識的缺欠之處,所以過去講,雖然睜着眼看,也要把目光收回來。外面有什麼沒看着,睜着眼睛想着裏邊,這樣就把眼睛往外放氣的狀況調整過來了。

    (續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