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12-12-2010 为什么过去气功发展不起来?(精义答疑x-62)

为什么过去气功发展不起来?(精义答疑x-62)

简体文

  为什么过去气功发展不起来,不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东西呢?


  余 洋

  (根据庞明教授讲课录音整理)

(611)、什么叫做人的“价值”?

    有的人不懂得什么叫价值,问他活着干什么?活着有价值吗?他说我活着为了吃好、穿好。其实吃好、穿好,不叫活着的价值。什么是人的价值呢?你活着值什么,有什么作用,这叫人的“价值”。这个价值是对谁说的呢?价值得从外面体现出来。

(612)、为什么说,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是从对方体现出来的?

    马克思讲价值是人和外界关系的总和。你对外面起什么作用,这是你的价值。你的价值通过客观和对方体现出来。如果你活着就为了吃好、穿好,你吃好、穿好这个好的感觉,是实物(衣服、食物)在你身上体现了价值。一穿你高兴了,一吃你高兴了,这不是你的价值,是你满足了生产者需要的价值。我生产这个毛巾的目的是为满足人的,要给人使的,你使用了,而且觉得很高兴,你一高兴就满足我的要求了,体现了我的价值。所以一个人的价值是从对方体现出来的。

    你吃了、喝了,你高兴了,实际你是体现了人家的价值。马克思讲社会的存在是互相承认、互相享受。本质上是这么个问题。我们说人的生命活动与周周是个整体的联系,也是基于这一点。所以人的“自我”价值,就是你做的事情的意义从周围的人群显现出来,这叫你的价值。

(613)、为什么说,你只要是为了自己生理需要,就必然和现在人类的精神文明不相融洽?

    有人说我就是吃、穿,你们去生产去,我让你们体现价值。我吃了、穿了,高兴了,我就满足你们的要求、体现你们的价值了,我就不要自己的价值了,我这样活着,就是我的价值。这个观点你让他在大庭广众中去讲,看他敢不敢。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了,你讲讲试试看,能不能受到欢迎、拥护。我没上西方国家去过,在西方能不能这样讲我不敢说,在中国是得不到支持的。有些人活着就是为自己吃好穿好,不敢说,可还想那么去做,这不就是“自我”矛盾吗?我们现在的人就生活在这种“自我”矛盾当中,你只要是为了自己生理需要,就必然和现在人类的精神文明不相融洽,因为那个价值观念是不对的,即使是真的只想做贡献,那也是不完全、不完善的情趣。有些无名英雄,像雷锋,他到哪去群众都是欢迎的。雷锋到处干好事,不记名,受到人们的爱戴,已经是“自我”实现社会价值了。

(614)、为什么过去气功发展不起来,不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东西呢?

    一个人做了一点事,社会上返回给他一个好信息,这个“好”就是“自我”价值通过社会实现了。由于这个“好”是通过社会间接实现的,因此它是不完善的。而练气功就可以在“自我”身上直接实现出来。不过过去的气功也不完善。为什么过去气功发展不起来,不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东西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在这一点上。

    过去的气功是封闭性功法,只独善其身,就我自己好,别人好不好不管,爹妈都不管,出家去了,社会的效益也不管了。这就不行了。因为只求自己好,脱离了社会,人的本质也得不到实现了。所以那时的气功不能很好地发展起来。

    我们智能气功就不是这样了,智能气功既利于社会又利于个人,融利己于利他之中,既有社会的价值,又有自身的价值,智能气功的价值观就完善了。我们说气功情趣是实现人的全部价值的情趣,说得更确切一点,应该说我们智能气功科学的情趣是融利已于利他之中,既有利于社会又利于个人,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兼济天下,所以是实现人的全部价值的情趣。人活着都应该追求最完美的价值,实现这个“自我”价值。我们研究了人类的价值之后,懂得气功科学在各种价值形式中是最完善的、最全面的,因为人类价值最完善地体现在这里。懂得这些道理就知道应该怎样把自己往最好的价值上提高了。

(615)、古人写的《崔子玉座右铭》对练气功综合的要求是什么?

    下面我们引用一些古人的说法,这些说法虽然不是讲情趣的层次,而是练气功综合的要求,但它已经脱离开一般的情趣了。第一段引文叫《崔子玉座右铭》,日本有个叫《空海座右铭》的(空海是个和尚),两者大概意思不差,个别字不一样。我看到的《崔子玉座右铭》最少有四种不同的版本,但内容都没变化,只个别词句、个别用语不完全一样,我引用了比较普通的一个。

    “勿道他人短,无说己之长”,不要说别人不好,说自己怎么好。

    “施人勿念报,受施慎勿忘”,你帮助别人不要惦记给了别人好处,别人应该报答自己;但受了别人的帮助、布施之后自己不要把它忘了,要念人家恩德。

    “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世上的名誉不足以去羡慕它,自己干事以仁作为指导纲领。什么叫“仁”?孔夫子在《论语》里有几十处讲仁,给仁下过定义,讲得最好的一个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是对仁最明确的定义,即:自己想立起来也帮别人立,自己要通达干得好希望别人也好。他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隐是恻隐之心,说白话就是同情心,拿这样的心情去干事情就等于帮助人了。这是从动机来讲。自己干了好事别人不理解,对你有诽谤,对这个也觉得无所谓。不过对这句话我们要有分析地去接受,我们应该既要有好的动机又要有好的效果,应是效果、动机统一论者。练气功首先要强调好的动机。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藏”,自己不要名过其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过去讲大智若愚,不能把自己的才华都露出来。

    “柔弱生之本,老氏忌刚强”,养生、处事贵于柔,情绪要柔和、气要柔和;老子养生主张切忌刚强之性,刚强容易折。

    “在涅贵不淄,暧暖内含光”,在矾水里、在染缸里不要被染上颜色,要保持纯素;暧暧内含讲自己要韬光,不要把光露出来,要保持自己的真性。

    “行行鄙夫志,悠悠圣难量”,“行”念“hèng”,过去说“行”是坚持去做。“圣”指的是孔子。《论语》讲有一个鄙夫曾经问过孔子有没有知识,鄙夫没有文化,他说自己空空如也,里边什么都没有。孔子“叩其两端”以知中,这边敲敲那边敲敲要知这个中,空空如也是为知中的意思。说“行行鄙夫志”,来个鄙夫,空空如也的样子,“悠悠圣难量”,空悠悠的,这样是一个圣人的境界。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详”,说话要注意,要慎言语,吃东西要节饮食,要知足。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你经常这么做,道德慢慢就高尚起来了,修养就高起来了。

(616)、古人司马承祯写的《坐忘歌》是怎样论述的?

    下面是司马承祯的《坐忘歌》:

    “常默元气不伤”,经常沉默,默言、默语、默行,这样元气不受损伤。

    “少思慧烛内光”(这是过去消极的练功方法,我们取其义就行了。)不要过多地思虑问题,这样智能在里边就容易生起来。

    “少怒百神和畅”,怒气少,里边神就和畅。

    “不恼心地清凉”,如果不烦恼,心地就清凉了。

    “不求无谄无骄”,没有更多的奢求,也没有谄媚,也没有骄奢。

    “不执可圆可方”,圆、方都不要固执。

    “不贪便是富贵”,不要去贪,不贪就是富贵。

    “不苟何惧君王”,如果你一丝不苟,就没有恐惧的东西了,就谁也不怕了。

    “味绝灵泉自降”,味绝不是什么都不吃,而是要薄滋味,不要从吃东西上奢求。灵泉一般指的是津液、甘露。

“气定真息自长”,气要定了,真正的调息自然就变得细而绵长。

    “触则形整神游”,这就是讲弊病了,如果你跟一个事物结合到一起了,你自己精神和肉体便结合到具体事物了,那么这个形整了,神就跑出去了。

      “想则梦索尸僵”,如果就跟作梦一样经常想,总在想,人体就跟僵尸一样了。

    “气漏形归后土”,气跑出去形就完了,人就死了。

    “念漏神归死乡”,如果意念也跑没了,也是死了。

    “心死方得神活”,心什么都不动,死心踏地神才能活。

    “魄灭方得魂强”;魄指与肉体相关的神经活动,它没有了,魂(指意识)才能强化起来。

    “转物唯穷妙理”,你要想转变事物、变化事物,就需要穷妙理。对“妙理”,覃子曾讲过,虚实相通谓之大通。所以,这里“妙理”就是指忘形养气、忘气养神。

    “应化不离真常”,你不能什么都不管,来了什么事物你要随来随应,但是你自己真常不能动弹,精神内在守住不要动弹。

    “至精潜于恍惚”,自己内在的精神之精,应该潜在里面到那个恍惚的境界里边去。

    “大象混于渺茫”,真正的气象应该是渺渺茫茫的。

    “造化难知规矩”,大自然造化事物,没有什么具体规矩。

    “鬼神莫测行藏”,行为或行止都达到这样的时候,就成为“坐忘”的境界了。

    《坐忘歌》是好多练功家们非常推崇的,我们搞智能气功则是把这个做个借鉴。古人练气功是从这个层次走的,按这个去要求的,我们练智能功虽然搞动功,最后也讲形神混化的问题,也讲这些问题。后面稽康说的养生有五难,就不多讲它了。《道家养生学概要》中讲的那些情况,我们看看书就懂了。按照上述气功的要求去做,慢慢就可以达到气功的情趣要求了。

(617)、为什么说,我们的情趣和古人的修养要求脱俗不完全相等?

    我这本书写得比较早一点,当时用了点古语作为箴规:

    “言,隽永无华而去掉俗言”,说话要深沉要意味深长,要含有内容;

      “行,洒脱平实远离俗行”,行为要洒脱平实,和普通人的行为不能一样;

      “气,气度恢宏豁达避免俗气”;

    “意,高旷幽远万勿低下”,意念要深远,不能光看到现在;

    “神,灵明圆融不可呆滞”,神要灵明。我们讲了言、行、气、意、神五个方面的要求,这样就和古人练气功的情况不一样了。古人练气功要脱离人世,我们没有脱离人世,是在人世间,要高一个层次。照此坚持做下去,慢慢就可以达到古人讲的:

    “度量如海涵春育”,度量像大海一样能容纳百川,和春天的阳光一样能养育万物。古诗讲“春风又绿江南岸”,对万物不加分别,让万物都发荣,这是讲度量。

    “应接如行云流水”,要自然。

    “操存如青天白日”,自己的操存要那么清白。

    “威仪如凤文麟趾”。凤文麟趾我找书没找到这个成语和词,怎么解释它呢?一般凤可代表圣人,文代表文采,威仪要有圣人的文采。麟趾有的人把它解释为赞美文王,说他的子孙多而且贤良。文王是个圣人,我觉得麟趾应该是赞美文王有圣人的气度。所以麟趾是指圣人的气度,凤文是指圣人的文采。

    “言语如敲金戛玉”,石和玉没什么区别,戛石也可以,有时反过来写为戛玉敲金,指说话好象轻轻地敲金和玉,声音嘹亮而且深沉、清脆,气很充足。

      “持身如冰清玉洁”,这也是指廉洁。

    “襟抱如霁月光风”,一般是讲光风霁月,就是要很清静,多指胸怀而言。就是说胸怀、抱负就好比晴天,象雪后的天气那么晴朗,象月亮那么明洁,比喻胸怀洒脱,光明、纯洁。

    “节概如泰山乔岳”,乔岳代表高山峻岭的意思,非常崇高。

    讲情趣我们写了古人这些东西,要告诉同学们,过去练气功要把情趣提高,就要离开普通人。我所引古人的这些东西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有点所谓自视清高,脱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我引用出来干什么呢?是要向同学们讲,过去练气功是要求所谓“脱俗”,我们现在练气功不是脱俗,而是提高情趣,提高我们的层次。拿古人的东西做个借鉴,可不是说要同学们按照这个去做。我们的情趣和古人的修养要求脱俗不完全相等。

(618)、什么叫作克除偏执方面的修养?

    情趣的修养是把人的精神境界一步一步地往上提高,克除偏执是说应该把我们现在存在的不足去掉。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把偏的去了,才能往上长。不过,克除偏执比提高情趣,在深度和内容上,要更根本一些。只有很好地认识到现状,认识到我们的不足,才有可能使自己的精神更完善。当然,这个不足是从气功科学的角度来看的。

(619)、何谓偏执?

    在讲《意元体》时我们讲过,人从小时候 《自我意元体》发展到《偏执意元体》,讲克除偏执方面的修养,实质就是要解决《偏执意元体》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具体事上一步一步地做,最后落实到使《意元体》走向圆满。下面就讲一讲偏执是怎么回事情。

    偏执这个词本来是没有的,是我们编的。过去佛家讲执着是一种病态,儒家也有不要执着的说法。孔子讲的“四毋”中有个“毋固”,固就是固执,毋固,就是不要执着。佛家讲执着,认为“执”不是一般的偏的问题,是错误的东西,不应该有的东西。所以,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偏执,就不能单纯从一个执着来领会、理解。现在先介绍佛家对执着的看法,然后再讲智能气功怎么对待这个问题。

(620)、佛教的“我执观”是什么?

    佛家把偏执叫我执,我执就是执着有个我。人们说“我怎么怎么着”,就是这个我。脑子里总有“我”这么个意识概念,就叫做我执。

    佛家的理论认为,宇宙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这些有名有相(能叫上名来,有一定形象)的东西都是假的。这些有形象的东西都要变,变就要坏。比如现在这个桌子,再过上几百年、几千年就都烂了,没了,变了,不是桌子了。所以佛家认为目前这个桌子是假的,虚幻的,根本就不存在这个桌子。这个桌子没做以前只有木头,没有桌子;过些年桌子坏了,也没有桌子了。桌子就是显出的这么一个形象,暂时显现出来的。

    佛家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因缘和合”。事物里边本身的东西叫“因”,外面来个机会叫做“缘”。桌子的“因”,如果从人来说,人想造个桌子,这是个“因”;如果从具体事物来说,成为桌子的“因”就是木头,是造桌子用的原料。这都是“因”。那什么是“缘”呢?有个人来做桌子,这就是“缘”。 “缘”是从外面来的。“因”和“缘”一结合,就生出具体事物。什么事情都是一样。

    (续 63)


繁體文

  為什麼過去氣功發展不起來,不能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東西呢?


  余 洋

  (根據龐明教授講課錄音整理)

(611)、什麼叫做人的“價值”?

    有的人不懂得什麼叫價值,問他活著幹什麼?活著有價值嗎?他說我活著為了吃好、穿好。其實吃好、穿好,不叫活著的價值。什麼是人的價值呢?你活著值什麼,有什麼作用,這叫人的“價值”。這個價值是對誰說的呢?價值得從外面體現出來。

(612)、為什麼說,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是從對方體現出來的?

    馬克思講價值是人和外界關係的總和。你對外面起什麼作用,這是你的價值。你的價值通過客觀和對方體現出來。如果你活著就為了吃好、穿好,你吃好、穿好這個好的感覺,是實物(衣服、食物)在你身上體現了價值。一穿你高興了,一吃你高興了,這不是你的價值,是你滿足了生產者需要的價值。我生產這個毛巾的目的是為滿足人的,要給人使的,你使用了,而且覺得很高興,你一高興就滿足我的要求了,體現了我的價值。所以一個人的價值是從對方體現出來的。

    你吃了、喝了,你高興了,實際你是體現了人家的價值。馬克思講社會的存在是互相承認、互相享受。本質上是這麼個問題。我們說人的生命活動與周周是個整體的聯繫,也是基於這一點。所以人的“自我”價值,就是你做的事情的意義從周圍的人群顯現出來,這叫你的價值。

(613)、為什麼說,你只要是為了自己生理需要,就必然和現在人類的精神文明不相融洽?

    有人說我就是吃、穿,你們去生產去,我讓你們體現價值。我吃了、穿了,高興了,我就滿足你們的要求、體現你們的價值了,我就不要自己的價值了,我這樣活著,就是我的價值。這個觀點你讓他在大庭廣眾中去講,看他敢不敢。人類文明已經發展到現在這個程度了,你講講試試看,能不能受到歡迎、擁護。我沒上西方國家去過,在西方能不能這樣講我不敢說,在中國是得不到支援的。有些人活著就是為自己吃好穿好,不敢說,可還想那麼去做,這不就是“自我”矛盾嗎?我們現在的人就生活在這種“自我”矛盾當中,你只要是為了自己生理需要,就必然和現在人類的精神文明不相融洽,因為那個價值觀念是不對的,即使是真的只想做貢獻,那也是不完全、不完善的情趣。有些無名英雄,像雷鋒,他到哪去群眾都是歡迎的。雷鋒到處幹好事,不記名,受到人們的愛戴,已經是“自我”實現社會價值了。

(614)、為什麼過去氣功發展不起來,不能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東西呢?

    一個人做了一點事,社會上返回給他一個好資訊,這個“好”就是“自我”價值通過社會實現了。由於這個“好”是通過社會間接實現的,因此它是不完善的。而練氣功就可以在“自我”身上直接實現出來。不過過去的氣功也不完善。為什麼過去氣功發展不起來,不能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東西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也在這一點上。

    過去的氣功是封閉性功法,只獨善其身,就我自己好,別人好不好不管,爹媽都不管,出家去了,社會的效益也不管了。這就不行了。因為只求自己好,脫離了社會,人的本質也得不到實現了。所以那時的氣功不能很好地發展起來。

    我們智能氣功就不是這樣了,智能氣功既利於社會又利於個人,融利己於利他之中,既有社會的價值,又有自身的價值,智能氣功的價值觀就完善了。我們說氣功情趣是實現人的全部價值的情趣,說得更確切一點,應該說我們智能氣功科學的情趣是融利已於利他之中,既有利於社會又利於個人,不是獨善其身而是兼濟天下,所以是實現人的全部價值的情趣。人活著都應該追求最完美的價值,實現這個“自我”價值。我們研究了人類的價值之後,懂得氣功科學在各種價值形式中是最完善的、最全面的,因為人類價值最完善地體現在這裏。懂得這些道理就知道應該怎樣把自己往最好的價值上提高了。

(615)、古人寫的《崔子玉座右銘》對練氣功綜合的要求是什麼?

    下面我們引用一些古人的說法,這些說法雖然不是講情趣的層次,而是練氣功綜合的要求,但它已經脫離開一般的情趣了。第一段引文叫《崔子玉座右銘》,日本有個叫《空海座右銘》的(空海是個和尚),兩者大概意思不差,個別字不一樣。我看到的《崔子玉座右銘》最少有四種不同的版本,但內容都沒變化,只個別詞句、個別用語不完全一樣,我引用了比較普通的一個。

    “勿道他人短,無說己之長”,不要說別人不好,說自己怎麼好。

    “施人勿念報,受施慎勿忘”,你幫助別人不要惦記給了別人好處,別人應該報答自己;但受了別人的幫助、佈施之後自己不要把它忘了,要念人家恩德。

    “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世上的名譽不足以去羡慕它,自己幹事以仁作為指導綱領。什麼叫“仁”?孔夫子在《論語》裏有幾十處講仁,給仁下過定義,講得最好的一個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這是對仁最明確的定義,即:自己想立起來也幫別人立,自己要通達幹得好希望別人也好。他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仁”。

    “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隱是惻隱之心,說白話就是同情心,拿這樣的心情去幹事情就等於幫助人了。這是從動機來講。自己幹了好事別人不理解,對你有誹謗,對這個也覺得無所謂。不過對這句話我們要有分析地去接受,我們應該既要有好的動機又要有好的效果,應是效果、動機統一論者。練氣功首先要強調好的動機。

    “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藏”,自己不要名過其實,“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過去講大智若愚,不能把自己的才華都露出來。

    “柔弱生之本,老氏忌剛強”,養生、處事貴於柔,情緒要柔和、氣要柔和;老子養生主張切忌剛強之性,剛強容易折。

    “在涅貴不淄,曖暖內含光”,在礬水裏、在染缸裏不要被染上顏色,要保持純素;曖曖內含講自己要韜光,不要把光露出來,要保持自己的真性。

    “行行鄙夫志,悠悠聖難量”,“行”念“hèng”,過去說“行”是堅持去做。“聖”指的是孔子。《論語》講有一個鄙夫曾經問過孔子有沒有知識,鄙夫沒有文化,他說自己空空如也,裏邊什麼都沒有。孔子“叩其兩端”以知中,這邊敲敲那邊敲敲要知這個中,空空如也是為知中的意思。說“行行鄙夫志”,來個鄙夫,空空如也的樣子,“悠悠聖難量”,空悠悠的,這樣是一個聖人的境界。

    “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詳”,說話要注意,要慎言語,吃東西要節飲食,要知足。

    “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你經常這麼做,道德慢慢就高尚起來了,修養就高起來了。

(616)、古人司馬承禎寫的《坐忘歌》是怎樣論述的?

    下麵是司馬承禎的《坐忘歌》:

    “常默元氣不傷”,經常沉默,默言、默語、默行,這樣元氣不受損傷。

    “少思慧燭內光”(這是過去消極的練功方法,我們取其義就行了。)不要過多地思慮問題,這樣智能在裏邊就容易生起來。

    “少怒百神和暢”,怒氣少,裏邊神就和暢。

    “不惱心地清涼”,如果不煩惱,心地就清涼了。

    “不求無諂無驕”,沒有更多的奢求,也沒有諂媚,也沒有驕奢。

    “不執可圓可方”,圓、方都不要固執。

    “不貪便是富貴”,不要去貪,不貪就是富貴。

    “不苟何懼君王”,如果你一絲不苟,就沒有恐懼的東西了,就誰也不怕了。

    “味絕靈泉自降”,味絕不是什麼都不吃,而是要薄滋味,不要從吃東西上奢求。靈泉一般指的是津液、甘露。

“氣定真息自長”,氣要定了,真正的調息自然就變得細而綿長。

    “觸則形整神遊”,這就是講弊病了,如果你跟一個事物結合到一起了,你自己精神和肉體便結合到具體事物了,那麼這個形整了,神就跑出去了。

      “想則夢索屍僵”,如果就跟作夢一樣經常想,總在想,人體就跟僵屍一樣了。

    “氣漏形歸後土”,氣跑出去形就完了,人就死了。

    “念漏神歸死鄉”,如果意念也跑沒了,也是死了。

    “心死方得神活”,心什麼都不動,死心踏地神才能活。

    “魄滅方得魂強”;魄指與肉體相關的神經活動,它沒有了,魂(指意識)才能強化起來。

    “轉物唯窮妙理”,你要想轉變事物、變化事物,就需要窮妙理。對“妙理”,覃子曾講過,虛實相通謂之大通。所以,這裏“妙理”就是指忘形養氣、忘氣養神。

    “應化不離真常”,你不能什麼都不管,來了什麼事物你要隨來隨應,但是你自己真常不能動彈,精神內在守住不要動彈。

    “至精潛於恍惚”,自己內在的精神之精,應該潛在裏面到那個恍惚的境界裏邊去。

    “大象混於渺茫”,真正的氣象應該是渺渺茫茫的。

    “造化難知規矩”,大自然造化事物,沒有什麼具體規矩。

    “鬼神莫測行藏”,行為或行止都達到這樣的時候,就成為“坐忘”的境界了。

    《坐忘歌》是好多練功家們非常推崇的,我們搞智能氣功則是把這個做個借鑒。古人練氣功是從這個層次走的,按這個去要求的,我們練智能功雖然搞動功,最後也講形神混化的問題,也講這些問題。後面稽康說的養生有五難,就不多講它了。《道家養生學概要》中講的那些情況,我們看看書就懂了。按照上述氣功的要求去做,慢慢就可以達到氣功的情趣要求了。

(617)、為什麼說,我們的情趣和古人的修養要求脫俗不完全相等?

    我這本書寫得比較早一點,當時用了點古語作為箴規:

    “言,雋永無華而去掉俗言”,說話要深沉要意味深長,要含有內容;

      “行,灑脫平實遠離俗行”,行為要灑脫平實,和普通人的行為不能一樣;

      “氣,氣度恢宏豁達避免俗氣”;

    “意,高曠幽遠萬勿低下”,意念要深遠,不能光看到現在;

    “神,靈明圓融不可呆滯”,神要靈明。我們講了言、行、氣、意、神五個方面的要求,這樣就和古人練氣功的情況不一樣了。古人練氣功要脫離人世,我們沒有脫離人世,是在人世間,要高一個層次。照此堅持做下去,慢慢就可以達到古人講的:

    “度量如海涵春育”,度量像大海一樣能容納百川,和春天的陽光一樣能養育萬物。古詩講“春風又綠江南岸”,對萬物不加分別,讓萬物都發榮,這是講度量。

    “應接如行雲流水”,要自然。

    “操存如青天白日”,自己的操存要那麼清白。

    “威儀如鳳文麟趾”。鳳文麟趾我找書沒找到這個成語和詞,怎麼解釋它呢?一般鳳可代表聖人,文代表文采,威儀要有聖人的文采。麟趾有的人把它解釋為讚美文王,說他的子孫多而且賢良。文王是個聖人,我覺得麟趾應該是讚美文王有聖人的氣度。所以麟趾是指聖人的氣度,鳳文是指聖人的文采。

    “言語如敲金戛玉”,石和玉沒什麼區別,戛石也可以,有時反過來寫為戛玉敲金,指說話好象輕輕地敲金和玉,聲音嘹亮而且深沉、清脆,氣很充足。

      “持身如冰清玉潔”,這也是指廉潔。

    “襟抱如霽月光風”,一般是講光風霽月,就是要很清靜,多指胸懷而言。就是說胸懷、抱負就好比晴天,象雪後的天氣那麼晴朗,象月亮那麼明潔,比喻胸懷灑脫,光明、純潔。

    “節概如泰山喬岳”,喬岳代表高山峻嶺的意思,非常崇高。

    講情趣我們寫了古人這些東西,要告訴同學們,過去練氣功要把情趣提高,就要離開普通人。我所引古人的這些東西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消極的一面是有點所謂自視清高,脫離開了廣大人民群眾。我引用出來幹什麼呢?是要向同學們講,過去練氣功是要求所謂“脫俗”,我們現在練氣功不是脫俗,而是提高情趣,提高我們的層次。拿古人的東西做個借鑒,可不是說要同學們按照這個去做。我們的情趣和古人的修養要求脫俗不完全相等。

(618)、什麼叫作克除偏執方面的修養?

    情趣的修養是把人的精神境界一步一步地往上提高,克除偏執是說應該把我們現在存在的不足去掉。它們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只有把偏的去了,才能往上長。不過,克除偏執比提高情趣,在深度和內容上,要更根本一些。只有很好地認識到現狀,認識到我們的不足,才有可能使自己的精神更完善。當然,這個不足是從氣功科學的角度來看的。

(619)、何謂偏執?

    在講《意元體》時我們講過,人從小時候 《自我意元體》發展到《偏執意元體》,講克除偏執方面的修養,實質就是要解決《偏執意元體》的問題。解決的辦法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具體事上一步一步地做,最後落實到使《意元體》走向圓滿。下面就講一講偏執是怎麼回事情。

    偏執這個詞本來是沒有的,是我們編的。過去佛家講執著是一種病態,儒家也有不要執著的說法。孔子講的“四毋”中有個“毋固”,固就是固執,毋固,就是不要執著。佛家講執著,認為“執”不是一般的偏的問題,是錯誤的東西,不應該有的東西。所以,我們要瞭解什麼是偏執,就不能單純從一個執著來領會、理解。現在先介紹佛家對執著的看法,然後再講智能氣功怎麼對待這個問題。

(620)、佛教的“我執觀”是什麼?

    佛家把偏執叫我執,我執就是執著有個我。人們說“我怎麼怎麼著”,就是這個我。腦子裏總有“我”這麼個意識概念,就叫做我執。

    佛家的理論認為,宇宙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這些有名有相(能叫上名來,有一定形象)的東西都是假的。這些有形象的東西都要變,變就要壞。比如現在這個桌子,再過上幾百年、幾千年就都爛了,沒了,變了,不是桌子了。所以佛家認為目前這個桌子是假的,虛幻的,根本就不存在這個桌子。這個桌子沒做以前只有木頭,沒有桌子;過些年桌子壞了,也沒有桌子了。桌子就是顯出的這麼一個形象,暫時顯現出來的。

    佛家認為任何事物都是“因緣和合”。事物裏邊本身的東西叫“因”,外面來個機會叫做“緣”。桌子的“因”,如果從人來說,人想造個桌子,這是個“因”;如果從具體事物來說,成為桌子的“因”就是木頭,是造桌子用的原料。這都是“因”。那什麼是“緣”呢?有個人來做桌子,這就是“緣”。 “緣”是從外面來的。“因”和“緣”一結合,就生出具體事物。什麼事情都是一樣。

    (續 6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