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功做不到“静”怎么办?(精义答疑83)
简体文
练功做不到“静”怎么办?
余 洋
(根据庞明教授讲课录音整理)
(821)、怎样理解,古人说的“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虽然古人说过“抱神以静,形将自正”,说神真要是静了,形就自然正了。但是前提是你得真正静了之后,才能够形正。你要是“抱神以动”,神总在动,那形还能正吗?如果同学们真是好好地练过坐功就会知道,一开始坐着觉得累、疲倦,想弯着腰、低着脑袋。练一段之后,你真要是放松入静了之后,身体慢慢自己会不知不觉直起来。那就是“抱神以静,形将自正”。但是,这还不是真静。真静了以后,坐着坐着,有时“喝儿”一声,吓你一跳。你要不吓一跳,一听“喝儿”一响,意念立即往里边一收,头里边一个气流“呜──” 就充起来,把人顶起来了。脖子想往下缩都不行,就是要拉起来,往上挺着;下颏你甭管,他自然就会收起来了;喉头也好像有两股劲往外撑着,你故意想撑就很累。静了以后,不知不觉,就不那么累了,身上就没什么感觉了。所以,“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很多人做不到。
(822)、练功做不到“静”怎么办?
你还得要“调身”、调形。因为你调的时候是要练功。你真把形体调好了,调合适了,也就静了。若调得不合适,就不易静。故《管子》里边讲:“形不正者德不来。”形不正,德、道就不到你身体里边来,来了也留不住。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形正了,就是有了使你身体里边的气能更好地流通的一个基础、一个条件。这就说明练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个方面要求精神集中,从精神入手,通过精神来调整形体;
另一方面,从形体入手,把形体调正了,以姿式来引动气血的流通。
(823)、为什么身体调正了,一开始会不舒服?
身体调正了,一开始会不舒服。比如说,平常人弯着腰,坐着觉的比较舒服,而一端身正坐,就觉得别扭,还觉得累,要也酸,胯也不舒服,下颏收住也觉得发紧发胀。什么道理?因为我们平常习惯于那种不正常的姿式了。因此,从练功上来说,“调身”非常关键。
(824)、为什么看人家古书上基本上都是强调静功?
有人说:“你看人家书上基本上都是强调静功的。”这个问题,从事实上来讲,是这个样子。现在气功界都喜欢唱高调,就跟魏晋玄学一样,什么也干不了。现在气功界也是这么一种风气,调门越高越好:一下能成神才好,或者练功,把屋子都拔上天了,叫拔宅飞升。现在有的功门就这么讲,而有人还真信,说这功夫好。我说你自己先飞一飞,让人们看一看,可谁也没看到。
我们就是讲“调身” “调心”这两者不能分开。在书里引用了几家的东西。首先引用了《易筋经》,它属于动功的,有人说它是属于武术的。人们都说《易筋经》是达摩老祖写的,我们分析之后认为不是。达摩既没有留下《易筋经》,也没有留下《洗髓经》。达摩是禅宗的,他那时叫和尚们活动活动身体是可能的,因为印度就有波罗门的导引法,而说他写出《易筋经》不大可能。《易筋经》这本书,我想成书可能是明朝或更早一些。尽管如此,其中内容当是汇集了前人的成果加工而成。至于其本源则难以断定。
(825)、怎样理解,佛家称练功达到一定的水平达到“正果”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清虚”,一个是“脱换”?
《洗髓经》后人找不着,又重写。前面几章还有点味,后面的越说越俗,到最后等于做五官七窍的按摩了。《洗髓经》都是后人编的,成书就更靠后了,可能是清朝的东西。《易筋经》虽不是达摩所作,可是从明朝到现在也几百年了,也算古人的嘛,而且它很受推崇的。练少林功夫,身体也可以练得非常健壮。
《易筋经》中说:
“证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二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基矣。所谓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又说:
“精气神无形之物也,筋骨肉有形之物也,必先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
它讲的是“调身”和 “调心”之间的辩证关系。佛家称练功达到一定的水平为“正果”──正确的成果,这个果又叫“果位”──果的位置。罗汉里边有四个级别,小乘的果位是罗汉,二乘是辟支佛,第三中是菩萨,第四种就是佛。小乘法门到了大阿罗汉就是佛。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都是正的果位。对菩萨个门派分得不一样,按照圆教分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个层次都是正果。
我们引用的这本《易筋经》是民国初年的本子,比较靠后,但这段话在清朝出的书里边就有了。它讲练功要得正果,其下手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清虚,一个是脱换。清虚是指意识来说的;脱换就是脱胎换骨,是指形体来说的。当然清虚和脱换不能单独走一个。你光走清虚,光走精神,达不到脱胎换骨也不行。你可以从清虚入手,脱胎换骨以后,新的一结合才能达到形神俱妙之境。你光走脱胎换骨二不修清虚,脱胎换骨也脱不干净。
(826)、我们智能功的练功反应也是在“脱换”——脱胎换骨,那我们也快练成正果了吧?
有人会说:“我们智能功的练功反应也是在脱胎换骨呢,那我们也快成正果了吧?”脱胎换骨不只要脱多少次呢?拉拉肚子,发发烧,那只是小意思。我听说有的同学一发烧就不上课了。你发烧还能到43℃?不就40℃左右吗?这么点小事就挺不住,将来再起大的反应,跟扒皮一样的痛苦你还受得了?我在北京带老师们出去教功的时候,有的老师发烧到39.7℃,还照样上台打形,做示范。在难受时,你脑子一坚定──没问题,我能挺得住──你脑子的平衡度就能抵抗住了。而且练功的发烧和普通的发烧还不等同。我在1985年办班时,一个病人烧到39.7℃,仍照样坚持练功。像这些情况,你脑子定在“没问题”上,一下子就达到新的平衡了,能冲过去就长真本事了。我们讲的脱胎换骨,没有脱换得不了正果,功夫上不去。我们智能功的练功反应是小脱,今天脱一点,明天脱一点,跟蚕一样。过去的丹道功不是,他在里边养着气,最后一脱,身体一下子起大变化。对此,张三丰就讲:“即使十分好汉,到此也无一分奈何,” 十个有九个过不去。练静功得脱换,练动功也得脱换。今天练功腰疼,明天练功腿疼,腰酸腿疼也是在脱换,先是换力,然后才能换形。
如马步庄一站,腿上肌肉收缩、收缩,绷着劲,酸疼酸疼的,什么时候肌肉能够松开,不绷着劲能把身体保持平衡站着,那就开始要放松了,就不是肌肉收缩的力量了。因为肌肉一收缩,把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压迫了,血液循环不易流通。为什么一开始它酸呢?血液循环受影响,里边新陈代谢产生的乳酸未能及时运走。而当以后肌肉能不使劲了,微循环改善了,养料就来得更快了。“庞老师,怎么让它不收缩呀?”那就得先使劲收缩,先酸,酸过分了,它自己就松开了。有时候站累了,身体往下坐,但你咬着牙,就不坐下去,就挺着不动弹,拿意识往上提着。也许有的人这么一提,意识里面一放松,他的肌肉、筋一放松,“呜──” 一过去,反映到脑子里边非常舒服,肌肉又进一步放松,这样一下子就过去了。但是这样过去的基本没有。得是身体素质非常好,一直里非常非常顽强,懂得这个道理之后,他才过得去。脱换还有力的脱换,力一脱换气才能变,形最后变。以前练功的,说能润肤,皮肤润起来,形开始变了。练智能功往往先变皮肤。练功没多长时间,皮肤就润起来了,有些老年人老年斑也很快练没了。但是见效快也不等于一下就脱换了。知了脱皮比较快,过去讲“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而我们人可脱不了那么快,就得靠苦练。这是脱换、“调身”。
(827)、怎样理解“清虚”?
再就是“清虚”。这里边同样讲的是形和神。清虚就是脑子里边意识清虚,一是里边没障碍。没障碍是什么?是意识想到哪去就到哪了。比如这屋子里边有东西,你一想,意识过去了,里边有什么东西就都知道了。按道家来说,这叫阴神;我们现在说就是意识感知、遥知。能清虚则无障,实际是这个东西。
所以,练形不“脱换”不行。在过去讲吃药,要用吃药来脱换形体。当然光吃药也不行,还得练功。我们现在也不像过去要求的那样搞什么飞空之类的,我老师没有教给我药方,也没给我飞过,智能功也不强调这些。我们讲脱换,把身体练健康,把智能再提高。脱换了之后才能没障碍。“障”指意识,“碍”指形体而言。这两个结合起来,又清虚又无碍,才能真正达到形神俱妙,达到正果的位置。这是从《易筋经》练功的基本功上这么讲的。说是这么说,《易筋经》虽是从少林寺里面传出来的,可是《易筋经》的真正练法他们也不太熟悉了。少林寺有几本真正好的书,据悉在70年前都丢了。所以,真正既有清虚又有脱换的,从少林寺的记载中没有发现。古人有些书说的道理很好,然而到最后练功的时候却没有落实下来。
(828)、为什么说,过去各种法门都是好的法门,关键是你能不能练好,能不能练得更直接?
但是,古人尤其是佛家,有了真正练成了,但他也不露相,跟普通人一样。他明明会飞,也慢慢走。有的老头一走道还歪歪拧拧的,其实他什么事都知道。你想骗他一下:“老大爷,给点钱吧,穷死我了,家有老母亲,我很困难。”他明明知道你家里没个老母亲,你爱人正在家里等着吃饭呢,有时他也给你钱,反正不是什么大事,就让你骗点钱了。当然,在大事上是不会让你骗的。
至于后面引的别的书,那讲的是练气的。但是同学们要注意,将来有些练丹道的会说我们引的这些书都不是气功正宗,都不是中国的道家传统气功,都不属于练玄关的。我们认为,不管什么正宗不正宗,对人有好处就行。我有个朋友就说这些都不是正宗,可他最后60多岁就死了。他那个是正宗,却什么也没练出来。我们关系很好,就是一碰到学术问题就争论。就跟爱因斯坦和波尔一样,他们俩也是好朋友,却总在争论物理学问题,一个讲场,另一个讲粒子,两人笔墨官司打二十年也没解决问题,我们也一样,碰到一块儿,都是“含沙射影”地说。到最后这个朋友67岁死了,而且死的时候,人都变形了,腮也塌了,眼也抠了,都不象样子了,到了这种状况。所以,我经常说,过去各种法门都是好的法门,关键是你能不能练好,能不能练得更直接。我们讲“调身”和 “调心”是辩证的统一,应该这么看。
(829)、怎样正确理解“调身”和“调心” 只有两者互相促进,这么交错着才能全面提高?
对于“调身”和“调心”,你不能废了精神,没精神就不是气功了。但是,你废了形体就等于零,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两者互相促进,有时候练形多一点,而练形的时候神也是主宰;有时候练神多一点,形是帮助的。这么交错着才能全面提高。
我们千千万万不能说肉体是个“臭皮囊”,那是佛家说的。我讲过很多次了,不要“臭皮囊”,那你现在就死了算了,像你信净土宗,认为别的功都不行,就念阿弥陀佛行(净土宗关键就是个信──信阿弥陀佛,信自己;发愿──愿往西方极乐世界;苦行──就是念佛),你信念非常坚定了,一死一念佛不就完了吗?多快,多好。可谁也不这么死。所以过去很多功法就这么矛盾。
我们智能功认为这个好,就这么去做,言行一致。有的同学说:“庞老师,我就练静功。”那也可以,清静法门就是一个什么都不想就完,不需要讲这么多课。在《运用意识》章讲过清静法门模式,其实连练功过程的每一层有什么感觉都可以不要知道,就我讲的那点内容再加上智能功的运用意识,从 “明心”到 “见性”,这些已经是很高深了,你就练去吧,找个山洞在里边坐它若干年。可谁也不干。
现在不是有的同学想搞辟谷吗?我说不让辟谷,同学们就偷偷地少吃饭。你没那么大的本事,你不吃饭受得了?真正愿意搞辟谷,带点营养东西,什么人参、阿胶、银耳,再带一点压缩饼干,想吃就吃一口,上山洞里边坐它二年去。他又不愿意去,说太闷得慌,憋死了。这些同学就是嘴上说一套,喜欢好高骛远,却又不去付之于实行。而智能功强调练动功,讲 “调身”,又觉得这个不值得练。你觉得 “调心”值得练就赶紧去洞里边调去吧,就练真本事去吧,又不练。静功是脑子向往的,但是嫌闷不去;动功又瞧不起不练。最后等于什么也没练。
(830)、为什么说,“调身”就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调?
我听说有的同学上自习或者别的老师来上课时说话,只是我上课才安安静静地坐着听,像这些问题,都得从实际当中来解决,来“调心”。你上自习的时候能不能按照庞老师说的“调身”要求把身体调好,累得实在不行才把身体动一动?在教练员班,在讲《智能气功科学概论•怎样练好智能功》的时候,气功生活化,生活气功化都已讲过了,都得做一做,这都是在练。同学们不练,还说班主任不管。班主任不管是让你们自觉点,要自己管理自己。将来同学们可以搞自治,自己管理自己。如果你能自己管理自己了,肯定比老师管进步快。“调身”就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调,总得注意才能解决问题。
(续 84)
繁體文
練功做不到“靜”怎麼辦?
余 洋
(根據龐明教授講課錄音整理)
(821)、怎樣理解,古人說的“抱神以靜,形將自正”?
雖然古人說過“抱神以靜,形將自正”,說神真要是靜了,形就自然正了。但是前提是你得真正靜了之後,才能夠形正。你要是“抱神以動”,神總在動,那形還能正嗎?如果同學們真是好好地練過坐功就會知道,一開始坐著覺得累、疲倦,想彎著腰、低著腦袋。練一段之後,你真要是放鬆入靜了之後,身體慢慢自己會不知不覺直起來。那就是“抱神以靜,形將自正”。但是,這還不是真靜。真靜了以後,坐著坐著,有時“喝兒”一聲,嚇你一跳。你要不嚇一跳,一聽“喝兒”一響,意念立即往裏邊一收,頭裏邊一個氣流“嗚──” 就充起來,把人頂起來了。脖子想往下縮都不行,就是要拉起來,往上挺著;下頦你甭管,他自然就會收起來了;喉頭也好像有兩股勁往外撐著,你故意想撐就很累。靜了以後,不知不覺,就不那麼累了,身上就沒什麼感覺了。所以,“抱神以靜,形將自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很多人做不到。
(822)、練功做不到“靜”怎麼辦?
你還得要“調身”、調形。因為你調的時候是要練功。你真把形體調好了,調合適了,也就靜了。若調得不合適,就不易靜。故《管子》裏邊講:“形不正者德不來。”形不正,德、道就不到你身體裏邊來,來了也留不住。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個形正了,就是有了使你身體裏邊的氣能更好地流通的一個基礎、一個條件。這就說明練功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個方面要求精神集中,從精神入手,通過精神來調整形體;
另一方面,從形體入手,把形體調正了,以姿式來引動氣血的流通。
(823)、為什麼身體調正了,一開始會不舒服?
身體調正了,一開始會不舒服。比如說,平常人彎著腰,坐著覺的比較舒服,而一端身正坐,就覺得彆扭,還覺得累,要也酸,胯也不舒服,下頦收住也覺得發緊發脹。什麼道理?因為我們平常習慣于那種不正常的姿式了。因此,從練功上來說,“調身”非常關鍵。
(824)、為什麼看人家古書上基本上都是強調靜功?
有人說:“你看人家書上基本上都是強調靜功的。”這個問題,從事實上來講,是這個樣子。現在氣功界都喜歡唱高調,就跟魏晉玄學一樣,什麼也幹不了。現在氣功界也是這麼一種風氣,調門越高越好:一下能成神才好,或者練功,把屋子都拔上天了,叫拔宅飛升。現在有的功門就這麼講,而有人還真信,說這功夫好。我說你自己先飛一飛,讓人們看一看,可誰也沒看到。
我們就是講“調身” “調心”這兩者不能分開。在書裏引用了幾家的東西。首先引用了《易筋經》,它屬於動功的,有人說它是屬於武術的。人們都說《易筋經》是達摩老祖寫的,我們分析之後認為不是。達摩既沒有留下《易筋經》,也沒有留下《洗髓經》。達摩是禪宗的,他那時叫和尚們活動活動身體是可能的,因為印度就有波羅門的導引法,而說他寫出《易筋經》不大可能。《易筋經》這本書,我想成書可能是明朝或更早一些。儘管如此,其中內容當是彙集了前人的成果加工而成。至於其本源則難以斷定。
(825)、怎樣理解,佛家稱練功達到一定的水準達到“正果”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清虛”,一個是“脫換”?
《洗髓經》後人找不著,又重寫。前面幾章還有點味,後面的越說越俗,到最後等於做五官七竅的按摩了。《洗髓經》都是後人編的,成書就更靠後了,可能是清朝的東西。《易筋經》雖不是達摩所作,可是從明朝到現在也幾百年了,也算古人的嘛,而且它很受推崇的。練少林功夫,身體也可以練得非常健壯。
《易筋經》中說:
“證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虛;二曰:脫換。能清虛則無障,能脫換則無礙,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則進道有基矣。所謂清虛者,洗髓是也;脫換者,易筋是也。”
又說:
“精氣神無形之物也,筋骨肉有形之物也,必先練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
它講的是“調身”和 “調心”之間的辯證關係。佛家稱練功達到一定的水準為“正果”──正確的成果,這個果又叫“果位”──果的位置。羅漢裏邊有四個級別,小乘的果位是羅漢,二乘是辟支佛,第三中是菩薩,第四種就是佛。小乘法門到了大阿羅漢就是佛。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都是正的果位。對菩薩個門派分得不一樣,按照圓教分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個層次都是正果。
我們引用的這本《易筋經》是民國初年的本子,比較靠後,但這段話在清朝出的書裏邊就有了。它講練功要得正果,其下手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清虛,一個是脫換。清虛是指意識來說的;脫換就是脫胎換骨,是指形體來說的。當然清虛和脫換不能單獨走一個。你光走清虛,光走精神,達不到脫胎換骨也不行。你可以從清虛入手,脫胎換骨以後,新的一結合才能達到形神俱妙之境。你光走脫胎換骨二不修清虛,脫胎換骨也脫不乾淨。
(826)、我們智能功的練功反應也是在“脫換”——脫胎換骨,那我們也快練成正果了吧?
有人會說:“我們智能功的練功反應也是在脫胎換骨呢,那我們也快成正果了吧?”脫胎換骨不只要脫多少次呢?拉拉肚子,發發燒,那只是小意思。我聽說有的同學一發燒就不上課了。你發燒還能到43℃?不就40℃左右嗎?這麼點小事就挺不住,將來再起大的反應,跟扒皮一樣的痛苦你還受得了?我在北京帶老師們出去教功的時候,有的老師發燒到39.7℃,還照樣上臺打形,做示範。在難受時,你腦子一堅定──沒問題,我能挺得住──你腦子的平衡度就能抵抗住了。而且練功的發燒和普通的發燒還不等同。我在1985年辦班時,一個病人燒到39.7℃,仍照樣堅持練功。像這些情況,你腦子定在“沒問題”上,一下子就達到新的平衡了,能沖過去就長真本事了。我們講的脫胎換骨,沒有脫換得不了正果,功夫上不去。我們智能功的練功反應是小脫,今天脫一點,明天脫一點,跟蠶一樣。過去的丹道功不是,他在裏邊養著氣,最後一脫,身體一下子起大變化。對此,張三豐就講:“即使十分好漢,到此也無一分奈何,” 十個有九個過不去。練靜功得脫換,練動功也得脫換。今天練功腰疼,明天練功腿疼,腰酸腿疼也是在脫換,先是換力,然後才能換形。
如馬步莊一站,腿上肌肉收縮、收縮,繃著勁,酸疼酸疼的,什麼時候肌肉能夠鬆開,不繃著勁能把身體保持平衡站著,那就開始要放鬆了,就不是肌肉收縮的力量了。因為肌肉一收縮,把微循環的毛細血管壓迫了,血液迴圈不易流通。為什麼一開始它酸呢?血液迴圈受影響,裏邊新陳代謝產生的乳酸未能及時運走。而當以後肌肉能不使勁了,微循環改善了,養料就來得更快了。“龐老師,怎麼讓它不收縮呀?”那就得先使勁收縮,先酸,酸過分了,它自己就鬆開了。有時候站累了,身體往下坐,但你咬著牙,就不坐下去,就挺著不動彈,拿意識往上提著。也許有的人這麼一提,意識裏面一放鬆,他的肌肉、筋一放鬆,“嗚──” 一過去,反映到腦子裏邊非常舒服,肌肉又進一步放鬆,這樣一下子就過去了。但是這樣過去的基本沒有。得是身體素質非常好,一直裏非常非常頑強,懂得這個道理之後,他才過得去。脫換還有力的脫換,力一脫換氣才能變,形最後變。以前練功的,說能潤膚,皮膚潤起來,形開始變了。練智能功往往先變皮膚。練功沒多長時間,皮膚就潤起來了,有些老年人老年斑也很快練沒了。但是見效快也不等於一下就脫換了。知了脫皮比較快,過去講“屎殼郎變知了──一步登天”。而我們人可脫不了那麼快,就得靠苦練。這是脫換、“調身”。
(827)、怎樣理解“清虛”?
再就是“清虛”。這裏邊同樣講的是形和神。清虛就是腦子裏邊意識清虛,一是裏邊沒障礙。沒障礙是什麼?是意識想到哪去就到哪了。比如這屋子裏邊有東西,你一想,意識過去了,裏邊有什麼東西就都知道了。按道家來說,這叫陰神;我們現在說就是意識感知、遙知。能清虛則無障,實際是這個東西。
所以,練形不“脫換”不行。在過去講吃藥,要用吃藥來脫換形體。當然光吃藥也不行,還得練功。我們現在也不像過去要求的那樣搞什麼飛空之類的,我老師沒有教給我藥方,也沒給我飛過,智能功也不強調這些。我們講脫換,把身體練健康,把智能再提高。脫換了之後才能沒障礙。“障”指意識,“礙”指形體而言。這兩個結合起來,又清虛又無礙,才能真正達到形神俱妙,達到正果的位置。這是從《易筋經》練功的基本功上這麼講的。說是這麼說,《易筋經》雖是從少林寺裏面傳出來的,可是《易筋經》的真正練法他們也不太熟悉了。少林寺有幾本真正好的書,據悉在70年前都丟了。所以,真正既有清虛又有脫換的,從少林寺的記載中沒有發現。古人有些書說的道理很好,然而到最後練功的時候卻沒有落實下來。
(828)、為什麼說,過去各種法門都是好的法門,關鍵是你能不能練好,能不能練得更直接?
但是,古人尤其是佛家,有了真正練成了,但他也不露相,跟普通人一樣。他明明會飛,也慢慢走。有的老頭一走道還歪歪擰擰的,其實他什麼事都知道。你想騙他一下:“老大爺,給點錢吧,窮死我了,家有老母親,我很困難。”他明明知道你家裏沒個老母親,你愛人正在家裏等著吃飯呢,有時他也給你錢,反正不是什麼大事,就讓你騙點錢了。當然,在大事上是不會讓你騙的。
至於後面引的別的書,那講的是練氣的。但是同學們要注意,將來有些練丹道的會說我們引的這些書都不是氣功正宗,都不是中國的道家傳統氣功,都不屬於練玄關的。我們認為,不管什麼正宗不正宗,對人有好處就行。我有個朋友就說這些都不是正宗,可他最後60多歲就死了。他那個是正宗,卻什麼也沒練出來。我們關係很好,就是一碰到學術問題就爭論。就跟愛因斯坦和波爾一樣,他們倆也是好朋友,卻總在爭論物理學問題,一個講場,另一個講粒子,兩人筆墨官司打二十年也沒解決問題,我們也一樣,碰到一塊兒,都是“含沙射影”地說。到最後這個朋友67歲死了,而且死的時候,人都變形了,腮也塌了,眼也摳了,都不象樣子了,到了這種狀況。所以,我經常說,過去各種法門都是好的法門,關鍵是你能不能練好,能不能練得更直接。我們講“調身”和 “調心”是辯證的統一,應該這麼看。
(829)、怎樣正確理解“調身”和“調心” 只有兩者互相促進,這麼交錯著才能全面提高?
對於“調身”和“調心”,你不能廢了精神,沒精神就不是氣功了。但是,你廢了形體就等於零,什麼都沒有了。只有兩者互相促進,有時候練形多一點,而練形的時候神也是主宰;有時候練神多一點,形是幫助的。這麼交錯著才能全面提高。
我們千千萬萬不能說肉體是個“臭皮囊”,那是佛家說的。我講過很多次了,不要“臭皮囊”,那你現在就死了算了,像你信淨土宗,認為別的功都不行,就念阿彌陀佛行(淨土宗關鍵就是個信──信阿彌陀佛,信自己;發願──願往西方極樂世界;苦行──就是念佛),你信念非常堅定了,一死一念佛不就完了嗎?多快,多好。可誰也不這麼死。所以過去很多功法就這麼矛盾。
我們智能功認為這個好,就這麼去做,言行一致。有的同學說:“龐老師,我就練靜功。”那也可以,清靜法門就是一個什麼都不想就完,不需要講這麼多課。在《運用意識》章講過清靜法門模式,其實連練功過程的每一層有什麼感覺都可以不要知道,就我講的那點內容再加上智能功的運用意識,從 “明心”到 “見性”,這些已經是很高深了,你就練去吧,找個山洞在裏邊坐它若干年。可誰也不幹。
現在不是有的同學想搞辟穀嗎?我說不讓辟谷,同學們就偷偷地少吃飯。你沒那麼大的本事,你不吃飯受得了?真正願意搞辟穀,帶點營養東西,什麼人參、阿膠、銀耳,再帶一點壓縮餅乾,想吃就吃一口,上山洞裏邊坐它二年去。他又不願意去,說太悶得慌,憋死了。這些同學就是嘴上說一套,喜歡好高騖遠,卻又不去付之於實行。而智能功強調練動功,講 “調身”,又覺得這個不值得練。你覺得 “調心”值得練就趕緊去洞裏邊調去吧,就練真本事去吧,又不練。靜功是腦子嚮往的,但是嫌悶不去;動功又瞧不起不練。最後等於什麼也沒練。
(830)、為什麼說,“調身”就應該在日常生活當中去調?
我聽說有的同學上自習或者別的老師來上課時說話,只是我上課才安安靜靜地坐著聽,像這些問題,都得從實際當中來解決,來“調心”。你上自習的時候能不能按照龐老師說的“調身”要求把身體調好,累得實在不行才把身體動一動?在教練員班,在講《智能氣功科學概論•怎樣練好智能功》的時候,氣功生活化,生活氣功化都已講過了,都得做一做,這都是在練。同學們不練,還說班主任不管。班主任不管是讓你們自覺點,要自己管理自己。將來同學們可以搞自治,自己管理自己。如果你能自己管理自己了,肯定比老師管進步快。“調身”就應該在日常生活當中去調,總得注意才能解決問題。
(續 8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