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02-03-2011 漫谈老年 (1)

漫谈老年 (1)

简体文

  漫谈老年 (1)

  余 洋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整体身体素质虽然也在不断地提高,老年人越来越多,而现代的年青人迟婚、惧婚、难孕、拒孕、不孕的男女越来越多,养儿防老的概念消失了,特别在社会福利很好的富裕国家,相应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科学研究证明,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百岁以上。然而,现代大多数人不是因为器官老化、生命枯竭死亡,而是死于各种疾病,只有极少数人是圆满平安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无疾而终。现在人类老年人的存活期也越来越长,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老年社会,随之,社会的负担也就越来越重,很多的先进国家,譬如美国、日本、台湾、预计到2050年两个年轻人就要养活一个老人,这些老年人,假如能够像一个木偶一样还好一些,但是这些老年人往往都会成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多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老人不稳定地情绪,固执的意识,又会制造出很多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来,所以如何妥善地对待和处理老年化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

    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群体中,由于社会地位、社会交往发生了变化,常常矛盾四起,危机重重。他们生命已步入耄耋之间,成了“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发人”。然而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限制,容易对新事物看不惯、想不通、摆不平,与老伙伴从心理上总是不能和平相处,因而影响了身体健康,甚至也影响了老年人的和谐。故而老年人离退休后生活虽然无忧,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并保持平常心态十分重要。退一步说,在人生最后一程难免会碰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如果能以平和心态对待之,完全可以从容安度幸福的晚年。故判断一个人幸福与否,不是看他退休前职务高低,也不是看他退休后住房的大小与财富的多寡。幸福既不是一个空洞概念,也不是一个具体数据,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自我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身体无疾病,思想无负担,生活过得充实,精神怡悦。广大老年朋友们都能持着平和心态,最终走完美好的人生道路。

  一、老年人应平定情绪和心态以平和的心态安度晚年

    一个成年人经过数十年的忙忙碌碌,一下子退休下来,卸去肩上的重担,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起初心里尚觉坦然,。但没过多久,却日益感到退休后生活并非想象中那么轻松愉快,反而觉得人生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也似乎随之暗淡下去了。往往会吃不香、睡不甜,于是终日抱着消磨时光、打发日子的消极态度来应付漫长而又“短促”的退休生涯,颇感退休生活太寂寞、单调。在这种灰色心理支配下,对人情冷暖特别敏感,一时很难调整自身心态,健康状态每况愈下。

  退休之后,只要能平静心理状态,而不是老想着在职时的一呼百应、八面威风,就不会产生较大的失落感。只有平静心绪,放下架子,才能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并能与他们同甘苦、共命运,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生活才会有新的内容和乐趣。

      退休之后,门庭冷落、车马稀少,恭维的人不见了,失落感渐增。且相对而言,月收入有所降低,昔日的那些年轻人,工资逐步高于自己,于是心理不平衡,思想不通,事事不如意,处处看不惯,好发牢骚,爱生闷气。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健康。如果能以平和心态看问题,从总体上讲,大多数退休老人的生活条件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眼前亟需关注的首先应是自身的健康,有了健康身体就有了一切,没有身体健康将会失去一切。老年人要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知足常乐,重新确立生活信念,这对自身的健康是大有裨益的。有些人工作时、做官时也无惊天动地之举,退休后与老伴相处,只盼和睦快乐,赢造有益的锻炼环境,不应争强斗胜,影响团结。

二、平稳生活、陶冶情操

  退休之后,生活上不要搞特殊化,而要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这既是做人的本分,也是中国人的美德。当然,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爱好有所不同,不能强求一律。但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提高,如不保持勤俭节约,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终日过着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生活;或一味贪图安逸,游手好闲,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又不乐意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运动,身体势必发胖,则血压升高、血糖异常、血脂增高等各种富贵病相继出现,轻者影响身心健康,重者会危及生命。

  当前老年人大都比较重视锻炼身体,这固然可取。但还应进一步重视心理健康,注意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以确保身心健康。

  读书和旅游既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的重要,又是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自我锻炼和养生的最佳形式。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博采百家之灵气,荟萃历代文化之精华;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是智慧行为,可引领人们走向知识的海洋,在自我精神世界里,能够始终保持恬静、愉悦的心态,由于开阔了眼界,生活也因之而充实。而且,常读书能使人时时清醒,步步睿智,从平淡走上赋有诗意的人生。

  老年人有大量休闲时间,正好用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便更好地领略祖国的文化遗产和壮丽的山河,从中领悟人生要义,陶冶情操,让晚年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很多人不喜欢锻炼。但是如果退休后想拥有健康的生活,那么你就必须坚持锻炼。不要将焦点集中在运动量和运动频次上,脚踏实地,先从最小运动量和最少运动次数做起,例如在住宅小区里或者购物街上散散步,循序渐进,逐步加大强度。

  运动一旦开始,最好能量化健身成果。采用健身日志,记录下每一点进步,比如,今天做了多少个仰卧起坐等。这些会让你信心倍增,向下一个目标迈进。如果不想自己设计健身日志表格,也可以从网上下载。

  退休后运动应该规律化,比如,每周几天定期去体育馆锻炼。这样不但可以培养良好的健身习惯,而且还有助于丰富退休生活,使生活更加有条不紊。

  退休后的你,身体肯定不如20岁时的状态。但这不是不去健身房或不参加训练班的理由。要注意的是,没必要强迫自己和年轻运动员看齐。可以参加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健身运动项目。

  夫妻一起锻炼会使健身计划更易于实现。告诉老伴儿你的健身目标,并争取老伴儿的支持。要是能邀请老伴儿和你一道锻炼,就再好不过了。如果没有老伴儿,可以和朋友或家庭其它成员一起锻炼,相互鼓励,相互促进。

  还需要给老年人的另一个提醒是,平时在家不要老坐在沙发或椅子上看电视,因为有的老人不愿意出门,一看电视就是四五个小时,这不论对内脏器官还是对身体的素质都没有好处。

  老人的锻炼方式应该是在平时细水长流式的,做做家务也能达到锻炼的目的,但是不要幅度很大地弯着腰扫地或搬重的东西,免得身体适应不了这种变化,把肌肉拉伤。

  俗话说,“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因此,健康长寿是老年人的共同心声。如今,老年人的子女大都成家立业,这就解脱了生活上的拖累之苦,完全有条件轻松愉快地安度晚年。

三、家庭和谐修身养性

    健康长寿是人类文明生活一个永恒的主题,心理健康是躯体健康的基石。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的那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而家庭和谐则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没有家庭和谐,心理健康就没有保证。对老年人来说,尤其是这样。国外研究表明,“50-80%疾病发生与心理因素有关,而仅因情绪致病就占74-76%。”“亲密的关系可以延长人的寿命。”德国一份调查资料证实:“生活在和睦家庭中人患癌症的危险要比生活在暴力家庭的至少要少一半。而且即使患癌症,其存活期也比较长。如果生活在不和谐家庭,整日精神不振、郁闷忧愁,使神经功能失去平衡。造成内分泌紊乱,从而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十二指肠溃疡和新陈代谢障碍等疾病。”这就说明,家庭和谐在心理健康作用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家庭和谐是心理健康的密诀。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家庭不和谐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在影响和谐的诸多因素中,子女是否有孝心,是否能在精神上、物质上、生活上、言行上,给老人以关爱,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作为老年人,也要有个豁达乐观的心态,要能冷静地对待一切事物, 不要用老眼光看问题,要向前看,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支持晚辈的发展, 主动加强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学会协调、谅解,和睦相处。在家庭中,特别是成年的子女,掌握经济命脉,处于主导地位,对于年迈父母的赡养,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对老人的生活习性要有所了解,对老年人不适应现代生活方式要能理解,对有些老年人特有的固执、唠叨,要善于倾听,并耐心加以引导。不要嫌弃,不要有逆反心理。对待父母要谦恭、尊敬、温和,尤其是自己有一点成就或者与父母意见不同时, 更应该做到这一点。正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我经过多年来参加现代医学、益生文化等科技理论的学习,认识到:我国一些地区农民健康状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出现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孝”的教育,也忽视了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人们的道德观念不能同步提高,致使敬老良好风气难以形成,心理健康目的难以实现。老人问题异常突出,农村赡养老人的民事纠纷和心理疾病均呈上升趋势。有些地方“超半数家庭对老人精神赡养不尽人意。”从而产生家庭不和谐,两代人不能很好沟通,造成相当数量的老人长期孤独、忧虑、失望、自卑等,所存有不平静、不自然、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和情绪长期累计的结果,从而引发多种疾病,这正是老人们心理疾病呈上升趋势的主因。在一个家庭中由于血缘的关联和作用,父母、子女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其结果影响着整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怎样才能使家庭和谐而促进心理健康呢。人与人之间、家庭的和谐都要靠良好 的道德来维系。普及现代“孝育教育”就是为了提升全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平。也就是说,要从“孝道”入手,从而加快实现“大家庭”的和谐健康。

  第一,子女对老人一定要孝,就是要有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也就是对父母要有颗纯真的爱。

    要知道,父母对子女的爱,有如天之阔,海之深,十月怀胎不用说了,一尺五寸、抓屎抓尿、呕心沥血,艰苦备尝,将儿女养大。成人后又为他(她)们成家立业,操劳一生。可是当子女长大后,有些就忘掉了父母之恩泽,忘了人间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亲情和做人起码的道德。还有不少子女对老人尽孝往往在物质上考虑的多,从精神安慰考虑少,甚至有的在精神生活关怀上简单粗暴或漠不关心,这是极端错误的。应该在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孝适应科技知识更新加快的需要和社会发展同步。(值得提出的是,我们弘扬中华民族“孝”这一提升道德水平的珍宝,决不能因封建社会不合科学的“愚孝”对孝的扭曲,而影响普及“孝育”教育的步伐。)子女对父母的爱要发自肺腑,永恒而无私,子女对父母能爱,才能孝,这是对父母恩译的报答。就这样 ,人们有了“爱”“感谢” 这一科学实验证明具有肯定力量的思想组合,也就有了和谐的密诀。人们都感受到爱,人体的白血球也会增加,特殊的荷尔蒙也会释放出来,帮助对抗压力和病痛,而病人的整个情况也都会因此而改观。从而使每个人都享受到爱这一最大的永恒的“良药”,让每个家庭更健康。

  第二,全社会都要注意现代“孝”的教育,注意进行亲情教育。

    要对全社会每个公民,特别是在校学生进行“孝育”教育,可以一举多得,会大大推动“大家庭”的文明和谐。。用亲情教育,焕发亲情的亲密感,促使孩子从小就爱 父母,年青的父母会更孝顺自己的父母。促使父母之间、父子、婆媳之间,都互相体谅、互相关爱、互相照顾。使其让父母情绪良好,精神愉快,精神生活丰富。每个人都拥有可以打开心扉的亲情关系,去关爱需要关爱的人,会使人与人之间更加相爱,才能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好 、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社会和谐也随之达到 。

  第三,人际间心理沟通的主要渠道是用语言表达。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听了顺心话,都会高兴,听了不顺心的话,心理就不痛快。 

    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有些用药治不好,治不了的心病,用一次“话”疗,得到顺气丸,从而就冰化雪消,话到病除,这种事例屡见不鲜。而家庭和谐,人际之间和谐,则为“话疗”提供了降低医疗开支关键措施,提供了英雄有用武之地。为了给家庭的健康投资,给家庭提供良好的情感气氛,保持亲密关系,子女应该特别要注意安排相互沟通的时间、使家庭成员敞开心扉,畅述衷肠,共度美好时光。面对我国“80%的65岁以上老人都有一种慢性病”,我们应普及人人学点心理健康知识和家庭养老保健常识。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不仅能使家家越来越和谐幸福,整个社会亿万家庭也就和谐幸福了。

  讲究代际和谐,家庭和睦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亲和力的具体体现,是我国国情的现实需求。普及孝亲敬老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 是建设社会和谐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工作。而弘扬“孝”这一民族万古长存的美德,使儿女尽到自己的责任,使家庭和谐最为积极而有效的办法。家和才能万事兴。动员亿万人民都参与社会和谐建设,就会以其巨大的能量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步上一个新台阶!使整个社会得到更加和谐的发展!

                                (續2)


繁體文

  漫談老年 (1)

  余 洋

    隨著社會進步和生活水準不斷提高,老年人整體身體素質雖然也在不斷地提高,老年人越來越多,而現代的年青人遲婚、懼婚、難孕、拒孕、不孕的男女越來越多,養兒防老的概念消失了,特別在社會福利很好的富裕國家,相應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

    科學研究證明,人的自然壽命應該是百歲以上。然而,現代大多數人不是因為器官老化、生命枯竭死亡,而是死於各種疾病,只有極少數人是圓滿平安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無疾而終。現在人類老年人的存活期也越來越長,已經進入到了一個老年社會,隨之,社會的負擔也就越來越重,很多的先進國家,譬如美國、日本、臺灣、預計到2050年兩個年輕人就要養活一個老人,這些老年人,假如能夠像一個木偶一樣還好一些,但是這些老年人往往都會成為一個家庭和社會的沉重負擔,多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老人不穩定地情緒,固執的意識,又會製造出很多家庭矛盾和社會矛盾來,所以如何妥善地對待和處理老年化社會存在的各種矛盾,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了。

    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老年人的群體中,由於社會地位、社會交往發生了變化,常常矛盾四起,危機重重。他們生命已步入耄耋之間,成了“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髮人”。然而受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限制,容易對新事物看不慣、想不通、擺不平,與老夥伴從心理上總是不能和平相處,因而影響了身體健康,甚至也影響了老年人的和諧。故而老年人離退休後生活雖然無憂,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並保持平常心態十分重要。退一步說,在人生最後一程難免會碰到各種不如意的事情,如果能以平和心態對待之,完全可以從容安度幸福的晚年。故判斷一個人幸福與否,不是看他退休前職務高低,也不是看他退休後住房的大小與財富的多寡。幸福既不是一個空洞概念,也不是一個具體資料,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自我感覺。這種感覺來自於身體無疾病,思想無負擔,生活過得充實,精神怡悅。廣大老年朋友們都能持著平和心態,最終走完美好的人生道路。

  一、老年人應平定情緒和心態以平和的心態安度晚年

    一個成年人經過數十年的忙忙碌碌,一下子退休下來,卸去肩上的重擔,終於可以輕鬆一下了,起初心裏尚覺坦然,。但沒過多久,卻日益感到退休後生活並非想像中那麼輕鬆愉快,反而覺得人生的意義和生存的價值也似乎隨之暗淡下去了。往往會吃不香、睡不甜,於是終日抱著消磨時光、打發日子的消極態度來應付漫長而又“短促”的退休生涯,頗感退休生活太寂寞、單調。在這種灰色心理支配下,對人情冷暖特別敏感,一時很難調整自身心態,健康狀態每況愈下。

  退休之後,只要能平靜心理狀態,而不是老想著在職時的一呼百應、八面威風,就不會產生較大的失落感。只有平靜心緒,放下架子,才能和周圍的人打成一片,並能與他們同甘苦、共命運,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生活才會有新的內容和樂趣。

      退休之後,門庭冷落、車馬稀少,恭維的人不見了,失落感漸增。且相對而言,月收入有所降低,昔日的那些年輕人,工資逐步高於自己,於是心理不平衡,思想不通,事事不如意,處處看不慣,好發牢騷,愛生悶氣。長此以往,必然影響健康。如果能以平和心態看問題,從總體上講,大多數退休老人的生活條件還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眼前亟需關注的首先應是自身的健康,有了健康身體就有了一切,沒有身體健康將會失去一切。老年人要以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知足常樂,重新確立生活信念,這對自身的健康是大有裨益的。有些人工作時、做官時也無驚天動地之舉,退休後與老伴相處,只盼和睦快樂,贏造有益的鍛煉環境,不應爭強鬥勝,影響團結。

二、平穩生活、陶冶情操

  退休之後,生活上不要搞特殊化,而要勤儉節約,不鋪張浪費。這既是做人的本分,也是中國人的美德。當然,每個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和愛好有所不同,不能強求一律。但人們的生活品質及生活水準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提高,如不保持勤儉節約,一味地追求物質享受,終日過著窮奢極欲、醉生夢死的生活;或一味貪圖安逸,遊手好閒,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又不樂意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和運動,身體勢必發胖,則血壓升高、血糖異常、血脂增高等各種富貴病相繼出現,輕者影響身心健康,重者會危及生命。

  當前老年人大都比較重視鍛煉身體,這固然可取。但還應進一步重視心理健康,注意陶冶情操,豐富精神生活,以確保身心健康。

  讀書和旅遊既是老年人參與社會的重要,又是陶冶情操、豐富精神生活、自我鍛煉和養生的最佳形式。

  常言道,腹有詩書氣自華。書博采百家之靈氣,薈萃歷代文化之精華;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讀書是智慧行為,可引領人們走向知識的海洋,在自我精神世界裏,能夠始終保持恬靜、愉悅的心態,由於開闊了眼界,生活也因之而充實。而且,常讀書能使人時時清醒,步步睿智,從平淡走上賦有詩意的人生。

  老年人有大量休閒時間,正好用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便更好地領略祖國的文化遺產和壯麗的山河,從中領悟人生要義,陶冶情操,讓晚年生活過得豐富多彩。

  很多人不喜歡鍛煉。但是如果退休後想擁有健康的生活,那麼你就必須堅持鍛煉。不要將焦點集中在運動量和運動頻次上,腳踏實地,先從最小運動量和最少運動次數做起,例如在住宅社區裏或者購物街上散散步,循序漸進,逐步加大強度。

  運動一旦開始,最好能量化健身成果。採用健身日誌,記錄下每一點進步,比如,今天做了多少個仰臥起坐等。這些會讓你信心倍增,向下一個目標邁進。如果不想自己設計健身日誌表格,也可以從網上下載。

  退休後運動應該規律化,比如,每週幾天定期去體育館鍛煉。這樣不但可以培養良好的健身習慣,而且還有助於豐富退休生活,使生活更加有條不紊。

  退休後的你,身體肯定不如20歲時的狀態。但這不是不去健身房或不參加訓練班的理由。要注意的是,沒必要強迫自己和年輕運動員看齊。可以參加專門為老年人設計的健身運動項目。

  夫妻一起鍛煉會使健身計畫更易於實現。告訴老伴兒你的健身目標,並爭取老伴兒的支持。要是能邀請老伴兒和你一道鍛煉,就再好不過了。如果沒有老伴兒,可以和朋友或家庭其他成員一起鍛煉,相互鼓勵,相互促進。

  還需要給老年人的另一個提醒是,平時在家不要老坐在沙發或椅子上看電視,因為有的老人不願意出門,一看電視就是四五個小時,這不論對內臟器官還是對身體的素質都沒有好處。

  老人的鍛煉方式應該是在平時細水長流式的,做做家務也能達到鍛煉的目的,但是不要幅度很大地彎著腰掃地或搬重的東西,免得身體適應不了這種變化,把肌肉拉傷。

  俗話說,“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夀”。因此,健康長壽是老年人的共同心聲。如今,老年人的子女大都成家立業,這就解脫了生活上的拖累之苦,完全有條件輕鬆愉快地安度晚年。

三、家庭和諧修身養性

    健康長壽是人類文明生活一個永恆的主題,心理健康是軀體健康的基石。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的那樣:“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而家庭和諧則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沒有家庭和諧,心理健康就沒有保證。對老年人來說,尤其是這樣。國外研究表明,“50-80%疾病發生與心理因素有關,而僅因情緒致病就占74-76%。”“親密的關係可以延長人的壽命。”德國一份調查資料證實:“生活在和睦家庭中人患癌症的危險要比生活在暴力家庭的至少要少一半。而且即使患癌症,其存活期也比較長。如果生活在不和諧家庭,整日精神不振、鬱悶憂愁,使神經功能失去平衡。造成內分泌紊亂,從而導致高血壓、動脈硬化、十二指腸潰瘍和新陳代謝障礙等疾病。”這就說明,家庭和諧在心理健康作用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家庭和諧是心理健康的密訣。
  但是在現實社會中,家庭不和諧的現象,卻時有發生。在影響和諧的諸多因素中,子女是否有孝心,是否能在精神上、物質上、生活上、言行上,給老人以關愛,是至關重要的。 同時,作為老年人,也要有個豁達樂觀的心態,要能冷靜地對待一切事物, 不要用老眼光看問題,要向前看,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趨勢,支持晚輩的發展, 主動加強與子女的感情交流,學會協調、諒解,和睦相處。在家庭中,特別是成年的子女,掌握經濟命脈,處於主導地位,對於年邁父母的贍養,不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對老人的生活習性要有所瞭解,對老年人不適應現代生活方式要能理解,對有些老年人特有的固執、嘮叨,要善於傾聽,並耐心加以引導。不要嫌棄,不要有逆反心理。對待父母要謙恭、尊敬、溫和,尤其是自己有一點成就或者與父母意見不同時, 更應該做到這一點。正如:《公民道德建設綱要》中指出:“正確對待和處理家庭問題,共同培養和發展夫妻愛情,長幼親情,鄰里友情,不僅關係到每個家庭的美滿幸福,也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諧。”

  我經過多年來參加現代醫學、益生文化等科技理論的學習,認識到:我國一些地區農民健康狀況不僅沒有改善,反而出現下降趨勢,其主要原因是忽視了“孝”的教育,也忽視了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人們的道德觀念不能同步提高,致使敬老良好風氣難以形成,心理健康目的難以實現。老人問題異常突出,農村贍養老人的民事糾紛和心理疾病均呈上升趨勢。有些地方“超半數家庭對老人精神贍養不盡人意。”從而產生家庭不和諧,兩代人不能很好溝通,造成相當數量的老人長期孤獨、憂慮、失望、自卑等,所存有不平靜、不自然、不平衡的心理狀態和情緒長期累計的結果,從而引發多種疾病,這正是老人們心理疾病呈上升趨勢的主因。在一個家庭中由於血緣的關聯和作用,父母、子女之間互相影響、互相制約,其結果影響著整個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影響著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怎樣才能使家庭和諧而促進心理健康呢。人與人之間、家庭的和諧都要靠良好 的道德來維繫。普及現代“孝育教育”就是為了提升全社會人們的道德水準。也就是說,要從“孝道”入手,從而加快實現“大家庭”的和諧健康。

  第一,子女對老人一定要孝,就是要有知恩、感恩、報恩的情感,也就是對父母要有顆純真的愛。

    要知道,父母對子女的愛,有如天之闊,海之深,十月懷胎不用說了,一尺五寸、抓屎抓尿、嘔心瀝血,艱苦備嘗,將兒女養大。成人後又為他(她)們成家立業,操勞一生。可是當子女長大後,有些就忘掉了父母之恩澤,忘了人間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親情和做人起碼的道德。還有不少子女對老人盡孝往往在物質上考慮的多,從精神安慰考慮少,甚至有的在精神生活關懷上簡單粗暴或漠不關心,這是極端錯誤的。應該在方法上有所創新,讓孝適應科技知識更新加快的需要和社會發展同步。(值得提出的是,我們弘揚中華民族“孝”這一提升道德水準的珍寶,決不能因封建社會不合科學的“愚孝”對孝的扭曲,而影響普及“孝育”教育的步伐。)子女對父母的愛要發自肺腑,永恆而無私,子女對父母能愛,才能孝,這是對父母恩譯的報答。就這樣 ,人們有了“愛”“感謝” 這一科學實驗證明具有肯定力量的思想組合,也就有了和諧的密訣。人們都感受到愛,人體的白血球也會增加,特殊的荷爾蒙也會釋放出來,幫助對抗壓力和病痛,而病人的整個情況也都會因此而改觀。從而使每個人都享受到愛這一最大的永恆的“良藥”,讓每個家庭更健康。

  第二,全社會都要注意現代“孝”的教育,注意進行親情教育。

    要對全社會每個公民,特別是在校學生進行“孝育”教育,可以一舉多得,會大大推動“大家庭”的文明和諧。。用親情教育,煥發親情的親密感,促使孩子從小就愛 父母,年青的父母會更孝順自己的父母。促使父母之間、父子、婆媳之間,都互相體諒、互相關愛、互相照顧。使其讓父母情緒良好,精神愉快,精神生活豐富。每個人都擁有可以打開心扉的親情關係,去關愛需要關愛的人,會使人與人之間更加相愛,才能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好 、共同前進的社會氛圍和人際關係,社會和諧也隨之達到 。

  第三,人際間心理溝通的主要管道是用語言表達。常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聽了順心話,都會高興,聽了不順心的話,心理就不痛快。 

    歷史和現實生活中可以看到,有些用藥治不好,治不了的心病,用一次“話”療,得到順氣丸,從而就冰化雪消,話到病除,這種事例屢見不鮮。而家庭和諧,人際之間和諧,則為“話療”提供了降低醫療開支關鍵措施,提供了英雄有用武之地。為了給家庭的健康投資,給家庭提供良好的情感氣氛,保持親密關係,子女應該特別要注意安排相互溝通的時間、使家庭成員敞開心扉,暢述衷腸,共度美好時光。面對我國“80%的65歲以上老人都有一種慢性病”,我們應普及人人學點心理健康知識和家庭養老保健常識。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不僅能使家家越來越和諧幸福,整個社會億萬家庭也就和諧幸福了。

  講究代際和諧,家庭和睦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和親和力的具體體現,是我國國情的現實需求。普及孝親敬老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質, 是建設社會和諧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持、精神動力和思想工作。而弘揚“孝”這一民族萬古長存的美德,使兒女盡到自己的責任,使家庭和諧最為積極而有效的辦法。家和才能萬事興。動員億萬人民都參與社會和諧建設,就會以其巨大的能量推動我國精神文明建設步上一個新臺階!使整個社會得到更加和諧的發展!

                                (續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