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靜”? (精義答疑x-15)
何謂“靜”?
余 洋
(根據龐明教授講課錄音整理)
(141)、怎樣理解“止念入靜法門”的“注意念頭之間的精神狀態”?
念頭不是連續的,前一個念頭和後一個念頭之間有間隔。此方法就是要你注意念頭之間的這種間隔——它什麼都沒有。這也是 “無為”法。真能注意這種間隔,雜念自然出不來。在此就是告訴你一個方法,牽着不讓你起雜念。腦子裏出個念頭:“今天到哪去呢?到禮堂聽課。聽誰講課?……”這是一句話一句話去想的。上句想完了,下句還沒出,注意當中的間隔(什麼都沒有),抓住使其延續下去,就到了意識的空境。 古人把從精神、意識用功夫的法門稱為心地法門。
智訥和尚把心地功夫分為十類。下面給同學們簡單講一講(引文見教材56頁)。
“從來諸師說……略明十種。”許多有功德的大法師說,做 “無為”功夫,種類各不相同,現把它大義總合到一起,簡明分作十種說一說。
“一曰覺察……此是覺察息妄功夫也。”第一是覺察功夫。什麼叫覺察功夫呢?做功夫的時候,平常不要念頭,不要使念頭起來。一個念頭剛產生時,就要覺察到。一覺察。妄念就沒有了,後念就起不來了。即使能夠覺察到雜念的這種智能也不要用,這樣覺悟的心和妄念的妄心都沒有了,這個情況稱為無心。真正的東西不用去求,它自然而然會來,唯一要做的是平息念頭裏邊的東西。能把妄念平息,真的東西就自然而然來了。這就稱為覺察息妄功夫。
“二曰休歇……此休歇息妄功夫也。”休歇功夫和前面的覺察功夫是連續的。覺察功夫是起了念頭要覺察,休歇就不覺察了,一起念頭就放,不管起什麼念頭都不要。可是有一個問題:一起念你覺察不到呀。所以還是“不怕念起,只恐覺遲”。念頭自然而然產生,卻不會自然而然消滅。所以要想達到一起念頭就歇、一起念頭就放,得把功夫練到一定程度才行。腦子裏什麼都不想,總保持靈明,內心總是個惺惺、明瞭的狀態。一有念頭——停——放下了。這是佛家到了一定層次才用的功夫。古代佛家禪宗大德們說的“一條白練去,冷湫湫地去,古廟裏香爐去”是什麼意思?就是讓你保持《意元體》的靈明狀態。對腦子裏那種單一的、獨立的存在,古人沒有語言表達,只好說了許多令人莫名其妙的話,讓你去想去體會。自己腦子裏一動,把這種狀態保持下去,“如癡似兀”,就好像傻了一樣(渾然不覺就是兀)。不過,如果完全走到這一點,也是不對的。因為那樣裏面就丟了靈覺,只是一種頑空斷滅見。一起便休,那須有個明覺在裏面,否則是做不到的。
“三曰泯心存境……此是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第三種是泯心存境。說做功夫的時候,一切妄念都不要,外面一切動靜都不管,只管自己的念頭。毛主席年輕的時候,為了鍛煉意志力,也曾到人多嘈雜、車水馬龍的地方去看書。外面亂外邊的,自己只管集中精神看書。把這種精神集中到練功上來,任周圍亂七八糟,只管息心。自己妄心沒有了,外面不管有什麼景象都沒關係。這就是古人奪人不奪境法門。古時老師教徒弟,從哪兒給徒弟講東西、加功夫?意識給徒弟往哪打?講的就是這些東西。老師給徒弟開示的時候,根據徒弟談話的內容瞭解他的情況,他的精神世界。徒弟的毛病出在哪兒就從哪兒給徒弟講,去解決徒弟的具體問題。信息打到徒弟腦子裏邊,徒弟腦子一動,明瞭了,即開悟了,問題也解決了。
“四曰泯境存心……此是泯境存心息妄功夫也。”和第三種正相反。說做功夫的時候把外面看空,只保存腦子裏的一個精神,這樣妄念也就沒有了。“不與萬法為侶,不與諸塵作對”。什麼方法、各種有名相的東西都不要;不和各種有形的東西作對,把它們看作無。我們的精神如果和外面景象結合在一起,就是妄念。外面的境空了,沒有了,心就沒地方着了,心就是真心。這是古人奪境不奪人法門。“上圓花已謝,車馬尚駢闐。”外面的花已經沒有了,可來看花的人還很多。這啟示我們要領悟精神是存在着,而外面世界是空的。
“五曰泯心泯境……此泯心泯境息妄功夫也。”就是做功夫時把外面看空,自己意念也不要。內外都空了,妄從何有呢?後邊的引文就是告訴你什麼都沒有,內外均空,哪兒都不着。
“六曰存境存心……此是存境存心息妄功夫也”。把心、境都存起來,心、境同時存在。什麼意思呢?我們的意識在裏面,周圍的客觀東西是客觀的。你是你,我是我,井水不犯河水,互不相干。這樣妄念也就沒有了。法住在法位上,而世間的東西也還在。這就是祖師人境俱不奪法門。“月生海”指周圍的東西,“人上樓”指自己意識裏的東西。這幾句詩是讓你從外面的事來領會意識裏的變化。大家看書的時候一定要把字面打開,不要光看字面,不要以詞害意,要從精神上領會。
“七曰內外全體……此是內外全體息妄功夫也。”第七種是裏面和外面都是體。這種情況跟第六種存境存心的情況有點相似,所不同的是第六種存境存心講心和境都是一種存在,而這兒說裏和外都是真正的體,跟虛無法門的內外空虛差不多,但這個空虛又不是什麼都沒有。這樣功夫就到了高層次,內外湛然虛明,都一樣了。《譚子化書》上說:“虛實相通,謂之大同。”虛的東西和實的東西部一樣了(同即均勻、一樣之意)。“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理論上講人和萬物來源於最原始的混元氣,只要我們能體察到混元氣,就會明瞭內外都是一個整體。
“八曰內外全用……此是內外全用息妄功夫也。”前面第七種講了體,這兒講用。做功夫的時候,把什麼都看作是妙用。說一句話是妙用,罵一句人也是妙用。佛家狂禪就是從這個法門來的,他們認為呵佛罵祖也是妙用。我的一個朋友跟愛人吵架,我問他:“怎麼吵架呢?”他說:“我不作是念!”“生氣沒有?”我反問。“我不作是念!”“不起念頭?你臉都變青了,氣得你都哆嗦了!”“我不作是念,我沒想我哆嗦!”“你看看你哆嗦沒有!”“我不作是念,連看也不看!”這種作法,似乎是內外全用,其實是身在錯中不知錯、不覺錯,是 “無明”在作怪,是狂禪的一種表現。永嘉大師說的“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其實是對高層次的人說的。你沒到那個層次,還得吃飯,不吃飯就餓死你。這個方法是到根本層次上用的根本息妄功夫,是 “無為”大用、真體大用。佛家平時是不用此法門的,只有高層次的人在破除根本 “無明”的時候才用。很多人不懂得這個道理。
剛剛剃了腦袋的小和尚就給老師瞪眼,以為這就是佛性。這樣一來,師傅不管徒弟,徒弟也不尊重師傅。有的廟經濟條件不好,冬天就把廟門、佛像劈了生火,認為這也是佛性。李卓吾評《水滸》,說魯智深在五臺山推了佛廟是真實佛性的表現,“凡人難於到此”。一般人都認為“ “無明”即佛性”,說糊裏糊塗就是佛性,而忽略了 “無明”實性才是佛性。 “無明”是什麼?佛家講 “無明”就是不明真理。真理是有了超常智能並把參照系改變之後看到的東西。普通人不明白事物真正的實性,是 “無明”的。 “無明”附在佛性上,佛性被 “無明”所佔據,只有把 “無明”去掉,顯出淨裸裸、赤灑灑、圓陀陀、光爍爍、一塵不染的性質才是佛性。佛性和 “無明”之性不是兩個,而是一體的。比附來說,白布是佛性,染黑了的布就是 “無明”,離開這個染了的黑布哪找白布呢?把黑顏色漂了去,白布就顯現出來了。“ “無明”實性即佛性”染黑了的布本身就是原來的那個白布。但我們不能說染黑了的布是白布,黑布只是染過了的白布。“幻化空身即法身”,具體有形的東西稱為虛幻,實着的人是虛幻的,裏邊那個空身才是法身,而幻身不是法身。本來永嘉大師說的不錯,後人理解的時候少了中間兩個字,理解成了“ “無明”是佛性,幻身即法身”,這樣就出現了狂禪。佛教徒都罵佛罵祖,別人還能不罵?這樣佛教就走向衰落了。這就是內外全用。裏邊是佛法的用、真用、佛性大用;外邊也是個用。一切都是真如,體用不分。
“九曰即體即用……此是即體即用滅妄功夫也。”真正做到了內外俱體、內外俱用,就應該是體用不分的。智訥為了講述方便才分開講,做功夫時則分不開。說做功夫的時候,自己要安安靜靜符合真正的本性。裏邊是空的,但不是什麼都沒有,裏邊有靈明。實際上做任何功夫的時候都要有靈覺。這就是即體即用。“靈明中內隱空寂,乃用即體也。”靈明是個用,裏面是空的,體就顯現出來了。“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裏面很清楚、很明瞭、很安靜,裏邊什麼都沒有,這是對的;而裏面很清楚,卻有很多妄想,這就錯了。“寂寂惺惺是”,什麼都沒有而其中有靈明,這是對的;“無記寂寂非”,自己不清楚,不知道了,那樣的安靜就錯了。寂寂中不能無記,如果無記就成為頑空斷滅見;而惺惺中也不能有妄想。
“十曰透出體用……此乃透出體用息妄功夫也”。把體用透出來,不從體用來考慮事物了,裏裏外外就是這麼一個整體。是一個什麼樣的整體呢?無形無象,但又不是什麼都沒有。即《意元體》混元氣把全身罩起來,成為一個整體混元氣。“通身無縫罅,上下忒團圓”,說周身是一個整體。以上是十種用心功夫。雖然分十種說,實際練功的時候也就只能分以下幾方面。首先是直接對念頭:一有念便覺,一覺便放,放下就完了。再就是看空:把裏面看空了,行,把外面看空了,也行,而只要空一個就能解決問題。空一個,另一個也就跟着空了。
練功夫時這十種情況是結合在一起的,不會有那麼多的分別。練功時那種安安靜靜之中又有一個靈明的感覺,過去不容易講出來,就只好從不同側面來讓人們領會。我們學習了《意元體》理論講起來就方便了。其實就是保持《意元體》那種獨立自在的感覺。
虛靜模式的生命活動的變化
(142)、何謂“靜”?
虛靜模式要求練功時首先得安靜,一念不起。真要做到靜可不是麼簡單、容易。按過去傳統氣功講靜分為“五候”:
一開始都是雜念;
第二步是靜少雜念多;
第三步是靜妄均等;
第四步是靜多妄念少;
第五步完全是靜。
練氣功需要安靜,同時還要有靈覺。真正什麼也不想就錯了,稱為傻坐。我們智能功靜功裏邊有個傻坐靜等,但那不是要你光傻坐着,練功時腦子裏邊還要有個靈明之覺。虛靜模式的靜和抑制不一樣。如果說靜和抑制等同,那昏迷了或吃安眠藥深興奮與抑制區別(示意圖) 度睡眠不就最好嗎?不行。靜是一種特殊的靈明感 覺,它裏邊是一種非常協調、非常均勻的高速運動,因為動得非常快,所以反而看不出是在動。真正的靜既不是抑制也不是興奮。(如圖2)興奮是從左向右越來越大,是正數;抑制是從右向左越來越小,是負數。正數(興奮)和負數(抑制)都不是靜,當中不正不負的零處才是靜。要真正達到靜非常難,所以靜功不好練。
(143)、“靜”的層次有哪幾種?
有兩種層次:
(1)、念住
(2)、與生命活動相關的思維中止
(144)、什麽叫作“念住”?
念住就是要把念頭止住,包括“我想練功”這樣的念頭都沒有。這種情況很難做到。不要說日常生活中,就是練功的時候沒雜念也比較難。比如,一個數接一個數地往下數。一開始數,1、2、3、4……腦子裏非常清楚,說明念頭沒有跑。數着數着,70下面本來應該是71,可你80,90,100……這麼數下來了。這是跑神了。念住是虛靜的第一步,拿一個念頭拴着你,你都做不到不跑神,要達到別的程度就更困難了。念住能起什麼作用?沒有念頭,腦子裏就自然了。
《意元體》本來有很多活動,打個比喻,《意元體》是一個一萬赫茲的基礎波,我們平常的意識活動是一個一個的大波,一分鐘也許振動三次、八次,沒準兒,基礎波跟着大波活動。身體裏邊跟着意識一起一伏,比較亂。現在把大波都去掉,就剩一個平的基礎波,《意元體》活動恢復到自然狀態。這樣,用《意元體》的自然功能影響人自身功能,那麼身體整個功能就自然了,生命活動便旺盛起來。這是第一步,念頭停了。但至此還不行,還得走第二步。
(145)、怎樣理解,“與生命活動相關的思維中止”?
身體受到刺激,信息反映到腦子裏面形成興奮點,《意元體》裏面就亮了一個“燈”,《意元體》就不平了,“高”了一塊。比如練功的時候,局部的酸痛在腦子裏雖然沒有形成概念,卻會形成感覺,腦子裏仍有興奮點。有人練盤腿,腿又脹又麻,難受得要命,還能靜得了?那是練受罪功。虛靜要求沒有這些刺激,身體很通暢,連呼吸也得停住,因為一呼吸,呼吸中樞——延髓那兒有興奮,《意元體》這兒有個興奮點。而呼吸停了(息住),心臟還跳呢。心臟是受自律神經控制的自律器官,可腦子裏邊還有管心臟的東西,心臟一跳,腦子也起反應。要進一步安靜,使心跳也停止了(脈住)。念住、息住、脈住,這個時候才達到了真正的安靜,《意元體》才真正是自然的了。
這種狀態和死不一樣。死就是死了,一了百了,而念住、息住、脈住之後身體裏面完全進入了自然的狀態,這個時候人要發生質變。接下去有兩種不同的練功方法。
(146)、“與生命活動相關的思維中止”佛家的練法是怎樣的?
通過漸修達到了念住、息住、脈住這個層次,相當於參禪達到了三禪。這個時候意念一轉,完全針對意識本身做功夫,體察意識是什麼東西,把《意元體》參照系破開,直接走明心見性。到了脈住的時候,道家看到體內圓陀陀、光爍爍,認為這是明心見性。他們講錯了,那只是結了大丹,明心見性是直接對意識用功夫。
過去不懂得參照系,他就想這個意識,“我在哪兒?”意識往回一收,一下都沒有了。《意元體》往那兒集中一聚,整個都聚到一起,就把參照系上原來打的烙印破除掉,原來的習慣就改了,人也就進入到新層次了。達到三禪,《意元體》裏已經非常均勻了,意識往回一收,就發生了質的變化。《意元體》往一塊一凝聚,就感覺到《意元體》裏一個東西,那叫做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內外無別,內外一致了,看什麼都是圓陀陀、光爍爍的這麼一個虛靈明淨,都是透明的。但明心見性後還不是到了頂點,後面還有功夫。
《道樞•坐忘論》中說:“虛無之道有淺深焉,深則兼被於形,淺則惟及於心。被形者,神也;及心者,慧覺也。慧覺者,身不免于謝焉。”當你明心見性以後,就進入虛無之道了。如果意識只是返回自己意識裏邊明心見性,《意元體》還沒把整個身體、整個氣都統率了,沒進入到每個細胞、毛孔裏邊去,那麼還可以死人。光意識裏邊有感覺,那還是慧覺。佛家有些和尚明心見性了,不也一樣死了嗎?佛家也有托詞,人死了說是投胎去了。投胎管什麼事?佛家說五祖投了胎,轉成了蘇東坡。禪宗一代祖師爺,沒有成佛,倒變成了蘇東坡。蘇東坡整年遭貶,挺慘的。祖師投胎成大學士,那當不了祖師的和尚們,投胎成什麼去了?佛家本來是想宣傳輪回道理,有心計的人一分析,想一想這個道理,就不修佛了。
(147)、“與生命活動相關的思維中止”道家的練法是怎樣的?
不直接走意識,繼續靜觀自身,把精神注入身體裏邊和混元氣結合,即到了道家所說的採大藥結大丹的時候。
意識在上面往下一照,內外氣結合,中下二田結合成一個大的虛空,然後一凝聚,意識到了氣裏邊,就是所謂結大丹了。這個時候,能不能把意識放到氣裏邊是個關鍵。意識一觀,注意身體,體內先天氣大顯像,裏邊的氣都動起來,這個時候意識還是一方面(觀察的部分),氣還是被觀察的一部分。這實際上屬於神觀內氣階段,還有能觀和被觀的差異。如果這時精神集中了,但沒有注到氣裏面去,一不注意,注意到外面去了,《意元體》和身體混元氣分家了,人就死了。道家採大藥、結大丹時,昏迷七天,這時可以死人,就是這個道理。意識沒有注到氣裏面去,攀緣別的去了,人就死了。所以道家練功到了這個時候要非常小心,“如貓捕鼠,如龍含珠”。貓要抓耗子時,精神非常集中,爪子往前一撲,腦袋一低,脊背一拱,把氣集中了(在武術氣功裏有這個姿勢)。
傳說龍嘴裏都含個珠子,珠子裏有個小龍。這也是精神集中後的形象寫照。結了大丹,意識還是舊的,參照系沒有變化。道家說的那個圓陀陀、光爍爍,是丹母(大丹之母),是先天氣大顯像、先天氣凝聚的表現。道家不瞭解佛家功夫不同層次的不同表現,只知道圓陀陀、光爍爍、一塵不染是一個獨立的、內在的東西,他們練功看到這個圓陀陀、光爍爍的東西就以為是明心見性了。趙璧塵也好,柳華陽也好,都把這個當做明心見性。柳華陽本來是個和尚,卻不懂佛家功,他想把佛家功、道家功摻和到一塊,摻和了半天,還是道家功,沒有半點佛家功夫。
《慧命經》、《金仙證論》寫的都是些道家功夫。(道家功有道家功的訣竅。有些根本真訣不告訴你,你就甭想猜對。不過這個時代不是那個時代了,那個功夫沒法普及,功法再好也沒用。我們研究了這麼多功法後,提出了智能功,也不比他們那些東西差。)道、佛兩家前面有許多功夫是一致的,而到了後面,道家就走結胎,意識到氣裏邊去了,“神入氣中,氣包神外”。結胎之後再去演神、開天門,但演神還是凡人的意識。演神時說是個嬰兒,其實根本就沒個嬰兒。王重陽也說沒個真正的嬰兒,就是意念一動,意識造形出了個嬰兒。
演神時出一步回來養着,出兩步回來……為什麼要演神三年,才讓你的神隨便出去?說怕你走錯路。實際上是意識的控制力還不夠,意識和氣的凝聚力還不夠。你的意念和氣一放出去,萬一碰上空間中很厲害的陰陽二電,雷氣、電氣把你的氣沖散了,你就得死。而功夫到這一步,意念還是普通凡人的意念,所以演神之後還要做九年面壁之功來打開意念。因為前面這麼一搞,拿那麼強的氣把凡人的意念固定起來了。常態參照系還沒變,就被包在氣裏面了。氣越練越強,想打掉包在裏面的意念也越來越難。道家練成高功夫後可以幾百年不死(古稱之為仙人),但他們的個人偏見也很厲害。因為舊的參照系沒有改變,凡夫之性沒有改變,還得練九年面壁。
可好多人不去面壁。面壁之後的人絕不寫書,也不出來了。為什麼?他說世人不可救, “人心”不古了。這是什麼道理呢?我們智能功分析後認為:雖然古代那時各方面功能都很強,但也不是萬能的神和仙,也只是層次更高一點的人。在那個時代古人不可能深刻地揭示出社會發展規律、科學規律,不懂得我們人怎麼去改造世界,他們見社會風氣不行,以為這是社會意識的總的變化規律,變不了,於是他們便隱藏起來。
清靜模式也可以出現氣的變化,出現周天。像自然周天功,不需要到“脈住”,“念住”之後把元神那兒定住,安靜,對元神做功夫。這叫修上一關,可以自己出現自然周天變化。這個不是道家的。像柳華陽,他不是從虛靜修過來的,而是從煉精氣練過來的,他的功法屬於意識和導引模式的結合。
我們講虛靜模式就不講具體功法,而只是講講它的精神實質與所起的作用。
(148)、什麽叫作練功的“導引模式”?
導引模式比較簡單。虛靜模式是要安安靜靜呆着,而導引模式和虛靜模式正好相反。它積極主動地用意識來導引形、氣、聲音、呼吸,用意識導引着生命活動發生變化。這種積極主動地運用意識模式能夠發揮意識的主動強化作用,但古人卻把這類方法看成小術或左道旁門,屬於最低層次,認為清靜模式才是最高層次的。我們先不管是什麼層次的,凡是古人有的,我們就給介紹。
(149)、什麽叫作 “導引氣機”模式?
導引氣機即意識引導着氣的機能(氣的產生、流行、功用)起變化。
混元氣理論認為,人的混元氣能夠受意念的引導,意念怎麼動,混元氣就跟着怎麼動。古書上有“元氣者,身中混元之氣,人之根本也”的說法,我們說的混元氣就是古人說的元氣。一般來說,導引氣機就是導引元氣(混元氣)。導引氣機可以導引人體裏面的氣,也可以導引人體外面的氣。導引氣機可以作為一個功法來用。
第一類是把氣服進去之後再進行導引。像過去的服氣法門,如服天氣、服太陽氣、服日月氣、服北斗氣、服五方氣……實際上都是作為一個單純的功法來用的。
第二類是所謂的意念周天,即用意念轉周天,一想氣就跟着轉。這也屬於氣機導引形式,是單純的功法。武術氣功運周天基本都屬於意念周天。以後出現的意氣功就專門用意念轉周天,這樣的周天是通過意念把混元氣集合後轉起來的。
另外,意念導引氣機還可以作為其他功法的輔助功法來用。比如,“龍門派”一開始練小丹,子時陽生,腎陽發動。出現性興奮(活子時),會陰一收縮就開始運周天。意念想着從督脈上升,從任脈下降,這種變化不是自然發生的,這本身就是意念導引氣機。龍門正宗對導引罵得最狠,但他們一開始也在用意念導引(我說他們是偷着用),別的功法就可想而知了。(我們搞氣功科學。對哪個門派都公公正正地評述一番,指出它好在什麼地方,不足是什麼,把它的實質拿出來交給大家。這樣我們對古人的東西就能正確認識了。)
還有搞奇經八脈周天和十二經脈周天的,一開始基本上都是意念導引。(如趙璧塵寫的《性命法訣明指》裏面就有奇經八脈周天。)不過意念導引氣機有一套很繁雜的功法。拿意念周天來說,一開始,意念導引任、督二脈周天,一導,通了,感覺任督二脈一轉有熱氣,有了周天感覺。這叫轉法輪。它僅僅是練功的最最基礎的功夫。
會轉法輪之後,得通過第二步功法練法輪自轉——你不管它,它自己轉。這時不僅有熱感,還能看到光球(氣丹)。等自己會轉了,那還在軀體上呢,還得把丹光往裏收,叫丹光內斂。丹光內斂後面還有丹光照身、光照天地。現在外面搞搞組揚,說小周天通了,有本事了。其實這僅是意念周天最初的一點兒皮毛功夫,後面的功夫還多着呢!當然你會這樣轉周天后,老轉,轉一年兩年,有些病也能轉好,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病的問題。因為那樣轉只是混元氣轉個圈,幫你把意念集中了一下。它走的是皮下,並不是走脈道裏邊。光這麼轉,氣不能入到裏邊去。(所以古人抨擊導引氣機也不是無緣無故的。)但是人家後面還有功夫呢!其實哪一種法門都有一整套東西,它們的過程、路程都不一樣。有的人只看見人家那一點,“哎呀,你這不好!”他不知道人家還有一整套的呢。 將來我們講各家功法的時候,雖然不能點名道姓地講哪一家是什麼什麼樣,但有些具體內容得說一說。
比如周天,這麼練的怎麼開始、怎麼搞,那麼練的怎麼開始、怎麼搞,最少得講幾種。同學們不是想要具體方法嗎?別着急,那時方法多得可以把你圍起來,讓你目不暇接。你挑來挑去,還是認為智能功好,還得練智能功。
(150)、為什麽說,其實導引氣機是氣機和意念互相導引?
其實導引氣機是氣機和意念互相導引。意念領着氣走,氣一走就把意念拴住了,意念想跑也跑不了。所以意念導引氣機的時候,實際上氣機也導引了意念,使意念集中了。
一開始練小周天,意念導引把氣往小周天路線上聚了聚,聚的這點氣本身對人的生命力影響並不大,關鍵是他在聚氣轉周天的過程中會集中精神了。意念轉周天實際所起的作用是幫助你入靜。現在社會上轉小周天的,有的治好了病,那不是小周天的作用,而是組場的功勞。
(續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