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智能功為什麼一開始不練呼吸呢?(精義答疑x-16)
我們智能功為什麼一開始不練呼吸呢?
余 洋
(根據龐明教授講課錄音整理)
(151)、什麽叫作“導引呼吸和聲音”?
導引呼吸就是用意念來指揮呼吸,使之按照一定的程式運動。呼吸是非常關鍵、重要的生命活動。
人一生下來,伴隨着“哇”第一聲哭聲,呼吸就與人作伴了。如果新生兒生下來之後,沒有呼吸,就完了。呼吸和生命是結合到一起的,伴隨着人的一生,人一死,呼吸也就停止了。所以呼吸是很關鍵的。呼吸運動能影響人體裏邊的氣:按照過去講,特定的呼吸能夠影響經脈之氣;另外,呼吸也能夠影響混元氣。相比之下,對混元氣的影響作用更大一些,一吸氣,混元氣就往裏邊合,往裏聚;一呼氣混元氣就往外開,往外散。自然情況下,是這麼影響混元氣。
如果主動用意念,一呼氣用意念往回收,那也行。因為呼吸還抗不過意識,意識的主動性更強,力量更大一點。因為通過導引呼吸能夠導致身體裏氣的變化,所以古人很多功門都比較重視呼吸。有的功門從一開始練功一直到結大丹之前,都一直在練呼吸(結大丹之後,呼吸停了,不呼吸了)。
(152)、我們智能功為什麼一開始不練呼吸呢?
我們智能功也不是絕對不練呼吸,到了後面就練呼吸了。我們為什麼一開始不練呼吸呢?捧氣貫頂法加上呼吸不是挺好嗎?練智能功,自然配上呼吸也沒什麼不可以。但身體如果沒有達到放鬆的要求——一吸的時候,呼吸氣還不能往丹田上接;一呼,丹田氣也接不上呼吸氣——這時硬接弄不好會發憋,出毛病。所以智能功一開始練不講究呼吸,只是讓你自然呼吸、周身放鬆。捧氣貫頂法着重解決放鬆的問題,形神庄相當於練意守,到了五元庄開始有呼吸了(發音),而中脈混元不用呼吸就沒法練了。我們智能功不是不練呼吸,只是把呼吸放在了第三個層次(註:“五元庄”)才用,這樣可以避免出毛病。
在放鬆的基礎上,意念有了一定的控制力,一說要守住呼吸,能老這麼一開一合而不跑神,具備了這樣的條件,方可練呼吸。平時呼吸本身很自然,而你在身體放鬆不了、意志控制力不夠的情況下用意念導引呼吸,“呼—呼—……下課了、下課了,哎喲,跑神了,錯了,重來……”這樣,呼吸運動不規律,反而造成腦子裏面不規律,腦子亂套了。
古人練功,把鬆靜、意守、呼吸放在一塊搞。1971年郭林提出“三關分度”,但具體怎麼分度並未解決。不過這個提法當時對我影響很大。我們把傳統功法集合起來加以揚棄,在前人基礎上一層一層搞起來。入手不管呼吸,用捧氣貫頂法練鬆靜,然後用形神庄練意守,到五元庄再慢慢調呼吸。有了前面鬆靜和意守的基礎,一吸一呼很規律了,就沒弊病了。導引呼吸再加上發聲就是導引聲音。導引聲音必須和導引呼吸結合在一起。
(153)、現在氣功界把發音法說得很神,這屬於導引法門的東西。為什麼說它是小道小術呢?
發音有聲腔共振的作用,也有音意的作用,也還有發音口形本身對神經的影響作用、對氣的開合的作用。過去講集中精神要心、眼、口三到。儒家讀書要求眼睛要看着、心裏要想着、嘴裏要念着。其實這也是儒家的一種功夫。
現在氣功界把發音法說得很神,什麼這個密音、那個密音,其實就是一個共振作用。有的人把它搞得神秘一點,以它來練周天。像佛家用“南、無、阿、彌、陀、佛,唵、嘛、呢、叭、咪、吽”這十二字來練周天。按十二規程,後面六規是從會陰到尾閭、命門、夾脊、陶道、玉枕這麼上來,對應的六個字是“南、無、阿、彌、陀、佛”;前面和六規相對應的發音就是“唵、嘛、呢、叭、咪、吽”。也有在頭裏面來念“唵、嘛、呢、叭、咪、吽”的,最後以“吽”來開天門。還有意念在肚子裏邊轉圈,當中是“唵”,左邊是“嘛”,前邊是“呢”,右邊是“叭”,後面是“咪”,再從當中以“吽”沖天門。道家開天門有的這麼搞。其實就是意念加上幾個字的發音。有的轉周天十二宮(前三關、後三關,當中上田、中田、下田,加上百會、會陰和體中一個動點),加上一些發音。其實就是發音法加上意念導引,意念導引氣機和意念導引聲音兩個結合到一起了。
這屬於導引法門的東西。為什麼說它是小道小術呢?就是因為它見效快,成功難。一開始入手得氣快,真要到高層次就難了。它太繁瑣,後天意識太重,根本就沒有考慮如何打破後天參照系的問題。
(154)、什麽叫作“導引形體”?
古氣功書裏或一般醫學書裏所說的導引就是指的導引形體。一般書都這麼寫:導氣令和,引體令柔,就是用意念引導形體活動,以改變身體裏氣的運動,保持形體正確的姿勢使得身體裏的氣正確地運行。武術氣功和動功都屬於這個類型。導引的效果和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相關:
(1)、動作的安排是否合理;
(2)、姿勢是否合度,是否符合功法的要求;
(3)、意念是不是和形體結合到一起了。
如果動作、姿勢、意念配合得好,氣就能夠隨動作來運動,形體怎麼動氣就怎麼動。過去練功都講“神注庄中,氣隨庄動”,把你的精神注意到姿勢裏面,氣就隨着姿勢動。智能動功有許多地方都符合形體導引的要求。不過在過去很多門派都認為形體導引是最小的小術,是最低級的。
其實除了真正的自然 “無為”派以外,其他沒有一個門派不搞形體導引。比如盤腿打坐練靜功,有身體姿勢和手印姿勢,這些都屬於形體導引的範疇。像有人聽課歪着腦袋,身體往後仰着,那樣隨便坐不行,必須保持正確的姿勢。坐有坐的姿勢,站有站的姿勢,只有姿勢正確了,氣才能正確地運行。
道家周天功裏面有本書叫《靈寶畢法》,傳說是呂洞賓和漢鐘離寫的。這本書是唐朝的著作,比明清以後的道家著作要早多了。《靈寶畢法》裏講運周天,過尾閭關、夾脊關和玉枕關都有動作,叫肘後飛金晶。尤其過夾脊關和玉枕關的時候,胳膊使勁往後擠,腦袋往後仰;前面氣往下一降,必須舌頂上齶把氣接下來。這不都是姿勢導引嗎?其實許多功法是偷着用了形體導引,但他們卻明着罵以導引立派的,說着重搞形體導引是小道、小術,走形的,不是根本大道。其實哪一門派也離不開形,沒有形就全完了。
(155)、什麽叫作“導引意識”?
“導引意識”,就是練功的時候完全用意念去做,把自己的意念活動引導到練功的要求上去,用一個正確的念頭把一般的日常生活中的念頭引導到練功的念頭上來。其中最簡單、最突出的方法就是“以一念代萬念”。
(156)、“導引意識”具體怎麼做呢?
你隨便規定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就成為一個練功的念頭。比如以前講河南那個“傻”姑娘,老師傅告訴小和尚“不要理她”,她聽了就以為“不要理她”是練功口訣,經常念叨它也練出了本事。你腦子裏頭認為什麼是練功的念頭,那麼,你就把意念集中到這個內容上,這就是意念導引。
比如沒事經常念“混元靈通”。
佛家的淨土宗認為念“阿彌陀佛”是練功,那也行。
有的念着念着就成了“我彌陀佛”。
其實念成諧音“我沒頭發”也是練功。它的實質就是精神專一,都定到一個念頭上來。
有的功法不講“不要有雜念,不要想別的”,而是讓你念“觀音菩薩”,說如果你能把你心中的觀音菩薩叫應了,你什麼時候一叫觀音菩薩,她就會來幫你救苦救難。實際叫應了是什麼呢?不就是讓我們從內心裏面發出意念嗎?如果念“阿彌陀佛”或者“觀音菩薩”不是光嘴上念,而是從裏邊念出來,經常這麼念,裏面慢慢通了,意念能收進去並能返回來。
這時別人有病或者自己身體不好,或者誰有什麼困難,你就能一下解決問題了。這是自己的意識起的作用,跟練功不是一樣的嗎?因為很多人都不相信自己,所以過去老師不給你這麼講,而告訴你一個口訣,讓你跟念咒一樣念它,就拿這一個念頭代替了其他的念頭,以一念代萬念。
禪宗也是一樣,讓你參諸如“我是誰”這些。什麼時候找出“我”是誰了,那就行了。你就問自己:“我是誰?”過一段時間你還得去老師那裏破參去,讓老師幫助你開悟。老師問:胳膊是你?腿是你?或眼睛是你?說眼睛是你的話,那些瞎子還有沒有自己?說胳膊是你,把胳膊砍了,你不還在這兒嗎?你說誰是你都不對。於是你對什麼都疑惑,不知不覺中就拿這個疑問導引自己練功去了。你安安靜靜從意念中找“我”,找、找……“噢,我是這個。胳膊也不是,腿也不是,身體也不是。但是身體也就是,腿也就是,胳膊也就是。”意念和裏面的氣一結合,感覺到這個無形無象的東西了。胳膊沒有了,可胳膊的氣還在(現在拿生物光照像法可以照得出來),這個才是我。這樣把你的意念導引到符合練功的內容上來,這就是導引意識。
老師找點方法,讓你自己去想。 而同學們就缺乏導引意識。因為日常生活中各種知識、思想已經在我們的參照系裏打下了很深的烙印,腦子裏總有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那些東西就把你牽走了,你不知不覺就把意識導引到那邊去了。要想真正導引它,你裏面要有一個非常非常明確的目標,而且還必須建立起一股強大的勢力,把以前的舊有習慣勢力打掉。現在同學們總以為練功就那麼練練就行了。不行!必須從意念裏邊用功夫,真正要在意識裏邊加重它(過去叫 “道心”)才行。以前有句俗話叫“人情濃厚道情微”,如果人情一厚,道情就少。你總是按照日常生活當中所謂人之常情去考慮問題,一幹這個,“人家看不習慣呀”;一幹那個,“哎呀,人家說我什麼呀?我們練功,會不會說我們是瘋子呀?”人之常情占主導地位。那麼你的意識就不知不覺地被引導到常態裏面來了。
(157)、怎樣理解,練功就是要提高層次,要跳出這個“人之常情”的圈子?
練功就是要提高層次,跳出這個人之常情的圈子。你要想跳出這個圈,裏面就得有“我要跳”的意識。你沒有往外跳的意識,那就總留在那個泥坑裏。我經常舉這個例子:尤其三四歲的小男孩,夏天下雨後,院裏到處是水坑,就在泥坑裏打滾,你給我抹泥,我給你抹泥,還越抹越美。你要拉他上來,告訴他很臟呀,他反而不幹。現在的人之常情就跟小孩抹泥一樣,自己覺得挺理智:看我多好,看我多美呀!有好多所謂會穿服裝的,一看什麼時髦就趕什麼。我說這些人最不會穿服裝,這完全是在跟着別人跑。你就不會自己首先創一個新鮮點的?人家穿喇叭口的褲子,說是從外國傳過來的,有人聽了挺高興,也跟着穿。到最後說中國唐朝的壁畫上就有穿喇叭腿的,中國老祖宗早就穿了,不到二三年,又都不穿了。這些人總想趕新潮,總想湊份子,湊熱鬧。因此,要慢慢慢慢把這些世情看透了。這一點你透不過去,要想導引意識,那比拉兩頭牛還費力氣。
(158)、怎樣理解“導引意識”可以作為一個功法存在,但它又是練功的一個基礎,沒這個基礎就練不了功?
所以佛家練功一開始要先“牽牛”,給牛拴個鼻拘把牛牽住,比喻要把自己的意識立住。要牽住牛就得有力量,首先得在意識裏面對這個問題有正確的認識。若沒有認識,總在那個凡叢俗見裏面,你就導不過去。你練功能練多長時間?練不了幾個鐘頭。一處理周圍的事情,還都是世態炎涼這一套東西,那你怎麼去導引意識呢?所以導引意識,必須要在意識裏面立定腳跟,得立住一個“主”意,這樣你才能看到哪些是應該丟掉的。這些應該屬於“陶冶性情”、“涵養道德”的內容,但是講到導引意識的時候,也必須把這個根本道理講清楚。哪一派功門練功不知不覺都要導引意識,意識不導引怎麼能讓意識符合練功狀態呢?所以導引意識可以作為一個功法存在,但它又是練功的一個基礎,沒這個基礎就練不了功。你對練功的根本是什麼不認識,也不想練,那怎麼能練好氣功呢?
有人找我說:“龐老師,我對氣功倒沒有什麼反感,我就是沒時間練。”
我問他:“你找我幹什麼?”“我有病。”“你有病,如果死了有沒有時間練?”“死了就算了唄。”
我說:“你找我是想治治病?對嗎?”“對。“連你自己都不怕死,把你的病都不當回事,我能把你那個病當回事嗎?”如果你自己對你那個病非常重視,那我可以重視它。你自己都不重視它,死了都無所謂,寧願死都不願耽誤那一點時間,那我給你發氣幹什麼?我拿那氣養養我自己不好嗎?我給那種輕生的人服務幹什麼?我跟好多人都這麼講:不要先靠別人“喂”,自己要先練練功。導引意識要看你腦子裏面以什麼為重,擺好了位置再導引意識就容易導引了。你不能做到這一點,總覺得人之常情可以留戀,“人情濃厚道情微”,那就沒辦法了。
(159)、為什麽說,導引模式自古以來都被認為是小術、左道旁門?
導引模式自古以來都被認為是小術、左道旁門。其實,各個門派都在用導引,只是他們不敢明說。他們為了說自己是大道、清靜 “無為”,就趕緊避開有形的,因為他們認為形體、有形象的是屬於形而下的。認為“一說就是”才是高級的。尤其是清靜法門。像禪宗,老師這裏一說“行了”,我就行了,就成了佛。以後殺人宰人都不怕,打爹罵娘也不怕,呵佛罵祖也不怕,認為自己真成佛了。
過去有好多文人墨客就這個樣子,以為自己成佛了,大筆一揮,寫上幾首詩,自己覺得挺美。其實什麼問題也沒解決,有的三四十歲就死了,連身體都沒練好。同學們去看看廟裏的和尚,年歲大一點的(40~60歲)和尚有幾個身體好的?都是黃皮寡瘦的。20多歲的小和尚,在家時幹活,到廟裏還得幹活,所以身體倒還可以,再過上十年八年,身體也快不行了。什麼道理呢?我有時候去廟裏隨便跟和尚們聊聊(國內的、香港的,我都看了看),去了以後,他們還都挺牛氣,大袈裟一穿,端着架子。一跟他們談些東西,他們就老實了。
石家庄某一個大佛寺裏有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和尚,我和他聊天,他說你們在家人不懂這個,我說我就要“這個”(佛家禪宗講“這個”代表裏面那個“我”),把他唬得一愣。現在許多和尚,佛法也好,其他功法也好,都丟掉了。高的做不到,低的又瞧不起,在當中晃蕩,晃蕩晃蕩就晃蕩下來了。所以我們智能氣功就得從看不起的地方走,從這裏邊出究竟。有的人認為自己素質好,要從高處走。從高處走,雖然不能說全世界沒有一個走成功的,但也走不成幾個。
(160)、什麽叫作“意守模式”?
意守模式比虛靜模式進了一步。虛靜模式完全自然,一切都是自然的。意守模式,就是把意念導引到—個地方。比如守丹田,正確的意守方法是意念往丹田一放就完,在那“自然”去。這就比自然法門具體了一點,有了個位置。實際這裏面也有個意識導引。
比如把意識導引到丹田,這本身就是導引意識。其實意守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虛靜法門和導引法門的結合,而且意守可以作為廣義的氣功運用意識的指導思想。可以說任何一種氣功的運用意識的方法和內容都是意守。
清靜法門,練功就是讓你意守“什麼都不想”;
觀空法門,就是讓你意守空;
形體導引,就是讓你意守形體動作;
聲音導引,就是讓你意守聲音和呼吸。
這些都可以看作是意守的內容,但是古人沒這麼稱呼。我們為了講解的方便,把它分了分類,分別起了不同的名稱,把它分開了。
(續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