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30-06-2010 什麽叫作“守中法”? (精義答疑x-14)

什麽叫作“守中法”? (精義答疑x-14)

什麽叫作“守中法”?

余 洋


(根據龐明教授講課錄音整理)


(131)、怎樣理解,自然 “無為”法不是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幹,只是不讓你分析、揣摩?

  自然 “無為”法不是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幹,只是不讓你分析、揣摩。可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碰到事,就想它是怎麼個問題,有時候就想歪了。各方面都如此。比如搞科學的,思考什麼事情都往他那門科學理論上去想。這不是想歪了嗎?違背自然了。自然 “無為”法門特別關鍵的地方就在於不去多想,不去聯想,來了事情只是反映,和鏡子一樣,有什麼就反映什麼,而不是要你把耳朵、眼睛等感覺器官都閉塞住。需要運動,彼此間一作用就產生運動。要這樣去自然。

  一說練功,有“我要練功”的念頭都不行;有雜念,想“不要這個雜念”也不行。你說練功的念頭都不要,我就胡來行不行?那叫放蕩不羈。放蕩不羈,不管着它,任它隨便去,那又錯了。以前的狂禪就是這樣。禪宗是從心性上來練功的,但這些人不知道怎麼練。認為精神本來是自然活潑的,一管它,就錯了。這個講法跟庄子講的“天之性”差不多。庄子講,有“天之性”和“人之性”。按照倫理的觀點去管它,那是人之性。所以庄子講孔夫子是“人之君子,天之小人”。孔夫子講的倫理道德是人的,他是人之君子。可是從天性來講,那麼管就把天性淹沒了。所以《庄子》裏面有很多地方是罵孔子的。有的說《庄子》裏有孔子功法,其實那是庄子借孔子罵孔子的。孔子是從人的倫理入手,庄子是從自然本性入手。但他們都沒有把自然本性和人性結合起來。

  有史以來,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人道主義包括着倫理)之間一直存在着情感和理智的矛盾。在講《概論》的時候我們把它統一起來了。 自然 “無為”法門講,一說練功,別的什麼都不管。這才叫自然。

(132)、怎樣理解“自然”,就是我們說的《意元體》裏的自然之性?

  自然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說的《意元體》裏的自然之性。不符合《意元體》自然之性的念頭一出來,覺察到這個念頭,一覺就放。“哎呀,我不要它”,沒這個想法。一覺察到這個念頭,不要排遣它,它自己就走了。練這個功夫,“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了沒有關係。腦子裏面自然這麼一覺,“噢,它不對”,就在那“忽地一覺”(那個覺是《意元體》本性)的過程當中,自然之性顯示出來了。

  你正練着功,出來個念頭,“什麼叫虛靜?”本來的虛靜狀態就被破壞了。一有念頭,一覺得有,當時那個一覺就是真念。你不要想“我不要這個念頭”,因為你一覺得有念頭,本來那一覺就已經把那個念頭排除了。如你再來個“我得入靜啦,我得虛呀”,這個念頭又續上前邊的念頭了,又不對了。所以一覺就是,一覺就放。黃元吉講,“忽地一覺”,就是真正的性功的活子時。而當你平常安安靜靜時都還不是它。安靜的時候是腦子裏面“我要靜”,這個“靜”的念頭使身體發生變化,但還不是《意元體》裏真正的那個功能的變化。當時那一動,感覺到了,那一覺本身才是自然 “無為”法門真正所要的東西。

  你當時感覺到了——本來就是它,這就對了。你再來一個“怎麼有雜念了”的念頭,這卻是賊,偷寶貝來了。你那一感覺到它,好,主人出來了,把賊趕跑了。你又想“哎呀,我得入靜”,又是個念頭,把主人掩蓋了。同學們在這個地方可能一下聽不懂,領會不清,這是比較高深層次的練功的理,它涉及意識活動裏面最根本的東西。我講的這些都是真東西,你要慢慢去體會。有的門派從一開始練到功夫成,就講這麼一句話。就在這一點上下功夫。這是清靜法門的練性功的根本訣竅,屬於所謂上乘功法。

  有個別人,你這兒一說,他腦子裏面一動,感覺到了。感覺到是感覺到了,能不能把它延續下來?讓裏面感覺到的那個“點”老這麼明明白白地在那兒呆着,這就難了。你可千萬別閉着眼睛看裏面,想看裏面是什麼樣的就錯了。從外往裏看,那不是裏面的動彈。一說動,腦子裏從裏邊往外動,那才是真動,才是《意元體》那個本我的動。這是比較深層的運用意識。修清靜 “無為”法門,需要老師給你講道理,然後讓你“呆着吧”。你就呆着去。或讓你去看看書。而明天講還是這個,只是講的話不會完全一樣。老師給講點理,然後自己看書、修煉去。這個東西就得靠從理上來悟。理上悟不了,入不了這個門。

  有個別人隨便看到風花雪月、山河湖海等景物,腦子裏一動,“哎”,就悟了。這叫“獨覺”,也叫“緣覺”,自己覺悟了。有的人病了一場,或者摔了個跤,有功能了,這在過去就屬於獨覺的範疇。裏面已經有了功能,但他不懂道理,對自己不瞭解,不認識,這個“獨覺”實為“不覺”。

(133)、什麽叫作“觀空無法”?

  在過去這也是一個大乘法門。“觀空無”就是看什麼都沒有,自己沒有,周圍自然沒有;觀意識,意識也沒有。明明是個有,怎麼想成沒有呢?過去就讓你觀大自然,看看虛空,看虛空有什麼東西。遠處的天是藍色(那是藍光散射的緣故),而附近的空間有顏色嗎?都是透明的,沒有顏色了。然後閉上眼睛觀想,觀是體會、體察之意。過去的功法沒有講想虛空的,但有幾種別的方法。

  《調息秘要》裏面還要講玄關調息。其中一種就是要你看眼前,“大道看眼前,一尺二寸”。先看前面一尺二寸的地方,然後閉着眼睛想這個空,沒有;想腦子裏面,也是個空。

  比較多見的方法是:端身正坐,兩眼眯條縫,斜45°往下看。過去稱之為“觀牛眠之地”。眼睛留一線光線,注意眼前45°,通過上眼皮往下看,眼前模模糊糊的。這麼搞是為了往印堂聚氣,氣足後可以出光,自然而然對開天目有幫助。大乘功法裏的具體方法有這個內容。當然很多古書上都沒有寫這些具體的訣竅。一開始練功,你掌握了具體的訣竅,很快就上層次。過去說有沒有真傳,道理就在這裏。

  比如說,不給你講具體練功訣竅,就告訴你“觀牛眠之地”,你怎麼觀?閉着眼睛嗎?不是。要眯縫着眼睛看鼻尖。如果你通過這一線光線往外看,就什麼都沒有。因為你把意識集中到光上去了,通過這個光把意念和氣放出去了,天目這兒動不了了。你應通過上眼皮觀牛眠之地,這麼斜着下去,模模糊糊地看見那兒躺着一塊黑糊糊的東西。這樣才能夠往天目聚光。觀牛眠之地是觀空無,過去叫觀光法門。這樣練以後印堂就出光了。對這些問題古人只講一般,不講具體的。練此法時你把意念拴到一個地方了,把人拴到“牛”上去了。而自然應該是一點不着,哪兒都不着。這兒着了,按道理說不是真正的自然法門。但是由於它沒着於具體東西,所以也還算作清靜模式裏面的東西。

(134)、怎樣從“觀有”入手來練“觀空無法”?

  由於這個觀空無的方法不好練,人們就把它變通了一下,從觀有入手,而後到觀無。一般在眼前三尺遠的地方(跟眼睛平着)吊起一個直徑約一釐米的圓球(最好是金色的,黑色、青色的也可),瞪眼看着它。(催眠術把這當作凝神的辦法,它要求看清楚才行。)集中精力看看,看看看……眼睛看一會就酸麻流眼淚,流眼淚也不許眨眼。一眨眼從頭再來。一開始,眼淚“嘩嘩”地往下流,慢慢不流了,再繼續瞪着眼看,這個球便會模模糊糊,模模糊糊……“突?一下看不着了。再接着看,球便被看空了。一開始練很長時間才能看空,以後稍微一定神就把東西看空了。這也叫遠觀其物、物無其物,是一種變相的觀法。

  這個練法和催眠術的觀球法就有這點不同。催眠術不允許看模糊了,一模糊得趕緊集中,老瞪着看,總是清楚的才行。催眠術練意志集中是為了催眠(催眠術也還是外向性運用意識),我們把東西看空是為了返到裏面去(是內向性運用意識)。

(135)、什麽叫作“守中法”?

  這也是大乘功法。“守中法”也可以放到意守裏面去,我們為什麼把它放到清靜法門裏面?說“守中法”是意守,是把意念放到中上去了。這個中不是中外的中,而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的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沒有發作、表現出來時的那種精神狀態就叫做“中”。

  實際上練自然法門,沒有事的時候,要求你裏面不動彈。裏邊不動彈,儒家就叫中。在這個意義上說,中也可以叫做自然。來了事,來了什麼東西都顯出來(即反映);走了,就沒了。所以自然法門不是讓你什麼事情都不管,而是隨來隨去,來了就來了,走就走了。你來了也是我,你走了也還是我,總那麼自然。“中”的精神境界和自然的精神境界實際上差不多,只是守“中”有一個走到“中”上去的入門方法,而自然沒有方法,一放就完。

(136)、怎麼樣練“守中法”?

  守“中”是讓你先注意一下身體裏面,覺得裏面那兒是空空蕩蕩什麼都沒有。具體注意哪兒呢?就注意混元竅後邊,那兒空空蕩蕩,喜怒哀樂等什麼都沒有。而自然 “無為”法門,哪兒也不放。一說練功(等熟練以後連說練功這個念頭都沒有),腦子裏面空空蕩蕩,說話就說,幹事就幹,寫字就寫。腦子裏面總那麼空空蕩蕩的,自自然然的。不動聲色,總是這個狀態。 “守中法”,一說練功了,意念往混元竅後面那個中那兒一放,就不動彈了。就是這麼一點區別。

  實際上,觀空無也好,守中也好,清靜自然 “無為”也好,都是為了明瞭《意元體》無形無象、沒有任何活動的體性。懂得這個道理以後,這一切都統一到我們《意元體》上來了。只要對《意元體》的體象、性質瞭解瞭解,琢磨琢磨,悟出點道理後,一通就是。就這麼簡單。

(137)、怎樣理解,我們把古人的東西都和盤拿出來,我們的目的是以賓定主,而不能喧賓奪主?

  古人沒有《意元體》理論,不明理,所以成功者如鳳毛麟角。搞心理學的只是從神經細胞上去考慮功能,這樣很多整體規律理不出來。智能功把傳統氣功統一起來了,把現代心理學、生理學統一起來了,並且往前走了一步。我們認為腦細胞外面還有一層混元氣,《意元體》是個整體的,而且它與腦細胞呈相容。這樣整體性就出來了。《意元體》和有形之體相容,它可以在身體各處起支配作用。它無形無象,哪兒都可以去。這樣,觀大自然空無可以,守中空無也可以。 我們講過去的理論是為了加深對智能功理論的領會和理解,讓大家通過瞭解傳統氣功的方法來更靈活地運用智能功的東西。講過去的東西不是把它當作古董,把古人的東西都和盤拿出來,我們的目的是以賓定主,用傳統氣功這個賓來定我們智能功這個主,而不能喧賓奪主。我們學各方面都應這麼搞。

(138)、什麽叫作“止念入靜法門”?

  “止念入靜法門”,“止念入靜法門”按道理來講不應該歸入“虛靜法門”,因為它裏面已經有東西了,不過它也沒有別的具體東西,也只是對念頭下功夫。實際練功的時候,無論哪種法門都有一個止念過程。如果你止不住念頭?放蕩不羈,就練不了功了。你要止住念頭,你一覺就止屬於止,用方法止也屬於止。而一般的人做不到一覺就止。練功中來了雜念,本來一覺之後雜念就走了,可有的人《意元體》控制力不夠,覺察之後定不住。這就需用止念的方法把念頭止一止,不能讓它延續下去。“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藥”。念頭起來了,你不往下延續就對了。做不到這一點就得加上“止念”。沒念頭,我清靜;有了念頭,我就止。

(139)、練“止念入靜法門”有哪幾種方法?

  所以,可以把“止念”看作是清靜法門裏面的一個輔助手段,也可以把它作為一個單獨的清靜法門。但按原則來講它不屬於清靜的範疇,不過為了解決實際問題,也還得用一用。普通的人都得用這個東西,不用它解決不了問題。

  ( 1)、反客為主法

  1)、與具體實事有關之念頭

  2)、如果是個理性的念頭,那你就去想吧

  3)、念頭體察法

  (2)、注意念頭之間的精神狀態

(140)、怎樣理解“止念入靜法門”的“反客為主法”?

  對此法我們介紹了三種情況。前面兩種是普通人在低水準練功時的低水準的處理方法,只是一個應急措施,不是真正的功夫上的內容。

  (1)、與具體實事有關之念頭:

  比如我們在教室裏練功,外面颳風下雨。“哎喲,我洗的衣服還在外面晾着!”你放不下心來,怎麼辦?

  先把衣服收回來,再接着練功嘛!先解決這個念頭。這是從實際上去解決,這是最最下策的辦法。

有些事你可以不管也沒事,但有些大事,動心的事壓在心裏你怎麼辦?

先把它解決了再說。

有些不是具體事,不能處理,腦子裏的念頭總是干擾着自己,怎麼辦呢?

索性就按這個念頭想。

  “我這病怎麼辦呢?”病人這麼想。一般人則想:“就這麼練行嗎?我練幾年功,練不出本事怎麼辦?”像這些念頭,練功和不練功時都可以有。

  平時的念頭你解決不了,在練功的時候就容易出來。因此,不管是在練功的時候也好,不練功的時候也好,碰到這些念頭,就得用功夫。(按道理來講,清靜法門就不存在練功與不練功的時候,只要一動念,就是在用功夫。一天早晚都是這個樣子,時時刻刻都這麼對待。)

    如“我練一輩子功練不出來怎麼辦?我還不如去做點買賣。”從這兒一下想到底,想到兩個極端:一個是練出來——好的發展,好到頭是什麼樣子;一個想最壞是什麼樣子。看自己要哪一個。你想到頭了,就不想了。病人也是這個樣子。“哎喲,我這病練不好怎麼辦?”你就想,練不好就死唄,而練好就健康了。這兩個選擇哪一個?都想到頭了,下次就不想了。你再想沒別的了,想想想還是這個,來回瞎晃悠,一晃悠就到頭。一到頭,物極必反,就過來了。這是沒辦法的辦法。

  (2)、如果是個理性的念頭,那你就想吧!不過練功的時候也不要故意想它。

  它出來了就順着它想,想想想……練兩個鐘頭功,可以想兩個鐘頭。過去管這個叫做“獼猴跳窗”:《意元體》裏面通着很多“門”,六耳獼猴(意識)不往裏面跳,跳到外面去了。跑到哪兒去了呢?離開原座跑到念頭裏面去了。眼、耳、鼻、舌、身、意是六個“窗戶”,它跑到意念那個“窗戶”不走了,就在裏面玩。那怎麼辦呢?玩就讓它玩吧!《封神榜》梅山七兄弟中不是有個白猿嗎?怎麼逮住它?用山河社稷圖。山河社稷圖是什麼呢?就是大自然的一切。大自然這一切你隨便看吧,看什麼都行,這都是自然的嘛。這就是讓你意識和自然相結合。

  現在是讓那個意識和理性的念頭去結合想……想……一套理論就出來了。理論出來之後就不再想了,可以把它記下來寫成書。沿理性的念頭順着往下想,出靈感、出知識往往就在這個時候。但過去真正練功的人和宗教家不讓這麼幹;其實許多宗教家都有過這個過程。他們說的“經”、寫的“論”,很多都是這麼出來的。不過光這樣還不行,需要再安靜安靜。

  過去講,到了這個時候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睡覺,躺着就睡。比如說,你一練功,來了寫書的內容,影響你練功和長功。怎麼辦呢?放下,也別寫書,去睡覺,大休息一場。可現在的人誰幹哪?靈感來了,真好,我快點寫吧:一揮而就,出來一本書正合適。理性的念頭來了就想下去,想的時候得安靜,不煩躁,這也是可以的。這是沒辦法的辦法,在生活當中練功可以這麼做,平時碰到事就這麼處理。你不會老有這麼多發明創造,慢慢腦子裏就不出理性念頭了,空了,然後練去吧。

  (3)、念頭體察法

  念頭體察是真正的練功內容了。比如,出現“我想親人了”這個念頭,你就想這個念頭本身:一起念頭,這個念頭是什麼樣?不想這個親人本身,體察“我想他”這麼一想的時候,腦子一動,裏面是什麼樣的狀態。這是念頭體察法,體察念頭,捉住這個念頭。“我要幹什麼去呢?”這麼一想,馬上抓住這個念頭,感覺、追查裏邊是什麼動靜、什麼體象。你看雜念是什麼樣,一看念頭,意識是空的。這麼一追就追到空處去了,雜念就沒有了。

  據說達摩給二祖安心(那時慧可還不是二祖呢),慧可站在雪地裏,雪下得老深,他也不動。達摩問他:“你當徒弟,拿什麼給我?”以前徒弟得孝敬老師啊。慧可砍下自己一個胳膊交給達摩。達摩說:“你心很誠,跟我想幹什麼?”意思是你想學什麼,讓老師給你辦什麼事情。慧可就說:“我這個心不安,請老師給我安心。”意思是說心裏面有雜念,定不下來。達摩就說:“把心拿來我看看。”慧可練功很多年了,他想拿這個心,一想,說:“我找不着那個心。”“好了,把心給你安好了。”慧可當時就開悟了。慧可這麼一想,意識一找自己的心,心和心相合了,雜念就沒有了,心就安了。慧可那一找是個什麼情況呢?很多人以為這個過程就是個理。不對,這靠的是老師的功夫。達摩說“把心拿來”,慧可找那個心,意識往裏面一去,達摩的意識往裏面一跟,就行了。二祖內向性往裏面一走,達摩往裏面一送,給他擱在那兒動不了了。這是功夫。

  很多人不懂這個公案的機理,光看看書。光從理上這麼走不行,一般人說三千句話也解決不了問題。達摩問慧可,慧可這麼一察,意識往裏面一走,達摩的意識往裏面一跟,氣、力、意識三個都被加進去了。這段公案是這樣的過程。現在宗教界沒有幾個人懂得這個公案當時是怎麼個情況。

  現在好多人就會跟着學,說食解飽,功夫層次達不到,解決不了問題。有一次開氣功會議,一個老氣功師拿了一朵花在臺上走了一圈,也算一個節目,以為這是高層次的,是心傳。其實世尊拈花時的一舉一動裏面都有一個氣場(一個時空結構),誰領會、接受了這個時空結構,感受到了這個場,誰的心就和世尊的心相印了,問題也就解決了。而你這是木偶衣冠,手拿一朵花,舉一輩子也不解決問題。

  我們結合念頭體察法講了慧可開悟的情況,實際上起作用的都是功夫。自己不去內向走,老師也不好幫你。裏邊固執力量很強,打碎了也開不了。自己往裏走,把通道打開了,這時再加外力跟進去就容易解決問題。不這樣的話,一加力,他有個副作用來抵抗。這就是為什麼他人給創造條件反而不容易培養人的道理。在困難情況下,有的人被壓垮了,有的人往前沖,最後磨煉出來了。創造條件培養人是你要他學,培養出的人往往水準不高。而他在困難條件下努力鑽的時候是我要學。情況不一樣,動力也不一樣,產生的成就也不一樣。

(續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