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去做到“集中意念”?(精義答疑x-22)
怎麼樣去做到“集中意念”?
余 洋
(根據龐明教授講課錄音整理)
(211)、怎麼樣去做到“集中意念”呢?
意念集中階段。在這兒主要講初練功的時候,除了練智能功的功法之外,怎麼去集中精神。這個階段比較簡單,給同學們舉兩個例子。
(1)、觀球法:
在眼前三尺遠(最近也不能超過一尺二)的地方吊一個球,與眼睛平着。可以用金黃色的,也可以用黑的,當然用白的也可以。直徑約一公分,太大了不好。吊好,然後瞪着眼睛看着。若閉着眼,腦子裏面不受刺激了,精神不容易集中,就跑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習慣了往外看,看着一個東西,定住它,這樣精神容易集中。一開始用力量壓着來集中,集中看,慢慢腦子就累了。一犯累,精神反而容易安靜了。
看時不許眨眼,一眨眼重新來,要瞪住。初次練一般看不了三分鐘就流眼淚了。它要流就讓它流,這能夠幫助排泄身體裏面的病,還能夠調節情緒,清腦子。有時候流出的眼淚還有味。你不用管它,一會兒就不流了。有的人可以從一開始流到練功結束,那也甭理它。這樣,瞪着眼看,有時看着看着就會看到那個球一圈一圈地往外冒氣,最後球體消失。
尤其是看黑球,看、看、看,前面什麼也沒有了,就整個一片都是黑的。這時有人可能會看到屋子外面的東西了,但不要緊張,不要害怕。所以觀球還能看出功能。這是鍛煉集中的一個方法。它還可以練力量,還可以練催眠術。不過練催眠術不允許一看看沒有了。練催眠術須把那個球看得清清楚楚,就那麼一點。球“嗚”一冒氣,一變大,立刻定住,還讓它就這麼一點。它是屬於常態智能的。練氣功的觀球法和練催眠術的觀球法的根本不同就在這個地方上。
(2)、觀線香法:
一開始看粗點的香,用屋子裏插的香就行。睡覺之前坐在床上,不用盤腿,把屋裏燈一關,把窗簾拉上,屋內黑黑的。然後拿着線香晃圈(雙手平拿着轉也行),一般轉斜圈,也可以平着轉。一開始轉慢點,以後快;再快了慢、慢了快。眼睛盯着香火頭,這個亮頭跑多快你也跟着。黑暗裏香火頭那一點亮光更容易把眼神連上,這是從眼裏面出來的一條光線。閉着一隻眼睛看也行。過去還要掐訣,閉哪個眼睛掐什麼訣。手上有12個地方,避老虎掐哪兒,避蛇掐哪兒……一掐訣老虎不動彈了,蛇也不動彈了。怎麼回事?其實這是意念力(意念集中後產生的力量)的作用,不在於掐什麼地方,掐訣只是形式。
這比集中階段深入了一層,它不僅是念頭集中了。
(212)、何謂“收視返聽”?
把我們身體的各種感覺功能結合起來,集中到一點上去。耳朵聽裏邊,閉着眼睛看裏邊,意念想裏邊,有時還可以加上舌頭指向裏邊。一般練動功不用舌頭來指,練靜功的時候守上丹田或中丹田,可以用舌頭尖來指向所守部位。這種練功方法即稱為“收視返聽”。
(213)、怎樣進行“收視返聽”的鍛煉?
一般在安靜的時候,就守混元竅——默唸“靈——靈”(由一聲轉為二聲)裏面一動的地方。裏邊一動耳朵聽聽裏邊有什麼動靜,閉着眼睛看裏邊,舌尖點下齶也找動的地方,這樣去集中、專一,空空蕩蕩地到裏面去。一念“靈”,裏面一動彈,實際上那個位置是個竅。一開始感覺不着,以後氣多了把裏面衝開了,就會很明顯地感覺到空空蕩蕩的。
當下邊的氣足了,你也可以守上丹田,即神機宮——一念“神機”,山根裏面動彈的地方(這個地方比《意元體》中心點稍稍低一點)。唸“神(SHEN)機(JI)時不發出音來,要默唸。唸好了還能從眉弓底下出去。因為這兩個音正好是舌尖頂上齶往頭頂上沖,它從裏邊振動,兩邊一拉開,上齶一開一合往上送。有的人一下體會不到,要反復多練,安靜下來就體會到了。找到位置後,就耳朵聽,閉着眼睛看,舌尖往那兒頂,往那送,心裏想着那,這樣練專一。一定要注意,知道那個地方以後,就不能死皮賴臉地往那去想,但又不能不想。怎麼辦?要按意守的原則“似守非守,若有若無”去做。這就是過去講的“知而不守是功夫”。
(214)、怎樣理解,練“收視返聽”一旦出現了哪種狀況就叫“明心”?
當收視返聽(守混元竅也好,守神機宮也好),守到一定程度,往裏面返、返、返,突然覺得裏面(尤其是守神機宮)非常空空蕩蕩的——不過說空了,也不是什麼都沒有。有不少人收視返聽時可以直接達到這種狀況。一旦出現這種狀況就叫“明心”。原來念“靈”或神機的“機”, 裏面一動(靈機一動),有個動的感覺;而現在裏邊一空,覺得裏面有個地空了——意識往那一放,就那個樣子了。當你明心之後,再往裏邊收意念就容易收了。
平時我們是從外面往裏壓的,而“明心”後,裏面有個位置了,意念往那一放,從裏面拉外面了。但是明心也不是那麼簡單、那麼容易。我說:“明心——那麼一想,裏面就空了。”有的一聽說就行,而絕大部分人還得慢慢練。怎麼叫一想就是呢?因為我們平時一發意念活動,它就習慣於出來了,往外跑了,而現在要一想進去,就進不去了。如圖3,圓圈喻為參照系,裏面是“空”的《意元體》。我一說:“往裏邊去。”動點C處就不是往外發,而是向裏邊走了。“我要體會裏面去。”這一句話不生出概念,要體會什麼就直接變成體察行為體察裏面。這樣感到空,那就是“明心”(還不是見性)。“我想進去看看裏邊。”這一看是從外面往裏看,這樣有堵“牆”,你就進不去。就在“牆”那兒,念頭一動就返到裏頭去,不往外跑。
我這麼講,應該說是已經講明白了,但是你仍體會不着,因為你對腦子裏面活動的位置並不清楚。只有慢慢琢磨,不知哪一天琢磨透了,“噢”!一下就開了,“啊,原來是它呀!原來就是自己。”佛教的老前輩只會這麼講:“明心”,發處就是收處,收處就是發處,收發一如。我們講《意元體》有外向與內向,比古人多點詞,多點內容,但實質還是一個。一下領會不了,就用收視返聽來練它。
(215)、練收視返聽往“明心”上走要想練它,平時該怎麼做呢?
在日常生活、行動當中,各種感覺器官都要受意念的支配,說話、處事、舉動及對周圍事情的關注等等,都要庄重沉穩。
過去講,女孩子帶兩個大耳環,就是讓她們不要把頭轉得太快,轉慢點,穩重點;
男的戴帽,上面有纓子,也是不讓轉得太快了。有文化、有修養的人一舉一動都很穩重。練收視返聽往明心上走,就得穩重。
書本上寫了,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加強對眼、耳、口的控制,眼睛看東西、耳朵聽東西、口說話,都要注意神機宮或混元竅裏面。如果你守混元竅,耳朵聽、眼睛看、口說話都要注意混元竅,就好像眼睛長在混元竅上,耳朵、嘴以至於胳膊、腿也長在混元竅上了;守神機宮亦如此。
當年我練拳的時候,老師問:“鶴鳴,手長在哪兒了?”
這一問把我問愣了。我說:“長在胳膊上了。”
“我還不知道長胳膊上了?手出去是從哪兒出的!”
“老師,從丹田出的。”
“這還差不多。”
手隨便出去那還行?那就不叫練拳了。以前說“力由脊發”,就是從脊樑骨竄過來。“一身備五弓”,那是走形體的整體,是形而下的練法;形而上的練法,一動就是丹田,手跟丹田直接“說話”了。我們身體各個器官都得與練功的竅結合到一塊兒,這樣才能夠鍛煉出收視返聽的結果。
同學們要琢磨琢磨:看東西怎麼和混元竅連住?說話、聽東西、手一動怎麼和混元竅連?這就得靠平時練開合,收氣往混元竅裏收,出氣也從混元竅出去。慢慢手一比劃就會直接“打”到混元竅,耳朵聽東西、眼睛看東西、口說話,都和混元竅連起來了。這麼一點一點地就進步了。不過說話和混元竅往一塊連的時候,可能會費點氣、費點勁,習慣了就行了。
說相聲的侯寶林,他是語言大師,他的口腔運用語音用得非常好。因為侯寶林唱過京劇,而且唱得不錯,他會京劇的發音法,以後才改說相聲。所以到目前為止,相聲界沒有一個人超過他的。他雖然不懂得混元竅,但他懂得唱京劇的桶子音。桶子音用丹田氣發,又叫膛音。唱京劇雖然是從上牙膛的前口腔處振動,不像唱花腔的喉音從喉腔振動,但它口腔的振動是和丹田連着的,所以音質、音量很好。我們不是為了搞音樂,而是練氣的,用混元竅把身體各部結合到一起,這樣就把神往回收了。收得多了,氣也足了。
(216)、為什麽說,收視返聽是傳統功門裏邊運用意識的一個關鍵的階段?
收視返聽是傳統功門裏邊運用意識的一個關鍵的階段。佛家講,能不能出功夫,就看你能不能達到“明心”層次。過去參禪,最常見的方法是參話頭。老師給你一句話,讓你參是什麼道理,這話各式各樣都有。比如問:“什麼是佛?”“你出生以前是什麼樣子?”“我是誰?”等等,讓你自己練功參去。其實是給你個具體的東西,讓你以一念代萬念——用一個念頭代替各種念頭,慢慢不知不覺精神就集中專一了,就入靜了。
(217)、練“收視返聽”要注意哪些問題?
(1)、我們現在講收視返聽,是告訴你在專一的過程當中,身體各個有關的部位該怎麼去做。讓你閉着眼睛想身體裏邊,意念注意那兒,耳朵聽着那兒,舌頭也頂向那兒,這樣使精神更容易專一。但是,雖然你能真正專一到一個地兒去,那還做不到“明心見性”。
(2)、比如說集中精神守丹田,這樣《意元體》發出的意念都跑出來,離開《意元體》了,就沒法明心見性了。應該是什麼樣子呢?當精神專一沒雜念後,還要繼續收視返聽往回收。這個往回收是佛家的方法,它不是往意守的物件(如丹田)裏收,而是往意識上收,“我要收視返聽”這個意念一發,不發出去,馬上就收視返聽,返回到意念本身來。
(3)、《意元體》往外一發命令——收視返聽,聽、視、想本身都是意念。這三個念頭該怎麼辦呢?老師一般是讓你集中到一點上去。視,閉着眼睛看着這個地方;聽,聽這個地方;心念想着這個地方;舌頭還可以對着這地方;這樣就能專一了。本來這些念頭都是從一個地方發出來的,而裏邊也是一個整的。當一旦外面也專一了,然後再收視返聽。在它要向外發的時候,不出來,而直接往裏走,回到《意元體》的念頭上來。若直接感覺到《意元體》的念頭本身是非常空空蕩蕩的,這就叫做“明心”。
(4)、如果你想:“向《意元體》裏邊收進去。”壞了,念頭就出來了。念頭只要一出來,再進去就不行了。那只得慢慢專一、專一……念頭非常專一之後,再返回來。如果遇上有的人會用腦子。我跟他一說“想裏邊”,他意念一下到裏邊去,感覺到裏面空空蕩蕩,當時就是“明心”。
(5)、所以過去講:原來就是自家裏邊的東西,就是自己呀。即使範圍再大點,也沒有在外面的概念,它怎麼動都是在裏邊的。因為《意元體》非常寬廣,意念一回照,你不要去找裏邊什麼樣子,裏邊空空蕩蕩就是它。所以。如果能懂得了,“明心”一說就是。
(6)、我們只是自己把意識分了,在眼睛,在耳朵,在舌頭,“故意”把它分開了,再想裏邊,就想不進去了。本來眼睛、耳朵、舌頭都在《意元體》裏邊“包”着,往裏邊一想就是,感覺到的那個東西就是。
(7)、佛家認為“明心”非常難,可有的人你一說,他馬上領會了,就非常簡單。禪宗的“接引上基人”,一說就是,他一動就是空空蕩蕩的。哪還有什麼去除雜念的說法?因為要往裏邊收?先要集中成一個了才能收。原來雜念很多,亂七八糟的,我們這個心(意識)是四分五裂的,現在你要集中起來,集中之後再恢復它去。如果你能懂得,一回就是它本身。就解決問題。
(8)、現在只能給同學們講到這個水準,將來在講《混元整體理論•意識論》的時候。再講詳細一點。我這麼講,你會那麼收了,自自然然地一想裏邊就是。你可千萬別皺着眉往裏面看哪、想啊,看裏邊是什麼樣,那就錯了——心分了,意念都跑到外面來了。所以“明心”說簡單就簡單。而一下做不到,想找竅門,這可沒竅門,就還得走慢的路子,走專一。
(218)、怎樣正确認识“內視”階段?
這里說的“內視”階段和收視返聽、閉目“內視”不一樣,不是返觀“內視”的意思。而是當你做到“明心”之後,通過“收視返聽”。把精神集中到裏邊去,覺得裏邊空空洞洞,感覺到它的位置了,然後從那個地方往外看,這才叫“內視”。當沒達到“明心”的時候。談不上我們所說的“內視”。光會收視返聽、意念專一了,還不行。必須得達到“明心”的程度,把意識總放到那個位置,才能從內往外看。“明心”並不是太難。不過,這個“內視”的從裏往外看,和“明心”的從裏往外看的層次是不一樣的。若從整體功夫來說,後者比前者要高一個層次。當你“明心”以後,你感覺到意識狀態了,就能夠更好地集中了。這是從佛家來講的。
道家也有“內視”,指到了神入氣中、氣包神外的階段,感覺到氣在外面了,然後從裏往外看。但是,道家的神入氣中、氣包神外得到了結大丹的程度才能達到。而那個時候,它的命功比佛家的 “明心”要強。這兩者,一個是從氣上走的,一個是從神上走的。“內視”階段說得比較簡單,因為它不是非常關鍵、非常重要的內容。 “明心”之後不走“內視”,直接往上走也可以。
(219)、怎麼樣去做到“收視《意元體》”呢?
收視《意元體》階段。收視返聽是意念(念頭)專一,“內視”階段是從裏邊看外面的氣、外面的形體,這都還屬於外向。而到了這一階段,是返過來看《意元體》了。看《意元體》怎麼看、誰在看、誰在“內視”?“內視”階段是往外看,現在不往外看,而要看“我”自己。
(220)、“我”要觀看自己,查自己。那跟“明心”有什麼區別?
從發念頭那兒往回一收,“我”要觀看自己,查自己。那跟“明心”有什麼區別? “明心”是念頭返回來,發念頭“我要收視”,是把念頭收回來,它還有念頭。而收視《意元體》呢,是當你有了念頭之後,《意元體》就變成你自己的念頭了。這時意念一說要往回收,就得看着這個念頭,看這個念頭是怎麼產生的。它收視是往念頭裏面收視:一收,一旦那個具體念頭沒有了,只是有來收視的這個體察思維——“我要看”。沒這個看的念頭而直接往裏面看,看到自己了——那就是收視《意元體》了。這個情況就稱為“見性”。“明心”和見性是兩個層次。
(續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