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28-10-2010 小孩子为什么不会说假话呢? (精义答疑x-45) 簡/繁

小孩子为什么不会说假话呢? (精义答疑x-45)       簡/繁



 
小孩子为什么不会说假话呢?

  余 洋

  (根据庞明教授讲课录音整理)

(441)、怎样理解,人的整个的道德变化实际上就是混元气的变化?

      从受精卵到一个完整的胎儿,那是完全的自然变化。出生之后,从胎儿变成个新生儿,他有了诸多生理功能的身体结构。有了这样的结构,就必然会有许多与之相适应的功能。这个情况也是自然的。胎儿在母体当中,各个组织器官都有了,生下来后有了外界这个环境,各个功能就体现出来了。这个变化又是从结构到功能的一个“自然道德”。小孩子的简单的神经功能像非条件反射等都是属于自然的。当然做为人这个种属来说,人能够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建立起条件反射,这也是属于人本有的功能。因为人的脑子里已经具备了这种构造,已经形成了可以反映事物、可以对整体进行反映的《意元体》。这也是人本身具有的自然功能。

      因此小孩子出生之后,他的生命活动一开始,就是在“自然道德”这个范围内进行的。他具备了这样的结构,具有了这样的功能。结构和功能结合到一起,其整体表现就是它的混元气。不过小孩子这个时候的混元气,和没有出生以前的混元气已经发生变化了。小孩子生下来后会呼吸了,肺脏有了功能;会排泄了,肾脏有了功能;会解毒了,肝脏有了功能;消化道会消化会吸收了,心脏血液循环也改变了……这些功能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标志整体特征的混元气,这时的混元气和胎儿时期的混元气不一样了。所以人的整个的道德变化实际上就是混元气的变化。

(442)、小孩子刚生下来以后,混元气发生变化了,道德是怎样一步步向前发展的?

      小孩子刚生下来以后,混元气发生变化了,身体在发育过程当中也就会发生变化。小孩子刚生下来就会吃奶,吃奶是自然功能。喂奶的是妈妈也行,阿姨、保姆也行;喂人奶可以,喂牛奶也可以。他这一吃,就是功能的体现,这就是他的“自然道德”。随着“自然道德”一步步向前发展,“自然道德”越发展越细致、越充分,功能就越来越强。这是从吃上来讲的。以后五官等感觉器官功能也开始建立起来了,会看东西了,会听声音了,而且听到声音会用眼睛去找去看了,等等,这也都是“自然道德”。当一旦把声音和视力结合到一起,脑子里就复杂了。这也是“自然道德”。如果把声音、看的印象和喂奶这件事结合起来,功能复杂了,混元气又能够体现这些功能的变化,混元气也就更复杂了。再向前发展,吃奶吃饱了,新陈代谢能正常进行,生命力旺盛了,他就舒服高兴了;一饿了,新陈代谢能量不足了,就不舒服、不高兴了。这些情况虽然是表现在表情上,但这也还同样属于“自然道德”。新陈代谢生命活动可以从他的生命力表现出来。生命力从哪表现出来?一般从人的面部表情表现出来:高兴、不高兴。和植物差不多,高兴、愉快就相当植物长得旺盛;不高兴,不愉快,相当于植物萎缩了、枯萎了。

      随着发展,人慢慢就建立起了条件反射。妈妈或阿姨来喂奶,小孩子先看到妈妈、阿姨的形象,然后马上就有奶吃了,吃了奶就舒服。妈妈和阿姨的形象就带来了舒服,经过多次重复之后,喂奶人一来,小孩就高兴。这个条件反射是比较高级的条件反射,而且通过表情表现出来高兴或不高兴。这么一来就变了。这时就不再是“自然道德”了。这里已经开始有对人的关系了。妈妈一来,还没喂奶小孩子就高兴了,这是条件反射,就已经从“自然道德”转化为“社会道德”:处理人的关系了。但处理这个关系还不是自觉的,而是从生物的最简单的非条件反射的本能建立起来的。道德怎么来的?现在很多人就不懂得这个道理,研究伦理学的、研究现代科学的,不懂得这个道理。

      其实,这是从自然功能到反映论:一吃奶,高兴,是自然功能;反映妈妈的形象,是反映论。两者一结合,就是一看见妈妈形象,等于就要吃奶,吃了奶就舒服,一连串的,这是个自然变化。如果小孩子从小寄托出去,经常不回家,慢慢婴儿就和奶母非常亲热(跟自己母亲差不多了),感情就非常深厚了。妈妈喂,是喂奶,奶母喂也是喂奶;妈妈喂人奶是喂,阿姨喂牛奶也是喂,都是满足小孩子生命本能的要求,这样就建立起对人的依赖关系,即开始进入“社会道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这时的高兴没有善恶的内容,只是建立在最基本的本能上的。这样就把人的“社会道德”起源找到了。

(443)、为什么说,小孩子生下来是善的,性格是善良的,其实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性本善”?

      再进一步,小孩子接触人越来越多了,慢慢就会处理人际关系了。小孩子处理人际关系没有一个准则,脑子里是空的。讲《意元体》时讲过了,小孩子从生下来的白净识(最初的《初始意元体》),慢慢建立起《自我意元体》。《自我意元体》是把大自然界好多的信息反映到脑子里边,而更重要的是把周围人的关系反映到里边去了。当然首先反映的是见得最多的爸爸、妈妈等对他照顾多的人。而且慢慢根据自己的本能的需要和外界建立起关系,但是他自己还不懂得。比如冷了,他不知道要衣服穿,饿了也不会要吃。这就需要周围的人来照顾他,使他的生命力能够得到正常发展。生命力得到保护了,生命力就生长得旺盛,一旺盛他就高兴。一般地来说,周围的人对小孩子都是出于善心,都是投以爱抚的眼光、发出帮助的心情……这样,小孩子反映进去的是周围给他的使他生命力旺盛的刺激。

      他接受外界的刺激是帮助他的,他也就自然而然地这样作用出去。这就说明了婴幼儿时期的道德观念为什么是那个样子的。赤子之心怎么来的?以前讲是天生的,孔孟之道就讲“人之初,性本善”。小孩子生下来是善的,性格是善良的。其实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性本善”,就是因为周围的人给他这样的环境,帮他,想他好,小孩子脑子里打上烙印了,他一反映,作用于周围的人也是这个样子。

(444)、小孩子为什么不会说假话呢?

      一般教小孩子说话时,“叫爸爸、叫妈妈”,教他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话。过去子女比较多,一般说老大心眼都直,老二鬼点,三儿就娇点。为什么?因为老大从小不需要讨家长喜欢。

      第一个孩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姑姑、姨姨都喜欢,有什么都给,小孩子甭动心眼就拿到了。他对外人也是这样,什么都给。这是自然形成的规律。

      老二就不是这样,大的先拿第一份,老二要想多拿点,就得千方百计讨爸爸、妈妈喜欢,要不就说个假话。小孩子不是不会说瞎话吗?对,他本来是不会说瞎话的,就是爸爸、妈妈的态度使他说瞎话的。一说:“这是给你哥哥的(大的),这是给你的(小的)。”小时候不知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年纪稍微大点后就知道了。这次让爸爸、妈妈高兴,多给了他点,等于奖励他了。这也是条件反射,这都是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心理学讲过一般生理的变化,我们讲到道德上来,很多人就不会这么分析。小孩子是怎么反映进来他怎么作用出去,他让父母高兴,多给他了,几次重复,他就想法让父母高兴。这样老二就比老大心眼多,老二感情也比较丰富。

      现在多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也直也娇也霸道。就一个,没人争了,也受不了刺激,比较娇气,不过这也是可以改变的。小孩子时只会分好、坏,不会分善、恶。你满足他就好。他生命力旺盛就好。道德是这么慢慢变化来的。

(445)、为什么说,孟子讲“人之初,性本善”不对,荀子讲“人之初,性本恶”也不对?

      道德不是凭空来的,它完全是在生命活动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是根据人的生命需要来判断周围好与不好的。“自然社会道德”也有它的来源。也有它的根据。如果小孩子生下来之后,妈妈一来就拿针扎他,在周围吊个奶瓶,他一哭奶瓶就会下来自动喂他吃奶。这个孩子大了以后一定是个怪脾气,见人就打、骂,见了奶瓶等物质就高兴,大了就变成杀人成性,准是这样子。这样讲与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不是差不多吗?我们说又不完全一样。如果你总这么教他,不让他接触别的,周围环境就是打、骂、宰,大了他也会打、骂、宰。就象狼孩一样,小孩从小让狼叨去了,走路都是爬着,不会说话只会叫唤,会呲牙,会咬人,不接触人,就可以变成狼孩。那么让小孩从小就不接触好的,会说话后对小孩子讲宰人是幸福、有本事,砍了人就奖励他,以后他见到人就该砍了。他脑子里没别的。

      所以孟子讲“人之初,性本善”不对,荀子讲“人之初,性本恶”也不对。荀子讲人生下来是恶的,为什么是恶的?小孩子懂事就会抢东西,这不是恶吗?其实他抢别人东西并不是好坏的问题,是为了满足他生命需要,表现出为“自我”,为生长下去。除了自己为生之外,由于周围人对他好,他对别人也是为别人好,这么一来他就没为我的观念了。小孩子拿起东西来归自己是为了自己生命,所以,对自己是“为生”;对别人表现出来就是“为公”,为大伙——你、我、他,小孩子的生命活动就是这个样子的。

      小孩子的道德在这种环境当中就不自觉地形成了“为生”和“为公”的道德观念,因为外面的环境给他创造了这种条件。小孩子没有你我之分,只是根据需要来用,而不是把东西占为己有,这也是外界环境所决定的。因为家长要给他穿衣服就穿上,要脱下就放下了,小孩子慢慢就形成一种不分你我的概念了。这种思想也是由于环境给了他刺激,在脑子打上烙印的结果。所以幼婴儿的道德观念都是取决于我们人类给他的刺激。一个人生下来之后他就生活在已有的道德观念的环境当中。

      马克思这样讲:一个人都生活在已有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生产方式这个基础之上,所以这个经济基础造就了人。我们讲小孩子还不完全是经济基础决定的,周围人们的思想也起着决定的作用。当然人们的思想也受着经济基础的影响,但是对婴幼儿来说,“自然社会道德”的形成,受生产力影响不大,受生产环境影响不大,受社会集团的位置的影响也不大。因为人(不光人,包括动物)都有一个延续后代的自然本能,都要照顾后代,而不管这个人多么邪恶。虽然每个父母希望自己孩子形成的角色不一样,但都是希望自己的后代能活下去,能活得很好。“自然社会道德”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形成的。

(446)、小孩子是怎样开始接触“社会道德”的?

      随着一个人一步一步成长,慢慢他就离开了家庭走向了社会,接触社会面大了。接触面一大了之后,周围环境复杂了。外面的人对同一个孩子的看法有好有坏、有褒有贬。有的人自己眼睛小,看见大眼睛的孩子就不高兴:这么大眼睛,牛眼睛似的。有的人看这孩子不爱说话非常蔫,就认为这孩子真老实啊,真好啊;而有的人一看就说这孩子傻乎乎的。同一个孩子,有说好的有说坏的,慢慢孩子就造成矛盾心理了。在社会当中与在小时候不一样了。

      小时不管长得好、坏、胖、瘦,来的人都说这孩子真好啊,孩子个大点的说真壮实,小点的说真小巧玲珑,总是有好话说。长大点就不行了,环境复杂了,思维也广泛了,该受文化教育了。任何一个时代里的文化,都是当代的具体情况的反应,它包括了这个时代的社会状况、科学技术、人际关系、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内容。这么一来,慢慢就把过去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使自己生命力旺盛的就是好,通过社会的熏陶、教育、要求而改变了,把好与坏和善恶联系到一起了。这时小孩子虽然还没有阶级观念,但是受成人的影响了,说这是善的,那是恶的。

      《三字经》中就说“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等等,通过种种管道、方式进行孝、悌、仁、义、勤劳、勇敢诸如此类的思想教育。这样小孩子就开始接触 “社会道德”了。从总的来说,任何时期的道德都是促进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道德属于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但社会意识不是凭空出现的,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意识都是这个时代的反映,都是统治阶级的社会意识。统治阶级掌握着生产物质的生产资料,也掌握着生产精神的资料(马克思语)。任何一个新社会这里边,占主导的道德观念都属于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因为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当中都是统治阶级占据着社会的主要矛盾方面。

(447)、以前讲劳动人民是创造历史的英雄,这样的说法对吗?

      有人会问:以前不是讲劳动人民是创造历史的英雄吗?我们讲劳动创造历史,那是讲历史发展的进程,必须要有劳动,劳动创造财富。财富多了,取得财富的手段不同了,引起社会发展。但是作为一个思想的前进方面和先进方面,是统治阶级利用所有的物质基础去创造更多的文明,在一个社会形成与开始阶段尤其如此。在旧社会里面,劳动阶级和统治阶级这两个阶级当中的人是可以互相换位的。不是阶级换位,而是作为阶级的人是可以换位的。有的被统治者变成统治者了,统治者变成被统治者了。其实在现在的阶级社会里也是可以换位的。比如朱元璋以前不过是个小和尚、要饭的花子后来当了皇上了。所以只有到了统治阶级那个位置上去之后,他才是文化的创造者。劳动人民给他提供了数据,提供了素材,还提供物质生活在数据,但劳动人民没条件直接去创造文化。

      有人会问:“现在科学家们搞发明创造,可劳动人民不也同样搞发明创造吗?”对!可劳动人民一旦进入了发明行列之后,就已经被划到科技工作者、科学家的圈里去了。一个工人,有了很多的发明、创新,还有人说他是工人、卖苦力的吗?都称之为发明家了。

(448)、我们现在搞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劳动人民搞的吗?

      马克思曾讲:统治阶级既掌握着生产资料,也掌握着生产意识的资料。有了物质财富才能建立精神财富,精神财富是在物质财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然而大部分还是经过统治阶级搞起来的。“我们现在搞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劳动人民搞的吗?”对,这是因为时代不同了,人民成了真正的历史的主人了。不同的时代,过去那个皇上要什么,社会上就来什么。在战国时期,楚王喜欢细腰女人,全国的女人都饿肚子,少吃点饿瘦了去迎合他。如果一个老百姓说我喜欢细腰,你喜欢管什么事?在中国旧社会妇女压在最低层,武则天当了皇上了,女人就不在最低层了,尽是女秀才、女能人,说明女性不是没本事,就是没给她们权,没给她们条件,有了条件也不比男人差,好多地方比男人还好、还强。现在总统、首相都有女的。这些是谁提倡的?不是谁提倡的,是文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意识、人们的思想在变化。而这一切只要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就成了“社会道德”的内容了。所以“社会道德”也是周围环境、周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进去的,人再给定了框框:这是善的,那是恶的。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就是这么逐渐形成的。

(449)、怎样理解道德观念在阶级社会里必然会受到人在社会当中的经济地位的限制?

      这个道德观念在阶级社会里必然会受到人在社会当中的经济地位的限制。小孩子大点后,首先有你我之分了。过去富人家、地主家,小孩子大点后就被领着到地里去看看,告诉他这是我们家的地。当你触动到他家地的时候,他就认为你是不好的,这就把以前为了生活而取得物质数据、满足生理需要而转到了心理需要上。好与坏就不再是为生命的维护了,而是为了精神的维护了。而这精神又是人为给他规定的。

      小孩子在一块没什么区别,有时长工的孩子在地主家住着也可以和地主家孩子在一块玩一玩,共同分着吃。鲁迅写的闰土就是那样,小时候在一块挺要好,可是大了以后就不行了,有了区别,有了隔阂了。你拿他家地里的东西,他就说你是偷他家的东西了,就不像小时候了。非常穷的人,拿人家吃的东西,从生命科学讲这是合理的,符合自然“社会道德”嘛,他是为了活命,不是为了多得。在这个意义上讲,他偷是应该的,要不然就饿死了。

      我们搞气功以后,是支持无产者搞革命的。但在阶级社会里这不叫合理需要而叫偷,逮住就惩办你。在任何阶级社会里边都是统治阶级的道德,在资本主义国家就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在社会主义国家就是无产阶级的道德。不过无产阶级一旦掌握政权之后就不是无产阶级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没有产,当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掌握政权了,那产归谁了?无产阶级这个名词提的就不太合理,资产阶级没有那些产了,无产阶级也不是无产了,也有了。这也混元,成了个混元产,资产、无产、混元产、混元产阶级。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两个对立的阶级,一个消灭了,两个就都没有了。消灭一个剩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阶级一产生就是一对出现的: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一消灭,两个一同消灭。阶级消灭了你总得还要有物质生活啊,物质生活归哪去?说叫公产,公是谁呀?公在哪呢?说舍己为公,都把自己舍了,公在哪?公就成了空的了。公产应该是大家的、集体的,都有了。当然都有不是你一份,我一份,差一毫也不行,不是这个样子。都是大家的,但谁也没有。

(450)、为什么说,生杀是愚昧无知、残忍野蛮的表现,不是文明表现?

      道德观念也是如此。阶级道德是经济地位决定的。你拿了有产阶级的财产,有产的就说你是偷,行为是恶的;穷人别说偷,抢都应该的,甚至把财主宰了(这就要起来闹革命了),那也是应该的,这叫无产阶级道德。那是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物质还非常贫乏的时代造成不同的两个对立的阶级,他们的道德观念是不同的。随着科学发达,随着生产力提高,随着物质的丰富,慢慢这些问题就能得到克服,人类就要摆脱过去那种愚昧、无知、残忍、野蛮的时代了。生杀是愚昧无知、残忍野蛮的表现,不是文明表现,而在那个社会里只能如此,不可能有别的。

      庄子讲“盗者有道”,偷盗东西还有道理。“窃匣者为偷,窃国者为王”,把一个箱子给提走了,你是个贼;把国家夺来了,就能当国王。唐太宗是一个非常贤明的皇帝,他不是把他哥哥、弟弟都杀了吗?他这样做就合理了?当了皇帝这就合理了?别人宰个人不合理,他宰了哥哥、弟弟当皇上就合理吗?所以过去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道德,当了皇上以后怎么说怎么行。皇上是金口玉言,是天子,奉了天命了。无非是把自己说的变得合理点。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而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人是可以换位的。过去很多人对道德不领会、不理解,不懂得人们的道德观念是从社会的整体情况当中来,而反映人脑中去,用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而这些关系随着你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改变而变化。这在阶级社会里是必然的。

      (续 46)




 
小孩子為什麼不會說假話呢?

  余 洋

  (根據龐明教授講課錄音整理)

(441)、怎樣理解,人的整個的道德變化實際上就是混元氣的變化?

    從受精卵到一個完整的胎兒,那是完全的自然變化。出生之後,從胎兒變成個新生兒,他有了諸多生理功能的身體結構。有了這樣的結構,就必然會有許多與之相適應的功能。這個情況也是自然的。胎兒在母體當中,各個組織器官都有了,生下來後有了外界這個環境,各個功能就體現出來了。這個變化又是從結構到功能的一個“自然道德”。小孩子的簡單的神經功能像非條件反射等都是屬於自然的。當然做為人這個種屬來說,人能夠在非條件反射基礎之上建立起條件反射,這也是屬於人本有的功能。因為人的腦子裏已經具備了這種構造,已經形成了可以反映事物、可以對整體進行反映的《意元體》。這也是人本身具有的自然功能。

    因此小孩子出生之後,他的生命活動一開始,就是在“自然道德”這個範圍內進行的。他具備了這樣的結構,具有了這樣的功能。結構和功能結合到一起,其整體表現就是它的混元氣。不過小孩子這個時候的混元氣,和沒有出生以前的混元氣已經發生變化了。小孩子生下來後會呼吸了,肺臟有了功能;會排泄了,腎臟有了功能;會解毒了,肝臟有了功能;消化道會消化會吸收了,心臟血液迴圈也改變了……這些功能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到標誌整體特徵的混元氣,這時的混元氣和胎兒時期的混元氣不一樣了。所以人的整個的道德變化實際上就是混元氣的變化。

(442)、小孩子剛生下來以後,混元氣發生變化了,道德是怎樣一步步向前發展的?

    小孩子剛生下來以後,混元氣發生變化了,身體在發育過程當中也就會發生變化。小孩子剛生下來就會吃奶,吃奶是自然功能。餵奶的是媽媽也行,阿姨、保姆也行;喂人奶可以,喂牛奶也可以。他這一吃,就是功能的體現,這就是他的“自然道德”。隨著“自然道德”一步步向前發展,“自然道德”越發展越細緻、越充分,功能就越來越強。這是從吃上來講的。以後五官等感覺器官功能也開始建立起來了,會看東西了,會聽聲音了,而且聽到聲音會用眼睛去找去看了,等等,這也都是“自然道德”。當一旦把聲音和視力結合到一起,腦子裏就複雜了。這也是“自然道德”。如果把聲音、看的印象和餵奶這件事結合起來,功能複雜了,混元氣又能夠體現這些功能的變化,混元氣也就更複雜了。再向前發展,吃奶吃飽了,新陳代謝能正常進行,生命力旺盛了,他就舒服高興了;一餓了,新陳代謝能量不足了,就不舒服、不高興了。這些情況雖然是表現在表情上,但這也還同樣屬於“自然道德”。新陳代謝生命活動可以從他的生命力表現出來。生命力從哪表現出來?一般從人的面部表情表現出來:高興、不高興。和植物差不多,高興、愉快就相當植物長得旺盛;不高興,不愉快,相當於植物萎縮了、枯萎了。

    隨著發展,人慢慢就建立起了條件反射。媽媽或阿姨來餵奶,小孩子先看到媽媽、阿姨的形象,然後馬上就有奶吃了,吃了奶就舒服。媽媽和阿姨的形象就帶來了舒服,經過多次重複之後,餵奶人一來,小孩就高興。這個條件反射是比較高級的條件反射,而且通過表情表現出來高興或不高興。這麼一來就變了。這時就不再是“自然道德”了。這裏已經開始有對人的關係了。媽媽一來,還沒餵奶小孩子就高興了,這是條件反射,就已經從“自然道德”轉化為“社會道德”:處理人的關係了。但處理這個關係還不是自覺的,而是從生物的最簡單的非條件反射的本能建立起來的。道德怎麼來的?現在很多人就不懂得這個道理,研究倫理學的、研究現代科學的,不懂得這個道理。

    其實,這是從自然功能到反映論:一吃奶,高興,是自然功能;反映媽媽的形象,是反映論。兩者一結合,就是一看見媽媽形象,等於就要吃奶,吃了奶就舒服,一連串的,這是個自然變化。如果小孩子從小寄託出去,經常不回家,慢慢嬰兒就和奶母非常親熱(跟自己母親差不多了),感情就非常深厚了。媽媽喂,是餵奶,奶母喂也是餵奶;媽媽喂人奶是喂,阿姨喂牛奶也是喂,都是滿足小孩子生命本能的要求,這樣就建立起對人的依賴關係,即開始進入“社會道德”,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了。這時的高興沒有善惡的內容,只是建立在最基本的本能上的。這樣就把人的“社會道德”起源找到了。

(443)、為什麼說,小孩子生下來是善的,性格是善良的,其實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性本善”?

    再進一步,小孩子接觸人越來越多了,慢慢就會處理人際關係了。小孩子處理人際關係沒有一個準則,腦子裏是空的。講《意元體》時講過了,小孩子從生下來的白淨識(最初的《初始意元體》),慢慢建立起《自我意元體》。《自我意元體》是把大自然界好多的資訊反映到腦子裏邊,而更重要的是把周圍人的關係反映到裏邊去了。當然首先反映的是見得最多的爸爸、媽媽等對他照顧多的人。而且慢慢根據自己的本能的需要和外界建立起關係,但是他自己還不懂得。比如冷了,他不知道要衣服穿,餓了也不會要吃。這就需要周圍的人來照顧他,使他的生命力能夠得到正常發展。生命力得到保護了,生命力就生長得旺盛,一旺盛他就高興。一般地來說,周圍的人對小孩子都是出於善心,都是投以愛撫的眼光、發出幫助的心情……這樣,小孩子反映進去的是周圍給他的使他生命力旺盛的刺激。

    他接受外界的刺激是幫助他的,他也就自然而然地這樣作用出去。這就說明了嬰幼兒時期的道德觀念為什麼是那個樣子的。赤子之心怎麼來的?以前講是天生的,孔孟之道就講“人之初,性本善”。小孩子生下來是善的,性格是善良的。其實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性本善”,就是因為周圍的人給他這樣的環境,幫他,想他好,小孩子腦子裏打上烙印了,他一反映,作用于周圍的人也是這個樣子。

(444)、小孩子為什麼不會說假話呢?

    一般教小孩子說話時,“叫爸爸、叫媽媽”,教他的都是實實在在的話。過去子女比較多,一般說老大心眼都直,老二鬼點,三兒就嬌點。為什麼?因為老大從小不需要討家長喜歡。

    第一個孩子,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姑姑、姨姨都喜歡,有什麼都給,小孩子甭動心眼就拿到了。他對外人也是這樣,什麼都給。這是自然形成的規律。

    老二就不是這樣,大的先拿第一份,老二要想多拿點,就得千方百計討爸爸、媽媽喜歡,要不就說個假話。小孩子不是不會說瞎話嗎?對,他本來是不會說瞎話的,就是爸爸、媽媽的態度使他說瞎話的。一說:“這是給你哥哥的(大的),這是給你的(小的)。”小時候不知什麼叫大,什麼叫小,年紀稍微大點後就知道了。這次讓爸爸、媽媽高興,多給了他點,等於獎勵他了。這也是條件反射,這都是不知不覺中形成的。心理學講過一般生理的變化,我們講到道德上來,很多人就不會這麼分析。小孩子是怎麼反映進來他怎麼作用出去,他讓父母高興,多給他了,幾次重複,他就想法讓父母高興。這樣老二就比老大心眼多,老二感情也比較豐富。

    現在多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也直也嬌也霸道。就一個,沒人爭了,也受不了刺激,比較嬌氣,不過這也是可以改變的。小孩子時只會分好、壞,不會分善、惡。你滿足他就好。他生命力旺盛就好。道德是這麼慢慢變化來的。

(445)、為什麼說,孟子講“人之初,性本善”不對,荀子講“人之初,性本惡”也不對?

    道德不是憑空來的,它完全是在生命活動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人與人之間關係,是根據人的生命需要來判斷周圍好與不好的。“自然社會道德”也有它的來源。也有它的根據。如果小孩子生下來之後,媽媽一來就拿針紮他,在周圍吊個奶瓶,他一哭奶瓶就會下來自動喂他吃奶。這個孩子大了以後一定是個怪脾氣,見人就打、罵,見了奶瓶等物質就高興,大了就變成殺人成性,准是這樣子。這樣講與美國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不是差不多嗎?我們說又不完全一樣。如果你總這麼教他,不讓他接觸別的,周圍環境就是打、罵、宰,大了他也會打、罵、宰。就象狼孩一樣,小孩從小讓狼叨去了,走路都是爬著,不會說話只會叫喚,會呲牙,會咬人,不接觸人,就可以變成狼孩。那麼讓小孩從小就不接觸好的,會說話後對小孩子講宰人是幸福、有本事,砍了人就獎勵他,以後他見到人就該砍了。他腦子裏沒別的。

    所以孟子講“人之初,性本善”不對,荀子講“人之初,性本惡”也不對。荀子講人生下來是惡的,為什麼是惡的?小孩子懂事就會搶東西,這不是惡嗎?其實他搶別人東西並不是好壞的問題,是為了滿足他生命需要,表現出為“自我”,為生長下去。除了自己為生之外,由於周圍人對他好,他對別人也是為別人好,這麼一來他就沒為我的觀念了。小孩子拿起東西來歸自己是為了自己生命,所以,對自己是“為生”;對別人表現出來就是“為公”,為大夥——你、我、他,小孩子的生命活動就是這個樣子的。

      小孩子的道德在這種環境當中就不自覺地形成了“為生”和“為公”的道德觀念,因為外面的環境給他創造了這種條件。小孩子沒有你我之分,只是根據需要來用,而不是把東西占為己有,這也是外界環境所決定的。因為家長要給他穿衣服就穿上,要脫下就放下了,小孩子慢慢就形成一種不分你我的概念了。這種思想也是由於環境給了他刺激,在腦子打上烙印的結果。所以幼嬰兒的道德觀念都是取決於我們人類給他的刺激。一個人生下來之後他就生活在已有的道德觀念的環境當中。

    馬克思這樣講:一個人都生活在已有的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生產方式這個基礎之上,所以這個經濟基礎造就了人。我們講小孩子還不完全是經濟基礎決定的,周圍人們的思想也起著決定的作用。當然人們的思想也受著經濟基礎的影響,但是對嬰幼兒來說,“自然社會道德”的形成,受生產力影響不大,受生產環境影響不大,受社會集團的位置的影響也不大。因為人(不光人,包括動物)都有一個延續後代的自然本能,都要照顧後代,而不管這個人多麼邪惡。雖然每個父母希望自己孩子形成的角色不一樣,但都是希望自己的後代能活下去,能活得很好。“自然社會道德”就是在這種環境中形成的。

(446)、小孩子是怎樣開始接觸“社會道德”的?

    隨著一個人一步一步成長,慢慢他就離開了家庭走向了社會,接觸社會面大了。接觸面一大了之後,周圍環境複雜了。外面的人對同一個孩子的看法有好有壞、有褒有貶。有的人自己眼睛小,看見大眼睛的孩子就不高興:這麼大眼睛,牛眼睛似的。有的人看這孩子不愛說話非常蔫,就認為這孩子真老實啊,真好啊;而有的人一看就說這孩子傻乎乎的。同一個孩子,有說好的有說壞的,慢慢孩子就造成矛盾心理了。在社會當中與在小時候不一樣了。

    小時不管長得好、壞、胖、瘦,來的人都說這孩子真好啊,孩子個大點的說真壯實,小點的說真小巧玲瓏,總是有好話說。長大點就不行了,環境複雜了,思維也廣泛了,該受文化教育了。任何一個時代裏的文化,都是當代的具體情況的反應,它包括了這個時代的社會狀況、科學技術、人際關係、風俗習慣、道德觀念等內容。這麼一來,慢慢就把過去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使自己生命力旺盛的就是好,通過社會的薰陶、教育、要求而改變了,把好與壞和善惡聯繫到一起了。這時小孩子雖然還沒有階級觀念,但是受成人的影響了,說這是善的,那是惡的。

    《三字經》中就說“融四歲,能讓梨。香九齡,能溫席”等等,通過種種管道、方式進行孝、悌、仁、義、勤勞、勇敢諸如此類的思想教育。這樣小孩子就開始接觸 “社會道德”了。從總的來說,任何時期的道德都是促進整個人類文化發展的。道德屬於社會意識的一部分。但社會意識不是憑空出現的,任何一個社會的社會意識都是這個時代的反映,都是統治階級的社會意識。統治階級掌握著生產物質的生產資料,也掌握著生產精神的資料(馬克思語)。任何一個新社會這裏邊,占主導的道德觀念都屬於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念。因為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社會當中都是統治階級佔據著社會的主要矛盾方面。

(447)、以前講勞動人民是創造歷史的英雄,這樣的說法對嗎?

    有人會問:以前不是講勞動人民是創造歷史的英雄嗎?我們講勞動創造歷史,那是講歷史發展的進程,必須要有勞動,勞動創造財富。財富多了,取得財富的手段不同了,引起社會發展。但是作為一個思想的前進方面和先進方面,是統治階級利用所有的物質基礎去創造更多的文明,在一個社會形成與開始階段尤其如此。在舊社會裏面,勞動階級和統治階級這兩個階級當中的人是可以互相換位的。不是階級換位,而是作為階級的人是可以換位的。有的被統治者變成統治者了,統治者變成被統治者了。其實在現在的階級社會裏也是可以換位的。比如朱元璋以前不過是個小和尚、要飯的花子後來當了皇上了。所以只有到了統治階級那個位置上去之後,他才是文化的創造者。勞動人民給他提供了資料,提供了素材,還提供物質生活在資料,但勞動人民沒條件直接去創造文化。

    有人會問:“現在科學家們搞發明創造,可勞動人民不也同樣搞發明創造嗎?”對!可勞動人民一旦進入了發明行列之後,就已經被劃到科技工作者、科學家的圈裏去了。一個工人,有了很多的發明、創新,還有人說他是工人、賣苦力的嗎?都稱之為發明家了。

(448)、我們現在搞的精神文明建設不是勞動人民搞的嗎?

    馬克思曾講:統治階級既掌握著生產資料,也掌握著生產意識的資料。有了物質財富才能建立精神財富,精神財富是在物質財富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然而大部分還是經過統治階級搞起來的。“我們現在搞的精神文明建設不是勞動人民搞的嗎?”對,這是因為時代不同了,人民成了真正的歷史的主人了。不同的時代,過去那個皇上要什麼,社會上就來什麼。在戰國時期,楚王喜歡細腰女人,全國的女人都餓肚子,少吃點餓瘦了去迎合他。如果一個老百姓說我喜歡細腰,你喜歡管什麼事?在中國舊社會婦女壓在最低層,武則天當了皇上了,女人就不在最低層了,儘是女秀才、女能人,說明女性不是沒本事,就是沒給她們權,沒給她們條件,有了條件也不比男人差,好多地方比男人還好、還強。現在總統、首相都有女的。這些是誰提倡的?不是誰提倡的,是文化發展的結果,是社會意識、人們的思想在變化。而這一切只要是處理人與人的關係就成了“社會道德”的內容了。所以“社會道德”也是周圍環境、周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反映進去的,人再給定了框框:這是善的,那是惡的。一個人的道德觀念就是這麼逐漸形成的。

(449)、怎樣理解道德觀念在階級社會裏必然會受到人在社會當中的經濟地位的限制?

    這個道德觀念在階級社會裏必然會受到人在社會當中的經濟地位的限制。小孩子大點後,首先有你我之分了。過去富人家、地主家,小孩子大點後就被領著到地裏去看看,告訴他這是我們家的地。當你觸動到他家地的時候,他就認為你是不好的,這就把以前為了生活而取得物質資料、滿足生理需要而轉到了心理需要上。好與壞就不再是為生命的維護了,而是為了精神的維護了。而這精神又是人為給他規定的。

    小孩子在一塊沒什麼區別,有時長工的孩子在地主家住著也可以和地主家孩子在一塊玩一玩,共同分著吃。魯迅寫的閏土就是那樣,小時候在一塊挺要好,可是大了以後就不行了,有了區別,有了隔閡了。你拿他家地裏的東西,他就說你是偷他家的東西了,就不像小時候了。非常窮的人,拿人家吃的東西,從生命科學講這是合理的,符合自然“社會道德”嘛,他是為了活命,不是為了多得。在這個意義上講,他偷是應該的,要不然就餓死了。

    我們搞氣功以後,是支持無產者搞革命的。但在階級社會裏這不叫合理需要而叫偷,逮住就懲辦你。在任何階級社會裏邊都是統治階級的道德,在資本主義國家就是資產階級的道德,在社會主義國家就是無產階級的道德。不過無產階級一旦掌握政權之後就不是無產階級了,在資本主義社會是沒有產,當社會主義國家勞動人民掌握政權了,那產歸誰了?無產階級這個名詞提的就不太合理,資產階級沒有那些產了,無產階級也不是無產了,也有了。這也混元,成了個混元產,資產、無產、混元產、混元產階級。

    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是兩個對立的階級,一個消滅了,兩個就都沒有了。消滅一個剩一個,歷史上從來沒有。階級一產生就是一對出現的:奴隸階級與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一消滅,兩個一同消滅。階級消滅了你總得還要有物質生活啊,物質生活歸哪去?說叫公產,公是誰呀?公在哪呢?說捨己為公,都把自己舍了,公在哪?公就成了空的了。公產應該是大家的、集體的,都有了。當然都有不是你一份,我一份,差一毫也不行,不是這個樣子。都是大家的,但誰也沒有。

(450)、為什麼說,生殺是愚昧無知、殘忍野蠻的表現,不是文明表現?

    道德觀念也是如此。階級道德是經濟地位決定的。你拿了有產階級的財產,有產的就說你是偷,行為是惡的;窮人別說偷,搶都應該的,甚至把財主宰了(這就要起來鬧革命了),那也是應該的,這叫無產階級道德。那是在生產力還不發達、物質還非常貧乏的時代造成不同的兩個對立的階級,他們的道德觀念是不同的。隨著科學發達,隨著生產力提高,隨著物質的豐富,慢慢這些問題就能得到克服,人類就要擺脫過去那種愚昧、無知、殘忍、野蠻的時代了。生殺是愚昧無知、殘忍野蠻的表現,不是文明表現,而在那個社會裏只能如此,不可能有別的。

    莊子講“盜者有道”,偷盜東西還有道理。“竊匣者為偷,竊國者為王”,把一個箱子給提走了,你是個賊;把國家奪來了,就能當國王。唐太宗是一個非常賢明的皇帝,他不是把他哥哥、弟弟都殺了嗎?他這樣做就合理了?當了皇帝這就合理了?別人宰個人不合理,他宰了哥哥、弟弟當皇上就合理嗎?所以過去的道德都是統治階級的道德,當了皇上以後怎麼說怎麼行。皇上是金口玉言,是天子,奉了天命了。無非是把自己說的變得合理點。道德都是統治階級的道德,而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人是可以換位的。過去很多人對道德不領會、不理解,不懂得人們的道德觀念是從社會的整體情況當中來,而反映人腦中去,用以處理人與人的關係的,而這些關係隨著你的經濟地位、社會地位改變而變化。這在階級社會裏是必然的。

      (續 4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