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2011-10-08 答杭州大鹏老师问——庞明老师的近况如何?

答杭州大鹏老师问——庞明老师的近况如何?


描述:我父親智能氣功余自成老师90岁來香港遊玩写給我的书法
图片:
[删除]

描述:龐明老師在北京
图片:
[删除]
简体文

  答杭州大鹏老师问——庞明老师的近况如何?

  余 洋

  余 洋老师:您好!

      我是智能功的学员,1993年和1995年都去过秦皇岛“中心”练功,和您见过一面,很佩服您的精神,希望您能到杭州来一趟。您最近有见到庞明老师吗?老师近况如何?能否告知一二!

                                    2011-9-28   杭州 大鹏


  杭州大鹏老师:您好!

    很对不起,我和您的见面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了,也许终有一天我俩有缘再见面,或许可以唤起我依稀的回忆。我和庞老师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99年3月1日,老师邀我一同前往顺义的“气功城”,陪同一车前往的还有我太太罗老师和马来西亚前任卫生部长李孝友的太太张耀凤女士。此后就无缘再拜候老师了。我虽然打听到了老师在顺义的住址,但不敢冒然前往,希望今生有缘能再获老师的召见,聆听老师的教导。

      我父亲90岁曾来香港游玩,给我留写下一张书法,是宋代名人辛弃疾填写的词——鹧鸪天,裱挂在床头,我每日念读,忆父苦心教养之恩,亦深感此词也是老师現状的写照,特将此词在此刋出,以表对老师的挂念。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禄,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那时他正在家中闲居。

  辛弃疾,一个老英雄,由于朝廷对外坚持投降政策,只落得闲散在乡,避世隐居,他心情的矛盾、苦闷当然可以想见。忽然有人在他跟前慷慨激昂地大谈功名事业,这位老英雄禁不住又慨叹又有点好笑了。想起自己当年何尝不是如此满腔热血,以为天下事情容易得很,哪里知道并非如此呢!

  此词上半段是忆旧:“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禄,汉箭朝飞金仆姑”。

詞的下半段是感今:“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詞的上半段追忆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詞的下半段转而把如今废置闲居的情状委曲传出。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这种精神也渗透在字里行间。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投入山东忠义军耿京幕下任掌书记。那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这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宋金两军战于江淮之间。第二年春,辛弃疾奉表归宋,目的是使忠义军与南宋政府取得正式联系。不料他完成任务北还时,在海州就听说叛徒张安国已暗杀了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立即带了五十余骑,连夜奔袭金营,突入敌人营中,擒了张安国,日夜兼程南奔,将张安国押送回朝,明正国法。这一英勇果敢的行动,震惊了敌人,大大鼓舞了南方人的士气。

  詞的上半段追述的就是这一件事。“壮岁旌旗拥万夫”一句就是说他在耿京幕下任职(他自己开头也组织了一支游击队伍,手下有两千人)。

  “锦檐突骑”,也就是锦衣快马,属于侠士的打扮。“渡江初”,指擒了张安国渡江南下。

   然后用色彩浓烈的笔墨描写擒拿叛徒的经过:

  “燕兵夜娖银胡禄”“汉箭朝飞金仆姑”,自然是指远途奔袭敌人。大抵在这次奔袭之中,弓箭(“金仆姑”是古代有名的箭,见《左传》)曾发挥过有力的作用,所以才拿它进行艺术概括。这两句若释为:“尽管敌人戒备森严,弃疾等仍能突袭成功。”也未尝不可。
  
  这是一段得意的回忆。作者只用四句话,就把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詞的下半段却是眼前情况,对比强烈。“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追忆过往的英雄事迹,感叹现在的自已,人已经老了。但问题不在于老,而在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本来,自己有一套抗击外族侵入的战斗计划,不止一次向朝廷提出过,却没有得到重视。如今连自己都受到朝廷中某些人物的排挤,“平戎策”换来的却是“种树的书”(暗指自己闲置在家)。少年时候那种抱负,只落得一场可笑可叹的结果了。

  由于辛弃疾的词,是紧紧揉和着对民族命运的关怀而写的,因此就与只是个人的叹老嗟卑不同。正如陆游所说的:“报国欲死无战场”,是爱国者共同的悲慨。

                        (以上資料摘取于中国教育资源网)


    我想,我们的老师很好,只是壮志未酬,空嘆后继无人!

      但願全世界所有的智能功人,为智能氣功科學事业、为我們偉大的老师争口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011/10/7 写于   香港

繁體文

  答杭州大鵬老師問——龐明老師的近況如何?

  余 洋

  余 洋老師:您好!

      我是智能功的學員,1993年和1995年都去過秦皇島“中心”練功,和您見過一面,很佩服您的精神,希望您能到杭州來一趟。您最近有見到龐明老師嗎?老師近況如何?能否告知一二!

                                    2011-9-28   杭州 大鵬


  杭州大鵬老師:您好!

    很對不起,我和您的見面一點兒也記不起來了,也許終有一天我倆有緣再見面,或許可以喚起我依稀的回憶。我和龐老師的最後一次見面,是在1999年3月1日,老師邀我一同前往順義的“氣功城”,陪同一車前往的還有我太太羅老師和馬來西亞前任衛生部長李孝友的太太張耀鳳女士。此後就無緣再拜候老師了。我雖然打聽到了老師在順義的住址,但不敢冒然前往,希望今生有緣能再獲老師的召見,聆聽老師的教導。

      我父親90歲曾來香港遊玩,給我留寫下一張書法,是宋代名人辛棄疾填寫的詞——鷓鴣天,裱掛在床頭,我每日念讀,憶父苦心教養之恩,亦深感此詞也是老師現狀的寫照,特將此詞在此刋出,以表對老師的掛念。



            鷓鴣天

          辛棄疾   

      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簷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胡祿,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這是辛棄疾晚年的作品,那時他正在家中閒居。

  辛棄疾,一個老英雄,由於朝廷對外堅持投降政策,只落得閒散在鄉,避世隱居,他心情的矛盾、苦悶當然可以想見。忽然有人在他跟前慷慨激昂地大談功名事業,這位老英雄禁不住又慨歎又有點好笑了。想起自己當年何嘗不是如此滿腔熱血,以為天下事情容易得很,哪里知道並非如此呢!

  此詞上半段是憶舊:“壯歲旌旗擁萬夫,錦簷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祿,漢箭朝飛金僕姑”。

詞的下半段是感今:“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詞的上半段追憶青年時代一段得意的經歷,激昂發越,聲情並茂。詞的下半段轉而把如今廢置閒居的情狀委曲傳出。前後對照,感慨淋漓,而作者關注民族命運,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減損,這種精神也滲透在字裏行間。

  辛棄疾二十二歲時,投入山東忠義軍耿京幕下任掌書記。那是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這一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宋金兩軍戰于江淮之間。第二年春,辛棄疾奉表歸宋,目的是使忠義軍與南宋政府取得正式聯繫。不料他完成任務北還時,在海州就聽說叛徒張安國已暗殺了耿京,投降金人。辛棄疾立即帶了五十餘騎,連夜奔襲金營,突入敵人營中,擒了張安國,日夜兼程南奔,將張安國押送回朝,明正國法。這一英勇果敢的行動,震驚了敵人,大大鼓舞了南方人的士氣。

  詞的上半段追述的就是這一件事。“壯歲旌旗擁萬夫”一句就是說他在耿京幕下任職(他自己開頭也組織了一支遊擊隊伍,手下有兩千人)。

  “錦簷突騎”,也就是錦衣快馬,屬於俠士的打扮。“渡江初”,指擒了張安國渡江南下。

   然後用色彩濃烈的筆墨描寫擒拿叛徒的經過:

  “燕兵夜娖銀胡祿”“漢箭朝飛金僕姑”,自然是指遠途奔襲敵人。大抵在這次奔襲之中,弓箭(“金僕姑”是古代有名的箭,見《左傳》)曾發揮過有力的作用,所以才拿它進行藝術概括。這兩句若釋為:“儘管敵人戒備森嚴,棄疾等仍能突襲成功。”也未嘗不可。
  
  這是一段得意的回憶。作者只用四句話,就把一個少年英雄的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來。

  詞的下半段卻是眼前情況,對比強烈。“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追憶過往的英雄事蹟,感歎現在的自已,人已經老了。但問題不在於老,而在於“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本來,自己有一套抗擊外族侵入的戰鬥計畫,不止一次向朝廷提出過,卻沒有得到重視。如今連自己都受到朝廷中某些人物的排擠,“平戎策”換來的卻是“種樹的書”(暗指自己閒置在家)。少年時候那種抱負,只落得一場可笑可歎的結果了。

  由於辛棄疾的詞,是緊緊揉和著對民族命運的關懷而寫的,因此就與只是個人的歎老嗟卑不同。正如陸遊所說的:“報國欲死無戰場”,是愛國者共同的悲慨。

                        (以上資料摘取于中國教育資源網)


    我想,我們的老師很好,只是壯志未酬,空嘆後繼無人!

      但願全世界所有的智能功人,為智能氣功科學事業、為我們偉大的老師爭口氣: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2011/10/7 寫於   香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