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宗教的关系与区别 (2)
简体文
气功、宗教的关系与区别 (2)
(庞明老師講話摘录整理)
余 洋
4、中国佛教、道教及其它宗教中的很多仪式都与气功修养有一定的关系。(此段內容是根據庞老師與我谈話回忆而写的)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出来那么多的菩萨神像?
因为每一練气功的门派都有一个创始人或掌门人,去世了以后,为了让后來记得自己的了祖师爷,尊师重道,代代相傳,就把大師付的图象画出来,或者用泥胎做成呢人像、陶瓷像、铜像、金像……就把这一个创始人稱為xx神、xx仙、xx佛,让后来的信徒朝拜,念念不忘……。
还有一些菩萨神像,是練功的师付在練气当中出现的景象,他就说出來,畫出來,做出來,又成了神像、佛像了。比如说“千手如来”、“四面佛”、“宝塔佛”、哼、哈二将、十八罗汉等等,都是在練功当中出现的一些特殊幻象,师父就把它塑造出来,引导后来的信徒朝这个方向练功。各个宗教就把這些都变成了菩萨神像。
为什么拜神要点蜡烛?
古代的时候一些练气功的人,大多坐在山洞里来练功,山洞理面没有亮光,很黑暗,师父就点亮火把给练功的徒弟照明,为了使火把燃烧的时间长一些,就在火把浸浸油,以后逐漸演变成现在很漂亮的腊烛,当师父去世以后,徒弟当上了师付,为了感激师付的恩德,就再师付的图象、神、佛象的两边点上蜡烛,以表对师父的怀念和感恩之情。
为什么要烧香?
古代的时候没有計时的工具,师父要求徒弟刻苦练功,就以点燃一支小木条作为标志,为了使这个木不会熄灭,就在外面包上一层易燃的物貭和香料,这就是后来讲的練功一柱香,两柱香,三柱香……以前一般地练功都要练三炷香,所以当师父去世以后,徒弟当上了师付,为了感激师付的恩德,就再师付的图象、神、佛象的前面点上三支香,以表对师父的怀念和感恩之情。
为什么要烧纸?
以前师父教徒弟练功的时候,大多在山洞里面練,为了使徒弟练得比较舒服,师父都会找一些易燃的树枝、树叶用点燃煙火的办法先把蚊虫驱走;在城市里面练功的时候,就找一些易燃的废纸、废料點起煙火驱走蚊虫,让徒弟可以安心練功,徒弟当上了师付,为了感激师付的恩德,就再师付的图象、神、佛象的前面燒上一些纸,以表对师父的怀念和感恩之情。
那么跪拜磕头呢?
我们每个人身上有3块骨头是不会动的,两个膝蓋的髌骨和额头的額骨,你不碰它一辈子都不会动的,所以以前练功的師付知道这个问題,當徒弟犯了错误,就叫他们罚跪,实际上也是让他们練膝蓋的髌骨,还要他们每天对祖师爷、神、佛的象磕多少个头,也是为了练他的額头骨,这样一代代傳下来,徒弟当上了师付,为了感激师付的恩德,就再师付的图象、神、佛象的前面燒上一些纸,以表对师父的怀念和感恩之情。后來儒家練功連普通人的后輩見了長輩、师尊都要跪拜磕头了。
佛教徒見面为什么用“合什手”?
庞明老師在講解“合十手”時说:
过去很多东西都有窍门,这么讲手诀,是第一次公开讲。以后我们再“合十”的时候,就不能随随便便往里合,而要带着意念。做“合十手”用中指某一点先接触,慢慢整个手接触,越轻越虚意念越集中。
练内功就有这么个特点,越虚气越足,效果越好。越用力效果越慢、越差。
“合十手”的作用是什么?:
1、“合十”,本是礼节上的动作,是小礼。普通道友相见,都是练功的人,“合十”以示客气、礼貌。一“合十”,一方面大拇指正对胸部膻中穴,把气收住了。(以前无论佛家道家都讲有坛,要有坛主摆坛、设坛,主坛练功。坛是练功搭的台子。)
2、另一方面,一“合十”,两掌的气环流了,内气外气都没有散,成为一个整体,大家连成一个练功的气场。结合智能功场的效应,我想它应该是这个意思。因为这个姿势对内气外气收敛得比较好,使气不往外散,一安定,气场就很宁静了。
不然一见面边说“来了,来了!”边向对方招手,在有功夫的人,手这么一比划,就把气打过去了,若不熟,对方还以为你用气打他呢,两个人就拼命了。
“合十手”把气往里收着,有气场相互影响,就不会有杀气和攻击的力量。所以将来人们还可能使用“合十”这个礼节。“合十”比握手好,可以避免由于手不干净,或有人有传染病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另外宗教里面的很多道具、佛具以及宗教里面使用的乐器,都是练功的人根据自己的练功方法,而演化出来的产物,比如佛家的大鐘(通虚空)、道家的小铃(通混元窍);佛家的大長喇叭、道家的小喇叭;佛家的大鼓、道家的小鼓;佛家的大鐃、道家的小鐃;佛家的大鈸(开合)、道家的小跋;佛家的木魚(开頂);佛家的大鑼(敲命门)、道家的小鑼……其它的中国乐器,古箏、月琴、胡琴、長蕭、橫笛……仔细想一想也都与練功有一定的关係。
佛教文化在中华古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等,都是佛教文化艺术的瑰宝。而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更是有待发掘的人类文化的宝藏。
另一方面,从气功学来看,印度佛教学说是戒、定、慧(或称六波罗蜜多)的结合。戒是宗教徒的社会行为规范,而慧学和定学则是对世界和人生的理性认识和获得这些理性认识的修身实践的基础。定、慧兼修而相映证,才能证果。这是佛家实践的基本原则。印度佛教的禅定从理到法,都是印度瑜伽的继承和发展。故中国佛教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印度古气功(瑜伽)和中国古气功以禅定的形式相结合而发展的过程。两种修身实践的结合,和两种古文化的融合,在中国佛教的发展中是有机的、相辅而相成的。
这也正是我们的着眼点。我们的目的不是讨论中国佛教史,也不想大谈中国佛教的哲理;但是,若论及气功和中国文化的历史关系,就佛教文化这一部分而言,就离不开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国固有文化相融合的历史过程,也离不开中国佛家学说的基本理论。因为,定和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另一方面,我们不是讨论佛教史,故不可能全面讨论中国佛教发展历史的各个方面;同时,我们也不是单纯地讨论气功史,因此,也不可能过多地涉及佛家气功功法的方方面面,而以阐明气功与古文化的关系为度。
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必须和其固有文化相结合,并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才可能有强大的生命力而获得长足的发展。在这方面,禅宗的发展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而法相宗之所以昙花一现,即趋衰落,就是因为它没有真正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故土,尽管从佛学的理论水平而言,是非常高的。这也告诉我们,在20 世纪的今天来发展我国的气功事业,必须符合当今时代的需要,必须满足当今中国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提倡气功科学的道理之一。我国气功从产生发展到古典气功学,已触及了探索生命奥秘的大门。
然而在科学对意识运动的物质基础尚一无所知的时代,是不可能正确揭示在意识统帅下的人体整体生命活动的;更不可能把练功开发出超常智能是“非鬼神之力也”的唯物主义机理贯彻到底;亦不能对练功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幻相,予以正确的解释。
在科学水平还处在非常低下的古代,练功获得的异于常人的、现代人也视为神奇的功能,练功中出现的异于常态的山河湖海以及种种超人的奇特景象——幻景,都成了产生仙、神、佛的土壤与种子。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宗教的产生,属于人的精神的异化,不仅有它的社会根源,而且有它一定的人类文化背景。然而,人们在考察人类文化背景时,没有注意到气功这部分内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我们所以称这一时期的气功为宗教气功,是因为在这一时期内,气功失去了古典气功学的科学面目,不再把气功修炼做为美化现实人生的治学手段,而是把它当做完成信仰,追逐虚幻不实的来生幸福的一个“过渡”。气功成了宗教的附庸。尽管气功仍在医疗保健、养生、武术锻炼上沿续地传播,但已退居到了次要地位。乍看起来,古典气功学异化到宗教气功,似乎是一种反动,其实不然,因为它是那个时代的必然结果。因为宗教信仰,不仅仅是“未得自己或又失掉自己”的人们的“精神慰藉”,而且真正的宗教都有一定的符合气功基本要求的内容,如心地善良、精神的平衡与专一等。
佛教、道教的修行无异是气功的变相修持,即使是伊斯兰教、天主教的礼拜、忏悔,尤其是与“上帝冥合”的修为,其实质也都属于气功修持的范畴。
正因为如此,随着宗教文化的发展,气功也就在宗教神学外衣的包裹下,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今天,我们若能够剥去其宗教神学外衣,就可以发现,传统气功的理法,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层次。如果说秦汉时期古典气功学是对传统气功的第一次总结,那么元、明以后的古典气功学宗教化则是第二次总结。只不过前者在理论上朴实无华,方法上简捷明了;后者在理论上虽神秘繁杂,在方法上则详明全面。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气功的一个进步。
(全文完)
2011-10-26 整理于 香港
繁體文
氣功、宗教的關係與區別 (2)
(龐明老師講話摘錄整理)
余 洋
4、中國佛教、道教及其它宗教中的很多儀式都與氣功修養有一定的關係。
(此段內容是根據龐老師與我談話回憶而寫的)
大家想一想,為什麼出來那麼多的菩薩神像?
因為每一練氣功的門派都有一個創始人或掌門人,去世了以後,為了讓後來記得自己的了祖師爺,尊師重道,代代相傳,就把大師付的圖像畫出來,或者用泥胎做成呢人像、陶瓷像、銅像、金像……就把這一個創始人稱為xx神、xx仙、xx佛,讓後來的信徒朝拜,念念不忘……。
還有一些菩薩神像,是練功的師付在練氣當中出現的景象,他就說出來,畫出來,做出來,又成了神像、佛像了。比如說“千手如來”、“四面佛”、“寶塔佛”、哼、哈二將、十八羅漢等等,都是在練功當中出現的一些特殊幻象,師父就把它塑造出來,引導後來的信徒朝這個方向練功。各個宗教就把這些都變成了菩薩神像。
為什麼拜神要點蠟燭?
古代的時候一些練氣功的人,大多坐在山洞裏來練功,山洞理面沒有亮光,很黑暗,師父就點亮火把給練功的徒弟照明,為了使火把燃燒的時間長一些,就在火把浸浸油,以後逐漸演變成現在很漂亮的臘燭,當師父去世以後,徒弟當上了師付,為了感激師付的恩德,就再師付的圖像、神、佛象的兩邊點上蠟燭,以表對師父的懷念和感恩之情。
為什麼要燒香?
古代的時候沒有計時的工具,師父要求徒弟刻苦練功,就以點燃一支小木條作為標誌,為了使這個木不會熄滅,就在外面包上一層易燃的物貭和香料,這就是後來講的練功一柱香,兩柱香,三柱香……以前一般地練功都要練三炷香,所以當師父去世以後,徒弟當上了師付,為了感激師付的恩德,就再師付的圖像、神、佛象的前面點上三支香,以表對師父的懷念和感恩之情。
為什麼要燒紙?
以前師父教徒弟練功的時候,大多在山洞裏面練,為了使徒弟練得比較舒服,師父都會找一些易燃的樹枝、樹葉用點燃煙火的辦法先把蚊蟲驅走;在城市裏面練功的時候,就找一些易燃的廢紙、廢料點起煙火驅走蚊蟲,讓徒弟可以安心練功,徒弟當上了師付,為了感激師付的恩德,就再師付的圖像、神、佛象的前面燒上一些紙,以表對師父的懷念和感恩之情。
那麼跪拜磕頭呢?
我們每個人身上有3塊骨頭是不會動的,兩個膝蓋的髕骨和額頭的額骨,你不碰它一輩子都不會動的,所以以前練功的師付知道這個問題,當徒弟犯了錯誤,就叫他們罰跪,實際上也是讓他們練膝蓋的髕骨,還要他們每天對祖師爺、神、佛的象磕多少個頭,也是為了練他的額頭骨,這樣一代代傳下來,徒弟當上了師付,為了感激師付的恩德,就再師付的圖像、神、佛象的前面燒上一些紙,以表對師父的懷念和感恩之情。後來儒家練功連普通人的後輩見了長輩、師尊都要跪拜磕頭了。
佛教徒見面為什麼用“合什手”?
龐明老師在講解“合十手”時說:
過去很多東西都有竅門,這麼講手訣,是第一次公開講。以後我們再“合十”的時候,就不能隨隨便便往裏合,而要帶著意念。做“合十手”用中指某一點先接觸,慢慢整個手接觸,越輕越虛意念越集中。
練內功就有這麼個特點,越虛氣越足,效果越好。越用力效果越慢、越差。
“合十手”的作用是什麼?:
1、“合十”,本是禮節上的動作,是小禮。普通道友相見,都是練功的人,“合十”以示客氣、禮貌。一“合十”,一方面大拇指正對胸部膻中穴,把氣收住了。(以前無論佛家道家都講有壇,要有壇主擺壇、設壇,主壇練功。壇是練功搭的臺子。)
2、另一方面,一“合十”,兩掌的氣環流了,內氣外氣都沒有散,成為一個整體,大家連成一個練功的氣場。結合智慧功場的效應,我想它應該是這個意思。因為這個姿勢對內氣外氣收斂得比較好,使氣不往外散,一安定,氣場就很寧靜了。
不然一見面邊說“來了,來了!”邊向對方招手,在有功夫的人,手這麼一比劃,就把氣打過去了,若不熟,對方還以為你用氣打他呢,兩個人就拼命了。
“合十手”把氣往裏收著,有氣場相互影響,就不會有殺氣和攻擊的力量。所以將來人們還可能使用“合十”這個禮節。“合十”比握手好,可以避免由於手不乾淨,或有人有傳染病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另外宗教裏面的很多道具、佛具以及宗教裏面使用的樂器,都是練功的人根據自己的練功方法,而演化出來的產物,比如佛家的大鐘(通虛空)、道家的小鈴(通混元竅);佛家的大長喇叭、道家的小喇叭;佛家的大鼓、道家的小鼓;佛家的大鐃、道家的小鐃;佛家的大鈸(開合)、道家的小跋;佛家的木魚(開頂);佛家的大鑼(敲命門)、道家的小鑼……其他的中國樂器,古箏、月琴、胡琴、長蕭、橫笛……仔細想一想也都與練功有一定的關係。
佛教文化在中華古文明中佔有重要地位。舉世聞名的敦煌壁畫、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等等,都是佛教文化藝術的瑰寶。而浩如煙海的佛教經典,更是有待發掘的人類文化的寶藏。
另一方面,從氣功學來看,印度佛教學說是戒、定、慧(或稱六波羅蜜多)的結合。戒是宗教徒的社會行為規範,而慧學和定學則是對世界和人生的理性認識和獲得這些理性認識的修身實踐的基礎。定、慧兼修而相映證,才能證果。這是佛家實踐的基本原則。印度佛教的禪定從理到法,都是印度瑜伽的繼承和發展。故中國佛教的形成和發展,也是印度古氣功(瑜伽)和中國古氣功以禪定的形式相結合而發展的過程。兩種修身實踐的結合,和兩種古文化的融合,在中國佛教的發展中是有機的、相輔而相成的。
這也正是我們的著眼點。我們的目的不是討論中國佛教史,也不想大談中國佛教的哲理;但是,若論及氣功和中國文化的歷史關係,就佛教文化這一部分而言,就離不開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國固有文化相融合的歷史過程,也離不開中國佛家學說的基本理論。因為,定和慧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另一方面,我們不是討論佛教史,故不可能全面討論中國佛教發展歷史的各個方面;同時,我們也不是單純地討論氣功史,因此,也不可能過多地涉及佛家氣功功法的方方面面,而以闡明氣功與古文化的關係為度。
中國佛教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任何一種外來文化,必須和其固有文化相結合,並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才可能有強大的生命力而獲得長足的發展。在這方面,禪宗的發展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而法相宗之所以曇花一現,即趨衰落,就是因為它沒有真正根植于中華文明的故土,儘管從佛學的理論水準而言,是非常高的。這也告訴我們,在20 世紀的今天來發展我國的氣功事業,必須符合當今時代的需要,必須滿足當今中國社會的需要,這也是我們今天為什麼要提倡氣功科學的道理之一。我國氣功從產生發展到古典氣功學,已觸及了探索生命奧秘的大門。
然而在科學對意識運動的物質基礎尚一無所知的時代,是不可能正確揭示在意識統帥下的人體整體生命活動的;更不可能把練功開發出超常智慧是“非鬼神之力也”的唯物主義機理貫徹到底;亦不能對練功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幻相,予以正確的解釋。
在科學水準還處在非常低下的古代,練功獲得的異于常人的、現代人也視為神奇的功能,練功中出現的異于常態的山河湖海以及種種超人的奇特景象——幻景,都成了產生仙、神、佛的土壤與種子。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宗教的產生,屬於人的精神的異化,不僅有它的社會根源,而且有它一定的人類文化背景。然而,人們在考察人類文化背景時,沒有注意到氣功這部分內容,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我們所以稱這一時期的氣功為宗教氣功,是因為在這一時期內,氣功失去了古典氣功學的科學面目,不再把氣功修煉做為美化現實人生的治學手段,而是把它當做完成信仰,追逐虛幻不實的來生幸福的一個“過渡”。氣功成了宗教的附庸。儘管氣功仍在醫療保健、養生、武術鍛煉上沿續地傳播,但已退居到了次要地位。乍看起來,古典氣功學異化到宗教氣功,似乎是一種反動,其實不然,因為它是那個時代的必然結果。因為宗教信仰,不僅僅是“未得自己或又失掉自己”的人們的“精神慰藉”,而且真正的宗教都有一定的符合氣功基本要求的內容,如心地善良、精神的平衡與專一等。
佛教、道教的修行無異是氣功的變相修持,即使是伊斯蘭教、天主教的禮拜、懺悔,尤其是與“上帝冥合”的修為,其實質也都屬於氣功修持的範疇。
正因為如此,隨著宗教文化的發展,氣功也就在宗教神學外衣的包裹下,不斷得到充實與發展。今天,我們若能夠剝去其宗教神學外衣,就可以發現,傳統氣功的理法,已經進入到了新的層次。如果說秦漢時期古典氣功學是對傳統氣功的第一次總結,那麼元、明以後的古典氣功學宗教化則是第二次總結。只不過前者在理論上樸實無華,方法上簡捷明瞭;後者在理論上雖神秘繁雜,在方法上則詳明全面。這不能不說是傳統氣功的一個進步。
(全文完)
2011-10-26 整理於 香港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2011-10-29 气功、宗教的关系与区别 (2)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