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发功”的探讨 (3)
简体文
关于“自发功”的探讨 (3)
余 洋
人们在公园里常见到一些人在练一种特殊的动功。这种动功没有特定的套路,因而不同的人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姿势,有的站着动,有的弯腰动,有的躺在地上翻滚……。人们称之为“ “自發功””。
“自發功”一词是伴随着前些年鹤翔庄功法的传播而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从“ “自發功””的字面上,以及功法创造人对功理的阐述上,都认为这种运动是真气“推动形体自发地做出各种促使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动作”。由此可见,强调自发是其理论的重要环节。
由于 “自發功”广泛地传播是在鹤翔庄功法出现后,加之功法宣传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不少人认为 “自發功”是近年才创立的气功功法。其实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认识。因为至少在唐代,名医孙思邈就在他的著作中对这种功法作了描述。而近代一些气功家如蒋维乔、胡耀贞等也都在著述中涉及到这种功法。对这种功法,有的名之为“静动功”,有的名之为“外动功”,还有的称之为“引动功”、“显动功”等。也有人通过对这种功法的特点进行分析,称之为“ “诱發功””。
“诱發功”与 “自發功”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两者无论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指导具体的练功实践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主张 “自發功”的人认为练功时身体的运动不受意识的控制,完全是自发的,并认为生命在于运动,一动百病皆消,真气的力量是很强的,一旦出现 “自發功”,想控制也控制不了。
主张 “诱發功”的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无不受意识的控制,“自發功”的运动完全是意识诱导引起的,即使在运动中,也完全被意识所控制着。例如,练“自發功”的人在接触和学习“自發功”前是不可能出现“自發功”的,换言之,这种运动是在接触和学习了“自發功”以后才出现的。
由此可见,这种运动是通过学习而诱发起来的。此外,介绍“自發功”练习方法时,又明确地采用了暗示的手段。例如要求练功时,要想到松腰、松胯、调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吊着的钟摆,这个摆就挂在尾椎骨上,垂直吊在两脚当中,如果你前后左右一动,这个摆就摆动,一摆动,气就调动起来,就会产生前后左右的摆动……这时可能就会出现自发动作。稍懂一些心理学暗示概念的人都可看出上面的论述里充满了暗示内容。学练“自發功”的过程,实质上是接受上述内容暗示,并按照暗示内容的要求去实践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运动完全是意识受暗示诱发的。承认这一点,并按照暗示诱发去锻炼,可以有效地发挥这种功法特有的作用。反之,不承认是诱发的运动,一味强调“自发”,强调运动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不仅与实际不符合,更重要的是在指导练功时极易出现大动不已,难以自制的偏差。
庞明老师告訴我们說:
“自发功”只是气功的入门表现,即便能使少数人开发出一定的功能,其水平也是比较低的。
智能气功中把不同层次的“自發功”归列到“静动功”中去了,有一整套理论,不同层次“自發功”有不同的练法,在智能气功科学《功法学》中没有写,庞明老师說,现在也不准备教,因为现在社会上 “自發功”出偏的太多……不过我们应该知道,智能气功在编的时候,三种功都编了(将来 “自發功”教不教还没定),动功、静功、静动功都有,而且这三种功都是按照三个阶段来编创的。
智能气功科学通过对各种气功态研究发现,气功的“自发功”虽然有形体“自发功”、语言“自发功”(相当于现在人们熟知的“宇宙语”),以及意识 “自发功”的不同;而且其程度有递进之势,但都是形神放松后,形气神合一的表现。目前很多人所練的“自发功”,多屬 形体的 "自发功”,是低层次的“自发功”
“念咒”就是语言“自发功”(發声音)”的一种,意识“自發功”是脑子里面动(不發声),也都能治病。
你们有兴趣可以试试看:
晚上安静地坐在床上,把中指肚或中魁穴稍稍用点力气顶住,胳膊和胸部放松了,一会就哆嗦起来,似乎是“佛”来了,实际上这就是 “自發功”。其实这就是过去练功夫,把以前有益于练功的动作集合起来了。
"合十手"就是求神拜佛,安安静静等神,就慢慢晃起来,就是气在动。因为"合十手"的动作使臂抬平了,大拇指与鼻尖等高,手过了眼了,放松了气就起来了。
当然,有些人练功出现“自發功”,抖、抖、抖,一般地小动我们就不必管它,稍稍动的大了以后,就要调整姿势,命令它不能动。如果你不管它,气冲量就大了,老是随着它动,意志控制力就小了。气冲量大了,你意念不管它,神气就不平衡了,精神驾驭不了气了,就有出偏的可能性。出现这问题要重视它。
但是有时候在练功中气并不是全身冲的,而是冲不同的脏。冲到哪一脏,这一脏或者因意识中受过与这脏相关的情绪干扰而通不好,气往这一冲,刺激了过去那个情绪干扰的信息。比如通到肺,肺主悲,过去在意识上打过悲哀刺激的烙印,肺气一通,练功中就哭起来了,这既算是 “自發功”也算是气冲病灶。但这时不能任其发展,哭起来不能自控就变疯了。
另外也许有的比较敏感的人,动弹动弹、蹦哒蹦哒时出了 “自發功”。现在的人有出 “自發功”的,古人也可能有。敏感的人一放松,动、动,动,出 “自發功”了,就变成“神”了,古人称之为巫,夏、商、周都有巫。
练 “自發功”的,为什么会出 “自發功”?因为经脉之气到了腰,走正路过不去,就走浮络,到肌肉里去就动起来了。从臀部的太阳膀胱经的秩边、少阳胆经的环跳走了浮络,腰、躯干、下肢就动起来了;到了上边不从脊柱走,而从手少阳的肩井、手太阳的天宗穴跑到上肢,上肢就动起来了。这还是比较好的 “自發功”。如果你把腰松开,还不要真松开,把腰的姿势摆对了,尾闾一下沉,百会一上领,腰一放松, “自發功”马上就停。当然有的人不听你的,“我不行哪”,他加这种意识,那是另外的说法。希望同学们对腰要特别注意。
“自發功”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姿势重复活动之后,身体里面的气动起来了,里面的气一致了,之后,气有个冲动力量,形体不通,气被憋着过不去,这么一冲,意念跟着过来,这是神跟着气动的。如果神不去加强这种动势,光静静地看着它也还可以。可一般的人,这么一动,意念就动,精神就向那儿集中,越集中气越多,冲得越剧烈。
真正的 “自發功”是要帮助冲开不通的关窍,这儿通不过去,冲一冲。可是,一加意念气更多了,冲得更厉害。这还是好的。而有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就害怕了,一害怕,容易得神经病。另外,有的人用意念带着气走,把气引跑了。本来气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身体里面各处都是平衡的,他用意念把气的力量加大了,气冲开一个决口跑了,管不住了表现为“自發功”不能控制。这个气是怎么来的呢?这是动了中宫之气。这有一个好处:使气整了,但是,中宫气一动,把神也动了,叫中宫闯黄(黄,意念)。中宫之气相当于混元窍的气。本来脏真之气是不往外跑的,他在整体动的时候,把中宫之气连起来,走到浮络上去了。遇到不通处冲不过去,加个意念往外一引,意念控制不了了,那就疯了。
控制不了也叫“闯黄”,是小的闯黄;意念闯黄是大的闯黄。这种情况的 “自發功”属于“神为气役”(神为气所奴役),神没能主宰气,而为气所主宰,成为奴仆,神和气的关系变了。在传统功法里有好多功法开始先练“自發功”。一开始先虚静,里面气一动,马上神作主宰,不能让它自己随便想怎么动就怎么动。
1964年,有位老师在北海教一个徒弟。徒弟 “自發功”一动(这是一位女士,她出 “自發功”时能悬起三尺高),老师就来了。老师拿着把宝剑,让徒弟也拿着把宝剑,两个对打。只要 “自發功”一出,一打,她就会迎、会破。老师打这儿打那儿,就这么引着她动。所以搞 “自發功”不是随随便便地发,要以意念引导着按一定的要求去做,这样就不会出问题。
现在有的人千方百计地要练出“自發功”,不发强着发,大家帮着催,“发呀,发呀”,这么一催就催疯了。那就不是神为主宰,功法也没了,他就片面追求出 “自發功”。本来 “自發功”一般来说发得对、发得好,三个月(最多不超过半年)就可以将身体关窍基本打通,通了以后就不怎么动了。
好的“自發功”也是神和气合到一起了,但它是属于神合于气、气为主动的,气怎么动,神跟着怎么动。神为主宰的神气相合是神作主的,神先发命令:这么动,那么动。两者有这么点区别,机制不完全相等。练动功要特别注意神为主宰,随时随地、一举一动都要注意神主宰形。古人所讲的性是你的精神活动;命是你的生命活动,包括你的形体和你的气。你只要这么一做,就是神形合一,就是性命相合,没有别的更多的奥妙。古人对好多东西不清楚,所以讲不清。现在科学已经能把一些问题讲清楚,所以对传统功法也应该讲得更深入。
神形统一于气是怎么回事呢?当练功把气发动起来的时候,精神和形完全随着气动。真正的“自發功”就是这个道理,神和形是统一于气的。“自發功”一起,层次就高一点,因为它不是形的层次而是气的层次。当意念一动,就发动了身体里面的气冲得形动起来,意念再跟着动弹,这就做一了比较简单的神形统一于气。智能功有了组场,练功时也就把“神形统一于气”淘汰了,但是我们还是要练形。过去练武术,功夫长得快的,基本上开始都是老师带着练“自發功”。
当神形统一于气的时候,最关键的问题,意念要始终处于一个“静观”状态,即不失神本具之主宰功能,又要顺从气的运动机制。要在一种灵明状态中闭着眼睛自己体会,不帮忙,也不抑制。气要走,你就看着它走,顺其自然就行了。做到这一点非常难。如果是意念和气分了家,一加强气,控制不住,神经就失常。其实那不叫走火着魔,关键是意念错了。气和意念没有统一,打开架了。
(续 4)
繁體文
關於“自發功”的探討 (3)
余 洋
人們在公園裏常見到一些人在練一種特殊的動功。這種動功沒有特定的套路,因而不同的人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姿勢,有的站著動,有的彎腰動,有的躺在地上翻滾……。人們稱之為“ “自發功””。
“自發功”一詞是伴隨著前些年鶴翔莊功法的傳播而被人們廣泛接受的。從“ “自發功””的字面上,以及功法創造人對功理的闡述上,都認為這種運動是真氣“推動形體自發地做出各種促使疏通經絡,治療疾病的動作”。由此可見,強調自發是其理論的重要環節。
由於 “自發功”廣泛地傳播是在鶴翔莊功法出現後,加之功法宣傳給人們帶來的影響,不少人認為 “自發功”是近年才創立的氣功功法。其實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認識。因為至少在唐代,名醫孫思邈就在他的著作中對這種功法作了描述。而近代一些氣功家如蔣維喬、胡耀貞等也都在著述中涉及到這種功法。對這種功法,有的名之為“靜動功”,有的名之為“外動功”,還有的稱之為“引動功”、“顯動功”等。也有人通過對這種功法的特點進行分析,稱之為“ “誘發功””。
“誘發功”與 “自發功”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兩者無論在理論認識上,還是在指導具體的練功實踐上,都存在著巨大的分歧。
主張 “自發功”的人認為練功時身體的運動不受意識的控制,完全是自發的,並認為生命在於運動,一動百病皆消,真氣的力量是很強的,一旦出現 “自發功”,想控制也控制不了。
主張 “誘發功”的人認為,人的一切行為無不受意識的控制,“自發功”的運動完全是意識誘導引起的,即使在運動中,也完全被意識所控制著。例如,練“自發功”的人在接觸和學習“自發功”前是不可能出現“自發功”的,換言之,這種運動是在接觸和學習了“自發功”以後才出現的。
由此可見,這種運動是通過學習而誘發起來的。此外,介紹“自發功”練習方法時,又明確地採用了暗示的手段。例如要求練功時,要想到松腰、松胯、調襠,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吊著的鐘擺,這個擺就掛在尾椎骨上,垂直吊在兩腳當中,如果你前後左右一動,這個擺就擺動,一擺動,氣就調動起來,就會產生前後左右的擺動……這時可能就會出現自發動作。稍懂一些心理學暗示概念的人都可看出上面的論述裏充滿了暗示內容。學練“自發功”的過程,實質上是接受上述內容暗示,並按照暗示內容的要求去實踐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運動完全是意識受暗示誘發的。承認這一點,並按照暗示誘發去鍛煉,可以有效地發揮這種功法特有的作用。反之,不承認是誘發的運動,一味強調“自發”,強調運動不受主觀意識的控制,不僅與實際不符合,更重要的是在指導練功時極易出現大動不已,難以自製的偏差。
龐明老師告訴我們說:
“自發功”只是氣功的入門表現,即便能使少數人開發出一定的功能,其水準也是比較低的。
智能氣功中把不同層次的“自發功”歸列到“靜動功”中去了,有一整套理論,不同層次“自發功”有不同的練法,在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中沒有寫,龐明老師說,現在也不準備教,因為現在社會上 “自發功”出偏的太多……不過我們應該知道,智能氣功在編的時候,三種功都編了(將來 “自發功”教不教還沒定),動功、靜功、靜動功都有,而且這三種功都是按照三個階段來編創的。
智能氣功科學通過對各種氣功態研究發現,氣功的“自發功”雖然有形體“自發功”、語言“自發功”(相當於現在人們熟知的“宇宙語”),以及意識 “自發功”的不同;而且其程度有遞進之勢,但都是形神放鬆後,形氣神合一的表現。目前很多人所練的“自發功”,多屬 形體的 "自發功”,是低層次的“自發功”
“念咒”就是語言“自發功”(發聲音)”的一種,意識“自發功”是腦子裏面動(不發聲),也都能治病。
你們有興趣可以試試看:
晚上安靜地坐在床上,把中指肚或中魁穴稍稍用點力氣頂住,胳膊和胸部放鬆了,一會就哆嗦起來,似乎是“佛”來了,實際上這就是 “自發功”。其實這就是過去練功夫,把以前有益於練功的動作集合起來了。
"合十手"就是求神拜佛,安安靜靜等神,就慢慢晃起來,就是氣在動。因為"合十手"的動作使臂抬平了,大拇指與鼻尖等高,手過了眼了,放鬆了氣就起來了。
當然,有些人練功出現“自發功”,抖、抖、抖,一般地小動我們就不必管它,稍稍動的大了以後,就要調整姿勢,命令它不能動。如果你不管它,氣衝量就大了,老是隨著它動,意志控制力就小了。氣衝量大了,你意念不管它,神氣就不平衡了,精神駕馭不了氣了,就有出偏的可能性。出現這問題要重視它。
但是有時候在練功中氣並不是全身沖的,而是沖不同的髒。沖到哪一髒,這一髒或者因意識中受過與這髒相關的情緒干擾而通不好,氣往這一沖,刺激了過去那個情緒干擾的資訊。比如通到肺,肺主悲,過去在意識上打過悲哀刺激的烙印,肺氣一通,練功中就哭起來了,這既算是 “自發功”也算是氣沖病灶。但這時不能任其發展,哭起來不能自控就變瘋了。
另外也許有的比較敏感的人,動彈動彈、蹦噠蹦噠時出了 “自發功”。現在的人有出 “自發功”的,古人也可能有。敏感的人一放鬆,動、動,動,出 “自發功”了,就變成“神”了,古人稱之為巫,夏、商、周都有巫。
練 “自發功”的,為什麼會出 “自發功”?因為經脈之氣到了腰,走正路過不去,就走浮絡,到肌肉裏去就動起來了。從臀部的太陽膀胱經的秩邊、少陽膽經的環跳走了浮絡,腰、軀幹、下肢就動起來了;到了上邊不從脊柱走,而從手少陽的肩井、手太陽的天宗穴跑到上肢,上肢就動起來了。這還是比較好的 “自發功”。如果你把腰鬆開,還不要真鬆開,把腰的姿勢擺對了,尾閭一下沉,百會一上領,腰一放鬆, “自發功”馬上就停。當然有的人不聽你的,“我不行哪”,他加這種意識,那是另外的說法。希望同學們對腰要特別注意。
“自發功”是通過一個或幾個姿勢重複活動之後,身體裏面的氣動起來了,裏面的氣一致了,之後,氣有個衝動力量,形體不通,氣被憋著過不去,這麼一沖,意念跟著過來,這是神跟著氣動的。如果神不去加強這種動勢,光靜靜地看著它也還可以。可一般的人,這麼一動,意念就動,精神就向那兒集中,越集中氣越多,沖得越劇烈。
真正的 “自發功”是要幫助衝開不通的關竅,這兒通不過去,沖一沖。可是,一加意念氣更多了,沖得更厲害。這還是好的。而有的人遇到這種情況就害怕了,一害怕,容易得神經病。另外,有的人用意念帶著氣走,把氣引跑了。本來氣沒有那麼大的力量,身體裏面各處都是平衡的,他用意念把氣的力量加大了,氣衝開一個決口跑了,管不住了表現為“自發功”不能控制。這個氣是怎麼來的呢?這是動了中宮之氣。這有一個好處:使氣整了,但是,中宮氣一動,把神也動了,叫中宮闖黃(黃,意念)。中宮之氣相當於混元竅的氣。本來髒真之氣是不往外跑的,他在整體動的時候,把中宮之氣連起來,走到浮絡上去了。遇到不通處沖不過去,加個意念往外一引,意念控制不了了,那就瘋了。
控制不了也叫“闖黃”,是小的闖黃;意念闖黃是大的闖黃。這種情況的 “自發功”屬於“神為氣役”(神為氣所奴役),神沒能主宰氣,而為氣所主宰,成為奴僕,神和氣的關係變了。在傳統功法裏有好多功法開始先練“自發功”。一開始先虛靜,裏面氣一動,馬上神作主宰,不能讓它自己隨便想怎麼動就怎麼動。
1964年,有位老師在北海教一個徒弟。徒弟 “自發功”一動(這是一位女士,她出 “自發功”時能懸起三尺高),老師就來了。老師拿著把寶劍,讓徒弟也拿著把寶劍,兩個對打。只要 “自發功”一出,一打,她就會迎、會破。老師打這兒打那兒,就這麼引著她動。所以搞 “自發功”不是隨隨便便地發,要以意念引導著按一定的要求去做,這樣就不會出問題。
現在有的人千方百計地要練出“自發功”,不發強著發,大家幫著催,“發呀,發呀”,這麼一催就催瘋了。那就不是神為主宰,功法也沒了,他就片面追求出 “自發功”。本來 “自發功”一般來說發得對、發得好,三個月(最多不超過半年)就可以將身體關竅基本打通,通了以後就不怎麼動了。
好的“自發功”也是神和氣合到一起了,但它是屬於神合於氣、氣為主動的,氣怎麼動,神跟著怎麼動。神為主宰的神氣相合是神作主的,神先發命令:這麼動,那麼動。兩者有這麼點區別,機制不完全相等。練動功要特別注意神為主宰,隨時隨地、一舉一動都要注意神主宰形。古人所講的性是你的精神活動;命是你的生命活動,包括你的形體和你的氣。你只要這麼一做,就是神形合一,就是性命相合,沒有別的更多的奧妙。古人對好多東西不清楚,所以講不清。現在科學已經能把一些問題講清楚,所以對傳統功法也應該講得更深入。
神形統一於氣是怎麼回事呢?當練功把氣發動起來的時候,精神和形完全隨著氣動。真正的“自發功”就是這個道理,神和形是統一於氣的。“自發功”一起,層次就高一點,因為它不是形的層次而是氣的層次。當意念一動,就發動了身體裏面的氣沖得形動起來,意念再跟著動彈,這就做一了比較簡單的神形統一於氣。智能功有了組場,練功時也就把“神形統一於氣”淘汰了,但是我們還是要練形。過去練武術,功夫長得快的,基本上開始都是老師帶著練“自發功”。
當神形統一於氣的時候,最關鍵的問題,意念要始終處於一個“靜觀”狀態,即不失神本具之主宰功能,又要順從氣的運動機制。要在一種靈明狀態中閉著眼睛自己體會,不幫忙,也不抑制。氣要走,你就看著它走,順其自然就行了。做到這一點非常難。如果是意念和氣分了家,一加強氣,控制不住,神經就失常。其實那不叫走火著魔,關鍵是意念錯了。氣和意念沒有統一,打開架了。
(續 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