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15-12-2009 人死了之後《意元體》還真沒“破滅”可以說它是靈魂嗎?(答疑115-62)

人死了之後《意元體》還真沒“破滅”可以說它是靈魂嗎?

  余 洋

(根據龐明教授講課錄音整理)

【611】《意元體》和佛學界講人意識的“阿賴耶識”有什麽不同?

      我們講《意元體》它是意識活動的基礎。佛學界講人的意識在 “阿賴耶識”這個基礎上。“阿賴耶識”是個最基本的精神活動。“阿賴耶識”還不是我們的《意元體》,《意元體》比“阿賴耶識”還基本。“阿賴耶識”各種種子都有了,可以好可以壞。《意元體》本身不存在好壞這些問題,它是非常均勻的,一形成就空空如也,裏邊什麼都沒有。佛家講佛性(也叫真如性),認為它是不生不滅的,“無始以來” (沒有開始以來)就有,大家都對它不瞭解,不認識、不明白。這句話倒說對了一些,人們就是不瞭解不認識它,所以才說它是自古以來就有。其實它不是自古以來就有。說“佛性自古以來就有”,這也是“無明”的結果,佛也沒有明白。

【612】怎樣正確理解《意元體》的形成?  

      《意元體》是怎麼形成的呢?因為以前找不到答案,說人就是人,把人孤立起來了。我們現在懂得,人是從動物進化來的。動物還不會說話,沒意識,但是它有記憶有思維,思維和意識不能劃等號,這個問題恩格斯也講過。如果說動物沒有思維,那動物就不能活 着了,動物的條件反射也不能建立了。它只是沒有語言、概念,沒有邏輯這樣的思維,它那是簡單的形象思維。

      動物也有大腦皮層,不過還比較簡單,只能一般地反映客觀事物。它只能建立起第一映象空間,而沒有建立起第二映象空間來。那麼第一映象空間是怎樣來的?它是從簡單的神經細胞來的。一開始一個單純的神經細胞(神經細胞對外界刺激比較敏感,具有反映性了),以後集合成細胞團,再形成了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形成之後,慢慢形成比較發達的腦,當大腦皮質(大腦皮層)形成之後、它就能形成比較完整的形象了,)形象思維有了。因為動物(包括低等動物)有了腦皮層了,所以它也有形象思維。

      你可不要以為動物它就是思維,記憶就不行。因為它沒有邏輯思維,沒費更多的氣,光是形象記憶,記得也很清楚。譬如你要打眼鏡蛇,得把它眼睛給打爛了,因為它眼裏邊能夠把你的形象給記住。眼鏡蛇是,一對一對的,打死個公的,母的回來,憑其眼裏留下的形象,順 着你的紅外線去找你,據說往往十年八年還能找到你了,找到就咬死你,佛說這是“業。他不懂得那個蛇有紅外線感知器,它能感覺到紅外線。在前幾年報導一個打死眼鏡蛇的,幾天之後,另一條眼鏡蛇找到他們家去,把一家好幾口人都給咬死了。因為死蛇的眼裏有你的形象,另一條蛇看了你的形象存在記憶裏邊了。這說明它的大腦皮層第一映象空間建立起來了。

      我們為了把動物的腦細胞的混元氣區別於人的《意元體》,就把動物的這種腦細胞的混元氣叫作“ “腦元體””,或者叫“腦元氣”也行。當動物發展、發展,越來越發展。……從勞動過程當中慢慢形成了人,有了人與人的接觸,人際關係建起來,有了語言,有了概念,能進行概念加工,有了概念活動了,就不需要具體形象了,我們說“人”,可以不是張三,可以不是李四,可以脫離開具體的事物,成個抽象概念。這是高層次的思維方法。到了這個時候,一旦能形成概念來交換了 “腦元體”就變樣子了,有了第二映象空間了,那就是《意元體》了。

      從實踐當中來的。在人們的接觸中,語言、說話、幹事……這一切慢慢發展發展,身體各個部分逐漸複雜化,腦細胞也在一點點複雜化,腦細胞樹突這兒長出來一個,那兒長出來一個,樹突多了,接觸得多了,細胞量也多了,這麼一來,信息量多了,質密度夠了,那就叫《意元體》了。

【613】動物能不能形成《意元體》?
 
      動物能不能形成《意元體》?我想一定能行。但是得有個時間。也許是幾百年,也許是幾千年。現在西方拿動物搞心理實驗,教大猩猩語言。教了幾年教不會。幾年不行,得怎麼搞呢?從小猩猩生下來之後,給它喂人奶,抱 着它。經常跟它說話,講各種東西,讓他幹些事,這樣人的信息就多了。雄的雌的都讓人這麼帶 着,大了之後它們再交配,生下來小猩猩再這麼搞,多少代之後,我想就行了。人在進化的時候經歷了多少萬年,這個就不需要多少萬年了,但是現在科學家以為一代就解決問題,那是不現實的。混元氣發生 “混化”,再內聚成物質沉澱到它的細胞裏面去,再一代一代傳下來。這種 “混化”是慢慢過來的。

【614】怎樣理解《意元體》是從動物演化過來的?

      當概念形成了之後,動物的 “腦元體”就變成人的《意元體》了,人就脫離動物世界,從低等動物進入高等層次上來了。《意元體》不是從古就有的。在古來之前,連“腦元體”都沒有,就只有單個的神經細胞。再以前連單個的神經細胞都沒有,只有適應性。而非生命物質裏邊連適應性都沒有,只有它的物理、化學的反應機能。佛學講,那個機能就是佛,有佛性。我說好,你當那個佛性去吧。思維的關鍵是主動性,它那功能與結構直接結合到一點而不能脫離,不具有主動性。對物質層次,有史以來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們,他們就不懂得這個物質層次和那個物質層次有質的差別。他們只看到物質都有功能,把個別功能反應都叫功能就完了。拿 着一個功能捅開,都一樣!都有功能嘛。實際來說每一個事物的具體特徵就在於功能不同。而這個不同有它的根本特徵在裏邊,它不是我加你、你加我就完了,一“混化”出來個新東西。

      以前佛學是這麼辯論。我們說,腦細胞密集到一定程度,它們的混元氣就互相融合形成了《意元體》。他會說,一個腦細胞不是《意元體》,兩個也不是……它們加在一起難道就是了?他們不懂得“化”,一化能出新物質。他說人不是人,人是空的。你說“我”。他說,好,哪是你?胳膊是你?身子是你?腦袋是你?“心藏神,心是我。”換了心了,還是不是你?把胳膊拉去了,還有沒有你?把腿拉了去了,還有沒有你?都拉光了,你沒了,你在哪兒呢?說這個你是假的,不存在,是空的。他就不懂得局部和整體之間的關係,整體大於局部,不等於局部相加的和。從種族發生史上講,《意元體》是從動物演化過來的。

【615】人體胎兒的《意元體》是在什麽時候形成的?

      從個體發生史來講,從受精卵的細胞發育成胎兒,到了七個月或稍早一點,腦細胞根據遺傳工程長夠了,聯繫也夠了,緻密度達到一定的程度,就形成《意元體》了。這是根據遺傳工程,遺傳結構下來的,遺傳結構是人類發展史上從動物一點點演化下來的。《意元體》一形成,整個生命信息“嘩”就都進來了,都反映到《意元體》裏面去了。所以《意元體》是全息的,全部生命信息都反映在裏面。但反映進去以後,跟不反映一樣,提取不出來呀。這個時候它還沒有接收任何刺激。在胎兒期間,這個最早的《意元體》叫《初始意元體》。就相當於佛家說“白淨識”,比“阿賴耶識”還要早一點。《意元體》形成的一剎那,很快地各種信息進去了,實際它也不完全白淨了。但是我們為什麼還管它叫白淨呢?這裏邊還沒有去分別,還沒有固定的東西。它裏邊還都非常均勻。
 
      為什麼均勻?胎兒已經是個整體了,和周圍不一樣了,但是,這時候它身體各個部分功能還都沒有展開,裏邊反映的各種功能就是生長發育,跟大自然的生長有很多的相似性。周圍環境多為羊水,浮力給皮膚的刺激基本是差不多的,那時候腦子的功能也還比較低下。在胎兒的時候,。由於他的血液是混 着的,氧氣、二氧化碳混 着的,腦子裏邊也很少活動,只要來點氧氣供新陳代謝就夠了。腦細胞生長需要的氧氣也比較少,所以供應過去的氧氣也比較少。它本身還處在-個低功能活動狀態。它裏邊是比較靜的。這個時候《初始意元體》就形成了。

【616】什麽叫作《初始意元體》? 早產兒的《初始意元體》有什麼特點?

      從胎兒《意元體》形成一直到出生,我們都管它叫作“《初始意元體》”。一形成“《初始意元體》”,它就具備了反映性,接收信息、加工信息,還有發放信息。七個月就出生的早產兒,如果保護得好,就能夠活了,因為他的《意元體》己經形成了,人的一切活動有條件建立了。再早就不行了,《意元體》還沒有形成,那人活了以後只能是個小動物。如果是七個月生下來,我想他那個《意元體》更純,《初始意元體》接收的信息還少,這時要接收外界事物的比較複雜的信息,兩個懸殊很大,這種人容易身體弱。但往往早產兒會有一定的敏感度。因為《意元體》裏邊胎兒的信息打進去的少,影響“《初始意元體》”就少,它直接接收外界事物了。如果氣夠了,早產兒往往會有一定的超常智能的特殊性。早產兒有好多是智力不發育的,那是氣不夠,《意元體》沒有展開。

      將來同學們看了佛學知識,唯識論講“阿賴耶識”,把它的污染去掉之後,乾淨了,成為佛性,那個真正的“識”,“真如識”,好象跟我們講的《初始意元體》差不太多。其實不是一樣的。我們講“白淨識”是在人的生命過程當中慢慢生成演化過來的,不是古來就有。而且“白淨識”它不完全白淨,因為一形成之後,很多信息就進去了。佛家說你得把這個都沒有了,才叫白淨。實際想什麼都沒有,做不到。不可能。所以佛學講的唯識論解決不了問題。在中國玄奘對這個問題搞得最徹底,他也沒做到。他的徒弟窺基也沒有做到。因為他那時候講的道理和實際情況有差距。

【617】為什麽說,有的人死了之後《意元體》還真沒“破滅”你要說它是靈魂就錯了?

      當《意元體》形成之後,它有獨立性,有的人死了之後《意元體》還真沒“破滅”。將來有必要再給同學講這些問題。現在還不過早地講它,講了之後,你們說龐老師說啦,有靈魂。不是,你要說它是靈魂就錯了。

【618】胎兒出生之後《意元體》為什麼會發生變化?

      《意元體》的變化是隨 着胎兒出生之後,環境的改變,胎兒開始走向一個新生的生命活動,這些活動都會在《意元體》裏面打上相應的烙印,這些烙印就使得《意元體》本身發生必然的變化。

【619】《 自我意元體》是怎樣形成的?

    《意元體》的變化,第一步就是《意元體》裏面形成一個主觀的 “自我”,這個“《 “自我”意元體》””裏面成了衡量自身生命活動的一個主觀世界。平時講做個 “自我”批評,做個 “自我”檢查,想到內在精神世界的這個“我”,這就是 “自我”。這個 “自我”是“《初始意元體》”那個“白淨”之性,被客觀世界染上了大自然界的信息。

      我們這個肉體的人,在大自然界當中生活,這個關係反映到主觀世界當中來,而自身生命活動這一部分得到了固定、強化,就在《意元體》裏面出現一個 “自我”。這個 “自我”是人的生命活動的表現,同時又是人體裏面各種物質變化的力量的表現。身體裏面生命活動是建立在物質活動基礎的上。物質活動和生命活動之間起作用而反映到《意元體》裏面,《意元體》當中就又形成另外一種整體的表現。《意元體》把整體生命過程反映進去,那個主觀世界就是 “自我”。這個 “自我”屬於意識活動的範籌,屬於主觀世界。它是有力量的(能力、意志力)。

【620】 “自我”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1)、新生兒整個的身體受的刺激有區別了,所以這樣就在腦子裏面打上了區別的烙印

    “自我”到底是怎麼形成的?這個問題哲學,醫學、心理學都沒有解決。在講嬰幼兒混元氣時曾經談過胎兒出生之後,生活環境發生了改變。早先這個新生兒在子宮裏面,接觸的外界基本環境是周圍的羊水。身體各個部分受到的刺激,接觸的各方面的作用比較均勻。一出生助產人員要用手來接住他(她),然後放在一個小床上,這樣不接觸床的地方是空氣,接觸床的地方是固體物質。固體物質就有一個不可入的剛體特性。新生兒放在固體物質上面,這個固體物質和空氣給新生兒的刺激不一樣。新生兒整個的身體受的刺激有區別了。所以這樣就在腦子裏面打上了區別的烙印。在環境當中這是最簡單也是最根本的區別。它經常這樣反復刺激他,總這樣刺激腦子裏就會打上了客觀上有“空”、 有“實”的烙印。

  (2)、新生兒生命活動的內臟不同功能展示出來了,這些也同樣反映到《意元體》中去

      同時這個新生兒生命活動的內臟不同功能展示出來了。這些也同樣反映到《意元體》中去(當然這個功能反映進去後,還需要慢慢建立它們的聯繫過程,《意元體》高級生命活動和一般的生命活動的聯繫)。新生兒生下來的時間不長,《意元體》裏面內容就多了很多:一方面是新生兒自身的生命信息,這個生命信息各個地方不一樣,軀幹,內臟不一樣,內臟和內臟也不一樣。

  (3)、大自然界周圍環境的信息也會反映到新生兒《意元體》中去

      另一方面還有大自然界周圍環境的信息。環境當中有空氣,有實體物,還有周圍的這些人。只是這時候《意元體》的活動,還沒有真正行使它的主觀“能動”作用。因為《意元體》和生命活動之間的關係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意元體》這個主觀世界、精神世界是無形的,胎兒期間的生命活動是在物質之間進行的。它們能夠聯繫起來還得有個過程,那就是《意元體》慢慢的要複雜化。裏面得有內容,隨 着《意元體》裏它面的內容增多,主觀世界一步步建立,能發出命令去,能慢慢行使《意元體》的功能後才能支配生命活動。一個人的白淨《意元體》是支配不了生命活動的。

      剛生下來時間不久的嬰兒的《意元體》,和生命活動、大自然界有沒有聯繫呢?有,就是一個反映,大自然界是客觀世界,生命活動對於《意元體》來說也是客觀的實體物的存在,都是客體。因為在《意元體》層次上來講,《意元體》本身是主體,除了《意元體》以外的東西都算是客體,包括人的肉體生命活動。大自然界裏面客觀事物的存在,對於《意元體》來說,就都算做客體。如果同學們能把這個問題想通了,就在常態智能上前進了一步。

  (4)《意元體》的主觀世界在它剛剛形成的時候,《意元體》和客體之間的關係,還是同一的

  《意元體》的主觀世界在它剛剛形成的時候,就有自然界和人體生命活動的信息反映進去,所以這個時候的《意元體》和客體之間的關係,還是同一的。只是反映,而且這個反映對人自身和環境是一樣的。它還沒有統帥功能,在一開始的時候那個我還分不開,沒有我和主觀世界的區別。在《意元體》裏面把《意元體》外面(自然界,人體),都反映到裏面。自然界是客觀世界,是實在的。這個客觀世界一反映到《意元體》當中占滿了《意元體》,這整個是《意元體》。這個主觀、客觀的自然一反映進來,整個《意元體》裏面大部分都是屬於這個客觀世界反映、內化到主觀當中來的。

    (5)嬰幼兒在生活中吃東西、喝東西、拿東西……就會不自覺的把主體和客體分開了,客體和主體的關係建立起來了,實際上就是那個 “自我”的“我”

      怎麼內化進去的呢?前面講過它的物質的品質、能量消失了,只剩了信息。但是在這個時候雖然人是這個客體的一部分,而人自身內部生命活動是在整個自然當中生活的,在主觀世界當中也是這麼個關係。這個時候它還沒有分開我、客觀,但是它已經開始能夠反映人的生命活動了。人畢竟和自然是不一樣的。嬰幼兒在生活中吃東西、喝東西、拿東西……就會不自覺的把主體和客體分開了。

      譬如家長給孩子個東西,一說給,孩子就趕緊看,一看精神得往外走。這是主體與客體的差別;然後孩子伸手拿,一拿的時候又是客體和主體的關係。所以這樣就把客體和主體的關係建立起來了。這樣的關係都會反映進腦子裏面去,而這一切,實際上就是那個 “自我”的“我”。因為進的這些東西一開始非常簡單,但是它把《意元體》都占滿了。將來客觀世界裏面很多非常複雜的信息都要反映進去,它就成為背景了。所以《意元體》這個 “自我”最早(後面講《意元體》參照系還要講這些問題。)是生命活動的力量和自身物質活動力量結合到《意元體》裏面互相起作用形成的 “自我”,這時的《意元體》就是《 自我意元體》了。它這裏面已經有了主體、客體的區別,而且是主體和客體的綜合、統一。

      這個“《 “自我”意元體》”不是固定的。它是在不斷變化 着的,這個 “自我”的內容也是在變的,它是從《初始意元體》發展到《偏執意元體》當中的一個過渡階段。嚴格來說,《初始意元體》和“《 自我意元體》”處的時間都非常短。因此,《意元體》一形成。把外界的信息一反映,它就不是白淨了。而且進去的信息是常態智能的信息,大部分在裏面是起了作用的。因此說,《意元體》形成之後很快就受到偏執的影響。嚴格來說應該這麼講,但應該懂得《意元體》在“《初始意元體》”,有個白淨之性,然後又有個 “自我”之性。

    (續6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