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2012-09-27 庞老师口传心授的道理(152)—什么叫作《偏执意元体》?

庞老师口传心授的道理(152)—什么叫作《偏执意元体》?

简体字

庞老师口传心授的道理(152)

(摘自《智能气功科学精义》辅导材料)

余 洋
整编


什么叫作《偏执意元体》(《常态智能意元体》)?

以《自我意元体》作为背景,外界的东西反映进来,都可以在里面起作用,打上烙印。随着婴儿继续发育,到了二三岁之后,《意元体》慢慢就开始发生变化了。随着接触的外界事物越来越多,在《意元体》中反复重复,打上的烙印也就越来越多。差不多到了青年时代,就把外界的很多东西都反映进去了。但是由于每个人接收事物信息的范围和层次不同,内容也就不一样。这样,自我《意元体》里面慢慢就发展偏了,成为偏执《意元体》了。《意元体》就不是原来的状态,不正常了。

  它是怎么发展成偏的呢?自我《意元体》把客观世界和自身生命活动都反映进去了,而由于自身生命是自然进行的,大自然也是自然进行的,所以那都是自然的。不过需要说一下,自我《意元体》在形成的时候,由于受了父母遗传的影响就已经偏了一点。因为父母的《意元体》是偏的,所以遗传给下一代就偏了点。这个偏倒不是在最早形成初始《意元体》时偏的,刚一形成的时候是个空的,它不存在偏的问题,而是在它往里面接收信息的时候偏的。这里边有胎儿自身的生命信息,也有妈妈的生命信息,还有周围环境的信息。婴儿出生以后,家长灌输的一般都是诸如“可别冻着呀,盖上棉被吧”,“饿了,快吃点奶吧”等这些常态信息。



没有哪个家长在小孩饿了的时候就让吃气。因为家长脑子里只有常态智能的信息,而没有“饿了吃气就行,可以不吃饭”这样的超常智能信息,而且周围的人也都是常态意识的。所以说,自我《意元体》在形成的时候就偏了。1992年来中心学习的刘英桃,她生了四个孩子,而她在这二十多年中没有吃过饭,她来练功就是为了能吃饭。如果她懂得这个道理,教育孩子:“跟妈妈一样,我们什么都不吃。”这样孩子的《意元体》就有了超常智能信息了,超常智能在自我《意元体》里就可以得到强化。随着小孩的成长,打进去的常态智能信息越来越多,而超常智能信息却很少,这样就走偏了。



这个偏,首先是从〝利生〞的观点上偏的。很小的孩子的自我《意元体》本来是个空的,对事物没有分别,他要吃东西只是出于利于生命的目的。所以,你给他什么吃他就吃什么,他也不会挑好的。不过你要给他好吃的习惯了,再给他不好的,他就不吃了。随着小孩子的年龄增长,以后就会挑东西了:这个是好的、那个是坏的,这个是我的、那个是你的。有了这个区别之后,好吃的东西自己吃完之后还会装兜里带回家去:“给我妈妈带去”“给我弟弟带去”。吃饱了还要占多点。这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了。有了这个偏之后,慢慢就对好的东西和坏的东西产生高兴和不高兴的情绪。在这个基础上对很多事物也就可以分别了。

  其实,这是《意元体》的功能开始分化了。自我《意元体》原来是浑浑噩噩、没有分别的。随着越长越大,到了青年时代,《意元体》逐渐发展、变化,功能一点一点具体化,并且开始分开了。首先是自我分成三部分:生理需要的我、客观需要的我、理智需要的我。



生理需要在《意元体》里反映出来,这是最基本的需要,从小时候就有它了。自我《意元体》和生理需要的我是一体的,就这么一个我。以后又有客观需要的我、理智需要的我。在主观世界里就分成这三部分来支配《意元体》。



以后又再分化成情感的我、理智的我……一个自我就分化开了,而且分化的各个部分也被固定起来了。这就对整个《意元体》都会有影响。本来自我《意元体》所反映进去的周围环境都是均匀地满布着,自我和周围环境都是连在一起的。自我是在《意元体》的中心,整个《意元体》是“圆”的。随着《意元体》的发展、变化,自我偏离了原来的中心点,不在《意元体》的中心了。这样一来《意元体》就变样子了,不圆了,形成了一个偏执《意元体》。而且把自己从周围环境中孤立起来,以我为核心,要求周围的环境都要为自己服务,我怎么想就得怎么符合于我。


2012-10-02 摘写整理于 江苏 靖江


繁體字

龐老師口傳心授的道理(152)

(摘自《智能氣功科學精義》輔導材料)

余 洋
整編


什麼叫作《偏執意元體》(《常態智慧意元體》)?

以《自我意元體》作為背景,外界的東西反映進來,都可以在裏面起作用,打上烙印。隨著嬰兒繼續發育,到了二三歲之後,《意元體》慢慢就開始發生變化了。隨著接觸的外界事物越來越多,在《意元體》中反復重複,打上的烙印也就越來越多。差不多到了青年時代,就把外界的很多東西都反映進去了。但是由於每個人接收事物信息的範圍和層次不同,內容也就不一樣。這樣,自我《意元體》裏面慢慢就發展偏了,成為偏執《意元體》了。《意元體》就不是原來的狀態,不正常了。信息

  它是怎麼發展成偏的呢?自我《意元體》把客觀世界和自身生命活動都反映進去了,而由於自身生命是自然進行的,大自然也是自然進行的,所以那都是自然的。不過需要說一下,自我《意元體》在形成的時候,由於受了父母遺傳的影響就已經偏了一點。因為父母的《意元體》是偏的,所以遺傳給下一代就偏了點。這個偏倒不是在最早形成初始《意元體》時偏的,剛一形成的時候是個空的,它不存在偏的問題,而是在它往裏面接收信息的時候偏的。這裏邊有胎兒自身的生命信息,也有媽媽的生命信息,還有周圍環境的信息。嬰兒出生以後,家長灌輸的一般都是諸如“可別凍著呀,蓋上棉被吧”,“餓了,快吃點奶吧”等這些常態信息。



沒有哪個家長在小孩餓了的時候就讓吃氣。因為家長腦子裏只有常態智慧的信息,而沒有“餓了吃氣就行,可以不吃飯”這樣的超常智慧信息,而且周圍的人也都是常態意識的。所以說,自我《意元體》在形成的時候就偏了。1992年來中心學習的劉英桃,她生了四個孩子,而她在這二十多年中沒有吃過飯,她來練功就是為了能吃飯。如果她懂得這個道理,教育孩子:“跟媽媽一樣,我們什麼都不吃。”這樣孩子的《意元體》就有了超常智慧信息了,超常智慧在自我《意元體》裏就可以得到強化。隨著小孩的成長,打進去的常態智慧信息越來越多,而超常智慧信息卻很少,這樣就走偏了。



這個偏,首先是從〝利生〞的觀點上偏的。很小的孩子的自我《意元體》本來是個空的,對事物沒有分別,他要吃東西只是出於利於生命的目的。所以,你給他什麼吃他就吃什麼,他也不會挑好的。不過你要給他好吃的習慣了,再給他不好的,他就不吃了。隨著小孩子的年齡增長,以後就會挑東西了:這個是好的、那個是壞的,這個是我的、那個是你的。有了這個區別之後,好吃的東西自己吃完之後還會裝兜裏帶回家去:“給我媽媽帶去”“給我弟弟帶去”。吃飽了還要占多點。這就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生命了。有了這個偏之後,慢慢就對好的東西和壞的東西產生高興和不高興的情緒。在這個基礎上對很多事物也就可以分別了。

  其實,這是《意元體》的功能開始分化了。自我《意元體》原來是渾渾噩噩、沒有分別的。隨著越長越大,到了青年時代,《意元體》逐漸發展、變化,功能一點一點具體化,並且開始分開了。首先是自我分成三部分:生理需要的我、客觀需要的我、理智需要的我。



生理需要在《意元體》裏反映出來,這是最基本的需要,從小時候就有它了。自我《意元體》和生理需要的我是一體的,就這麼一個我。以後又有客觀需要的我、理智需要的我。在主觀世界裏就分成這三部分來支配《意元體》。



以後又再分化成情感的我、理智的我……一個自我就分化開了,而且分化的各個部分也被固定起來了。這就對整個《意元體》都會有影響。本來自我《意元體》所反映進去的周圍環境都是均勻地滿布著,自我和周圍環境都是連在一起的。自我是在《意元體》的中心,整個《意元體》是“圓”的。隨著《意元體》的發展、變化,自我偏離了原來的中心點,不在《意元體》的中心了。這樣一來《意元體》就變樣子了,不圓了,形成了一個偏執《意元體》。而且把自己從周圍環境中孤立起來,以我為核心,要求周圍的環境都要為自己服務,我怎麼想就得怎麼符合於我。


2012-10-02 摘寫整理於 江蘇 靖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