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2012-10-04 庞老师口传心授的练功道理(156)—小时候打進脑的东西,为什么不好改

庞老师口传心授的练功道理(156)—小时候打進脑的东西,为什么不好改

简体字

庞老师口传心授的练功道理(156)

(摘自《智能气功科学精义》辅导材料)

余 洋
整编


小时候打进脑子里的东西,有的为什么不好改呢?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小时候打进脑子里的东西,有的为什么不好改呢?就是这个原因。细胞有很多树突,这是遗传下来的。以后随着发展,这个气进来,一刺激,这个树突长了;那个气进来,刺激那个树突,那个树突长起来。反复接受刺激,蛋白质淀积到树突上,树突就发育生长(本来有很多脑细胞树突,有的长起来,有的没有接受到刺激没长起来)。信息被固定在脑细胞上,改变这些内容就比较困难。小孩生下来后就被狼、虎叼走,由于没有接收到人的信息,《意元体》就没有向人这个方向去变化,就不能像人那样长成许多树突。因为树突要经过刺激来发育。他只接收了动物诸如用四条腿跑和会叫唤的刺激,这些刺激所产生的物质变化,只能有几个树突长起来,别的树突都没长起来,都萎缩了。在脑细胞发生这样变化的发育期,接收不到人的信息的刺激而变化不了,他以后再回到人群来,就很难变成人了。


成人的语言在婴儿的意识形成中有什么作用?
  

言语是说话声音的不同符号,它能代表着一个词汇、一个事物、一件事情,但是,对不懂事的、还没有建立起意识的婴幼儿来说,并不是作为一个词汇来出现的,而是外面进到脑子里的一个刺激物。但是人说话的时候,有他内心的含义,即有意识活动。



语言是常态的信息,常态信息好接收,因为它可以非常具体,它是通过遗传下来的,并养成了习惯的功能,如去触摸、去看、去听等,这样来接收信息,去影响《意元体》。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超常智能,那就更好了。语言对形成意识非常关键。如果你不教小孩语言,让他自己慢慢去认识一个东西,他这一辈子,可能很多东西是干什么的就都不知道了。我们通过语言,把一个事物的概念传给他,让他把这个理论(概念)和实践(物)一结合,这样认识事物就快了。



当成人使用语言和小孩说话的时候,小孩就把语言和具体实物联系到一起了,这一联系就把具体事物的信息量加大了。如果光去接触实际,而没有语言,那么就不能刺激语言中枢的发育;同时他听不到声音,耳朵和《意元体》联系得就少,信息对听觉中枢的刺激量就小,加上看不到大人说话的口型变化,模仿不了,将来发音就会有困难。所以有人跟他说话,一方面可以使他的听觉发生变化,一方面他看到别人的口型,可以模仿,同时还可以接受大人的意念活动。这几方面结合到一起,就使得他整个的身体发生了变化。身体各个部位起变化反映,就进入《意元体》里去,《意元体》也往外反映,这样反来复去就加强了《意元体》和生命的联系以及支配生命活动的功能。



如果大人的声音进去得很少,小孩对声音的高低不能分辨,看不到别人说话,自己就不会发音。发音发得对不对、支配发音那个地方怎么动,没有这些信息的回馈,发音的运动也就掌握不了。小孩发音是从简单开始,其实他也想发全音,就是《意元体》还支配不了他的发音动作。就像小孩子用手拿东西一样,用小手去拿的时候,手不听使唤,拿不准。发音也是一样,脑子要支配发音的地方动,可它们配合得不那么协调,发那个音就不好发。经过大人反复教之后,发音的口型、声带、音量等发音的要素的信息在《意元体》里面就有了,整体性的一套协调规律就都有了。



另外,大人跟孩子说话,一般都是用比较简单的、带有形象的语言,当你和孩子说某一事物时,你脑子就不知不觉地把这个事物的信息也放出去了。比如,一岁多或稍大一点的孩子,也懂点事了,妈妈下班回来,给他说“乖乖,妈妈给你买什么什么吃的了”,或者说“给买玩具了”。当你一说这个东西的时候它的形象也就出现了,小孩子有超常智能,他就把形象的信息接收到了,再和你告诉他的这个东西的名字及具体实物一结合,他就知道,“这是个花绿棒”。人们现在不懂得脑子里有这一套活动,说一个词,比如,粉笔、桌子、水杯、糖水,我们在说这个词的过程,脑子里都是经过加了工的。好比使用电子计算机,先要把普通的语言,转换成计算机语言,再通过键码输入计算机,然后又变成普通的语言。我们看到一条毛巾,它的信息就进入《意元体》了,进去之后在里面一加工,出来了个“毛巾”。其实脑子里并没有这个毛巾的概念,它只有非常多信息在里面。当我们说毛巾的时候脑子里边有一整套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有信息出来,儿童他就能够接收到。接收到毛巾的信息以后,和这个词一对,对起来了。所以儿童学得比较快,意识建立比较快,道理就在这里。意识的建立过程实际上是先感受信息,然后和具体实物、语言三者一结合,这样意识很快就建立起来了,语言也就形成了。



这一切对意识的形成又非常关键。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语言和具体事物相结合。具体事物反映到《意元体》的信息,虽然不是从语言信息抽象出来的,但是里面有个语言的东西。《意元体》把语言和反映进去的事物(如一个三角形△)的信息向一块连,这两个基础的东西连上了,反映进去的事物的信息(△)就有个整体性的信息在里面。能认识语言了,将来别的和它相关的东西也就能认识了,这就为以后长大认识新事物奠定了基础。如《意元体》里面已有了个△的烙印,再来个和它相似的东西,脑子里就会先反映出△的概念,概念和这个事物一连就认识了。这就是概念和意识的形成



年龄再长大一些,学习这个,学习那个,不认识的事物就反映到《意元体》里面来。把多个事物的内容一抽象,先形成概念。《意元体》里面实体性物质形成以后,多种信息结合到一块,再一抽象变成意识了。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对意识的形成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说,如果没有语言,意识就形不成。


2012-10-09 摘写整理于 江苏 靖江


繁體字

龐老師口傳心授的練功道理(156)

(摘自《智能氣功科學精義》輔導材料)

余 洋
整編


小時候打進腦子裏的東西,有的為什麼不好改呢?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小時候打進腦子裏的東西,有的為什麼不好改呢?就是這個原因。細胞有很多樹突,這是遺傳下來的。以後隨著發展,這個氣進來,一刺激,這個樹突長了;那個氣進來,刺激那個樹突,那個樹突長起來。反復接受刺激,蛋白質澱積到樹突上,樹突就發育生長(本來有很多腦細胞樹突,有的長起來,有的沒有接受到刺激沒長起來)。資訊被固定在腦細胞上,改變這些內容就比較困難。小孩生下來後就被狼、虎叼走,由於沒有接收到人的資訊,《意元體》就沒有向人這個方向去變化,就不能像人那樣長成許多樹突。因為樹突要經過刺激來發育。他只接收了動物諸如用四條腿跑和會叫喚的刺激,這些刺激所產生的物質變化,只能有幾個樹突長起來,別的樹突都沒長起來,都萎縮了。在腦細胞發生這樣變化的發育期,接收不到人的資訊的刺激而變化不了,他以後再回到人群來,就很難變成人了。


成人的語言在嬰兒的意識形成中有什麼作用?
  

言語是說話聲音的不同符號,它能代表著一個辭彙、一個事物、一件事情,但是,對不懂事的、還沒有建立起意識的嬰幼兒來說,並不是作為一個辭彙來出現的,而是外面進到腦子裏的一個刺激物。但是人說話的時候,有他內心的含義,即有意識活動。



語言是常態的資訊,常態資訊好接收,因為它可以非常具體,它是通過遺傳下來的,並養成了習慣的功能,如去觸摸、去看、去聽等,這樣來接收資訊,去影響《意元體》。在這個基礎上再加上超常智慧,那就更好了。語言對形成意識非常關鍵。如果你不教小孩語言,讓他自己慢慢去認識一個東西,他這一輩子,可能很多東西是幹什麼的就都不知道了。我們通過語言,把一個事物的概念傳給他,讓他把這個理論(概念)和實踐(物)一結合,這樣認識事物就快了。



當成人使用語言和小孩說話的時候,小孩就把語言和具體實物聯繫到一起了,這一聯繫就把具體事物的信息量加大了。如果光去接觸實際,而沒有語言,那麼就不能刺激語言中樞的發育;同時他聽不到聲音,耳朵和《意元體》聯繫得就少,資訊對聽覺中樞的刺激量就小,加上看不到大人說話的口型變化,模仿不了,將來發音就會有困難。所以有人跟他說話,一方面可以使他的聽覺發生變化,一方面他看到別人的口型,可以模仿,同時還可以接受大人的意念活動。這幾方面結合到一起,就使得他整個的身體發生了變化。身體各個部位起變化反映,就進入《意元體》裏去,《意元體》也往外反映,這樣反來複去就加強了《意元體》和生命的聯繫以及支配生命活動的功能。



如果大人的聲音進去得很少,小孩對聲音的高低不能分辨,看不到別人說話,自己就不會發音。發音發得對不對、支配發音那個地方怎麼動,沒有這些資訊的回饋,發音的運動也就掌握不了。小孩發音是從簡單開始,其實他也想發全音,就是《意元體》還支配不了他的發音動作。就像小孩子用手拿東西一樣,用小手去拿的時候,手不聽使喚,拿不准。發音也是一樣,腦子要支配發音的地方動,可它們配合得不那麼協調,發那個音就不好發。經過大人反復教之後,發音的口型、聲帶、音量等發音的要素的資訊在《意元體》裏面就有了,整體性的一套協調規律就都有了。



另外,大人跟孩子說話,一般都是用比較簡單的、帶有形象的語言,當你和孩子說某一事物時,你腦子就不知不覺地把這個事物的資訊也放出去了。比如,一歲多或稍大一點的孩子,也懂點事了,媽媽下班回來,給他說“乖乖,媽媽給你買什麼什麼吃的了”,或者說“給買玩具了”。當你一說這個東西的時候它的形象也就出現了,小孩子有超常智慧,他就把形象的資訊接收到了,再和你告訴他的這個東西的名字及具體實物一結合,他就知道,“這是個花綠棒”。人們現在不懂得腦子裏有這一套活動,說一個詞,比如,粉筆、桌子、水杯、糖水,我們在說這個詞的過程,腦子裏都是經過加了工的。好比使用電子電腦,先要把普通的語言,轉換成電腦語言,再通過鍵碼輸入電腦,然後又變成普通的語言。我們看到一條毛巾,它的資訊就進入《意元體》了,進去之後在裏面一加工,出來了個“毛巾”。其實腦子裏並沒有這個毛巾的概念,它只有非常多資訊在裏面。當我們說毛巾的時候腦子裏邊有一整套的運動過程,在這個運動過程中有資訊出來,兒童他就能夠接收到。接收到毛巾的資訊以後,和這個詞一對,對起來了。所以兒童學得比較快,意識建立比較快,道理就在這裏。意識的建立過程實際上是先感受資訊,然後和具體實物、語言三者一結合,這樣意識很快就建立起來了,語言也就形成了。



這一切對意識的形成又非常關鍵。在這個變化過程中,語言和具體事物相結合。具體事物反映到《意元體》的資訊,雖然不是從語言資訊抽象出來的,但是裏面有個語言的東西。《意元體》把語言和反映進去的事物(如一個三角形△)的資訊向一塊連,這兩個基礎的東西連上了,反映進去的事物的資訊(△)就有個整體性的資訊在裏面。能認識語言了,將來別的和它相關的東西也就能認識了,這就為以後長大認識新事物奠定了基礎。如《意元體》裏面已有了個△的烙印,再來個和它相似的東西,腦子裏就會先反映出△的概念,概念和這個事物一連就認識了。這就是概念和意識的形成



年齡再長大一些,學習這個,學習那個,不認識的事物就反映到《意元體》裏面來。把多個事物的內容一抽象,先形成概念。《意元體》裏面實體性物質形成以後,多種資訊結合到一塊,再一抽象變成意識了。在這個過程中語言對意識的形成是非常關鍵的。可以說,如果沒有語言,意識就形不成。


2012-10-09 摘寫整理於 江蘇 靖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