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09-02-2010 “自我”是什麼呢?“我”代表什麼?“基礎”答疑 (115-98)

“自我”是什麼呢?“我”代表什麼?“基礎”答疑 (115-98)

“自我”是什麼呢?“我”代表什麼?
 
 
余 洋

  (根據龐明教授講課錄音整理)

“道德”、 “自我”、人的本質

【971】人這個層次,他和萬物的區別在什麼地方?

    講 “道德”論就要突出 “道德”在人體生命當中的作用,以致于作為一個人來說, “道德”在人當中所佔的地位。前面兩節已經講了 “道德”的一般概念、 “道德”的整個內容以及和人體生命活動的關係。不過對於 “道德”在人體生命活動當中的作用還並沒有完全講清楚,這一節就結合 着意識論和前面的 “道德”內容,把 “道德”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在人的意識活動中更本質的東西,更深一層的內容講一講。

    人和萬物都來源於共同的混元氣。從原始混元氣逐步發展演化,一層一層向高層次進展,最後到了人。到了人這個層次,他和萬物的區別在什麼地方?人有意識,意識不同於一般的簡單的神經活動(動物也有一般的思維)。人區別于動物的最根本的地方就在人有社會性。

    從氣功來講,人能夠反思,反思就是自己認真地用頭腦來思考事物。另外就是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時候,人有一個特殊的 “道德”觀念。荀子講,人有“義”,和動物不一樣。動物雖然也撫養幼小的後代,但那是個本能;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按照人的要求去做事情,稱為義。仁義禮智信,關鍵是義。

    古人說,人的得五行之氣最全,也叫人的五行之秀氣。這麼講還沒講清楚。馬克思用社會科學的辦法對人也做了一番論述:“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個提法就和古人不一樣了。古人雖然也講了義是對待人與人的關係的時候體現出來的東西,但是他沒有把義放到社會當中去看,而是從單個人來看的。因為荀子是這麼說的:“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而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他把人和自然、動物相比較的時候,同樣用的是單個人。雖然義本身屬於社會性的,但是他沒有把人的特殊拿到社會上去看。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個提法一針見血。社會關係包括了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還有社會上人與人交往關係。生產關係是在生產過程當中結成的關係,交換是物質交換,社會關係就是人們的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交往。

【972】人的本質為什麼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單純這麼講,一般的人理解不了:人的本質為什麼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也是現代科學家們所不理解的,研究心理學的反對這個觀點,研究現代哲學的也反對。當然講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的時候,不是單個人的抽象物,就是你不是你,你的本質不是從你單個抽象出來,而是由社會關係決定的。從人的本身來看,人的本質是什麼呢?馬克思又說人這個種屬的“類特性恰恰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如果從一個個人來說,人的類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可要從整個人類來說呢,又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有自然 “道德”,又有社會 “道德”;一個人是自然的人又是社會的人。人有自然性、有社會性,人在整個自然當中的規律和在社會當中的規律是不盡相同的。可是人在整個生命活動當中卻能夠表現出是個完整的而不是割裂的人。這是自然的人,這是社會的人,沒這個分別,我們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完整的我。那麼,整個人體生命活動是怎麼統一起來的?誰把它統一起來的?

    智能氣功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怎麼解決的呢?就是人在整個生命活動當中形成了一個 “自我”,它把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自然 “道德”、社會 “道德”,人的社會性,人的自然性,都統一起來了,而表現出人的統一本質。

    對 “自我”的簡介

【973】“自我”是什麼呢?“我”代表什麼?

    基礎理論盡講最一般的問題。平常都講“自我檢查”、“自我反省”、 “自我陶醉”、“自我欣賞”……經常講“自我”這個詞。那麼“自我”是什麼? “自我”就指的“我”唄!那麼“我”代表什麼?答不上來了。所以真正的科學就是研究這些最簡單、最一般的現象,找出它的本質規律來。如研究物理學,水龍頭水一滴滴往下一落,這裏面就有非常高深的道理,就從這裏可以研究出很多力學規律來。搞生命科學也得把我們生命當中很多最簡單、最一般的內容分析分析。到底“自我”是什麼?現在的一般科學研究不了,心理學的對“自我”有一點點簡簡單單的很浮淺的研究。佛學有點研究,但是佛學對“自我”是採取否定態度的。我們為了加深智能氣功“自我”的認識,先講講其他學科的。

【974】心理學對“自我”是怎樣認識的 ?

    心理學對“自我”的研究主要有 “一般的心理學”、“佛洛德的心理學” 兩大部分。

  (1)一般的心理學對“自我”的認識

    我認為唯獨臺灣出版的一本《張氏心理學辭典》對“自我”寫得比較完善。他說:“自我”指個體所意識到的自身存在這個實體,包括軀體的與心理的特徵,以及由此而發生的心理活動和多種歷程。”他是從現象上來說的,他說“自我”就包括我這個人,以及我這個人的思想活動。張氏心理學還講,如果從認識自身來講,“自我”包括有主體的“自我”和客體的“自我”兩個類型。主體的“自我”是主動的、主格的、處於發命令的。客體的“自我”是被動的、受格的、是執行命令的。曾子:“吾日三省吾身” (我這一天當中三次檢查我自己),前邊這個我是個主體,是檢查者,後一個我是客體,是被查者。在一個人思想當中總是有這麼兩個思想:我怎麼怎麼着,我要怎麼怎麼着。我們要認真體會,從心理學去體會,就能夠把我們內心世界活動能夠多瞭解一點。

    這個“我”裏面還分了好多層呢!現代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什麼呢?“吾日三省吾身”,我來省查我自己,主要研究這部分活動。我現在心裏想什麼呢?你要知道你心裏想什麼,就得體察一下自己的精神活動,那個真正來體察的是最根本最深層的那個我。那個體察活動,發命令是主體的我。而對這一部分我的活動,現在心理學研究的還非常少,或者說根本就沒進行研究。都研究的是已經被發出來的那些心理活動──情緒、思維、記憶等,而沒真正去探索那個能發出功能的這個東西;只是研究了被動的我,而沒有研究那個主體的我。
 
  (2)佛洛德的心理學對“自我”的認識

    佛洛德的心理學裏邊也有“自我”這個名詞。佛洛德把我分了三個層次:

    1)、“本我”

    身體裏邊有各種生下來就有的本能衝動和欲望,本能的需要反映到意識裏邊來,表現本我的意識活動,稱為本我(本能的我);

    2)、“超我”

    這個我好象跟肉體關係不大,這是指理想中的我,或者造成需要的我。

    3)、“自我”

    本能的我是生理需要,本能的需要,比如餓了就要吃,有廢物就要排泄,性成熟了就要有性關係,象這些欲望都屬於本能的驅動,由於身體裏生理的變化而促使意識產生了變化。超我是超出理想的我──我要生活得好,由此產生社會的需要、“道德”的需要、理想的需要……各種需要,支配你的活動。本能的我和超我之間距離很大,一個是肉體的需要,一個是精神的需要。這兩者很矛盾,分成了兩極:如果是超我多了,本能被壓抑多了,本能不幹;本能太多,超我不允許。這兩者兩做分化,在人生命活動當中中和它們,並把這兩者結合起來的東西就是“自我”。

    “自我”要限制本能活動,因為本我需要的那些衝動是超我所下允許的。比如說,有廢物就要排泄,這是本我的需要。在大街上,隨便解大小便行不行?超我不允許隨地大小便。你就得找允許大小便的地方去。做出這個決定的意識活動叫“自我”,它能調解、中和超我和“自我”之間的矛盾。

    佛洛德分這三個層次,應該說在人體生命活動當中,他把意識活動講得深刻了一點。但是,佛洛德分析心理學有一個最大的弊病;他認為本能的我是應該的、自然的,而且他把本能的一切功能都稱為性功能,人的各種病的都是壓抑性功能的緣故。這一點是他的最根本的致命弱點,他的學生容格和弗羅姆德門都反對他的這個觀點。佛洛德把好多的生理現象沒有做出合理的解釋,把小孩子的好多的生理功能現象都歸為性。他認為,人生下來之後首先接觸的是父母,男孩就愛媽媽,女孩就愛父親。因為個別家庭裏有戀父症、戀母症。他把性的內容作為第一位,是他的一個走偏了的地方。雖然他有這麼多偏差,但是他對精神活動分析的三個層次還有一定的意義。現在西方又把佛洛德的精神分析學還在作為一個支派往下發展。不過他把性衝動成為一切生命力的源泉,成為本我的內容,他的學生有的已經把它否定了。

【975】佛教對“自我” 是怎樣認識的 ?

    佛教裏邊也談到“我”的問題,但是佛教解放本身不承認有“自我”,認為沒個“我”。

    他們講思想,講人的各方面的物質合成、形成,你如果覺得有這麼一個實實在在的我存在,認為那個肉體是我,那就錯了。這涉及到世界觀問題。心理學所說這個具體實在的肉體是我,佛教說具體實在不是你。他說,胳臂掉了你還有,腿掉了你還有,耳朵掉一個你也還有,眼睛瞎一隻也還有你,既然胳膊不是你,腿不是你,耳朵不是你,眼睛不是你,那麼胳膊、耳朵、眼睛等加到一塊也不是你。佛教認為不存在這個“自我”,你要認為有這個我,就叫“我執”,執 着有個我就錯了。

    可是佛教把成了佛之後稱為大我,沒有我哪來的大我,當然佛教也不是完全胡說,總得有點道理。道理在哪呢?我們從側面認識到,他們說的那個“自我”是指的無形無象的那個意識,形體不是我。他們那時不懂得意識是腦子的功能,是《意元體》的活動過程、活動內容,而意元体有相對獨立性。他們不知道那個我在哪,所以他們就說沒有我,找不着那個我,說一旦能找到那個東西了,那不是我,叫佛性或真如性。他們不承認我,承認真如性。其實那個真如性就是我們智能功所說的《意元體》中那個意識最深層的活動。

【976】怎樣正确理解混元整體理論的“自我”觀?
    心理學只是說了“自我”是什麼,“自我”是怎麼回事情,實質是什麼沒講清。心理學講了意識活動意識到了自身,這個自身建立精神活動就是“自我”;佛洛德進一步指出,這些不都是“自我”,意識裏調節本我和超我的那個才叫“自我”。他講了“自我”是什麼,但不確切。

    佛學則否認了我,否認了形體是我,但是我們從其言外之意能知道佛學所講的那個我實際是意識。心理學和佛學都有相對的一定的合理性。智能氣功接受了這些合理的東西,然後又把“自我”延伸開來,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它的內容,又要看到它的形成。如果光說它是什麼,不講它是怎麼形成的,就不能夠揭開“自我”的神密性。

    智能氣功科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意識的客觀存在,因而是有“自我”的。這就是說人是個客觀存在,是有我的,“自我”也是一個客觀存在。所以我們對 “自我”的認識和心理學不同,和佛學也不同。佛學說沒個“自我”,我們說有個“自我” “自我”還是個實在。而心理學講,“自我”是意識認識到自身,而自身卻經常活動,“自我”和肉體,和人體生命活動是相等的。

    智能氣功講,“自我”本身是個真實存在,是人的意識活動、《意元體》和《意元體》參照系活動的總和。智能氣功把“自我”拿到了《意元體》和《意元體》參照系這個高度來認識它,那麼這個“自我”就不是虛無飄渺的,一般的人認為意識是虛無飄渺的,智能功說意識不是虛無飄渺,它是一種特殊的物質運動形式。

    《意元體》本身既是主觀世界,又是客觀存在;意識活動既是《意元體》內部的主觀活動內容,又是客觀存在的一種表現。有超常智能的人能夠感覺到意識活動這種特殊存在。如果你真正感覺到自己《意元體》這種客觀存在了,人體的神氣就非常充足了,就非常健康了。因為你的體察能力很細微了,而且《意元體》本身的氣比較充足了,否則是做不到的。有的人說我能收視《意元體》了,氣還不那麼充足,做一些事情還比較疲乏,還比較難受,那是不可能收視到《意元體》的,只是一種幻覺,一種主觀造形。

    有些人還非常自以為是,弄不好將來出神經病。如果我們從字面上來看, “自我”就是《意元體》、《意元體》的活動和參照系的綜合,那麼它應該是可以孤立的。但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它不是孤立的。因為“自我”是《意元體》的活動,當《意元體》的活動《意元體》的功能建立起來之後,《意元體》一活動是意識,而意識必須要和人體生命活動相結合。

    一個嬰兒,他的意識活動一形成,就需要和生命活動相結合。開始還沒有意念,腦子就通過最初的本能的非條件反射和身體相聯繫,和生命運動相結合,和感覺相結合。以後產生運動意識、感覺意識,只要《意元體》一發命令,意識就要動彈,就要和生命運動相結合。《意元體》活動建立起來之後就和生命活動聯繫到一起了。不僅如此,小孩子一動,和外面起作用了。所以《意元體》的活動既要和自身的生命活動相結合,又要通過生命活動和外界事物互相聯繫。這種生命狀態就叫作“自我”。

【977】什麼叫作“自我意識”?

    “自我”是在《意元體》的意識活動支配下的生命活動。《意元體》活動就是建立在生命活動基礎上的意識活動。人的本質就是那個“自我”,就是建立在生命活動基礎上的意識活動指導下的生命活動的統一體。而這個“自我”是以這(意識活動)為中心,它(生命活動)是基礎,沒有生命活動就不可能產生意識活動,光有意識活動還不行,還要有受支配的生命活動,這麼個統一體,這是個“自我”。而這個感覺了的“自我”,發命令的“自我”在上面;這是那個“自我”核心,而這種整體生命活動狀態就是“自我”,這種客觀事物再反映到《意元體》裏邊來,叫做“自我意識”,腦子裏邊的“自我”叫“自我意識”,意識裏邊的“自我”、生命活動的“自我”是統一的。這個整體叫作“自我”,意識統帥生命活動這個整體現象叫作“自我”,這個客觀事實反映到腦子裏邊去叫作“自我意識”。

    當我們認真內省體察腦裏這個“自我”時,實際上我們察的是“自我意識”的活動狀態。而“自我”意識就是建立在人體生命活動基礎上的《意元體》的功能與生命參照系的結合。這個“自我”就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意識做主宰,那麼誰來發這個意識指令呢?就是腦子裏那個“自我”發的意識命令。它能夠認識客觀世界,能夠認識人體自身。這個“自我”一方面能夠發放指令,把指令發出去,一方面能夠認識,不僅認識客觀世界,還能認識人體自身,還能認識《意元體》自身,還能和宇宙中各種混元體進行“混化”。“自我”既然是《意元體》和參照系了,它就和外界任何事物都能結合、“混化”。

【978】怎樣理解“自我”本身有一定的獨立性?

    “自我”本身有一定的獨立性,一般想像、思考,立的志向、志願,這些精神活動本身應該說和生命活動沒有直接的聯繫。你想像一個事情,回想一個事情,和你肉體生命活動有什麼關係?跟它沒關係,你想一朵花,那朵花多麼美,它是個獨立的,和人體自身的生命活動沒有直接的聯繫,它有獨立性。我要幹一件事情,我努力去做,這也是“自我”裏邊做出來的東西,有其相對獨立性。實際我們練氣功就是要強化“自我”的獨立性。

    一般人的“自我”還沒有脫離開生命活動基礎的影響,它們直接聯繫 着,這一環非常密切,這一環如果越密切,那麼這個人的意識活動就越附屬於生命活動,越被本能的活動所牽制。隨 着人向前發展,人的意識活動要慢慢擺脫生命活動對它的影響,要擺脫這種本能的影響。因為人體裏物質變化是自然的、本能的,這種本能的影響多了,“自我”的獨立性就少了。“自我”如果只是建立到最簡單的生命活動上去,那人就和動物差不多了。

    如果人的意識活動完全屈從於生命活動,生命活動和意識活動成為一體了,那樣的一體,就是意識落下來沒起主宰作用,神的活動就被生命活動牽扯得變成神經活動了,那就不是人了,是動物了。動物的生命活動和神經活動是直接同一的,人就把兩者分開了,有精神活動,有生命活動,精神活動應該統帥生命活動,生命活動應該服從於精神活動。如果你把精神活動往下拉到生命活動裏頭來了,那就往動物的圈圈走了。過去人家稱不懂禮義的人為了衣冠禽獸(穿 着衣服戴 着帽子的禽獸),“人有禮義為先,樹有枝葉為圓”、不懂得禮和義,不懂得社會倫理 “道德”意識活動做主宰,就和動物一樣了。

    以前講“食色性也”。(吃和兩性關係是本性、天性),那就想怎麼就怎麼?不行,人還有禮義、社會 “道德”的制約。練功就練腦子裏邊“自我”的獨立性,精神上的我受到本能的牽制越少,“自我”的獨立性就越強,功夫就越高,意識就越高尚了。

【979】按照《意元體》的理論來進一步分析,那個“自我”的實質應該是什麼呢?

    如果按照《意元體》的理論來進一步分析,那個“自我”的實質應該是什麼呢?真正那個“自我”應該是《意元體》所具有的接收信息、發放信息、加工信息的那些功能,參照系本身不是“自我”。參照系本身是我們意識活動識各種事物的一個模式,在整個人類發展過程中,這個模式變化很大,古人和現在的意識模式不一樣。

    從一個具體人來說,從幼年到青年到成年到老年,模式也在變,對同一個事物在不同時期認識不一樣。所以這個模式本身不應該是“自我”,前面講意識活動時叫錯認主人公。但又不能說參照系本身就不是“自我”。它不應該是“自我”,又不能說它不是“自我”,這不矛盾了嗎?實際上,參照系規定了“自我”的性質,把“自我”圈了圈。打個比喻,如圖(6-2)裏邊這個空空蕩蕩的是“自我”,外面這個形狀就是參照系。參照系可以是圓的,也可以是方的,也可以是帶角的……裏邊是“自我”,參照系把它規定起來了,你不能說這個形狀是 “自我”,你也不能說它不是“自我”,你要沒有它就沒有邊界了。《意元體》接收信息、發放信息、加工信息這個功能是“自我”,那麼加工的時候根據什麼加工呢?怎麼去加工啊?總得按照一定的形式、一定的要求去加工,那個形式和要求就是參照系的內容。

  怎樣正确理解,參照系本身又不能說它不是“自我”?

    再用塑膠打個比喻。塑膠的原料是“自我”,你可以把塑膠做成個保溫杯,也可以做個塑膠碗、塑膠筆、塑膠桌子、塑膠盆……說有這麼個塑膠,它什麼形狀都沒有,可能嗎?總得有個形狀、形式,碗是碗的、筆是筆的,總得有個加工的模式,那個模式就是參照系的內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參照系本身你又不能說它不是“自我”,因為不借助任何模式的思想活動是不可能的。超常智能行不行?一到超常裏邊和常態就不一樣了,我們只有進入超常之後才能打破我們已有的各種模式。但是超常智能也有個超常智能模式,超常智能的模式是整體的,和常態的不一樣了,不是一個層次。如果我們站在更高級層次上去看,到了超常智能就沒有常態智能這種模式了,因而說這些常態模式都不算“自我”,但是要從更加廣義的角度來說,超常智能有超常智能的模式,也是參照系,也不能說不是“自我”,而是將“自我”無限擴大了,範圍和模式是無限的了,無拘無束了。

【980】怎樣理解,《意元體》就被參照系相對地鎖定住了?

    本來《意元體》非常均勻,什麼都沒有,無限的,一張白紙,來一個模,有這個模式了,這兒反映……將來《意元體》一碰上事情,這兒反映;另外再碰上事情,這兒反映;一碰問題在這反映……,原來《意元體》那個無形無狀不受拘東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受了它的影響了,這麼一影響,將來《意元體》就分了等級了,一層一層分了層次了,等于這幾個層次就把《意元體》分了幾個類型,就把它定到這了,協同學裏叫頻率鎖定,或者頻率鎖結,這一個頻率、這一個頻率,原來亂七八糟,這個頻率比較強了,一個頻率把它強化起來,大家都按這個頻率走了,都服從這個主旋律,這樣《意元體》就被參照系相對地鎖定住了,鎖到這個層次裏邊了。

  (續9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