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12-01-2010怎樣正確理解“靈感”、“夢幻”? “基礎”答疑 (115-82)

怎樣正確理解“靈感”、“夢幻”? “基礎”答疑 (115-82)

怎樣正確理解“靈感”、“夢幻”?

  余 洋

  (根據龐明教授講課錄音整理)

【811】怎樣正確理解“靈感”、“夢幻”?

  我們認識到我們現在的人只是到了邏輯思維的層面,人本來有超常思維這個功能,就是我們不懂得它,沒人教,沒有去學。比如常人有靈感、夢幻,對靈感我們在前面的課講過,它也屬於超常智能的範疇,對於做夢,一般人說夢都是虛幻的,可是夢裏面可以有真實。有的氣功門派可以用夢來練功。在睡覺之前想我要作夢,做夢時我要控制自己,經常這樣想,一到做夢的時候就知道我這是在做夢了,慢慢還能夠做到 “自我”控制,比如做夢碰到恐怖的事情,就心裏想這是在做夢,這麼一想夢就停止了,就醒了。

  夢到靈感,夢中遇到的事把它想下去,讓這問題出結果。本來人在做夢的時候可以預見到、感知到一些東西,可有時候醒來就忘了。過去佛家密宗練功可用做夢來練功。懂得了我們的意識活動層次還要往高層次走,經常去練,慢慢就會出靈感,想問題專一集中地、安靜地想,一個勁去想,會一下子想出結果來,這是內向性運用意識,以前就說是靈感,其實這是開發出更高層的思維形式了。所以我們人類的思維形式需要進一步提高,把層次從常態智能即現在的理性思維進化到智能思維。智能思維包括體察思維和特異思維,體察思維是從理性思維過渡到智能思維的一個辦法。


【812】為什麼氣功在中國幾千年了,那時不能建立氣功科學?

  就是由於那個時候沒有現代這些科學,這些科學把大自然界和人體生命活動很多規律揭示出來,知識越來越多,離事物的真理越來越近,出整體越來越多了。這裏我又引用恩格斯一句話“只有在這些關於統治 着非生物界運動形式的不同知識部門達到高度發展以後,才能有效地闡明多種顯示生命過程的運動過程。”只有這些非生命的科學知識,能夠解釋非生命運動了,達到了一定高度,才能解釋生命運動。沒這些科學你要想進入生命運動、建立生命科學、建立以意識為主的氣功科學那是不可能的。

【813】怎樣理解,現代這些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給氣功整體創造了條件,給這個整體提供了內容?

  所以同學們不要講,現代這些科學,搞了半天是偏執,要它幹什麼。還是列寧說對了,人類全部文明都是個累贅,但是不掌握人類全部文化這個累贅,就不能成為自覺革命者。”只有把全部知識掌握了之後,你才不是盲目的,不盲目才會自覺。這些偉人沒搞氣功,可氣功的道理他們都懂。搞氣功要整體思維,超常智能是整體的。他們也懂得這個道理,為什麼叫哲學,哲學就是明瞭道理。

  搞氣功就是這麼回事,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系統論、信息理論、控制論、協同學、耗散結構、突變論,這些一搞起來,把當代科學連成一個整體。給氣功整體創造了條件,給這個整體提供了內容。現在人的思想水準還在偏執階段,到了系統論、協同學,已經開始把這些整體地連到一起了,但是人們的思維還投有真正去搞整體,因為我們普通認識世界的方法就是眼耳鼻舌身,搞系統論也是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認識世界,腦子裏的思維方法是整體的,但理性思維還不能直接到整體上去。思維還要再提高一個層次。

【814】為什麼說,人類發展到現在雖然有了如此巨大的進步,但不能說已經到頂峰了,還需要進一步向前發展?

  意識活動尚需進一步完善這個題就意味 着現在我們的意識活動還不夠完善。一般來說,我們人都覺得自己是脫離動物界的高級動物,是大自然的主人──萬物之靈,很了不起了。的確,站在整個人類學的高度來看,人類發展到現在已有了很大進步,人不僅和動物有了本質的區別,而且現在的人和古人也有了很大區別,如果我們站在氣功科學、站在我們混元意識論的角度和層次來看,人類發展到現在雖然有了如此巨大的進步,但不能說已經到頂峰了,還需要進一步向前發展。因此,我們首先就應該認識到現在人的狀況。這裏我們是從三個方面來談的。

【815】為什麼說,常人意識活動具有偏狹性,意識活動需要進一步完善?

  這是氣功最本質、最最根本的問題,也是練氣功能不能達到高層次的一個關鍵問題。佛家練功要達到“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從理性上是什麼東西呢?可以說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這個問題。道家最後講“粉碎虛空”,粉碎虛空也是這個問題。道家練功到結了丹、嬰兒出竅之後,還有九年面壁之功,面壁之功最後也是解決這個問題。這是因為常人意識活動有偏狹性。

  這個偏狹性是指人的常態智能。常態智能在《意元體》裏面建立起的參照系是一個常態智能參照系,而這個參照系是個偏狹的。所以偏狹,就是因為裏面沒有超常智能的參照系,只是一個常態智能參照系,也就是說它裏面不是整個《意元體》的全部功能,而是我們《意元體》裏很小的這部分功能,最淺表的一部分功能。而我們卻把這種非常淺表的功能認為是整體的“我”,把這個淺表的常態智能的參照系認為是一個“我”了,這就叫做“錯認主人公”。本來《意元體》是個完整的,非常博大淵深的,可人們把偏的這一部分認為是“我”了。簡單地說, “錯認主人公”就是把真正的“我”認錯了。

【816】怎樣正確理解“錯認主人公”?

  所謂錯認“主人公”。就是現在我們自己說的那個“我”並不是真正的《意元體》裏面那個“ “自我””。那個真正 “自我”到底是什麼?我們從錯認了的這個“我”來講這個問題。

  前面講《意元體》理論的時候講了參照系,它是在人生下來之後,通過神經反射、感覺知覺功能,把客觀事物的各種信息反映到《意元體》裏面去,內化之後,在《意元體》裏面形成的最初的參照系,它是我們人的感覺、知覺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在腦子裏最早打進的東西,成了量度事物的模式。最早打進什麼框框去,參照系就是什麼框框。《意元體》本來是個白淨的“透明”的東西,打入信息之後,慢慢形成參照系了,成了認識處理客觀事物的量度模式。量度模式實際上是我們處理事物認識事物的一個內在的根據。人們在認識事物時就拿它去認識事物,去衡量事物,看它是什麼,應該怎麼去做。它是認識事物處理事物的一個根據。

  我們一般的人就把參照系看成是“我”了。比如說,你幾個同學一邊走一邊聊氣功,旁邊一個人聽見,說:“這些人神經病,年輕輕的搞這個?”一開始你們聽 着可能沒事。還討論。那人又說:“不定是怎麼回事?可能是搞物件搞不上,消極厭世,沒事幹了,想找點精神安慰,真是不求上進,一群小混蛋!”一聽這個,你們可能就受不一了:“你小子竟敢罵我們?”這樣的情緒怎麼來的?就是從參照系那兒來的。他說你是混蛋,你腦子裏面參照系“混蛋”是罵人的話,於是得出個結論:他罵“我”了,便生氣了。再比如我對 着小李說:“你這個混蛋!”小李很自然認定“你”就是指他。本來這個“你”怎麼就是小李呢?人們已習慣了在這種情況下這樣去判斷了,也是根據參照系的判斷得出來的。

  我們一般的人是把參照系的量度模式當作是“我”。其實那個參照系並不是“我”。那只是判斷事物的根據,是量度事物的量度模式。誰去量度事物呢?是《意元體》裏面那個 “自我”量度事物,那個真正去量度的才是自己,才是“我”。

  在傳統氣功裏面,道家沒有研究過這個問題。佛家研究了,在《唯識論》裏面,這個量度模式就相當於第七識“意根”──意識產生的根據。但他們講的不清楚。其實能產生意識,去量度模子、認識世界的是《意元體》。因此參照系不是“我”,而是使人產生執 着、偏執、“無明”的最根本的東西。“無明”就是不認識事物,不明了,把那個“我”昧了,把那個“主人公”昧了,把參照系當成“我”了,我們前面在講參照系和《意元體》的關係的時候曾經講過,參照系在一定程度上篡奪《意元體》的權了。當然參照系本身的活動也是意識活動,但是被參照系的框框鎖住了。現在人類一切意識活動都是在用這個參照系去衡量的層次上,都把參照系當成我了,因此對真正事物就不明了了。

  “如前所述,由感覺和知覺內化到《意元體》以後各種信息所形成的處理主客觀關係的參照系,成了人識別、處理客觀事物的本底與量度模式”,這一句話就把我們前面講的《意元體》參照系的理論作了一個概括。

  “它是指導人們行為的依據。常人多以此為自己的內在‘主人公’”。前面那句話是指的我們的參照系怎麼形成的,這句話講形成之後人們把它當成“主人公”。

  “比如常人對某人某事做出的好壞是非的判斷,都認為是自己做出的裁決。”你認識、判斷事物和處理事物都認為是你在做決定的。來一個事怎麼辦?“我考慮考慮”。考慮的功能是“我”。來了事,根據腦子裏那個框框去衡量、比較,那個比較的功能才是我。可我們一般的人就是把那個比較的模式當作我了。不妨舉個例子,我們兩個分東西我吃虧了,“我覺得吃虧了”這個判斷實際是根據量度模式量出來的結果,卻認為是自己做出的裁決。

  “實際上這個評判是度模武的量度的結果。”這件事好與壞,該幹不該幹,是拿量度模式去量度的結果,並不是“我”做的決定。人們說:我認為應該去做,是你認為應該去做嗎?那是量度模式評判的結果。這個量度模式是大家常識裏面、社會裏面都認定的,所以並不是你認為應該去做,而是那個模式邏輯推導的結果。”

  “所以這些模式與參照系既不是‘主人公’,也不是意識活動,而是產生意識活動的《意元體》的內在根據。”參照系過去在《唯識論》中被稱為意根。即意念產生的那個根,是意識活動的根本。意識活動是根據參照系產生的。

  “意識活動是《意元體》內的量度的內容和過程。”外界事物反映進來量度,量度的內容和量度的過程叫做意識活動。別人說你這樣做好或者不好。你腦袋一分析是好,應該去做,這個過程就叫意識活動,所以意識活動本身也不是“主人公”。

  “主人公”是誰呢?是得出結論那個功能,不是得出結論的內容,也不是得出結論的根據。外面來個事物,得出結論來,是根據參照系,意識活動是得出結論之後的行動。這個過程就是意識活動。那麼那個“我”是誰呢?事情一反映進來後,“我”來量度,《意元體》進行量度的功能才是我。

  所以說:“自身的主人公是《意元體》能夠進行量度、識別以及發放指令的那部分主動功能。”“意識活動是功能發動後的變化,”功能發動之後那個《意元體》是怎麼變的,那些變化才叫意識活動。 “當然,這些變化的體現也是《意元體》的功能。”我們上面講了“波即是水”,水一動之後出現波浪了,這個波浪本身也是水,以此來比喻意識活動她是《意元體》的功能。“而意根是建立的常態智能的量度模式並用以量度事物的背景。”我們認識一個事情要拿背景來對照 着。這個背景是我們常態智能的那個量度模式。“而量度、識別模式則是意識活動識別事物的根據。”從認識事物的角度來說,常態智能參照系是認識事物的一個背景;從模式來講,量度、識別模式是意識活動識別事物的根據。這兩句話是從不同的意思來講的。識別事物就拿這個模式去識別,看符合不符合這個模式。

  “練氣功就是要認識自身的真正的主人公,克服偏執,打破意識中框架模式的束縛,獲得意識領域的自由。”這段話寫得比較短,但是在認識意識上是很關鍵的。這就是常人意識的偏狹性──錯認“主人公”。

【817】意識活動是不是“我”呢?

  那麼意識活動是不是“我”呢?當然意識活動就更不是“我”了,意識活動是《意元體》裏面的活動內容和過程。比如你拿 着這本書,心裏想這是“我”的,這是好東西,這就是意識活動的內容。這個結論是“我”裏面得出來的結論,那麼那個“我”是誰呢?那個“我”是《意元體》能夠運用量度模式進行量度事物的那一部分功能,那個才是“我”。

  這點同學們要特別注意,過去佛家沒有講清楚這個問題。佛家講阿賴耶識是個種子識,但是一說有我就錯,他們說那個我就是意根。意根是什麼?佛家沒講清楚。我們智能功講意根是參照系,不是個真我。我們講的那個真正的我“主人公”就是《意元體》能夠反映事物、能 夠量度事物、能夠運用這些模式的這些功能。過去講要認識 “自我”,認識本來面目、認識“主人公”,就是認識這個東西。當然反過來說,意識活動本身也是《意元體》的功能。人們想事,就是《意元體》的功能,比如你們考慮龐老師今天的課講什麼呢?這也是《意元體》的功能。所以這也就是說佛家講的妄想本身也就是阿賴耶識,妄想心計也是個心性本身的體現,即假裏面有真,真不離假。

【818】佛學說“假的就是真的”是什麼意思呢?

  現在很多搞哲學的批判佛家,說佛學到了後期就墮落了,因為佛學說假的就是真的其實說假的就是真的是什麼意思呢?是講當產生這種思想活動的時候,這些內容、這些結論是根據參照系的判斷判斷出來的。比如他罵“你是混蛋!”你說:“我不是混蛋,你是混蛋!”你這句話的內容表明你認為他罵你了,他判斷你壞,你自己根據參照系判斷之後反映出去:“我不壞”。這個過程按過去佛家理論講,他說你是混蛋這句活本身,對你來說沒有意義,是個假的、虛的,因為你是你,他說你是混蛋你也不混,他說你是個好蛋你也不一定准好,可是你根據參照系的那個框框判斷“他罵我了”,我不能吃他罵,我還要罵他一句,關鍵就是“無明”,即不明了事物來處理這個事情,用我們的話說是根據參照系的標準來處理的這些事情。

  佛家講這個問題從理論講是對了一部分,因為語言只是代表一定的判斷內容,本身並不代表實體物質。邏輯思維比較抽象,沒有能量也沒有品質,不影響本人,就是我們自己把它認成真的了,所以這個過程是個“無明”,是虛妄。產生概念這個過程本身是《意元體》的功能,但是被參照系鎖住了。例如他罵我了,我就得想辦法去處理。這個處理活動過程也還是《意元體》的功能。

  所以佛家過去也講,“水不離波,波即是水”,真性好象很平靜的水,水就好比阿賴耶識,那個心性很明靜,能反映事物,可是當一有波浪之後,水波一動就反映不了事物了。拿那個來比喻人有了雜念了,那個性的靈明之性被壓住了,顯現不出來。佛家又講,離開波浪找水是找不 着的,所以說“波就是水”(但調過來說“水即是波”這句話就不好了,因為水沒有波也是水)。波浪是水動了之後的現象,如果你能懂得波浪一動的時候也是水的動,你安靜的時候能認識到這個水,動的時候也認識到水,那麼這個假的就是真。

  佛家打的這個比喻不能徹底說明問題,我們講的假我,講錯認“主人公”還不是那麼簡單的問題,還不光是動不動的問題。我給同學們把這個問題再念一念,然後為了加深理解再給同學們把前面的問題簡單說一說。(以下是龐老師邊念錯認“主人公”那段課文邊解釋。)

【819】常人的意識為什麼偏狹?

  因為常人的意識活動是以正常感覺器官的功能為基礎的。我們意識活動是以眼耳鼻舌身這些感覺功能做為基礎的。用我們這些感覺器官功能去接收客觀事物,並內化到《意元體》之後,就使《意元體》形成識別事物的參照系,這個參照系完全是來源於常態智能。

  常態智能參照系形成之後,《意元體》裏面那個參照系對整個人的生命活動都有導向作用。所以我們講人的意識對生命活動的影響,實際上就是根據參照系往外發的指令影響人的生命活動。由於參照系裏面都是常態智能參照系,所以首先表現在腦子的活動就是按照常態智能參照系來發展,這樣就把超常智能抑制了、發展不了了。本來超常智能是人的《意元體》的根本內容,是它的更本質的表現。但是這部分超常智能被抑制了,《意元體》裏面就沒有超常智能參照系了,意識活動對人的生命活動的導向,也就讓常態智能占主導優勢,超常智能就不能起作用了。人對大自然的認識、人和大自然界發生作用,都按照常態智能去做了,人和大自然聯繫就只是常態智能的內容,所以人就偏狹了。

【820】為什麼說,常人錯就錯在把常態參照系當成是我這一點上,錯認了“主人公”?

  我們以前講偏狹的時候講過,由於常態智能和客觀事物起作用,人就和自然界建立了常態智能的聯繫。比如,我們常人把這個桌子看成是個實體性物質,有占位性,這條毛巾也有占位性,把毛巾往桌子上一放,毛巾在桌子上下不去,這是常態智能與外界客觀──桌子、毛巾建立的常態關係。超常智能就不一樣了,超常智能對事物是整體性的,看桌子跟毛巾都沒有占位性的關係,毛巾往桌子上一放,想讓毛巾下去就可以下去,一放下去毛巾就透過去了。常態智能參照系就決定了人局限在一個小的範圍內,而且認為“我”就是這個樣子,把自己常態智能參照系的偏認為是全方位的。不知道自己有能把毛巾往桌子上一放就過去了的功能。那個也是我,那才是全面的真正的我。而現在的人把這些功能丟了。

  所以常人錯就錯在把常態參照系當成是我這一點上,錯認了主人公。那個主人公本來是所謂神通廣大的,可現在卻把沒有神通廣大的這個普普通通的我當成真我了,這樣就錯了。這個問題我們講得簡單點,因為局限性這個問題在運用意識裏也有,在這裏關鍵是把錯認主人公這個問題認識清楚。

  (續8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