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20-01-2010 “道”是什麼?“德”是什麼?“基礎”答疑 (115-86)

“道”是什麼?“德”是什麼?“基礎”答疑 (115-86)

“道”是什麼?“德”是什麼?

余 洋

(根據龐明教授講課錄音整理)

【851】怎樣正確認識現在社會領域裏面、倫理學裏面所說的 “道德”? “道德”是什麼?

      “道德”是什麼? 我們的定義是:“ “道德”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特殊的意識形態,以善惡為評價標準並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以及個人的 “良心”來調整人們的行為規範的總和”。(見教材296頁)

    人的行為是受很多制約的:受 “良心”的制約、受社會輿論的制約、受周圍對善惡評價標準的制約。定義裏面既有行為,又有思想活動,又有意識形態,是一個整體,光有行為或動機都不行,它們只是 “道德”的一部分,這個整體的總和才叫 “道德”。

  “進而言之, “道德”是一定社會經濟關係上的產物,隨 着社會與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 “道德”;經濟基礎一變, “道德”也就變。經濟基礎就是整個社會形態;原始公社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而這些社會形態的根據是生產力、生產工具的使用(這一切也屬於經濟基礎)。它們變化了, “道德”觀念也會隨之變化。有人說古人 “道德”怎麼高尚,其實 “道德”不是一定的,是變化的,不同社會、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會有不同的內容。

【852】為什麼說, “道德”能夠調節人們的行為?

    比如:大家到一個公共場合去,人們都高高興興、整齊清潔,你到那兒隨地擤鼻涕吐痰。“這人真不講公德!”輿論就有這種說法。如果你在農村田地裏勞動,擤鼻涕拿紙包起來扔在地裏邊,“這人討厭,弄的紙滿地都是,擤完就完了,還包它幹什麼!”環境不一樣,處所不一樣,對你的行為的評價就不一樣。我看過一個材料,一個在日本開了幾年車的人,前面有人就不能按喇叭,而是把車停住,讓人先過去,這就很禮貌。回國後,也開汽車,在公路上。前面走 着一位老太太,到她跟前把車停住了。,老太太就罵:“缺德,也不拉個笛”社會環境不一樣,評價標準不一樣,輿論也不一樣,你要遵守的 “道德”規範也不一樣。

  “道德”能夠調解人們的行為,但是又和法律不一樣,沒有強制性。 “道德”是從內心出來的:別那麼去做。法律就不然了,你心理想做,如果法律規定不允許,你也不能做;你不想做,法律規定你必須要做,你也得去做。法律有強制性。 “道德”雖然也能調節我們的行為,似乎是在一定意義上也有強制性,但是不象法律強制性那麼強。比如說去參觀一個地方,你個子大,又穿 着大風衣,為了自己看得清楚一些,湊得很近,把人家給擋上了。別人就催你:“你快點,快點過去,讓我們看看”。你說:“快點?我還沒看夠呢!”這就光顧了你自己,不顧別人了。所以別人也有輿論的要求:你快點過去讓我們看呀,你獨霸了,不講點 “道德”不行啊!可你照樣可以不走:心想:“我就得多看一會兒,你譴責就譴責吧!”

【853】怎樣理解, “道德”比法律管的事情更寬,更深刻?

      “道德”雖然對人的行為的約制不象法律那樣有強制性,但是它是通過輿論在人的內心、在 “良心”裏起作用,因此 “道德”比法律管的事情更寬,更深刻。比如路邊一個人要死了,沒人管,你從路上過也沒管,不會有人說你犯法,法律也不會追究你的責任。但是你這種見死不救的行為,社會輿論會遣責你。過去講:有恩不報非君子,見死不救是小人。見死不救, “道德” “良心”哪兒去了?一想起來你也會覺得內疚。當然在美國就不一樣了。在美國一個人掉到水裏去了,你救他。他也會說:“是你把我推到水裏去的”,這你就沒辦法了,沒人證明。看見打死人的,你趕緊過去就完事。員警辦案的時候間你:一打死人了,你看見沒有?一我沒看 着。一就沒事了。你要說看 着了,事就來了。所以西方的 “道德”是只管個人,只顧自己。西方就是這麼教育的。西方在這一點上就不具備人性,是獸性。“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西方工業很發達,物質很豐富,人心為什麼不行?他們不懂得 “道德”的整體性,只是看到人和人是獨立的。從馬克思主義的倫理學來看。人和社會是個整體,你要想維護社會的安定,就必然要有社會 “道德”供大家共同遵守,用相互的 “道德”聯繫維護社會安定。倫理學實際上就是我們講的 “道德”分類裏面的社會 “道德”。

【854】中華文化中的 “道德”的含義是什麽?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中 “道德”是怎麼講的?中國古代的 “道德”兩個字,道是道,德是德。

  “道”是指一種特殊物質,而德是這種物質的功能。簡單的說就是這樣,所以古人關於 “道德”這個辭彙不同于現在意義的 “道德”,他們認為 “道德”是一種自然物質,這種物質能貫徹宇宙,貫徹萬事萬物,有使萬事萬物變化的功能。生命生長、衰亡的變化過程都是 “道德”在起作用。

    在《管子》裏已經開始有 “道德”一詞了:反于 “道德”。這裏指的不是社會 “道德”,指的是那種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有人說 “道德”的提法是《老子》開始的。《管子》比它還早,起碼成書時間比《 “道德”經》早。老子西去函谷關之後才留下《 “道德”經》,而《管子》要比《老子》早將近二百年。

    實際上老子《 “道德”經》是把這兩句話展開來講了。如果人“守善勿舍”,到最後就能“反于 “道德””,返回到虛無無形、化育萬物那上面去(指的是大自然當中的一種特殊的東西)。

    《韓非子》中說:“上占競于 “道德”,中占逐于智謀……”,上古治理天下稱為“道治”,用道來治。“道法自然”遵循自然規律。這同樣也不是倫理 “道德”。

    《莊子》講:余愧乎 “道德”,是以上不敢為仁義之操,而下不敢為淫辟之行。這麼一看,也不是指社會 “道德”,而是指虛無淡漠那個 “道德”。仁義的事也不敢去做,也不說仁義就好,仁義他也不高攀,壞事他也不幹。實際莊子講的是要自然,不是真正的社會 “道德”。

【855】在中華古文明中 “道德”指的是什麼呢?

    在中國古代不稱作 “道德”,而叫作“禮”,禮的範疇屬於 “道德”。我們說有禮貌,沒有禮貌,以前講“既讀孔聖之書,必達周公之禮”,周朝的禮節即孔夫子講的周禮。禮指人的行為,人怎麼去做事情。在周禮中,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都有一定的規矩,幹什麼都有規矩,古人性格還比較粗野一點,有了“禮”,就把人的自然之性怎麼使之符合社會之性,規定下來了。這一點,全世界也沒有中國周禮那麼細緻、那麼完善,要不中華民族怎麼是禮儀之邦呢。

    一大本“周禮”什麼都規定好了(當然那是規定等級制度的要求)。婚喪嫁娶怎麼做都有規定,如結婚多大年齡,結婚的規範,結婚的儀武,甚至天官要發佈什麼日子能過性生活,那些日子不能(這些東西有些繁瑣了)。所以中華民族到了春秋戰國出現了諸子百家,文化鼎盛,不能說和這一點關係都沒有。那時候文化發達,鐵制的生產工具使生產力提高了,這是關鍵,是經濟基礎,但中國的禮制在符合人的本質這個層次上應該說起了積極作用。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是禮義之邦,在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856】中國古代講禮義的倫理學和一般的倫理學有什麽不一樣?

    中國古代講禮義的倫理學和一般的倫理學不一樣,認為學習了倫理能使人健康。(這一點西方化理學是沒有的)《禮記》中講:“禮義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全,筋骸之束也。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要也。”把禮義作為養生、送死、事鬼神,就不是一般的倫理學而屬於養生的內容了。古人講人死了有鬼,孔夫子講鬼者,歸也。“敬鬼神而遠之”“敬神者如神在”。所以孔夫子看來是不怎麼信鬼信神的。要死的時候祈禱下,“禍之於天,無所禱也”,人要死,祈禱也沒用處,該死就死。送死也有禮儀,“事鬼神之大端”,孔夫子主張要“敬鬼神而遠之”。“ 孔夫子人太廟”恭恭敬敬,走道屏住呼吸,讓你“逗逗然,敦敦然”形貌恭恭敬敬,精神集中地去祭祀,這本身也是一種修養狀態,都是養生氣功的內容。所以中國倫理學是能夠用來養生的。這就是中國古文明倫理學和當代倫理學的根本區別。  

      另外,中國的倫理學認為禮是人的極點。人最根本的東西,達到極點就是禮,是 “道德”倫理。 “道德”是人的本質,但不光是這個問題,人的倫理 “道德”還能夠返回到自然 “道德”裏去。

  《禮記》中講:“禮者,人道之極也,”禮是人道的極點。

  《荀子》也講:“夫學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 “道德”之極。”到了禮就符合 “道德”了。這個 “道德”同樣是指大自然的 “道德”,同時也有倫理 “道德”的含義,是倫理 “道德”和自然 “道德”這兩者結合到一起的,而更主要的是指自然 “道德”,大自然的道和德。

  怎麼能證明是這個意思呢?《禮運》中說,“故禮者必本於太一。”禮是從太一來的。(太一,有的說是道,有的說是太極,指根本物質)然後“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禮運》叫四時,在《春秋》裏邊是四象。)還說:“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禮就是道理,道理到了後世的儒學,就是太極。禮也是宇宙的根本。禮(原始 “道德”或道理)轉化到人,就是倫理學。這個觀點應該說是對的,只不過古人沒有把它闡述清楚。

  前些年,我的二個老朋友反對我的觀點,認為儒家沒有探求過太極,太極是道家的觀點。我告訴他唐朝的孔穎達寫的《禮記正義序》注中說:“夫禮者,經天地,理人倫,本其所起在天地未分之前。”在天地未分之前就有這個禮了。(當然這裏講的禮應該說是禮的前身,真正這個禮是進化、演化來的)。《禮運》雲:“夫禮必本於太一,是天地未分之間已有禮也。”這個講法是錯的。天地還沒有,就有了孔夫子這個禮了?孔夫子這個禮在周公之前也還沒有嘛。但通過這句話可以認識到,中華百文明認為人的倫理 “道德”是從原始物質──道那兒來的。(我們認為是演化過來的,這點就和古人說法不一樣了)。所以古人講 “道德”這個詞的時候,在社會 “道德”裏面指的是倫理學,是禮。要想領會上面講的這個問題必須瞭解中國古文明 “道德”的確切的深切的含義。

【857】“道”是什麼?“德”是什麼?

    《 “道德”經》講:“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是這樣的物質:無形無象,看不見摸不 着,在空間上無涯無際,在時間上無始無終,還沒有天地就有它了。這相當我們說的原始混元氣或混元子。這個“道”是化生萬事萬物的根本,現有的萬事萬物都是從它那兒來的。

    有人講:中國道家是唯心主義,跟天主教講上帝創造萬物差不多。上帝無形無象、摸不 着看不見。西方的上帝創萬物,中國的道造萬物,兩者不是一樣的嗎?我們說兩者講的發生過程是不一樣的。上帝七天創造宇宙,把人就創造出來了。道不是這樣,是從無到有,慢慢變化來的,氣化化過來的。所以中國講道創萬物是唯物的。西方講上帝七天造了個地球,創造了人,那是唯心的。我們中國這個理論是古人練氣功以後,得出來的體會,西方不是這麼來的,它是想的。

      什麼是“德”呢?就是道的功能體現。道能夠生,它能夠生的這部分功能就稱為德,生的功能叫德,能生功能的叫道,打個比喻:一個種子裏邊孕育 着變成植物的潛在的因素,這是道;而真正從這個種子變成植物的這個過程稱為德。不能把種子裏潛在的生化成一個很複雜的植物的因素叫做德,因為它還沒變出來。在它生的時候還有很多變化過程,這個過程是道的功能的展現,是通過道的功能變化而形成的,而變化的規律稱為德。它是自然的,萬物都得遵守這些規律,誰不遵守都不行。這是總體的道。

【858】怎樣理解具體的“道”?

    植物有植物的道,人是人道,狗就是狗道,天就是天道,地就是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個跟 着一個,人遵守地的規律,地遵守天的規律,天遵守道的規律,道遵守自然的規律,自然就是自己本有的規律,不是外來的東西,自然而然。大自然就是自然界,自然界就是按自己規律變化的世界。自己是誰?是宇宙,宇宙就是按自己規律變化的世界。

    過去講這些問題不好講,只好把自然人格化,拿人來衡量,可是人做不到自然。大自然界能夠自然,所以古人講自然規律是最高的 “道德”,稱為玄德。一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生了東西了,卻不佔有它;它發生變化了,在自然界呈現出來,出好的結果了,也不自持為我的功勞;生出東西長大了,也不主宰它。這些都是從人這個角度說的。

    人生個孩子,“我的孩子”,下來就佔有他,這是我的。其實,你生了就生了,你是個自然的,他也是個自然的。你願意生他,生了他了,就給了他一個自然生命,讓他自己生活去,佔有他什麼?你可以幫助他,不能佔有他,現在還有不少老人講:噢,你現在長大了,翅膀硬了,不聽我的話了,小時候吃奶的時候怎麼 着的?
 
    其實,自然 “道德”根本就不存在什麼生而不有,生了就有,自然嘛!就沒有什麼生不生、長不長、好不好的,都是人給它安排的。一棵大樹,下面有一片蔭涼,夏天一呆真涼快,一樹給我們造了福蔭,誰給你造福蔭了,樹自己長自己的,自然事物就是這麼自然變化的。生也是自然,死也是自然。人想活得長,認為生就是好,死就覺得不好。古人懂得這個道理了,生死就無所謂了。置生死於度外,不管他了。但這是消極的自然。

    到了人道,還是要活得好。在傳統的文明裏面講這個,自然之道這是他講得好的地方,也是他講得欠缺的地方。認識到自然變化們規律了,人要遵守這個規律;人本身是道的演化,人也有道,也是自然的。看到這一點是正確的,是好的。他講活 着也是好,死了也是好,這個想法也是對的,他說你要想千方百計地活的好,那也不對,違背自然了,這個講法就不合適了,不對了。我們認為傳統的 “道德”觀,好多都是好的,西方沒有認識到的東西,中國老祖宗認識到了。

    就有一點不太好,就是“你也別想好,想好就違背自然了”,本來人是在進步的,他們就忽略了進步觀,忽略了發展變化的觀點。但很難苛求古人。在幾千年之前認識這麼深刻,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859】為什麼說,“道”和“德”是一個東西的兩個方面?
傳統文化裏道和德,大自然生長萬事萬物的物是道;生長的規律和過程是德。但若認真分析,全面考察一下,實際道和德分不開。有道沒有德道不能生,道是死了的;沒有道,德就沒有,德是空的。這兩種情況都不行。道和德是一個東西的兩個方面。對這個問題,《 “道德”經》沒有全講清楚。

《老子》之前的《管子》倒講得更透徹一點,“以無為之謂道,舍之之謂德,故道之與德無間。”道與德沒有分割,一個東西沒有區別,而且道和德不僅是天地萬物生出之前有。大地萬物生於 “道德”,每個事物裏面都體現道和德。有人問莊子什麼是“道”,莊子回答:什麼是道,牆頭就是道,磚頭、瓦塊就是道,茅糞坑就是道,茅糞坑的蛆就是道。道怎麼越來越低下?越來越低下?越來越高尚,萬物都有道,有人道、天道、地道……這個觀點就和後世的中國禪宗差不多了(我想中國禪宗可能就是接受了莊子的這個觀點。在佛學裏創立了大乘的禪宗)。

人有人的道,這個道和那個自然之道是一個整體的。這就是中華古文明的 “道德”觀:人、天、地、自然,它們的體和用都是道和德。 “道德”不僅是人的倫理 “道德”。 “道德”還是人的本質,人的混元氣的體和用都叫 “道德”。所以唐朝的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說:“今謂 “道德”,大而言之則包羅萬事,小而言之則才藝善行,無間大小皆需以理行之。人之才藝善行得為 “道德”者,以身有藝則事得亨通,身有美善於理為德,故稱 “道德”。”孔穎達那時候已經把道家、儒家等各家融到起了。他認為 “道德”把萬事萬物都包括在裏邊了。大至萬事萬物,小至一個人的才藝幹一件好事,都屬於 “道德”的範疇,都得按照禮去做。

一般人認為“理”出自宋明理學,其實這時候就講到理了。《禮運》中說:理者,禮也。禮是道理,道的理,“以理行之”,按照道理去做。幹事情有各種技藝就好幹,就能符合自然規律,和自然保持同一性,能夠通。有善事也是德。當然,孔穎達雖是孔子的後代,但修煉就比較差了,他只能綜合古人對這個問題的闡述。 “道德”是統帥萬事萬物的,萬事萬物也都有,人的行為也是,這是中華古文明的 “道德”觀。

【860】智能氣功科學的 “道德”含義是什麽?

    智能氣功的 “道德”含義與倫理學 “道德”和傳統文化中 “道德”的含義也不會相同,但它裏邊有 着倫理學的 “道德”,也有 着中華傳統文化的 “道德”,而且把它們更進一步展開了、深化了。

    古人不同的門派,不同的人,對 “道德”有不同的論述內容,深度也不一樣;智能氣功就把古人一些好的東西都繼承下來,這樣就把傳統文化的 “道德”觀完整化了,而且結合當代的倫理學的 “道德”觀,並把它延展了,同時也加上智能氣功的內容。傳統文化對 “道德”的認識:道是萬物的體,德是萬物的用;最根本的無形無象的物質是道,化生萬物的功能稱為德。

    智能氣功結合了這個觀點,認為根本 “道德”就是混元子、原始混元氣的體和用。古人講的道,有人說是元氣,有人說是道,也有人說元氣和道是相等的。而智能功認為最根本的物質是混元子、原始混元氣,混元子和原始混元氣就相當於古人說的道和元氣。混元子和原始混元氣的體無形無象,還有化生萬物的功能,這就是原始的“道”。原始混元氣能夠化生萬物的自然規律,就是“德”。萬事萬物都遵守 着這個規律去做。這似乎和傳統氣功的 “道德”觀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我們把名詞換了一下:他的道、元氣,我們說混元氣、混元子;以前講變化、氣化,我們叫 “混化”。

    但是我們不僅僅只是換個詞,而且內容上有所變化。其中 “混化”內容就是和古人的最根本不同點。我們講了混元氣、整體觀以及它們的體性、功能、功用、變化,為什麼又起了一個新名字叫 “道德”呢?我們直接叫混元氣的功能、混元氣的體性,不就行了?講自然界的原始混元氣,萬物的混元氣,人的混元氣、《意元體》,《意元體》的功能、體性,把 “道德”拿到那裏邊一講不就完了嗎?再加 “道德”這個詞,就和倫理學的 “道德”很容易混淆,這不是自找麻煩嗎?意識是人的本質,何必要講 “道德”呢?

    我們所以管它叫 “道德”,有兩點意思:一是對傳統文化的延續,一是講意識是人的本質和 “道德”是人的本質還不完全等同。說意識是人的本質,這是把人的本質用以區別於動物;人有概念思維,動物沒有,如果以人類自身作比較,如何區分人的好與壞。這時拿《意元體》就不好講了。說好人本質好, “道德”高尚,就說《意元體》高尚點兒?《意元體》不是沒分別嗎?怎麼高尚,不好講。說這個人低級趣味,就說《意元體》的體性低級了點?這也不好講。

  (續8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