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會人與人關係的“道德”規範是怎樣的?“基礎”答疑 (115-102)
原始公社社會人與人關係的“道德”規範是怎樣的?
余 洋
(根據龐明教授講課錄音整理)
【1011】為什麽說,“道德”意識是意識活動中的較深層面的活動?
我們講人的類本質內在的根據就是 “道德”,為什麼這麼講?它和自由自覺的這個類本質有什麼關係?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確自由自覺的活動是意識活動,要明確這個問題:類本質在於意識。意識活動從內容來分,有 “道德”的意識活動、藝術的意識活動、科學的識活動,還有氣功的意識活動。按日常來分是哲學的、政治的、宗教的、科學的、藝術的、 “道德”等等。這些意識活動各自有各自所對應的客觀事物,但是這些意識活動都要直接或間接受到 “道德”意識活動的影響。
同志們可能對這個問題沒認真考察過,只要你認真分析,認真考察就會得出來,任何的意識活動都有 “道德”在裏邊起着支配作用。有一些我們能夠直接體察到 “道德”作用,有一些你不能直接體察到,屬於潛在意識裏面的 “道德”在起作用。給大家打個比喻:一些思想活動,或者是行為活動,是不是有 “道德”性,要看你的動機。
你給花澆水,這個行為算不算 “道德”行為,一般來說就不好判斷。如果你是一般的澆水,就沒什麼 “道德”行為,當然你要從自然 “道德”來說,幫助那個花,從大自然體性來講,那就可以說是 “道德”行為。但我們一般判斷,從社會 “道德”來講,這不叫 “道德”行為。如果你澆這個花有另外的意義,比如說你有個朋友或一個親人,他非常喜愛這個花,現在他病下,不能澆這個花了,你給澆一澆,讓花長的好點;有了這個動機就變成 “道德”行為了。
所以一個行為是不是屬於 “道德”行為,還要看動機。我們有很多的受 着內在的潛在的 “道德”的規範的影響,而這些影響是不知不覺的。有時你去幹一件事情,雖然沒想好與不好,但是往往你自己會做那個好的,應該做的,這就是已經形成習慣了。那個 “道德”在裏面支配它,形成一個行為定式,一碰上這件事就會這麼做。
比如我們買飯人多,一般的是自己排隊。我們年歲大的同志都知道,買東西排隊是從60年代以後不知不覺形成了習慣,習慣了不知不覺就站那兒了,所以這個行為就不知不覺在意識裏受到了 “道德”的影響。為什麼要受到 “道德”的影響,為什麼這個 “道德”能夠對你的一切行為、一切意識活動都能起作用,就是因為這個 “道德”的活動在整個意識活動中所處的位置最深,好多其他意識活動是建立在它這個層面基礎上的。最原始的過去的東西、大自然的基本的信息、人的生命活動基本信息,形成了一個參照系, “道德”活動緊貼 着參照系形成,然後又形成其他的意識活動,是這麼個狀況。到了心理內容只是從過程、現象這麼來分析。
【1012】為什麽說,“道德”意識是打在《意元體》參照系中的較早的印記?
我們把意識活動和 “道德”意識活動形成過程結合到一起比較,就可知道, “道德”意識是在我們人的意識活動當中形成最早、打上較深的印記,它是緊貼着參照系來的。我們在講意識形成和 “道德”形成時講過:剛剛生下來的新生兒,腦子裏面基本是空空的。意識活動是人生下來之後在後天的活動過程當中,感覺器官接受了外界的各種信息,在腦子裏邊打成烙印,通過人們的語言把它強化起來,這樣慢慢慢慢形成了意識活動。
“道德”也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慢慢形成的,而且我們講: “道德”是意識活動的一部分,是從自然 “道德”轉化過來的,人們的生命功能要進行新陳代謝,這是自然 “道德”。人是自然的人,自然的人向社會的人過渡,就是要解決處理人與人的關係,處理關係的準則就叫作社會 “道德”。我們說這個社會 “道德”隨着人逐漸的成熟,而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的,但是 “道德”最初的形成又比較早。
小孩子一生下來要生活,要從外界獲取生活必備的條件,來完善自己的生活,需要依靠外界條件,而這個條件是成年人來給嬰兒創造的,當你給他創造了或者滿足了他生活所需要的條件。他這個生命活動進行的就比較順利,這樣,他就高興。餵奶的人一來照顧他,他就高興了,雖然他不會說話,整個這種意識還沒有形成。但這麼一來,就已經是在處理人與人的關係了,他對來的親人親昵親昵,來個生人,他不看你,你想抱抱他,他跑,抗拒、逃避,雖然他還不是憎恨,這本身就有了喜歡和不喜歡的區別了。不喜歡、高興這已經就是 “道德”的原基、最根本的 “道德”觀念,所以小孩子還沒有學會運用概念,還不會說話,真正的運動感覺意識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時,他已經開始處理人與人的關係了。
所以在腦子裏邊打上這樣的烙印是比較早的。現在新生兒的心理學研究認為小孩子生下來幾天就可以辨別媽媽的聲音。為什麼能辨別媽媽的聲音呢?就是因為媽媽老喂他,老照顧他,各方面照顧他,思想上就有關聯。這些方面就是這個人與人的關係,處理人的關係,在腦子裏邊打上烙印是最早的。學說話,那是慢慢才學的。人的關係才是最早的,而且一開始把周圍的人,爸爸媽媽的形象都打進去的最早,他生下來慢慢就按給他打上的那個模型去長。媽媽形象打得多,就象媽媽;爸爸多,就象爸爸;打上一個抱孩子的,就象那個抱他的。所以,人的關係是最早的,在參照系裏邊最深的。因為一切意識活動都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
整個人類到現在為止, “道德”也還在低層次過程當中,所以說一個新生兒,他要是慢慢慢慢成熟起來,對於 “道德”的運用,他就還必須隨着不斷的生活來適應環境,適應社會條件。這個適應過程是比較長的,而且變動也是比較多的。所以說, “道德”在腦子裏邊、在意識裏邊打上的烙印最早、最深,但是它成熟的又比較晚,一般到了青年之後, “道德”觀念才能成熟起來,才能定型。將來的好多思想活動在 “道德”裏都有了, “道德”從下面貫穿到上面,一直就貫輸下來了。所以,不同的意識活動都可以聯繫上。而意識活動本身身又是可以直接關係生命活動的,所以 “道德”也就關係到生命活動。
【1013】“道德”在意識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
(1)、“道德”能夠對意識起作用。
實際上講“道德”在意識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是要說明“道德”對整個生命活動的作用,因為我們的生命活動是完成意識活動的手段,“道德”能夠對意識起作用。
我們講意識活動、《意元體》對整個生命活動都在起着作用。當人生下來之後,生命活動就自然而然和意識活動結合到一起了。我們人的早期沒建立起意識活動來,那是生命活動按照自然規律進行的。有了意識活動之後,意識活動就要通過神經來支配生命活動。運動也好、生命活動基層活動也好,都要受到意識活動的影響。意識活動對形體,對生命活動的影響,由於我們已經習慣了,從動物進化到人本來就有神經活動,腦神經來支配我們整個生命活動:腦細胞一動彈,一傳輸指令,就產生運動。因此當意識形成之後,意識活動、《意元體》一動就借助腦神經來支配生命活動。我們的意識活動支配生命活動產生我們宏觀的生命運動時,意識支配生命活動最簡單、最初步的任務就完成了,而這個任務不需要費多大力量,一發個信息就完成了。
現在人的意識就停留在支配生命生活、宏觀活動這個層次上,就沒有再向前發展,所以這個統一是比較簡單的。你只要一動,吃飯去,噢。就吃飯去了。這個生命活動是比較淺在的、宏觀的,對身體層面、細胞層面的生命活動有點影響,但不是太大它就停留在這個層面上了,這樣的活動也是成熟了的。
(2)、 “道德”的意識活動要影響人的生命活動,必須得隨着環境、隨着人們周圍的與論來調整自己。
而 “道德”則不然, “道德”的意識活動要影響人的生命活動,必須得隨着環境、隨着人們周圍的與論來調整自己。 “道德”不是一定的,在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內容,因此,你在哪活動,都得調解你自己。這應該做、那不應該做,應該與不應該這是 “道德”規範。比如,在游泳池裏面可以穿游泳衣,穿游泳衣到百貨大樓那就不行了。所以在不同的環境當中就有不同的行為要求了。北京的冬天,工人們擠班車人特別多,上不去,後面來個男同志,到門口那,也不管是男是女往上就推,一個女的上去了,“哎呀,感謝你,真感謝你,要不我上不來了。”大街上走路,男同志推前面來的女同志那就不行了。所以隨時都得調整。比如我們聽課,這坐個女同學,旁邊來個不認識的男同學,絕不會挨 着她去坐,相反男同學這坐 着,來個女同學,她也不敢上那坐去,可一排隊就沒事了。這是生活當中你要隨時調節自己的行為,而這些行為的調節都是 “道德”意識在起作用,因此這個活動,這個 “道德”指令就必須在生活當中一步一步得到強化。
(3)、 “道德”意識和普通意識不一樣了,它成了監督普通意識的參照系了。
因為意識支配一般的生命活動,是從我們種族發展史上就有了:意念一動、形體就動。 “道德”不是,得逐步強化,這兒這麼做,那兒那麼做,小孩子到成年人就不一樣了,所以這是逐步強化起來的結果。 “道德”意識和普通意識不一樣了,它成了監督普通意識的參照系了,一件事應該不應該做,為什麼去幹得有一個根據,那個根據就是價值模式,而價值模式符合 “道德”規範,所以這一切成為行為的動機,這個動機是意識最深層的。
(4)、 “道德”成為人們的動機。
我們努力學習為什麼?為自己成名成家,光宗耀祖?還是為人民服務幹事業?我們幹一件工作,為了維持我們的生活,那就叫職業。同樣幹工作,我要滿足我的精神,做好它,我要為周圍人作貢獻,這樣你同樣幹這個工作,那就不是職業思想了,而是事業思想了。在一個工作崗位上,你是職業思想還是事業思想,那和動機、精神世界有關係,這一切跟 “道德”觀念有關係。
所以 “道德”就成為人們的動機。 另外決定應該不應該去做,要不要去做,做完了之後,監督這個行不行,一個是意念要去做發動,做決定,做完了以後,要監督還要做評判,做的對不對,這都是“道德”的作用。“道德”和科學它們之間有個互相影響的關係,科學離開了 “道德”也是不行的,隨着科學的發展,“道德”觀也會進步。科學也還能夠制約“道德”,“道德”和科學之間有個很密切的關係,也很複雜。一個行為的評判,也是從“道德”來的,所以整個意識活動可以說都受着“道德”的影響下。
(5)、東方的群體效應和西方強調個體兩個一結合就完整了
一般來說,中國人孝敬父母、敬視師長、愛護子女、朋友互相幫助,以前講,與人謀忠,對人幹事情,要忠心耿耿,這是因為他們練了氣功,懂得生命規律,認識到這樣做是 “和諧” “歡暢”的。這是中國人的“道德”觀念。西方到了十幾歲,上學之後,自己要打工,要去勞動。從他們倫理關係來講,他要個性,不是要群體。到成年之後,互相之間幫助已經沒有了,競爭時可以把你幹掉。因為他那個觀點不是從氣功上來的,他那麼做也是個“道德”觀念,也是應該的,是對的。發展個性有它合理的部分,我們東方搞群體,也有其合理的部分。我們東方的群體合理的部分大於那個個體的部分。但我們這個群體效應還沒有發展到高度層次時就會壓抑個性,所以,東方的群體效應和西方強調個體兩個一結合就完整了,發展個體要服從一個整體,所以我們這個“道德”在整個意識活動裏是起這麼個決定作用的。
【1014】怎樣理解“道德”即是行為的動機,又是行為的決策者,還是它的監督者、評判者?
同學們慢慢想,去體察,去琢磨,你幹任何一件事情, “道德”即是行為的動機,又是行為的決策者,還是它的監督者、評判者。說具體事說不完。總歸到一起,你都得按照 “道德”的規範去做,也就是 “道德”制約着你的一言一行。就從你言行當中來體現你的 “道德”,體現你的意識。所以我們講 “道德”是最深層的意識,它管理着一切。你這做着做着事突然感到不應該做,誰知道你不應該的? “道德”。
我們以前講,以心知心,心中又有心,就是意識不同的層次, “道德”在最深層,這就是 “道德”在意識當中的作用。我們的意識層次裏邊,多種活動不是平行的,有深的、有淺的、有起決定作用的、有起被決定作用的。運用意識時,那也還不是 “自我”的主體,但它已經是和主體有相關性了。主體發命令也是根據 “道德”來發的。我們這麼反復想一想之後就知道, “道德”在人體生命活動當中起着導向作用、制約作用、管理作用,起着人的意識活動一個根本的作用,既是基礎又是高層次的統帥。所以 “道德”是貫穿意識各層次的,而且跟“自我”相聯繫在一起的。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講了 “道德”在人的類本質上的作用。這是從兩個意義上說的,一個是從形成上講, “道德”參照系形成得比較早、比較深。正因為比較早比較深才決定了它在意識活動中的地位──起統帥作用、基礎作用。
【1015】怎樣理解“道德”在人的類本質還是有進化的呢?
我們前面講了,人的類本質是自由自覺的,人類的發展把類本質扭曲了、異化了,怎麼這又講人的類本質進化。“道德”在人的類本質怎麼有個進化呢?進化應該前進了,扭曲、異化應該是壞了?我們只講是被異化和扭曲了。比如它原本是一個平的,這一扭曲了,扭曲也可以往前走嘛!要這麼領會,我們對這個扭曲異化不要看成是倒退,不是倒退,前邊我們講人的類本質是從人脫離動物界,有了獨立的意識活動之後,自由自覺的意識活動就開始了。但那時的自由、自覺是初級的,意識活動比較簡單,意識活動支配生命活動也比較簡單。
我們講歷史上盤古開天闢地有了人,實際上就說明人脫離動物界了。史前傳說,有什麼有巢氏、葛天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這個氏那個氏的,一世一世下來,說明人脫離動物界了。葛天氏那時期,人在大自然界當中,就在天地自然當中這麼生活。有巢氏說明人為了安全往樹上住了,一開始還不是住在樹上,慢慢跟動物打架、鬥爭,鬥不過動物,晚上怕被動物都偷 着吃了,上樹上去了。有巢氏以後燧人氏,說燧人氏是鑽木取火,那個“燧”是火字旁,(能不能是隧道入洞裏邊去,那也可能)。所以,過去的人的生活還非常簡單,那時那個自由自覺是相對於動物來說,人有了意識,能夠發放指令。渾沌初開,乾坤始奠,弄個樹葉樹皮,圍在腰上就行了,所以那時人的活動和動物不一樣了,是自由的,也是自覺的,是意識活動,但那時的意識活動自由自覺是非常初級的、非常簡單的,和動物不一樣了,而《意元體》活動的獨立性還非常小,還是附着在生命活動基礎上的。
【1016】原始公社社會人與人關係的“道德”規範是怎樣的?
隨着人類發展,《意元體》的層次越來越高,功能也越來越強,慢慢這個《意元體》獨立性就多了,內容就多了,人和動物區別就大了。就是我們《意元體》對生命依附的程度能摘開了,不受生命活動的直接制約或受它制約越少,《意元體》就越靈明,獨立性就越強,而這一切發展過程當中,人類就從動物界直接脫離開,慢慢就成立了原始公社社會。
那個原始公社,在一起吃、一起穿、一起喝、一起出來幹事情。回來以後。大夥吃、喝都是公共的,那是維持最最簡單的生命活動。那時需要也少,都是自然的。我上次講話談了這個問題,看狼孩的那種生命活動:跟着狼,吃兔子、吃山耗子、吃小動物。那種生命活動是低層次的,還沒有完全脫離開動物界,所以需要也少,滿足生命活動需要的物質條件也比較低下。所以那時的人,我們現在叫原始人、野人,但他已經屬於人的範疇了。我們現在的人,讓你去過那種低層次的生活,一般人過不了了。但這種低層次生活當中也有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不就是“道德”嗎?不就是“道德”規範嗎?還是由於人有了自由自覺這個類本質,所以他才懂得我要處理人們的關係。
原始人和動物不一樣了。一個動物群裏邊,平時他們都很好。一到了交配期,兩個雄性為了 佔有個雌性就打架。如果說動物也有家庭,雌性跟雄性一結合就要排它,這個動物團體就破壞了。可原始人懂得一個人群要生活,就不能被破壞,他們的兩性關係不破壞整體關係,這一點就是由於意識裏邊有自由、有自覺、有了意識,懂得這個人群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點上,人就區別於動物了。所以原始的人還談不上婚姻,也就跟動物差不太多,根據性的需要去交配,這樣生育後一代。由於種族發展的需要,團體的需要,婚姻慢慢就明確關係了,從雜婚到群婚,以後到族婚,一點點進步,最後才成了對偶婚。
在以前的“道德”規範裏邊,一個就是婚姻的“道德”規範;一個就是吃東西,食物的“道德”規範,食物大家共同分,反正就這麼點東西,你要多吃,他就少吃了,大家一起來,所以這也是個社會需要,這是最早期的“道德”,而這樣的“道德”規範就決定了當時人的類本質是在一個低層次上。人這個類,僅僅是和動物相區別了,還沒有文明,還沒有文化,對大自然還沒有更多的自由。
【1017】怎樣理解原始人也是形和神一體的?
那時人基本上還都是生命活動佔着主導地位,人們的意識有了主導作用,但還沒全面主導生命活動。那個時候人的精神和形體、生命活動相合的比較多,但和動物不一樣了。動物的生命活動是整體的,但它的意識還沒有起主導作用。原始人也是形和神一體的,他那個神有主導作用了,但是主導作用不是非常強,也附合於形體,所以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時,發現土著人在山上跑的非常快,力量也很強。美洲有好多大的建築,立起來的大石頭有多少噸重,現在都以為是星外人弄來的,當然沒有歷史文物給我作證,我想不是星外人搞的,就是古人腦子發展了之後,形體和生命活動有了分別了,但是統一性還比較強。他一想到“搬”,“ 嗚”一搬大石頭就立起來。
【1018】原始的神學思想──“巫”是怎樣形成的?
我想就是古人們那時精神力量強,但是那時的人對這個功能不瞭解、不清楚。所以在人類古代曾經有過那麼一個時期,他們功能很強,但是,好多人是不自覺的,慢慢慢慢這個功能就又沒了。但工具是越發展越精巧了。原來那個舊石器挺大,說明他很有力氣。形上的能力是比較強的,那也是人的本質嘛!但是他們不懂得這個道理,有時一着急,“嘔”起來了。怎麼起來的?他也不知道。弄不好,噢,就是神來了,神幫助你來了,什麼陰天、下雨都是神來了,歸給神去了。所以在原始公社時就產生了最原始的神學思想──巫。
【1019】怎樣理解奴隸制的殘酷的野蠻的“道德”比原始人前進了一步?
隨 着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人慢慢走向精巧。改進這個、改進那個,意念都放到外面去了,外向性運用意識了。這樣一來,常態智能就發展起來了,就擴大了。超常智能本來有《意元體》,有了自由、自覺的活動,但原始人不懂得用,也不知道用。偶爾有個別人產生出能量來,也不敢去做。所以在這些方面,人的類本質早期的變化就和晚期不一樣。慢慢慢慢勞動產品生產多了,有了富餘,本事大的人就想多要點了,就產生了私有。一產生私有,就有 佔有的欲望。我們上次講了私有的問題,一開始都是自己一個部落裏邊首領相對多 佔有點。部落之間打仗,被打敗的部落就被吃了,跟吃狗、吃貓、吃兔子差不多,當糧食吃(人吃人)。有剩餘之後,就不再宰了,讓你去幹活。這麼一來,這個奴隸就被佔有,奴隸主就佔有,這就是個“道德”了嘛。以前是捉着把他宰着吃了,這是仁道的,是“道德”的。現在呢,我不宰 着吃了,讓他為我幹活去,你要不聽話,就打,就是寧可殘廢了也比死了強,大家想是不是這個道理,那死是最殘酷了,沒打死,就比死強。從整個人類來說,這種奴隸制的殘酷的野蠻的對待人的方法,比那個宰人的野蠻要前進了一步。
在那時,這也是“道德”的。捉住你不宰,他也得磕頭謝恩,讓他幹苦活去,還得謝謝,這不就是“道德”觀念嗎?人與人的關係,從捉住殺,到不殺了,到這時人的本質從野蠻程度又前進了一步。這一步很關鍵,奴隸被佔有就得幹活,奴隸主閑了,就開始想搞點研究了,動動腦子,人類就開始前進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分工了。這一分工,人的文明就慢慢建立起來了。人的類本質又前進一步了,而這個前進又跟“道德”變化有關係。到這時東西也多了,也開始穿衣服了,也不象以前弄個樹葉樹皮這麼一圍就完了。人這不是就在進化了嗎?而且這時慢慢慢慢的各種文化生活也有了,搞點娛樂、跳跳舞,那個跳舞就是蹦蹦噠噠,不象我們現在還跳交際舞。那時高高興興,大家一蹦噠就是高興,這樣文化生活也有了。人的感覺器官也在發生變化,人的本質不又前進了嗎?人剛剛脫離動物界時人那個眼睛看東西,耳朵聽東西,手感覺東西、摸東西,嘴吃東西那個味覺都是很粗糙的。你看我們現在人吃剩下的東西,扔給那貓、扔給那狗,它高高興興的啃,嘎崩,嘎崩覺得挺美的。它也有味覺,但是那個味覺比較簡單。
隨着人的功能在不斷完善,到了奴隸制社會,“道德”已經是我們現在人的一般“道德”規範了。人與人的關係,到奴隸社會有等級了,有禮節了,對統治者那個頭頭就要拜了,要尊敬了。我們中國,奴隸制社會時期比較長,建立了文明。中國到了周朝時,禮節就很完善了。那個禮什麼什麼都規定,婚、喪、嫁、娶,都有禮節,待人接物都有禮節,每一級,什麼級別,什麼行為都有規定,到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祭祀,什麼時候敬天都有規定,結婚年齡有規定,連性交的日期都有規定,有了這樣的禮,實際上“道德”的規範就比較詳細了。我就這麼想:我們中國的諸子百家,戰國時百家爭鳴,是中國文化的黃金時代,超過了西方,雖然整個地球的人類在那個時代都是個文化高潮,但是以中國那時候的文化最鼎盛。之所以中國那麼鼎盛,我想是因為中國有氣功,另外中國周朝的禮制非常地健全,婚姻制度也非常健全。隨着生產的發展,在春秋戰國時出現鐵器,(在原始公社那時基本是陶器、石器,奴隸制是銅器)封建社會生產工具提高了,技術提高了,生產力就提高了,人們的“道德”也在前進。人與人的關係又變了,不是奴隸與奴隸主的關係了,變成地主與農民了。
【1020】怎樣理解,整個封建社會沒有別的東西,整個文化就是“道德”?
農民比着奴隸更自由了一些。我們講自由自覺對整個人類來講,雖然它被異化了,但是在另外一層次它又前進了。我們對這個問題要辯證看,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更明確了,而且國王的權力更大了,但是還沒有完全脫離開人類的野蠻狀態,生命活動在一定意義上還統帥着人,尤其是他們搞文化的這些人,做官的官僚集團當中就更是如此。
皇上搞了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他就是為了滿足生活的欲望。另外就是打仗,宰人、殺人也還有,但較以前少了。當然那時人類的類本質又前進了,有了更加明確的人與人的關係。在中國是“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有個順從的關係;人、義、禮、智、信的 “道德”關係,把這些內容都固定起來了,這時候,人類的意識活動就更加強調“道德”內容了。過去我們研究中國的儒學,整個封建社會沒有別的東西,整個文化就是“道德”,“道德”統帥一切,倫理統帥一切。
這樣就把意識活動強調多了,文化領域裏邊就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了,這麼一搞,身心平衡就差一些了。封建社會非常長,這種輕視勞動,重視思想,“學而優則士”的思想又在整個社會 佔了統治地位,在整個社會當中怎麼樣去搞身心平衡就差了一點,經常這麼下來,到了近一二百年,西方人上中國來,說“東亞病夫”,中國古代人也這個樣子?恐怕不一定:西安咸陽古城臺階的大磚,如果那時那人力氣小,那個磚怎麼弄?我們看小說舞那個刀有的五十斤、八十斤,我們拿個八十斤的刀舉還舉不動呢,你還要把它掄動如飛那就不可能了,使的兵器就慢慢越來越輕,越來越小,就說明人的力量不行了。所以我想這和封建社會這個“學而優則仕”、“勞心者治人”這樣的倫理觀念、指導思想、意識狀態有關係,說明中國封建社會時間長了,人的體質就弱起來了,當然這跟生活困難也有關係。
(續1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