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智能功講進化是“混化”的結果?“基礎”答疑 (115-107)
怎樣理解,智能功講進化是“混化”的結果?
余 洋
(根據龐明教授講課錄音整理)
【1061】怎樣理解人的個體發育是在整體時空結構導向下的“混化”過程?
人的發育期是個什麼樣的發育過程?怎麼發育的?對此問題科學界都莫衷一是。一個人從受精卵發育成人,從不懂事的孩子發育到能認識客觀世界,這個發育過程很多科學家都講不清楚,說不出所以然來,所以還是承認是上帝的安排,要不然一個受精卵怎麼能變成複雜的人?科學家們研究一個人怎麼從一個單細胞、受精卵來的,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研究細胞中的染色體,即遺傳工程DNA的雙螺旋結構。可有個雙螺旋結構能解決什麼問題?現在科學家研究發現遺傳工程中有一段DNA的片斷,名為Homcobox,它管着整個基因,起名為基因開關,好像電門開關一樣,這個開關一按這段長,那個開關一按那段長。這樣講似乎很有道理,可真想一想就想不通了。
一個受精卵分成兩個2倍體,再一分變成四個4倍體,再一分變成八個8倍體。一般搞遺傳研究的低等動物能分到8倍體,拿出一個細胞來全面培養可以成為一個新生個體。而高等動物就不行了,像家兔只能是4倍體到合適環境可以發展成獨立個體,8倍體就形不成獨立個體了。到了人恐怕4倍體也不行了,看來2倍體還行,因為有同卵雙胞胎。為什麼Homcobox片斷的開關2倍體就行,4倍體開關就開不了了?有的書本說8倍體能變16個,16變32個,32變64個,那是研究八卦的人那麼說的,實際研胚胎學到了8倍體之後,細胞再往外長就有先有後了,不是一塊分化了,以受精卵分化出來的東西慢慢變成不同內容。為什麼這樣誰也說不出來。
現在科學家研究在胚胎期間,譬如這個部位是遺傳長眼睛的,那個地方是長鼻子的。把長眼睛的原基細胞取下放到長鼻子的地方去,把鼻子的原基細胞放到長眼睛的地方,到最後鼻子基細胞長成眼睛了,眼睛的原基細胞長成鼻子。遺傳工程解釋不了。
記得1959年我有一中醫老師,他研究一輩子婦科,治療不孕症效果非常好,吃他的藥想生男就生男,想生女就生女。是怎麼研究出來的呢?研究蜜蜂研究出來的。蜜蜂比人高明,蜜蜂有蜂王,有雄蜂、工蜂,把卵產在王台的,這個生出來就是蜂王;工蜂也有一蜂台,卵在那裏生出來就是工蜂。他想研究研究給挪個地方行不行。結果發現把工蜂放到生蜂王的臺上,也就變成蜂王了。原來變成什麼蜂不在於排的卵是什麼,而在於營養環境和給它吃什麼。據此研究出生男生女用不同的藥。這說明遺傳是一方面,還有外面的環境,按照智能功的理論這兩者“混化”生出新個體來。遺傳的信息是全息的,你給它什麼環境都可以化,這地方環境中有什麼“混化”條件,它一“混化”就變成什麼樣的東西。
前面說過把一個熟爪蟾(青蛙的一種)小腸細胞的細胞核取出放入沒有受精的卵細胞漿中,它就可以變成一個熱爪蟾。小腸細胞能長出青蛙來,什麼道理呢?因為小腸細胞的細胞核中遺傳工程是全息的,小腸細胞的細胞漿中不是全息的,只具備小腸細胞的遺傳信息,小腸細胞的細胞核在細胞漿中“混化”,只能生成小腸細胞。卵細胞的細胞漿有卵的全息性,把具有全息的遺傳工程的小暢細胞的細胞核放到卵細胞漿中來,小腸細胞的遺傳全息性與卵的整個生命全息性一“混化”變成整個個體了。這些道理講清楚了,一個新生個體的發育需要整體的環境。整體生命結構、整體時空導向下來與之“混化”。一個簡單的有它全息性,一混一發展,周圍環境還有氣再一“混化”又發展,一步一步 “混化”,整體時空“混化”。
前面講“混化”時有同構誘導、同構再生,還有互補同構。一個新的個體本身與外界呈互補性的,結構似乎相同但要互補,結構相同就是同構互補。在這樣的時空作用之下,引導變成新的“混化”體,新的“混化”體又有了本身的內容,在環境當中還再進行“混化”,這麼一層一層逐步向前發展,這麼“混化”變過去的。
懂得這些道理之後就可以解釋一個受精卵的8倍體以後為什麼慢慢不一樣了。因為2倍體時受精卵一個分二個,這兩個周圍的環境差不太多(都是細細胞漿),當中結合的部分兩個都是樣祥的;4倍體再一分,裏邊基本還是對稱的;到了8倍體再一分,在低等動物中基本上也還是一樣的,但到了高等動物就有了差別,差別在於離中心點的距離、每個當中互相間的作用,而且在卵子分裂過程中分一層、再分一層,裏邊還有小核,雖然都在一個卵裏邊,這裏邊有這麼個小東西氣就不一樣。這部分和那部分有了環境的差異。這就使8倍體的細胞有影響了,一有影響混元氣就不一樣了,再往下一分就產生區別,每個細胞因受外邊影響有了變化。2倍體一分為兩半,在大環境中這兩邊是一樣的,裏邊兩個接觸也是一樣的,沒什麼區別,成為獨立個體仍保存 着本身的全部特性。再分成四個基本上也是相同的;變成8個基本上也還差不太多。
但是卵細胞中還有減數分裂,裏邊的卵細胞核在這時候,對局部就有影響了。如果再分為這個樣子(如圖7—1),可以看出,A、B與外面接觸面積不一樣,接觸外面混元元氣就不一樣。B三個面接觸受精卵本身的氣、受精卵分裂後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是內部的氣;而A細胞則接觸外面的氣。所以這兩個細胞“混化”的內容就不一樣了。如果再分一次,D面和外面“混化”,而C和外面“混化”不了,只能從裏邊去“混化”,要想和外面“混化”,得通過D“混化”之後才能和外面“混化”。這樣,得到外面跟它“混化”的環境不一樣了,“混化”的混元氣不一樣,它發育的下一期再變就有差別了。
7—1 受精卵分化示意圖
在受精卵中不同的細胞以後有了卵黃囊、尿囊、胚盤的分別。胚盤可能就是完全保持細胞本身內部特性的當中的這一部分。胚盤又分成內胚層、外胚層、中胚層,環境不一樣了,“混化”的內容不一樣了。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雖然一個受精卵裏邊包括有全部的遺傳信息,而在分化過程當中分化成不同的細胞,原因不僅僅是它本身的遺傳信息決定的,還和外邊的混元氣“混化”的環境、接受混元氣的性質有關係。
【1062】怎樣理解,智能功講進化是“混化”的結果?
智能功講進化是“混化”的結果,是指本身具備的遺傳信息與周圍的“混化”信息兩者同構互補“混化”的結果。這是從理論上最初級、最簡單的敍述,要全面闡述還得要專業人員更加深刻、全面的研究才行。那將是建立混元胚胎學的任務。一個受精卵最早約在百十個細胞以內時,基本還是在受精卵裏變化的,當受精卵變成胚盤,植入到子宮裏之後,才是從母體吸收營養,另外進行發展、進一步分化,然後產生了血液循環,內部才有了血液循環那樣的物質變化而進行的“混化”,到那時就成了胎兒。胎兒形成之後有了胎盤、胎兒的整體,那時就是兩個“混化”。前面講受精卵的“混化”,一個是精子和卵子核的“混化”,一個是受精卵的合子和卵子的細胞質的“混化”。形成胎兒之後,胎兒本身要進行“混化”,胎兒的氣和胎盤間要“混化”,胎盤還和母體進行 “混化”。這麼幾層不同內容的“混化”,而使整體發生變化。前面講人體混元氣時講到了受精卵混元氣、胚胎混元氣、胎兒混元氣。這裏從另外角度把那些內容重新強化闡述它。希望同學們把這段的道理與前面講的人體不同時期混元氣結合起來學。
【1063】怎樣理解胎兒自然的人這個發育過程,是按照遺傳的時空整體結構導向往前發展的?
胎兒自然的人這個發育過程,是按照遺傳的時空整體結構導向往前發展的。因為一個受精卵中包含 着一個整體人生理方面的生命結構的全部特性,每個細胞的細胞核中遺傳工程和受精卵都是一樣的,其發展需要的條件是周圍環境中也具備 着有全部信息的同構互補的內容(卵子中的細胞漿才能具有和細胞核全方位的同構互補),這兩個同構互補一結合成為整體時空而引導 着向前發展。
在一結合的基礎上“混化”產生新的“混化”體,新的“混化”體再進一步和環境中更多的信息相結合,再一“混化”又成新的“混化”體……每新結合成的 “混化”體既是前一步的結果,又是後一步變化的原因。它是這麼個全息的整體時空導向 着向前發展。從胎兒變成嬰兒是按照生物學的自然的人的整體時空結構導向發展的。新生兒降生後要建立人的意識,意識同樣也是受到整體時空結構的導向,不過這個整體時空結構導向與前面有 着質的不同。
【1064】怎樣理解,孩子生下之後變成社會的人,關鍵是形成人的社會意識?
前面的生物學導向是一個自然的物質的人,一個人的形體,是受 着遺傳工程整個的物質結構的時空整體導向向前發展的。生下之後變成社會的人,關鍵是形成人的社會意識。人出生時腦子中沒有意識,遺傳下來的條件是腦細胞的混元氣融合成質地非常均勻,能夠接收信息、反映信息、儲存信息的一種特殊物質──《意元體》。
不是有的人說的遺傳下來的是意識結構,意識沒有結構,腦子是空的。那麼它怎麼進行導向呢?是周圍環境的意識作用到《意元體》之中來導向發展。不是說受感覺器官的影響嗎?對。感覺器官能夠接受外界信息反映到《意元體》裏邊去。但能不能轉化成意識信息需要靠周圍環境意識導向。大家對此問題可能想不通,說是各種感覺器官把信息接收後到大腦進行抽象加工,然後產生意識活動,怎麼又說是意識的導向呢?此問題同學們應該想得通,前面講意識論講過此問題,也講過狼孩的問題。如果人生下來不在人群,不接觸社會的意識,直接生活到狼群中,他的眼、耳、鼻、口、手等感覺器官都有,同樣可以把周圍環境的各種信息反映到《意元體》中,但卻形不成人的意識,不能完成真正的抽象過程。
為什麼呢?因為周圍環境沒有使《意元體》形成意識所具備的信息,沒有給他這種條件。而我們生活在人的社會中就不一樣了,語言就是高度概括了具體事物的信息,這種信息和嬰幼兒各種感覺器官接收的信息結合到一起,而形成意識信息。在講原始人的進化時已講過此問題,不再贅述。
所以意識的發展是個特殊的“混化”。胎兒發育時是同構再生“混化”或同構互補“混化”。一個DNA複製成RNA是同構再生,以同構互補和外面進行互補,這兩種“混化”都有物質基礎。而意識不是,它是空的,外面有什麼反映什麼,是反映性,表現出來是“映”而不是“補”。所以人生下來之後需要一步一步地 “混化”,這個“混化”使意識形成,慢慢把人的意識反映到腦子裏去。
【1065】为什麽說,我們人生下來之後要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周圍環境規定了你的發展方向,同時在生命過程中又不斷地改造環境,就是這麼個辯證過程?
我們人生下來時腦子是塊白板,意識是一點一點逐漸反映進去的。古代人是最簡單的社會意識,能勞動有了簡單的語言才成為人,是個很複雜的變化過程。現在的人生活的環境之中有了語言、意識,語言意識誘導 着《意元體》向前發展,發展,意識形成,同時也作用到整個物質變化過程。所以說我們人生下來之後要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周圍環境規定了你的發展方向,同時在生命過程中又不斷地改造環境,就是這麼個辯證過程。一個新的個體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在受精卵時是卵、卵核和卵細胞漿受環境影響;變成獨立個體時受到母體周圍環境的影響;生下來之後又受到周圍自然和社會的影響。這麼一個整體“混化”導向過來的。當然,如果時空結構遺傳性中根本就不完善,就會導向畸型。整個“混化”得有兩方面的內容才有可能,這就是人體發育的第二個特徵。當然我們講個體發育成為人,應該說前面那一部分,高級動物(靈長類)也一樣是從受精卵發育而來。所以人成為人關鍵是出生後意識的形成。意識的形成也是受到整體的時空結構的影響,按照大自然整體時空結構、語言、意識、人、環境個整體的導向來發展的。
【1066】怎樣理解自然的人向社會的人過渡,是建立意識活動主導生命活動的過程?
前面講了人的個體發育胎兒期間是自然的人,生下之後是社會的人,關鍵是意識的形成這標誌着一個人的本質。當然其中還同樣有自然的人的發育。這說明人生下之後要從自然的人向社會的人過渡,但這個過渡不是把自然的人和社會的人隔裂開,社會的人意識活動的建立不是獨立的,是要用意識活動來統帥生命活動。建立意識活動的過程實際是建立意識主導生命的過程。在胎兒是自然的人,生命活動就僅是生命活動,雖然他已經有了神經系統,而且有了神經活動,但在胎兒期間是形氣神三位一體的混元整體,生命活動和神經活動是統一的。
胎兒的肢體動作,也是為了適應發育的需要而活動的,是統一到整個形體發育的過程中去的。胎兒面部有時也笑,他不是表情的笑,而是肌肉的一種運動,這個運動受神經支配,但不是意識支配。所以人在胎兒時和動物基本是一樣的,神經活動和生命活動是直接統一的、一體的。生下以後慢慢《意元體》有了活動,形成意識,而這個意識活動和生命活動、神經活動不相等了。慢慢形成兩個世界:一個生命活動自然的人的世界,一個意識活動社會的人的界,叫主觀世界。兩者既是分開的又是統一的。怎麼統一的有個過程,因為本來生命活動和神經活動是統一的,當意識在《意元體》中形成主觀世界,它和神經有聯繫又不等同了,這時又通過生命活動實踐把《意元體》的活動通過神經和生命活動緊密結合起來。
【1067】怎樣理解器官職能的學習過程是和意識活動緊密結合到起的?
首先是形成簡單意識活動,簡單意識活動和神經系統結合到一起。前面曾講過人生下之後有一部分生命活動是非條件反射,也叫生命反射,如剛生下就會吃奶(叫吸吮及射),有對外反應,肌腱反射、提睾反射,這些在人體整個生命活動中屬於最基本的,對正常人來說這點生命活動是微乎其微的。怎麼才能變成複雜生命活動呢?怎樣從簡單的生命反射變成現在的人呢?前面講過是從非條件反射建立起條件反射,然後又建立起語言──第二信號系統,再建立起語言的條件反射,一系列慢慢轉化過來,這樣才形成複雜的生命活動。這裏要強調指出的是,人的意識活動過程不是一般建立的,是在人的各種生命活動,尤其是宏觀的生命活動中建立的。人剛生下不會動,慢慢學會使用、履行不同器官所具有的職能,手能拿東西,腳要走路,眼要看東西,耳聽聲音,這些器官職能的學習過程是和意識活動緊密結合到起的。
【1068】怎樣理解器官職能的學習過程是和意識活動緊密結合到起的?
雖然一個嬰兒有獨立的生命活動,但周圍的環境總是加給他語言,最簡單的走、站,人人邊扶邊加語言說“站……走……”;邊幫小孩翻身邊說:“寶貝翻個身”。很多語言都和小孩的動作結合到一起,所以嬰幼兒學習使用各器官職能時都和周圍人的語言結合到一起的。家長說“給”,一邊讓孩子接;當他還不會拿時又說“來拿呀,拿呀”。有形體動作又有語言,這一系列都給嬰幼兒頭腦中打上了烙印,使《意元體》中產生了意識活動,而這些意識活動是直接和生命活動結合到一起的。腦子中想要“拿”,想的內容就是生命活動的內容,兩者建立的過程就是使生命活動和意識聯繫到一起,這一過程是不知不覺形成的。這些道理心理學上目前還未接觸到,如果用混元理論來研究,就能更快地推進心理學中對思維的認識。
【1069】怎樣理解人類既要繼承前一代的成果(這是通過遺傳得來的),又要同時和外界互相作用產生新的變化,要前進要變異?
意識和生命活動聯繫到一起的過程不是一般的發展。生命體向前發展,不僅肉體發展,而且神經也在發展,腦神經的發育。是《意元體》混元氣和外面事物混元氣互相“混化”到一定程度,無形之氣凝聚成有形物體。有形物體再凝聚到神經細胞中去,這個物化過程促進腦神經樹突發育,細胞間不同形式聯繫的突觸把細胞聯繫到一起,使腦子的功能朝 着周圍環境具備的條件所產生的“混化”內容去變化。為什麼這代人生下後和上代人差不多?因為周圍人給了他這樣的意識活動,這樣的“混化”內容,使他的《意元體》發生這樣的“混化”,腦細胞又按照《意元體》內容而變化,所以就和上代人基本相同了。當然在他一生的整個成長發育過程中又會逐漸地變化,又會有前進。所以人類既要繼承前一代的成果(這是通過遺傳得來的),又要同時和外界互相作用產生新的變化,要前進要變異。
【1070】怎樣理解現在社會的人的意識性是偏執的,使整個人的意識活動產生偏執?
到此還需進一步指明一個問題。現在社會的人的意識性是偏執的,使整個人的意識活動產生偏執。在《偏執意元體》及“道德”論中均講過,這一切是從自然的人向社會的人過渡中不知不覺形成的。現在人的生命活動,都受了《偏執意元體》的影響。宏觀影響,意識主宰生命活動,如想拿東西就拿,想走就走,幹好事幹壞事都受意念的支配;微觀的影響,如意識對細胞層次的生命活動的主宰。在意識論、人體混元氣中講到腦細胞混元氣、神和整個生命活動關係時講過此問題,不再詳述。這裏要講的是“偏執”。關鍵的偏是常態智能 佔了主導地位,把超常智能抑制,現在的人是目前地球上發育最完善、結構最複雜、功能最高級的生物,他蘊藏行或者說澱積 着整個宇宙從形成到現在若干億年(一說140億年,一說200億年)以來的信息,自然信息、生物信息全部都有。人可以接受有形有象的物質,也可以接受非實體物──能量,也可以接受信息,是通過這些物質交換來維持生命活動,人類可以接受常態智能信息認識世界,也可以接受超常智能信息認識世界。
但由於人的偏執發展,我們的人主要是繼承了從動物那時候來的接受實體性物質、有形有象的物質來維持生活,像吃飯、穿衣,把接受無形無象的物質的能力抑制了,不發展了。只是按照一般最簡單的遺留下來的這部分內容去完成生命活動了。如果我們能把偏執打破,不把接受實體性物質做為唯一生活來源,那我們就可以不吃飯而照樣生活。如練氣功的辟穀就可以,個別人受點刺激不吃飯也照常生活。這些事實說明了人的生命力是多方面的,只是受了固定影響。孩子一哭家長就趕緊喂吃,而不是一哭就發氣;說孩子餓了吧,而沒有講孩子缺氣了吧,如果小孩子一哭家長第一念是缺氣快給加氣,我想不吃飯照樣長准能行。全家人要一致,你給快加氣,那個說快餵奶吧,就麻煩了,當然加氣也不會白加,長大後特異功能可能出得快點。也可能特異功能就不丟。
1988年聽說河北有個女孩子生下來就沒吃過飯,只喝水,二十多歲了,挺健康,照樣幹活。她的情況也不一定是家長給加氣,有她的特殊性。有的人加上氣功這個規律肯定能解決問題。
再一個偏執是特異功能問題。爸爸媽媽從小沒教特異功能,只教常態智能。超常智能接收事物就接收不了,更談不上搬運、透視了。如果大家懂得了優化生命,掌握了人的發育特點,懂得了是“混化”的,就應該從“混”着手創造條件。
(續1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