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2013-06-27 庞老师讲的练功道理和故事(238)出现了哪种状况就叫“明心”了!

庞老师讲的练功道理和故事(238)出现了哪种状况就叫“明心”了!

简体字

庞老师讲的练功道理和故事(238)

出現了哪种状况就叫“明心”了!

(摘自《智能气功科学精义》辅导材料)

余 洋
整编



当收视返听(守混元窍也好,守神机宫也好),守到一定程度,往里面返、返、返,突然觉得里面(尤其是守神机宫)非常空空荡荡的——不过说空了,也不是什么都没有。有不少人收视返听时可以直接达到这种状况。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就叫“明心”。原来念“灵”或神机的“机”,
里面一动(灵机一动),有个动的感觉;而现在里边一空,觉得里面有个地空了——意识往那一放,就那个样子了。当你明心之后,再往里边收意念就容易收了。



平时我们是从外面往里压的,而“明心”后,里面有个位置了,意念往那一放,从里面拉外面了。但是明心也不是那么简单、那么容易。我说:“明心——那么一想,里面就空了。”有的一听说就行,而绝大部分人还得慢慢练。怎么叫一想就是呢?因为我们平时一发意念活动,它就习惯于出来了,往外跑了,而现在要一想进去,就进不去了。如图3,圆圈喻为参照系,里面是“空”的《意元体》。我一说:“往里边去。”动点C处就不是往外发,而是向里边走了。“我要体会里面去。”这一句话不生出概念,要体会什么就直接变成体察行为体察里面。这样感到空,那就是“明心”(还不是见性)。“我想进去看看里边。”这一看是从外面往里看,这样有堵“墙”,你就进不去。就在“墙”那儿,念头一动就返到里头去,不往外跑。



我这么讲,应该说是已经讲明白了,但是你仍体会不着,因为你对脑子里面活动的位置并不清楚。只有慢慢琢磨,不知哪一天琢磨透了,“噢”!一下就开了,“啊,原来是它呀!原来就是自己。”佛教的老前辈只会这么讲:“明心”,发处就是收处,收处就是发处,收发一如。我们讲《意元体》有外向与内向,比古人多点词,多点内容,但实质还是一个。一下领会不了,就用收视返听来练它。


练收视返听要往“明心”上走,平时该怎么做呢?


在日常生活、行动当中,各种感觉器官都要受意念的支配,说话、处事、举动及对周围事情的关注等等,都要桩重沉稳。


过去讲,女孩子带两个大耳环,就是让她们不要把头转得太快,转慢点,稳重点;

男的戴帽,上面有缨子,也是不让转得太快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一举一动都很稳重。练收视返听往明心上走,就得稳重。



书本上写了,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加强对眼、耳、口的控制,眼睛看东西、耳朵听东西、口说话,都要注意神机宫或混元窍里面。如果你守混元窍,耳朵听、眼睛看、口说话都要注意混元窍,就好像眼睛长在混元窍上,耳朵、嘴以至于胳膊、腿也长在混元窍上了;守神机宫亦如此。


当年我练拳的时候,老师问:“鹤鸣,手长在哪儿了?”

这一问把我问愣了。我说:“长在胳膊上了。”


我还不知道长胳膊上了?手出去是从哪儿出的!”

“老师,从丹田出的。”

“这还差不多。”


手随便出去那还行?那就不叫练拳了。以前说“力由脊发”,就是从脊梁骨窜过来。“一身备五弓”,那是走形体的整体,是形而下的练法;形而上的练法,一动就是丹田,手跟丹田直接“说话”了。我们身体各个器官都得与练功的窍结合到一块儿,这样才能够锻炼出收视返听的结果。



同学们要琢磨琢磨:看东西怎么和混元窍连住?说话、听东西、手一动怎么和混元窍连?这就得靠平时练开合,收气往混元窍里收,出气也从混元窍出去。慢慢手一比划就会直接“打”到混元窍,耳朵听东西、眼睛看东西、口说话,都和混元窍连起来了。这么一点一点地就进步了。不过说话和混元窍往一块连的时候,可能会费点气、费点劲,习惯了就行了。



说相声的侯宝林,他是语言大师,他的口腔运用语音用得非常好。因为侯宝林唱过京剧,而且唱得不错,他会京剧的发音法,以后才改说相声。所以到目前为止,相声界没有一个人超过他的。他虽然不懂得混元窍,但他懂得唱京剧的桶子音。桶子音用丹田气发,又叫膛音。唱京剧虽然是从上牙膛的前口腔处振动,不像唱花腔的喉音从喉腔振动,但它口腔的振动是和丹田连着的,所以音质、音量很好。我们不是为了搞音乐,而是练气的,用混元窍把身体各部结合到一起,这样就把神往回收了。收得多了,气也足了。


2013年06月26日 整理于 香 港


繁體字

龐老師講的練功道理和故事(238)

出現了哪種狀況就叫“明心”了!

(摘自《智能氣功科學精義》輔導材料)

余 洋
整編



當收視返聽(守混元竅也好,守神機宮也好),守到一定程度,往裏面返、返、返,突然覺得裏面(尤其是守神機宮)非常空空蕩蕩的——不過說空了,也不是什麼都沒有。有不少人收視返聽時可以直接達到這種狀況。一旦出現這種狀況就叫“明心”。原來念“靈”或神機的“機”,
裏面一動(靈機一動),有個動的感覺;而現在裏邊一空,覺得裏面有個地空了——意識往那一放,就那個樣子了。當你明心之後,再往裏邊收意念就容易收了。



平時我們是從外面往裏壓的,而“明心”後,裏面有個位置了,意念往那一放,從裏面拉外面了。但是明心也不是那麼簡單、那麼容易。我說:“明心——那麼一想,裏面就空了。”有的一聽說就行,而絕大部分人還得慢慢練。怎麼叫一想就是呢?因為我們平時一發意念活動,它就習慣於出來了,往外跑了,而現在要一想進去,就進不去了。如圖3,圓圈喻為參照系,裏面是“空”的《意元體》。我一說:“往裏邊去。”動點C處就不是往外發,而是向裏邊走了。“我要體會裏面去。”這一句話不生出概念,要體會什麼就直接變成體察行為體察裏面。這樣感到空,那就是“明心”(還不是見性)。“我想進去看看裏邊。”這一看是從外面往裏看,這樣有堵“牆”,你就進不去。就在“牆”那兒,念頭一動就返到裏頭去,不往外跑。



我這麼講,應該說是已經講明白了,但是你仍體會不著,因為你對腦子裏面活動的位置並不清楚。只有慢慢琢磨,不知哪一天琢磨透了,“噢”!一下就開了,“啊,原來是它呀!原來就是自己。”佛教的老前輩只會這麼講:“明心”,發處就是收處,收處就是發處,收發一如。我們講《意元體》有外向與內向,比古人多點詞,多點內容,但實質還是一個。一下領會不了,就用收視返聽來練它。


練收視返聽要往“明心”上走,平時該怎麼做呢?


在日常生活、行動當中,各種感覺器官都要受意念的支配,說話、處事、舉動及對周圍事情的關注等等,都要樁重沉穩。


過去講,女孩子帶兩個大耳環,就是讓她們不要把頭轉得太快,轉慢點,穩重點;

男的戴帽,上面有纓子,也是不讓轉得太快了。有文化、有修養的人一舉一動都很穩重。練收視返聽往明心上走,就得穩重。



書本上寫了,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加強對眼、耳、口的控制,眼睛看東西、耳朵聽東西、口說話,都要注意神機宮或混元竅裏面。如果你守混元竅,耳朵聽、眼睛看、口說話都要注意混元竅,就好像眼睛長在混元竅上,耳朵、嘴以至於胳膊、腿也長在混元竅上了;守神機宮亦如此。


當年我練拳的時候,老師問:“鶴鳴,手長在哪兒了?”

這一問把我問愣了。我說:“長在胳膊上了。”


我還不知道長胳膊上了?手出去是從哪兒出的!”

“老師,從丹田出的。”

“這還差不多。”


手隨便出去那還行?那就不叫練拳了。以前說“力由脊發”,就是從脊樑骨竄過來。“一身備五弓”,那是走形體的整體,是形而下的練法;形而上的練法,一動就是丹田,手跟丹田直接“說話”了。我們身體各個器官都得與練功的竅結合到一塊兒,這樣才能夠鍛煉出收視返聽的結果。



同學們要琢磨琢磨:看東西怎麼和混元竅連住?說話、聽東西、手一動怎麼和混元竅連?這就得靠平時練開合,收氣往混元竅裏收,出氣也從混元竅出去。慢慢手一比劃就會直接“打”到混元竅,耳朵聽東西、眼睛看東西、口說話,都和混元竅連起來了。這麼一點一點地就進步了。不過說話和混元竅往一塊連的時候,可能會費點氣、費點勁,習慣了就行了。



說相聲的侯寶林,他是語言大師,他的口腔運用語音用得非常好。因為侯寶林唱過京劇,而且唱得不錯,他會京劇的發音法,以後才改說相聲。所以到目前為止,相聲界沒有一個人超過他的。他雖然不懂得混元竅,但他懂得唱京劇的桶子音。桶子音用丹田氣發,又叫膛音。唱京劇雖然是從上牙膛的前口腔處振動,不像唱花腔的喉音從喉腔振動,但它口腔的振動是和丹田連著的,所以音質、音量很好。我們不是為了搞音樂,而是練氣的,用混元竅把身體各部結合到一起,這樣就把神往回收了。收得多了,氣也足了。


2013年06月26日 整理於 香 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