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2013-03-25 庞老师讲的练功道理和故事(207)—什么叫作“止念入静法门”?

庞老师讲的练功道理和故事(207)—什么叫作“止念入静法门”?

简体字

庞老师讲的练功道理和故事(207)

什么叫作“止念入静法门”?

(摘自《智能气功科学精义》辅导材料)

余 洋
整编



古人没有《意元体》理论,不明理,所以成功者如凤毛麟角。搞心理学的只是从神经细胞上去考虑功能,这样很多整体规律理不出来。智能功把传统气功统一起来了,把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统一起来了,并且往前走了一步。我们认为脑细胞外面还有一层混元气,《意元体》是个整体的,而且它与脑细胞呈兼容。这样整体性就出来了。《意元体》和有形之体兼容,它可以在身体各处起支配作用。它无形无象,哪儿都可以去。这样,观大自然空无可以,守中空无也可以。
我们讲过去的理论是为了加深对智能功理论的领会和理解,让大家通过了解传统气功的方法来更灵活地运用智能功的东西。讲过去的东西不是把它当作古董,把古人的东西都和盘拿出来,我们的目的是以宾定主,用传统气功这个宾来定我们智能功这个主,而不能喧宾夺主。我们学各方面都应这么搞。


什么叫作“止念入静法门”?


“止念入静法门”,“止念入静法门”按道理来讲不应该归入“虚静法门”,因为它里面已经有东西了,不过它也没有别的具体东西,也只是对念头下功夫。实际练功的时候,无论哪种法门都有一个止念过程。如果你止不住念头?放荡不羁,就练不了功了。你要止住念头,你一觉就止属于止,用方法止也属于止。而一般的人做不到一觉就止。练功中来了杂念,本来一觉之后杂念就走了,可有的人《意元体》控制力不够,觉察之后定不住。这就需用止念的方法把念头止一止,不能让它延续下去。“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念头起来了,你不往下延续就对了。做不到这一点就得加上“止念”。没念头,我清静;有了念头,我就止。



所以,可以把“止念”看作是清静法门里面的一个辅助手段,也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清静法门。但按原则来讲它不属于清静的范畴,不过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也还得用一用。普通的人都得用这个东西,不用它解决不了问题。


怎樣认识“止念入静法门”的“反客为主法” 呢?


反客为主法有三种情况:1、与具体实事有关之念头;2、如果是个理性的念头,那你就去想吧;3、念头体察法,注意念头之间的精神状态。


前面两种是普通人在低水平练功时的低水平的处理方法,只是一个应急措施,不是真正的功夫上的内容。

1、与具体实事有关之念头


(1)
、比如,我们正在教室里练功,突然外面刮风下雨。出現了“哎哟,我洗的衣服还在外面晾着!”这个念头,你放不下心来,怎么办?

先把衣服收回来,再接着练功嘛!先解决这个念头。这是从实际上去解决,这是最最下策的办法。有些事你可以不管也没事,但有些大事,动心的事压在心里你怎么办?那就先把它解决了再说!


(2) 、有些不是具体事,不能处理,脑子里的念头总是干扰着自己,怎么办呢?


索性就按这个念头想下去,比如,“我这病怎么办呢?”病人这么想。一般人则想:“就这么练行吗?我练几年功,还练不出本事怎么办?”象这些念头,练功和不练功时都可以有。平时的念头你解决不了,在练功的时候就容易出来。因此,不管是在练功的时候也好,不练功的时候也好,碰到这些念头,就得用功夫。(按道理来讲,清静法门就不存在练功与不练功的时候,只要一动念,就是在用功夫。一天早晚都是这个样子,时时刻刻都这么对待。)



比如說,“我练一辈子功练不出来怎么办?我还不如去做点买卖。”从这儿一下想到底,想到两个极端:一个是练出来——好的发展,好到头是什么样子;一个想最坏是什么样子。看自己要哪一个。你想到头了,就不想了。病人也是这个样子。“哎哟,我这病练不好怎么办?”你就想,练不好就死呗,而练好就健康了。这两个选择哪一个?都想到头了,下次就不想了。你再想没别的了,想想想还是这个,来回瞎晃悠,一晃悠就到头。一到头,物极必反,就过来了。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2、如果是个理性的念头,那你就想吧!


如果是个理性的念头,那你就想吧!不过练功的时候也不要故意想它。它出来了就顺着它想,想想想……练两个钟头功,可以想两个钟头。过去管这个叫做“猕猴跳窗”:《意元体》里面通着很多“门”,六耳猕猴(意识)不往里面跳,跳到外面去了。跑到哪儿去了呢?离开原座跑到念头里面去了。眼、耳、鼻、舌、身、意是六个“窗户”,它跑到意念那个“窗户”不走了,就在里面玩。那怎么办呢?玩就让它玩吧!《封神榜》梅山七兄弟中不是有个白猿吗?怎么逮住它?用山河社稷图。山河社稷图是什么呢?就是大自然的一切。大自然这一切你随便看吧,看什么都行,这都是自然的嘛。这就是让你意识和自然相结合。



现在是让那个意识和理性的念头去结合想……想……一套理论就出来了。理论出来之后就不再想了,可以把它记下来写成书。沿理性的念头顺着往下想,出灵感、出知识往往就在这个时候。但过去真正练功的人和宗教家不让这么干;其实许多宗教家都有过这个过程。他们说的“经”、写的“论”,很多都是这么出来的。不过光这样还不行,需要再安静安静。



过去讲,到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睡觉,躺着就睡。比如说,你一练功,来了写书的内容,影响你练功和长功。怎么办呢?放下,也别写书,去睡觉,大休息一场。可现在的人谁干哪?灵感来了,真好,我快点写吧:一挥而就,出来一本书正合适。理性的念头来了就想下去,想的时候得安静,不烦躁,这也是可以的。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在生活当中练功可以这么做,平时碰到事就这么处理。你不会老有这么多发明创造,慢慢脑子里就不出理性念头了,空了,然后练去吧。


3、念头体察法


念头体察是真正的练功内容了。比如,出现“我想亲人了”这个念头,你就想这个念头本身:一起念头,这个念头是什么样?不想这个亲人本身,体察“我想他”这么一想的时候,脑子一动,里面是什么样的状态。这是念头体察法,体察念头,捉住这个念头。“我要干什么去呢?”这么一想,马上抓住这个念头,感觉、追查里边是什么动静、什么体象。你看杂念是什么样,一看念头,意识是空的。这么一追就追到空处去了,杂念就没有了。



据说达摩给二祖安心(那时慧可还不是二祖呢),慧可站在雪地里,雪下得老深,他也不动。达摩问他:“你当徒弟,拿什么给我?”以前徒弟得孝敬老师啊。慧可砍下自己一个胳膊交给达摩。达摩说:“你心很诚,跟我想干什么?”意思是你想学什么,让老师给你办什么事情。慧可就说:“我这个心不安,请老师给我安心。”意思是说心里面有杂念,定不下来。达摩就说:“把心拿来我看看。”慧可练功很多年了,他想拿这个心,一想,说:“我找不着那个心。”“好了,把心给你安好了。”慧可当时就开悟了。慧可这么一想,意识一找自己的心,心和心相合了,杂念就没有了,心就安了。慧可那一找是个什么情况呢?很多人以为这个过程就是个理。不对,这靠的是老师的功夫。达摩说“把心拿来”,慧可找那个心,意识往里面一去,达摩的意识往里面一跟,就行了。二祖内向性往里面一走,达摩往里面一送,给他搁在那儿动不了了。这是功夫。



很多人不懂这个公案的机理,光看看书。光从理上这么走不行,一般人说三千句话也解决不了问题。达摩问慧可,慧可这么一察,意识往里面一走,达摩的意识往里面一跟,气、力、意识三个都被加进去了。这段公案是这样的过程。现在宗教界没有几个人懂得这个公案当时是怎么个情况。



现在好多人就会跟着学,说食解饱,功夫层次达不到,解决不了问题。有一次开气功会议,一个老气功师拿了一朵花在台上走了一圈,也算一个节目,以为这是高层次的,是心传。其实世尊拈花时的一举一动里面都有一个气场(一个时空结构),谁领会、接受了这个时空结构,感受到了这个场,谁的心就和世尊的心相印了,问题也就解决了。而你这是木偶衣冠,手拿一朵花,举一辈子也不解决问题。



我们结合念头体察法讲了慧可开悟的情况,实际上起作用的都是功夫。自己不去内向走,老师也不好帮你。里边固执力量很强,打碎了也开不了。自己往里走,把通道打开了,这时再加外力跟进去就容易解决问题。不这样的话,一加力,他有个副作用来抵抗。这就是为什么他人给创造条件反而不容易培养人的道理。在困难情况下,有的人被压垮了,有的人往前冲,最后磨炼出来了。创造条件培养人是你要他学,培养出的人往往水平不高。而他在困难条件下努力钻的时候是我要学。情况不一样,动力也不一样,产生的成就也不一样。


2013年3月25日 整理于 湖南 株州


繁體字

龐老師講的練功道理和故事(207)

什麼叫作“止念入靜法門”?

(摘自《智能氣功科學精義》輔導材料)

余 洋
整編



古人沒有《意元體》理論,不明理,所以成功者如鳳毛麟角。搞心理學的只是從神經細胞上去考慮功能,這樣很多整體規律理不出來。智慧功把傳統氣功統一起來了,把現代心理學、生理學統一起來了,並且往前走了一步。我們認為腦細胞外面還有一層混元氣,《意元體》是個整體的,而且它與腦細胞呈相容。這樣整體性就出來了。《意元體》和有形之體相容,它可以在身體各處起支配作用。它無形無象,哪兒都可以去。這樣,觀大自然空無可以,守中空無也可以。
我們講過去的理論是為了加深對智慧功理論的領會和理解,讓大家通過瞭解傳統氣功的方法來更靈活地運用智慧功的東西。講過去的東西不是把它當作古董,把古人的東西都和盤拿出來,我們的目的是以賓定主,用傳統氣功這個賓來定我們智慧功這個主,而不能喧賓奪主。我們學各方面都應這麼搞。


什麼叫作“止念入靜法門”?


“止念入靜法門”,“止念入靜法門”按道理來講不應該歸入“虛靜法門”,因為它裏面已經有東西了,不過它也沒有別的具體東西,也只是對念頭下功夫。實際練功的時候,無論哪種法門都有一個止念過程。如果你止不住念頭?放蕩不羈,就練不了功了。你要止住念頭,你一覺就止屬於止,用方法止也屬於止。而一般的人做不到一覺就止。練功中來了雜念,本來一覺之後雜念就走了,可有的人《意元體》控制力不夠,覺察之後定不住。這就需用止念的方法把念頭止一止,不能讓它延續下去。“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藥”。念頭起來了,你不往下延續就對了。做不到這一點就得加上“止念”。沒念頭,我清靜;有了念頭,我就止。



所以,可以把“止念”看作是清靜法門裏面的一個輔助手段,也可以把它作為一個單獨的清靜法門。但按原則來講它不屬於清靜的範疇,不過為了解決實際問題,也還得用一用。普通的人都得用這個東西,不用它解決不了問題。


怎樣認識“止念入靜法門”的“反客為主法” 呢?


反客為主法有三種情況:1、與具體實事有關之念頭;2、如果是個理性的念頭,那你就去想吧;3、念頭體察法,注意念頭之間的精神狀態。


前面兩種是普通人在低水準練功時的低水準的處理方法,只是一個應急措施,不是真正的功夫上的內容。

1、與具體實事有關之念頭


(1)
、比如,我們正在教室裏練功,突然外面颳風下雨。出現了“哎喲,我洗的衣服還在外面晾著!”這個念頭,你放不下心來,怎麼辦?

先把衣服收回來,再接著練功嘛!先解決這個念頭。這是從實際上去解決,這是最最下策的辦法。有些事你可以不管也沒事,但有些大事,動心的事壓在心裏你怎麼辦?那就先把它解決了再說!


(2) 、有些不是具體事,不能處理,腦子裏的念頭總是干擾著自己,怎麼辦呢?


索性就按這個念頭想下去,比如,“我這病怎麼辦呢?”病人這麼想。一般人則想:“就這麼練行嗎?我練幾年功,還練不出本事怎麼辦?”象這些念頭,練功和不練功時都可以有。平時的念頭你解決不了,在練功的時候就容易出來。因此,不管是在練功的時候也好,不練功的時候也好,碰到這些念頭,就得用功夫。(按道理來講,清靜法門就不存在練功與不練功的時候,只要一動念,就是在用功夫。一天早晚都是這個樣子,時時刻刻都這麼對待。)



比如說,“我練一輩子功練不出來怎麼辦?我還不如去做點買賣。”從這兒一下想到底,想到兩個極端:一個是練出來——好的發展,好到頭是什麼樣子;一個想最壞是什麼樣子。看自己要哪一個。你想到頭了,就不想了。病人也是這個樣子。“哎喲,我這病練不好怎麼辦?”你就想,練不好就死唄,而練好就健康了。這兩個選擇哪一個?都想到頭了,下次就不想了。你再想沒別的了,想想想還是這個,來回瞎晃悠,一晃悠就到頭。一到頭,物極必反,就過來了。這是沒辦法的辦法。


2、如果是個理性的念頭,那你就想吧!


如果是個理性的念頭,那你就想吧!不過練功的時候也不要故意想它。它出來了就順著它想,想想想……練兩個鐘頭功,可以想兩個鐘頭。過去管這個叫做“獼猴跳窗”:《意元體》裏面通著很多“門”,六耳獼猴(意識)不往裏面跳,跳到外面去了。跑到哪兒去了呢?離開原座跑到念頭裏面去了。眼、耳、鼻、舌、身、意是六個“窗戶”,它跑到意念那個“窗戶”不走了,就在裏面玩。那怎麼辦呢?玩就讓它玩吧!《封神榜》梅山七兄弟中不是有個白猿嗎?怎麼逮住它?用山河社稷圖。山河社稷圖是什麼呢?就是大自然的一切。大自然這一切你隨便看吧,看什麼都行,這都是自然的嘛。這就是讓你意識和自然相結合。



現在是讓那個意識和理性的念頭去結合想……想……一套理論就出來了。理論出來之後就不再想了,可以把它記下來寫成書。沿理性的念頭順著往下想,出靈感、出知識往往就在這個時候。但過去真正練功的人和宗教家不讓這麼幹;其實許多宗教家都有過這個過程。他們說的“經”、寫的“論”,很多都是這麼出來的。不過光這樣還不行,需要再安靜安靜。



過去講,到了這個時候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睡覺,躺著就睡。比如說,你一練功,來了寫書的內容,影響你練功和長功。怎麼辦呢?放下,也別寫書,去睡覺,大休息一場。可現在的人誰幹哪?靈感來了,真好,我快點寫吧:一揮而就,出來一本書正合適。理性的念頭來了就想下去,想的時候得安靜,不煩躁,這也是可以的。這是沒辦法的辦法,在生活當中練功可以這麼做,平時碰到事就這麼處理。你不會老有這麼多發明創造,慢慢腦子裏就不出理性念頭了,空了,然後練去吧。


3、念頭體察法


念頭體察是真正的練功內容了。比如,出現“我想親人了”這個念頭,你就想這個念頭本身:一起念頭,這個念頭是什麼樣?不想這個親人本身,體察“我想他”這麼一想的時候,腦子一動,裏面是什麼樣的狀態。這是念頭體察法,體察念頭,捉住這個念頭。“我要幹什麼去呢?”這麼一想,馬上抓住這個念頭,感覺、追查裏邊是什麼動靜、什麼體象。你看雜念是什麼樣,一看念頭,意識是空的。這麼一追就追到空處去了,雜念就沒有了。



據說達摩給二祖安心(那時慧可還不是二祖呢),慧可站在雪地裏,雪下得老深,他也不動。達摩問他:“你當徒弟,拿什麼給我?”以前徒弟得孝敬老師啊。慧可砍下自己一個胳膊交給達摩。達摩說:“你心很誠,跟我想幹什麼?”意思是你想學什麼,讓老師給你辦什麼事情。慧可就說:“我這個心不安,請老師給我安心。”意思是說心裏面有雜念,定不下來。達摩就說:“把心拿來我看看。”慧可練功很多年了,他想拿這個心,一想,說:“我找不著那個心。”“好了,把心給你安好了。”慧可當時就開悟了。慧可這麼一想,意識一找自己的心,心和心相合了,雜念就沒有了,心就安了。慧可那一找是個什麼情況呢?很多人以為這個過程就是個理。不對,這靠的是老師的功夫。達摩說“把心拿來”,慧可找那個心,意識往裏面一去,達摩的意識往裏面一跟,就行了。二祖內向性往裏面一走,達摩往裏面一送,給他擱在那兒動不了了。這是功夫。



很多人不懂這個公案的機理,光看看書。光從理上這麼走不行,一般人說三千句話也解決不了問題。達摩問慧可,慧可這麼一察,意識往裏面一走,達摩的意識往裏面一跟,氣、力、意識三個都被加進去了。這段公案是這樣的過程。現在宗教界沒有幾個人懂得這個公案當時是怎麼個情況。



現在好多人就會跟著學,說食解飽,功夫層次達不到,解決不了問題。有一次開氣功會議,一個老氣功師拿了一朵花在臺上走了一圈,也算一個節目,以為這是高層次的,是心傳。其實世尊拈花時的一舉一動裏面都有一個氣場(一個時空結構),誰領會、接受了這個時空結構,感受到了這個場,誰的心就和世尊的心相印了,問題也就解決了。而你這是木偶衣冠,手拿一朵花,舉一輩子也不解決問題。



我們結合念頭體察法講了慧可開悟的情況,實際上起作用的都是功夫。自己不去內向走,老師也不好幫你。裏邊固執力量很強,打碎了也開不了。自己往裏走,把通道打開了,這時再加外力跟進去就容易解決問題。不這樣的話,一加力,他有個副作用來抵抗。這就是為什麼他人給創造條件反而不容易培養人的道理。在困難情況下,有的人被壓垮了,有的人往前沖,最後磨煉出來了。創造條件培養人是你要他學,培養出的人往往水準不高。而他在困難條件下努力鑽的時候是我要學。情況不一樣,動力也不一樣,產生的成就也不一樣。


2013年3月25日 整理於 湖南 株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